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兴山色隔江招。
眉翠妒春娇。
满地流花,一奁碎月,江国女儿潮。
年时嫩约湔裙侣,多在段家桥。
倦里笙歌,闲边镫火,总是可怜宵。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然后逐句分析诗句的含义,结合具体语境,明确词语的意象及其作用。
“宿杭州凤山门外”,点明地点;“西兴山色隔江招”,写眼前景象:西边的钱塘江两岸的青山在远处招手,好像在欢迎诗人。这两句是写景,描写了一幅钱塘江两岸秀丽的景色,为下文抒发自己的情怀作了铺垫。
“眉翠妒春娇”。眉毛如翠绿的柳叶,娇嫩可爱;春风吹来,眉翠更显得妩媚动人。这是以眉翠自比,表现了诗人自己对青春美丽容颜的喜爱和珍惜。
“满地流花,一奁碎月,江国女儿潮”,三句写西湖的春天。这里用“流”、“碎”二字形容月光,既写出月色之美,也写出月色之亮。“女儿潮”是西湖特有的自然现象。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写出了西湖的春色之美。这三句是写景,描写了西湖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年时嫩约湔裙侣,多在段家桥。”这两句回忆当年和情人相约的情景。“多在段家桥”,写当年相会的地方就在段家桥附近。这两句既是对往事的回忆,也是对今日分别的感慨。
“倦里笙歌,闲边镫火,总是可怜宵”,这三句是对前文的总结。诗人说自己虽然厌倦了世俗的欢乐生活,但仍然喜欢在段家桥一带欣赏夜景。这三句是写景,描写了夜幕下段家桥一带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答案】
译文:
我住在杭州凤凰山门外,
西兴江畔的山色远远地招引着我。
我的眉毛像新绿的柳叶那样娇嫩可爱,
春风吹来,更显得妩媚动人。
西湖边的鲜花遍地开放,
月光像碎银一样洒满湖面。
那时我和心爱的人儿常常在段家桥相会,
如今我们各自天涯行役,只能在梦中再聚。
那曾经熟悉的笙歌唱声,
那曾经热闹的灯火阑珊处,
都已成为令人感伤的旧日光阴。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词人与夫人王氏同游杭州西湖。此词是作者游览西湖后所写的一首词。
开头两句“宿杭州凤山门外,西兴山色隔江招。”交代了词人游览杭州的时间、地点以及所见之景。“西兴山色隔江招”,写钱塘江两岸的青山在远处招手欢迎,仿佛在欢迎作者的到来,渲染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为下文抒发自己的情怀作了铺垫。
词人笔锋一转:“眉翠妒春娇。”写自己眉翠如翠绿的柳叶般娇嫩可爱,春风一吹便显得更加妩媚动人,以眉翠比喻青春的美丽容颜,赞美了青春的美艳和美好。
接下来三句:“满地流花,一奁碎月,江国女儿潮。”“流花”是西湖特有的自然现象,“碎月”则是指西湖上明月映照下的湖面,“女儿潮”即指西湖上的涨潮,这三句是写景。这三句中,“流花”和“碎月”都是以形容词作动词使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西湖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暗示出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下面两句:“年时嫩约湔裙侣,多在段家桥。”回忆当年和情人相约的情景。“多在段家桥”,写当年相会的地方就在段家桥附近。这两句既是对往事的回忆,也是对今日分别的感慨。
接着:“倦里笙歌,闲边镫火,总是可怜宵。”前三句是写景,描写了夜幕下段家桥一带的夜景。这三句是写景,通过对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总是可怜宵。”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表达了词人在离别之后所感受到的孤寂与凄凉之情。
整首词通过描写西湖的自然景观和词人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离别后的孤寂与感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