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揽胜,更殷勤寄我,一篇冰雪。忆否浮槎东海日,弥望沧溟空阔。萧寺敲诗,乱峰蜡屐,消尽热中热。学增阅历,山川自昔能说。
此际故国成尘,故人如梦,鸿爪皆陈迹。夷甫诸公何处也,谁共新高叹息。锦水重临,节楼再到,来作诸侯客。旧游屈指,半轮还认秋月。
《念奴娇·新秋日李笠庵招,枕楼醉赋》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融情入景,以写景为主,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旧友、故国、山河的思念之情。
【注释】
- 峨眉:山名,在今四川峨眉县。揽胜:欣赏美景。
- 浮槎(chá):古代传说中,海上有木筏漂浮,遇仙人后被请到天上,称“浮槎”。
- 萧寺:指寺庙,这里指李戴庵的住所。
- 蜡屐:古人穿木屐登山游览。
- 夷甫诸公:指三国时魏国的曹魏政权,当时由司马懿、司马师等人把持。高远:志向远大。叹息:表示惋惜和不满。
- 锦水:即锦江,流经成都城北,又名湔江。重临:重游。节楼:指成都武侯祠内的刘备庙里的小阁楼。还认秋月:仍然记得秋天的月亮。
【赏析】
这首词是苏东坡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所作,当时他在密州做官,而李戴庵则在成都任职。苏轼与李戴庵交好,此次李戴庵邀他来成都游玩,苏轼便写下了这首《念奴娇·新秋日李戴庵招,枕楼醉赋》。
上片写景。开头三句写峨眉山上的景色,“揽胜”二字表明这是一次赏心悦目的旅行。接下来的三句,通过描写东海日出的景象,展现了大海的辽阔无垠。“萧寺敲诗”,是指诗人在寺庙中吟诵诗歌的情景;“乱峰蜡屐”,是指诗人穿着木屐在乱石峰峦间行走的情景。这两个意象既写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也表现出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下片抒情。“此际故国成尘,故人如梦,鸿爪皆陈迹。”这三句是说,此时祖国已经变成了尘埃,那些故去的朋友如同梦境一般模糊不清,只有鸿雁曾经留下的痕迹还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这里,作者用“鸿爪”比喻过去的朋友留下的足迹,表达了他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夷甫诸公何处也,谁共新高叹息?”这一句则是在感叹那些昔日的权臣们如今都已离去,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的高洁品质和崇高理想了。在这里,作者用“夷甫诸公”代指那些曾经的权臣们,他们曾经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和黑暗而被世人所唾弃,现在却无人能够理解他们的高洁品质和崇高理想了。
结尾两句“锦水重临,节楼再到,来作诸侯客。旧游屈指,半轮还认秋月。”则是在表达自己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是仍然不忘自己的根和源,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里的“节楼”指的是成都武侯祠中的小阁楼,象征着故乡的情怀。而“秋月”则代表着家乡的美好和宁静,让人感到温馨和安宁。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思念和留恋之情。同时,这首词还揭示了作者对于政治腐败和黑暗的深刻批判和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