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兆敦牂,一年。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丙午,公元四六六年)
春,正月,己丑朔,魏大赦,改元天安。
癸巳,征会稽太守寻阳王子房为抚军将军,以巴陵王休若代之。
甲午,中外戒严。以司徒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讨诸军事,车骑将军、江州刺史王玄谟副之。休仁军于南州,以沈攸之为寻阳太守,将兵屯虎槛。时玄谟未发,前锋凡十军,络绎继至。每夜各立姓号,不相禀受。攸之谓诸将曰:“今众军姓号不同,若有耕夫、渔父夜相呵叱,便致骇乱,取败之道也。请就一军取号。”众咸从之。
邓琬称说符瑞,诈称受路太后玺书,帅将佐上尊于晋安王子勋。乙未,子勋即皇帝位于寻阳,改元义嘉。以安陆王子绥为司徒、扬州刺史;寻阳王子房、临海王子顼并加开府仪同三司;以邓琬为尚书右仆射,张悦为吏部尚书,袁顗加尚书左仆射;自馀将佐及诸州郡,除官进爵号各有差。
丙申,以征虏司马申令孙为徐州刺史。令孙,坦之子也。置司州于义阳,以义阳内史庞孟虬为司州刺史。
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清河崔道固皆举兵应寻阳。上征兵于青州刺史沈文秀,文秀遣其将平原刘弥之等将兵赴建康。会薛安都遣使邀文秀,文秀更令弥之等应安都。济阴太守申阐据睢陵应建康,安都遣其从子直阁将军索儿、太原太守清河傅灵越等攻之。阐,令孙之弟也。安都婿裴祖隆守下邳,刘弥之至下邳,更以所领应建康,袭击祖隆。祖隆兵败,与征北参军垣崇祖奔彭城。崇祖,护之之从子也。弥之族人北海太守怀恭、从子善明皆举兵以应弥之,薛索儿闻之,释睢陵,引兵击弥之。弥之战败,走保北海。申令孙进据淮阳,请降于索儿。庞孟虬亦不受命,举兵应寻阳。
帝召寻阳王长史行会稽郡事孔觊为太子詹事,以平西司马庾业代之;又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璪说凯以“建康虚弱,不如拥五郡以应袁、邓。”觊遂发兵,驰檄奉寻阳。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太守袁标皆据郡应之。上又以庾业代延熙为义兴,业至长塘湖,即与延熙合。
益州刺史萧惠开,闻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其内容涵盖了中国从战国至五代十国共计1362年的丰富历史。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 创作背景
- 作者与编纂:《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著名学者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巨著,旨在通过记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为后世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全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事件,力求真实反映历史的全貌。
- 历史价值: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还因其详实的历史记录和深刻的政治寓意而受到历代学者和政治家的重视。
- 内容简介
- 涵盖范围:自战国时期开始,直至五代十国,《资治通鉴》共涉及16个朝代,时间跨度长达1362年。这一广泛的历史跨度使得该书成为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编纂特色: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编纂中,坚持“资治”原则,对国家兴衰、民众疾苦等重要事件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对于一些与国家治理无直接关系或者影响力较小的事件,则不予提及,如众多文人高隐之事迹。
- 文学价值
- 叙事风格: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他的叙述清晰流畅,语言简洁明了,既保留了古代史书的庄重典雅,又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 历史解读:通过对《资治通鉴》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司马光如何通过历史事件来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以及他对于国家治理和道德伦理的看法,这对于理解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研究与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还能够领悟到司马光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
诗句:柔兆敦牂,一年。 译文:柔兆敦牂年,一年。 赏析: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是关于宋朝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春季的记载。诗中描述了柔兆敦牂年为一年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年的感慨和理解。柔兆敦牂是指农历二月,一年则是一年的意思,表示时间流逝。诗中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柔兆敦牂,一年。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丙申,公元四六六年)春,正月,己丑朔,魏大赦,改元天安。 在这一年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一件是征虏司马申令孙被任命担任徐州刺史。同时,宋纪中的薛安都和清河崔道固响应寻阳政权的号召,他们均举兵反叛。薛安都还派遣使者与沈文秀联系,并请求其援助。沈文秀则派遣其将领刘弥之等带领军队前往建康
诗句: - 帝召寻阳王长史行会稽郡事孔觊为太子詹事,以平西司马庾业代之;又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 - 孔璪说凯以“建康虚弱,不如拥五郡以应袁、邓。”觊遂发兵,驰檄奉寻阳。 - 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太守袁标皆据郡应之。 - 益州刺史萧惠开,闻晋安王子勋举兵,集将佐谓之曰:“湘东,太祖之昭;晋安,世祖之穆;其于当璧,并无不可。但景和虽昏,本是世祖之嗣;不任社稷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建武司马刘顺说豫州刺史殷琰使应寻阳,琰以家在建康,未许。右卫将军柳光世自城内出奔彭城,过寿阳,言建康必不能守。琰信之,且素无部曲,为土豪前右军参军杜叔宝等所制,不得已而从之。琰以叔宝为长史,内外军事,皆叔宝专之。上谓蔡兴宗曰:“诸处未平,殷琰已复同逆;顷日人情云何?事当济不?”兴宗曰:“逆之与顺,臣无以辨。今商旅断绝,米甚丰贱,四方云合,而人情更安。以此卜之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中宋纪十三的一段内容,描述了兖州刺史殷孝祖被薛索儿所阻,但他最终说服孝祖加入朝廷,并在甲辰这一天,孝祖被封为抚军将军,并被授予各种荣誉。 这首诗的关键词包括: 1. 兖州刺史 2. 殷孝祖 3. 司法参军 4. 颍川葛僧韶 5. 朝野危极 6. 景和凶狂 7. 主上夷山剪暴 8. 国乱朝危 9. 舅少有立功之志 10. 控济主勇 11. 兵难互起 12. 垂名竹帛 13.
