天高九月。
微霜外、西风乾啸林樾。
客最先闻,幽离陡作。
萧森时节。
空阶侧耳,索索冷知稠叠。
闭重门、临倦枕,半梦扰惊蝶。
昼短小窗,自听足、珊然碎秋如屑。
楚臣良苦,涉江吟、泪沾清血。
脆剪游魂,挂寒枝、影未全脱。
渐黄昏、并入蛩心。
奈凄咽。
【注释】
壬午: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天高九月:天气高爽,秋意浓。
微霜:淡淡的白霜。
西风:秋风。乾啸林樾:秋天的树林中传来阵阵萧瑟的秋风之声。
客最先闻:诗人首先听到了西风的声音。幽离:寂静,孤独。陡作:骤然而起。
萧森时节:萧瑟寒冷的季节。空阶侧耳,索索冷知稠叠。重门:关闭的门。临倦枕;临近睡着的枕头。半梦扰惊蝶:梦中被惊动的蝴蝶飞来飞去,扰乱了诗人的睡意。昼短小窗:白天太短,小窗显得幽深而寂静。珊然碎秋如屑:形容雨声细碎、稀疏地落下。楚臣良苦:指屈原。涉江吟、泪沾清血:即《九歌·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凄咽:悲伤的哭泣。
【译文】
九月天空高远,天气清爽。
微白的霜花飘散在外,秋风在树梢里发出凄凉的哀鸣。
我最先听到了西风的声音,心中突然变得孤独寂寥。
四周寂静无声,静听寒风刮过树梢的声音。
紧闭着门窗,临近睡觉,但梦中却有蝴蝶飞来飞去,扰乱了我的睡梦。
白天太短,小窗显得幽深而寂静。
雨声细碎稀疏地落下,声音如同秋天的落叶一般。
楚地的屈原真是辛苦啊,他渡过长江吟咏自己的痛苦,泪水沾湿了自己的衣服。
他的魂魄像一片脆薄的叶子一样悬挂在树上,但还没有完全脱落。
渐渐地黄昏来临,蟋蟀也开始鸣叫起来,它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悲凉和寂寞。
唉!这凄厉的哭泣让人难以忍受。
【赏析】
这是一首写秋季风雨兼程的旅途之怨的诗歌。诗前二句写景。首句是说天气已到初秋,九月的天空高爽。第二句写微白的霜花飘散在外,秋风在树梢里发出凄凉的哀鸣。第三、四句写诗人的感受。“客最先闻”、“闭重门”表明诗人正走在归途中,听到西风吹动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响,更感到秋意浓,夜长人静。“半梦扰惊蝶”说明诗人因西风声而入梦,梦中被惊醒,又被西风声扰得不得安宁。“渐黄昏”三句写诗人的感受。日短、天黑,再加上西风声,使人感觉时间更漫长,夜晚更长。“奈凄咽”一句点出主题,写旅途中遇到的秋风声,令人感到悲伤和痛苦,无法摆脱。
全诗以景物描写为主,抒发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首二句交代了时间的节令和气候条件,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后六句从感受出发,写出了自己一路上的感受和经历,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