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庄生蝶。且料量、陶公酒券,老坡琴帖。书记陈留非我意,老作将军揖客,便乞与、淮阳也得。潦倒刘郎骑户限,叹人生、不入还当出。休更待,鬓成雪。
红榴火迫端阳节。看群儿、学鲜卑语,剪圆鹦舌。文字轻圈兼细点,换尽虫波鸟磔。算径比、终南更捷。迟锦淹花何所用,是五通、气鞠黄门妾。端只为,我曹设。
【注释】
唤起:唤醒。庄生:庄子,名周。蝶:指蝴蝶。量:估计、衡量。陶公: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酒券:酒的凭证。老坡:苏轼,字子瞻,北宋诗人。琴帖:琴谱。书记:秘书。陈留:地名,今河南开封县东南,是西汉时陈留王刘长的封地。老作将军揖客:做将军的使者去拜见客人。淮阳:地名,在今河南淮阳,古称淮阳国。乞与:请求给予。淮阳也得:即“得淮阳”。潦倒:失意落魄。刘郎骑户限(qiáo):《世说新语·容止》载:晋人刘琨(kuán)年青时,风神俊朗,有逸群之才,但屡试不中第,不得志,常登城远望,以抒其怀。一日,日影正射他衣领上,便叹道:“此亦一时耳!”后因以“刘郎”为失意的代称。鹦鹉舌:喻说话委婉。文字:文辞,文章。轻圈:指字体圆润如环。细点:指字体笔画细圆如点。虫波鸟磔(zhé):形容字体笔画像虫蠕动和鸟惊飞的样子。径比:直比,比喻。终南:山名,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南,因山形似一条伏卧的老龙而名。淹:同“延”,延长。五通:指《心经》,佛教经典。气鞠(jū):指神仙。黄门:汉代宫中禁门。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端只为:只因是为了。我曹:我们这些人。设:设置。
【译文】
唤醒梦中的蝴蝶,仔细估量着陶渊明饮酒的凭证,也想要学东坡的曲子。书记官的职位不在我心愿之中,做了将军的使者去拜见客人,即使得到淮阳那样的高位也可以。失意落魄如同刘郎骑户限一样,感叹人生不能进入却要出来。不要等待鬓发变成雪白,再作无济于事的等待。
火辣辣的榴花催逼着端午节,孩子们学习鲜卑族的语言,剪成圆形像鹦鹉的嘴巴。文字轻圆且笔画细圆如点,换尽了虫书波磔的字形。算起来与终南山更短捷,迟来的花也无用武之地,这是五通经的气呵斥黄门的妾。只是因为我们是他们所设置的人啊!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 词人在抒发自己的感慨之余还暗含讽谕, 对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表示不满. 全词借咏物抒怀,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上阕写自己对官场的失望,下阕写自己对现实的看法, 结尾两句是全词的主题所在, 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之情.
第一句“唤起”二字起得有力, 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下面所写的内容上, 唤起了人们对于历史的回顾. “庄生蝶”三句是全词的核心, 从历史的角度讲, 陶渊明、苏轼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雅士, 他们的人品和才华都堪称一流, 但是他们都曾经做过高官, 最后又因为种种原因被迫辞职, 归隐田园, 过着清贫的生活, 这不免使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书记陈留非我意”,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 意思是陈留并非自己所愿之处, 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老作将军揖客, 便乞与、淮阳也得”两句, 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志趣所在, 就是要做一名真正的文官, 而不是做一位权臣手下的幕僚, 即使得到了淮南节度使的官职, 也不能满足他的愿望. 这种志趣和追求体现了作者的高尚品格. 接着“潦倒”以下几句, 写自己一生坎坷, 不得志, 最后落得个“刘郎骑户限”的下场, 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 作者对此深表不满, 愤然离世.
过片之后, 笔锋一转, “红榴火迫端阳节”, 说的是在端午佳节, 看到红榴花在燃烧, 联想到屈原投江的故事, 由此想到了自己的身世. 屈原虽然忠贞不屈, 但最终还是被放逐而死, 这与自己的命运相似. 于是感慨万千, 写下了下面的诗句:“看群儿、学鲜卑语, 剪圆鹦舌。”这里的“鲜卑语”是指鲜卑族的语言. 在古代, 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之间往往存在着隔阂, 因此汉族人往往看不起少数民族. 而鲜卑族在当时也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他们的语言自然也成了汉人学习的榜样, 这自然会引起汉人的反感. “剪圆鹦舌”一句中的“鹦舌”, 指的是鹦鹉的舌头, 形状像圆形的小棍. “剪圆”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场景. 在这里, 作者不仅在描写一个场景, 而且通过这个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厌恶和鄙视.
“文字轻圆”二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也是全词的重点所在: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杂文, 通过对文字的分析, 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文字轻圆”是说文字写得圆润如环; “细点”是说字写得笔画细圆如点; “虫波鸟磔”是说字写得像虫蠕动和鸟惊飞的样子; “径比”是说直比, 比喻. “终南”指的是终南山, 这是一座著名的山峰,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淹”是延长的意思; “五通”是指《心经》, 这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 “气鞠”(jū)是说神仙; “黄门”是指宫内的门; “妾”是古代女子自谦之词. 这些词语都是对文字的描述, 通过描述文字的特点, 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端只为, 我曹设”, 意思是说之所以写出这样的文字, 就是因为我们这些人所设置的, 也就是说这是为了我们的需要而写作. 在这里, 作者把自己放在了中心位置, 把自己当作了主体, 同时也把读者当作了自己的对象. 这样一来, 读者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作了客体, 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
这首词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 词人借用了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自我反思和批评. 同时, 也借由这些事件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全词借咏物抒怀,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表现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现实社会状况的不满以及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