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丹崖翠巘影钩连,别有洞中天。恰秋空云净,斜阳一抹,红挂峰前。楼阁玲珑不断,只合住飞仙。何处晚钟起,敲破苍烟。
重倚松亭伫立,指水流花淡,泉喷珠圆。忽怒涛风卷,暝色上松巅。有冲寒、两三来雁,写新愁、欲下又回旋。低回处、再来蜡屐,知是何年。

【解析】

此词作于淳熙八年(1181)作者与堂兄莲舫同游摄山时,是一首咏物词。上片写登高望远之景,下片写观景所思、所作。全词以“秋日”为题,描写了作者在秋日里登高望远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认丹崖翠巘影钩连,别有洞中天。”意思是说,我辨认出那丹崖翠嶂的影子勾勒着山峰相连,仿佛另有一个洞府中的天宇。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作者看到丹崖翠嶂的影子勾勒着山峰相连,仿佛另有一个洞府中的天宇。“钩连”一词形象地写出山峦连绵起伏,一脉相承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别有洞中天”表明作者登临此山,视野开阔,心胸豁达,有一种超然世外之感。

第二句“恰秋空云净,斜阳一抹,红挂峰前。”意思是说,恰好秋空万里无云,夕阳斜照,红光映照着山峰。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恰好秋空万里无云,夕阳斜照,红光映照着山峰。“恰”字写出了作者观察景物的敏锐和准确。“一抹”一词形象地写出夕阳斜照,红光映照着山峰。“斜阳”一词表明时间已经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

第三句“楼阁玲珑不断,只合住飞仙。”“楼阁”二字表明作者是在山中游览。“玲珑”一词形容建筑物的构造精巧而富有层次感。“只合”二字表明作者对山中楼阁建筑的赞叹,认为它们建造得精巧绝伦,宛如天上仙境一般。“住飞仙”一词表现出作者欣赏楼阁之美的心情。“住”字表明作者欣赏楼阁之美的心情。“住”字表达出自己对于楼阁建筑的喜爱之情。

第四句“何处晚钟起,敲破苍烟。”意思是说,什么地方传来了晚钟的声音,打破了苍茫的烟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什么地方传来了晚钟的声音,打破了苍茫的烟雾。“何处”二字表明作者对晚钟之声的来源感到好奇。“苍烟”指迷蒙的云雾,这里用来比喻晚霞或暮色。

第五句“重倚松亭伫立,指水流花淡,泉喷珠圆。”“重”字表明作者对松亭的喜爱。“倚”字表明作者倚靠着松树站立。“流花”指流水中的花瓣。“喷珠”指泉水喷涌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伫立”表明作者久久地站在原地不动。“指”字表明作者用眼睛看着流水中的花瓣。“流花”指流水中的花瓣。“喷珠”指泉水喷涌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伫立”表明作者久久地站在原地不动。“指”字表明作者用眼睛看着流水中的花瓣。“流花”指流水中的花瓣。“喷珠”指泉水喷涌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伫立”表明作者久久地站在原地不动。“指”字表明作者用眼睛看着流水中的花瓣。“流花”指流水中的花瓣。“喷珠”指泉水喷涌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伫立”表明作者久久地站在原地不动。“指”字表明作者用眼睛看着流水中的花瓣。

第六句“忽怒涛风卷,暝色上松巅。”意思是说,忽然狂风怒涛掀翻江面,暮色已经笼罩上了山顶。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忽然狂风怒涛掀翻江面,暮色已经笼罩上了山顶。“忽”字表明这是突如其来的事情,令人猝不及防。“怒涛”指狂风怒涛,掀起江面波浪澎湃汹涌。“暝色”是指天色已晚,夜色渐浓。“上”字表明天色已经笼罩上了山顶。

第七句“有冲寒、两三来雁,写新愁,欲下又回旋。”意思是说,有几只冲寒冒着严寒飞来的大雁,写下了新的愁绪,想要飞下去却又盘旋起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有几只冲寒冒着严寒飞来的大雁,写下了新的愁绪,想要飞下去却又盘旋起来。“冲寒”“两三来雁”表明天气寒冷,大雁正在迁徙。“写新愁,欲下又回旋”表明作者看到大雁飞翔盘旋的样子,不禁感叹人生多舛,感慨万端。

第八句“低回处、再来蜡屐,知是何年。”意思是说,在回环往复的地方,再见到穿着蜡屐的人,不知又是哪一年了。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回环往复的地方,再见到穿着蜡屐的人,不知又是哪一年了。“低回处”表明这里是作者曾经游玩过的地方。“再来蜡屐”表明有人在这个地方再穿上了蜡屐。“知是何年”表明作者想回到过去,看看这里是否还是当年的样子。

这首词通过写景寓情,抒发了作者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