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

柔兆敦牂,一年。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丙午,公元四六六年)
春,正月,己丑朔,魏大赦,改元天安。
癸巳,征会稽太守寻阳王子房为抚军将军,以巴陵王休若代之。
甲午,中外戒严。以司徒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讨诸军事,车骑将军、江州刺史王玄谟副之。休仁军于南州,以沈攸之为寻阳太守,将兵屯虎槛。时玄谟未发,前锋凡十军,络绎继至。每夜各立姓号,不相禀受。攸之谓诸将曰:“今众军姓号不同,若有耕夫、渔父夜相呵叱,便致骇乱,取败之道也。请就一军取号。”众咸从之。
邓琬称说符瑞,诈称受路太后玺书,帅将佐上尊于晋安王子勋。乙未,子勋即皇帝位于寻阳,改元义嘉。以安陆王子绥为司徒、扬州刺史;寻阳王子房、临海王子顼并加开府仪同三司;以邓琬为尚书右仆射,张悦为吏部尚书,袁顗加尚书左仆射;自馀将佐及诸州郡,除官进爵号各有差。
丙申,以征虏司马申令孙为徐州刺史。令孙,坦之子也。置司州于义阳,以义阳内史庞孟虬为司州刺史。
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清河崔道固皆举兵应寻阳。上征兵于青州刺史沈文秀,文秀遣其将平原刘弥之等将兵赴建康。会薛安都遣使邀文秀,文秀更令弥之等应安都。济阴太守申阐据睢陵应建康,安都遣其从子直阁将军索儿、太原太守清河傅灵越等攻之。阐,令孙之弟也。安都婿裴祖隆守下邳,刘弥之至下邳,更以所领应建康,袭击祖隆。祖隆兵败,与征北参军垣崇祖奔彭城。崇祖,护之之从子也。弥之族人北海太守怀恭、从子善明皆举兵以应弥之,薛索儿闻之,释睢陵,引兵击弥之。弥之战败,走保北海。申令孙进据淮阳,请降于索儿。庞孟虬亦不受命,举兵应寻阳。
帝召寻阳王长史行会稽郡事孔觊为太子詹事,以平西司马庾业代之;又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璪说凯以“建康虚弱,不如拥五郡以应袁、邓。”觊遂发兵,驰檄奉寻阳。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太守袁标皆据郡应之。上又以庾业代延熙为义兴,业至长塘湖,即与延熙合。
益州刺史萧惠开,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其内容涵盖了中国从战国至五代十国共计1362年的丰富历史。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与编纂:《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著名学者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巨著,旨在通过记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为后世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全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事件,力求真实反映历史的全貌。
  • 历史价值: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还因其详实的历史记录和深刻的政治寓意而受到历代学者和政治家的重视。
  1. 内容简介
  • 涵盖范围:自战国时期开始,直至五代十国,《资治通鉴》共涉及16个朝代,时间跨度长达1362年。这一广泛的历史跨度使得该书成为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编纂特色: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编纂中,坚持“资治”原则,对国家兴衰、民众疾苦等重要事件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对于一些与国家治理无直接关系或者影响力较小的事件,则不予提及,如众多文人高隐之事迹。
  1. 文学价值
  • 叙事风格: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他的叙述清晰流畅,语言简洁明了,既保留了古代史书的庄重典雅,又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 历史解读:通过对《资治通鉴》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司马光如何通过历史事件来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以及他对于国家治理和道德伦理的看法,这对于理解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研究与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还能够领悟到司马光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