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倚修竹,散步咏凉天。素娥应是无恨,玉貌似当年。月照阑干花影,花底玉笙双髻,清福几人全。云捧夜珠出,置我掌中间。
绛河转,银烛灺,未成眠。人生离别何恨,菱镜有时圆。昨夜双桐吟雨,今夜两星添柳,人意判温寒。千里共明月,持此慰婵娟。
【注】《水调歌头》又名“元会曲”,“元夕曲”。词牌名,取其音韵铿锵。双调,九十七字(四句三仄韵,两平韵)。此调始见唐代教坊大曲《婆罗门》。宋人因以词体写之。
日暮倚修竹(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散步咏凉天(散步:散步在凉爽的天里)
素娥应是无恨,玉貌似当年(素娥:神话中的月中仙女;玉质:形容像玉一样洁白美丽;貌似当年:比喻嫦娥的美貌依然如旧);月照阑干花影,花底玉笙双髻(阑干:栏杆;玉笙:用玉做的乐器;双髻:梳成两个发髻),清福几人全(清福:清闲自在的生活乐趣;全:全都、全部;)
云捧夜珠出,置我掌中间(捧:举起;夜珠:指月亮;置我掌中间:把我放在手掌中央)
绛河转,银烛灺(绛河:银河;灺:灯芯燃尽后的残余物;),未成眠(未成眠:没有睡觉,指通宵达旦;)
人生离别何恨,菱镜有时圆(人生离别:人的生离死别;菱镜:比喻镜子;圆:团圆,这里指人团圆)
昨夜双桐吟雨(双桐:双生的梧桐树;吟雨:象声词,形容梧桐树随风而摇发出的声音),今夜两星添柳(两星:天上的北斗星和牵牛星;添柳:给柳树加上新星,使柳树更加茂盛)
人意判温寒(人意:人间的情感;判:分辨;温寒:温暖与寒冷)、千里共明月,持此慰婵娟(千里:两地之间很远的距离;婵娟:月亮;)
赏析:
这首《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于中秋之夜所作。上片描绘了作者在中秋之夜的清幽环境中赏月的情景;下片则是借景抒情,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慨。全词意境清旷高远,语言自然流畅,风格豪放洒脱。
首联写景起兴,“倚修竹”,点明了时间是在傍晚时分。这时节,人们往往喜欢在竹林中漫步,一边走一边欣赏着秋凉天气。此时,一轮明月已从东方露出它的笑脸,它的光芒照亮了大地,也照亮了天空。接着,诗人又描写了一轮明月在天空中照耀的景象,那皎洁的月光把影子投射在地上,仿佛给花木都罩上了一层银色的纱幕,使人感到清凉宜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同时也写出了诗人赏月的时间、地点和心情。
作者又通过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来进一步渲染月色之美。据说,嫦娥因为偷吃了仙药,飞升到了月宫,变成了一位美丽的仙子,她的美丽容貌至今依然。而那轮明亮的月亮,就像她的倩影一般,每当夜幕降临时就会出现在天际。这两句既写出了月色的明丽,又表现了诗人对这位美丽仙子的深深赞美之情。
颔联则转入对人世的感慨。诗人说:“素娥应是无恨,玉貌似当年。”意思是说,那位美丽的仙女嫦娥应该没有什么怨恨之情吧,她的美丽容颜就像当年一样。这里的“无恨”二字,既是对嫦娥的一种赞美,也是对自己的人生的一种反思。因为人生在世,难免有离别的痛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珍惜眼前的时光,把握住每一个美好的瞬间,那么即使有离别的痛苦,也不会留下遗憾。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自己虽然身处仕途坎坷之中,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接下来几句,诗人又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月色之美。他说:“月照阑干花影,花底玉笙双髻。”“阑干”是古代建筑中用于连接柱子的横木,这里用来指代庭院中的栏杆。而“花影”则是由于月光照射而产生的影子。这些影子在栏杆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仿佛是两位美女正在吹奏玉笙呢。这里的“双髻”指的是她们梳理好的发髻,而“玉笙”则是古人所常用的一种乐器名称。这些词语都是对月色的生动描绘。
颈联进一步写月色之美。他说:“云捧夜珠出,置我掌中间。”“夜珠”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月亮。诗人说,当云彩托起月亮时,它就像是一个珍贵的明珠一样出现在我的掌心之中。这里的“夜珠”既可以理解为月亮本身,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影子。而“置我掌中间”则是说这个珍贵的明珠被放在了我的掌心之中。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也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之心。
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之情。他说:“人生离别何恨,菱镜有时圆。”这里的“离别”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种种离别,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感叹。而“菱镜”则是指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人的形象。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离别的无奈与感慨,也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追求。
最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态度。他说:“昨夜双桐吟雨,今夜两星添柳。”意思是说,昨晚我听着梧桐树上的雨声吟唱,今天夜晚我看着两颗星星在柳树上闪烁。这里的“双桐”可以理解为梧桐树,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的双鬓。而“吟雨”则表示雨声的优美动听。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他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整首词通过对月色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与追求以及对人生离别的无奈与感慨。同时,全词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清新高远,风格豪放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