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后之推,今年断火,番数逢几。数十人生,二分春色,岂等闲红紫。裁衣刀尺,卖饧箫管,天气薄绵消未。认桥西、青芜一片,踏处凤靴挑荠。
酒炉茶灶,烟沉帘卷,疑是臣门如水。鞠蹴惊莺,秋千过鸟,人影桐阴地。赠兰斗草,燖盟温语,怕冷伤春余泪。百五日、饶剩花风,漫愁婪尾。

【注释】

去后之推:离开后不再回来了。之推,指人。

今年断火:今年的寒食节没有燃火的风俗。

番数:指寒食节的日期。逢几:遇到几次。

数十人生:几十个人。

二分春色:半边春天的颜色。

裁衣刀尺:裁剪衣服用的刀和尺子。

卖饧箫管:卖糖葫芦和笛子的。饧,用麦芽糖做的糖果,这里泛指各种小吃。

天气薄绵消未:天还没有暖和到足以融化雪的时候。

认桥西、青芜一片:辨认出桥西边是一片青草地。

踏处:践踏的地方。凤靴挑荠(jì):穿上凤形绣鞋,踏进荠菜地。

酒炉茶灶:酒炉和茶灶。炊烟袅袅升起。

烟沉帘卷:炊烟渐渐升起,帘幕被风吹得飘动起来。

鞠蹴惊莺(qí chuò jīng yīng):蹴鞠时使黄莺受到惊吓而飞走。鞠蹴,一种古代球类游戏,也作“蹴鞠”。惊莺,使黄莺受惊飞走。

秋千过鸟:秋千绳从空中荡过去,把鸟儿吓飞。

人影桐阴地:人影在梧桐树成荫的地方。

赠兰斗草:赠送兰花和草药。斗草,一种儿童游戏。

燖盟温语:温暖的话语。燖,通“暖”。

百五日:百零五天。

饶剩花风:让春风多吹些。

【赏析】

此词为作者《永遇乐·寒食》词的下片。上片写清明时节游春赏景的情景和感受。

上片开篇即说:“去后之推,今年断火。”这是说,去年此时,自己曾因避战乱离开杭州,今年再回城时,已是“断火”的清明节了。“去后”二字,不仅写出了自己对故国的依依不舍之情,而且暗含了与故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克时艰之意。以下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寒食节游春的情景和感受。

“数十人生,二分春色,岂等闲红紫。”这是说,当年寒食节时,有几十个人在西湖一带游玩赏春,他们欣赏着满园盛开的红紫花朵,而如今只有自己一人,独自踏青赏春。这两句既点出了寒食节时的游春盛况,又表达了自己孤寂无聊的心情。

“裁衣刀尺,卖饧箫管,天气薄绵消未。”这几句是说,当时寒食节时,人们还用刀尺裁制衣裳,用箫管吹奏曲子。由于天还没暖和到足以融化雪的程度,所以箫管的声音还显得十分清脆。这里既是实写当时的寒食节情况,又是虚写自己的心境。因为箫管之声清脆悠扬,正象征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激愤不平之情。

“认桥西、青芜一片,踏处凤靴挑荠。”这几句则是说,自己认出桥西是一片青草地,踩上去时,就穿着凤头绣鞋挑荠菜吃。这里既描绘了自己游春赏景时的具体情态,又表现了作者在游春赏景中心情的轻松愉快。

过片三句:“酒炉茶灶,烟沉帘卷,疑是臣门如水。”这几句是说,酒炉上的热气腾腾的茶灶,炊烟已经升到帘子外面去了;眼前的景象就像自己的家门一样平静安详。这里既是实写寒食节时家家户户都忙着烹煮食物的热闹场面,又是虚写自己内心的一种复杂感受。一方面,看到这样的景象,不免会让人想起自己的故国和家人们;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身处战乱之中,不能回去和家人团聚,只能以这样的场景来安慰自己。这种复杂情感的表达,既委婉曲折,又含蓄深沉。

最后三句:“鞠蹴惊莺,秋千过鸟,人影桐阴地。”这三句是说,蹴鞠时使黄莺受到惊吓而飞走;秋千绳从空中荡过去,把鸟儿吓飞;人影在梧桐树成荫的地方晃动。这几句虽然只是写了几个动作,但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却能让人想象出整个清明节时的游春盛况,以及自己当时欢快的情绪。

这首词通过对清明节游春景象的描绘和对游春过程中所见所感的抒写,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战乱中无法回到故土的遗憾和无奈。全词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富有生活气息,是一首优秀的词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