这首诗描述了宋武帝刘裕派遣毕众敬到兖州招募士兵,然后由殷孝祖派司马刘文石驻守瑕丘。毕众敬在彭城说服了薛安都,谎称皇帝的命令让毕众敬去兖州处理事务,于是毕众敬就听从了他。殷孝祖派司马刘文石驻守瑕丘,而毕众敬则带兵击杀了刘文石。薛安都在与殷孝祖有矛盾,便派毕众敬杀了殷孝祖的许多儿子。其他各州都归附了毕众敬,唯有东平太守申纂占据无盐,不服从毕众敬。申纂是钟家的曾孙。 刘裕亲自率领军队,驻扎在中堂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壬子,路太后殂。孔觊遣其孙昙瓘等军于晋陵九里,部陈甚盛。沈怀明至奔牛,所令寡弱,乃筑垒自固。张永至曲阿,未知怀明安否;百姓惊扰,永退还延陵,就巴陵王休若,诸将帅咸劝休若退保破冈。其日,大寒,风雪甚猛,塘埭决坏,众无固心。休若宣令:“敢有言退者斩!”众小定,乃筑垒息甲。寻得怀明书,贼定未进,军主刘亮又至,兵力转盛,人情乃安。亮,怀慎之从孙也。
诗句: 永世人徐崇之攻孔景宣,斩之,喜版崇之领县事。 译文: 永世县的徐崇之进攻孔景宣,并杀死他,吴喜任命徐崇之代理永世县令。 注释: 永世县:一个地理位置名称,位于今天的中国江苏省。 孔景宣:一位历史人物,具体生平不详。 徐崇之:一位历史人物,在这场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译文: 吴喜抵达国山,遇到东战场的叛军,进攻并把敌人打得大败。 译文: 自国山进屯吴城,刘延熙遣其将杨玄等拒战
1. 诗句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沈怀明、张永、萧道成等军于九里西,与东军相持。东军闻义兴败,皆震恐。上遣积射将军济阳江方兴、御史王道隆至晋陵视东军形势。孔凯将孙昙扞、程扞宗等列五城,互相连带。扞宗城犹未固,王道隆与诸将谋曰:“扞宗城既未立,可以藉手,上副圣旨,下成众气。”辛酉,道隆帅所领急攻,拔之,斩扞宗首。永等因乘胜进击昙瓘等,壬戌,昙瓘等兵败,与袁村俱弃城走,遂克晋陵。 2.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 【解析】 1. 背景概述: - 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公元462年,东晋朝廷在建康(今南京)举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宴会,邀请了当时的达官贵人和各地诸侯。 - 同时,南方的孙恩和卢循起义军也在此时开始活跃,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动荡。 2. 诗作原文: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 丁卯,吴喜至钱唐,孔璪、王昙生奔浙东
山阳王休祐在历阳,辅国将军刘勔进军小岘。裴季之以合肥来降的翻译是: 殷琰所署南汝阴太守裴季之,举合肥城出降。邓琬性鄙暗贪吝,既执大权,父子卖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贩卖;酣歌博弈,日夜不休;自矜遇,宾客到门,历旬不得前;内事悉委褚灵嗣等三人,群小横恣,竞为威福。于是士民仇怨,内外离心。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这首诗描述了宋明帝派冗从仆射柳伦带领军队帮助殷琰,骠骑大将军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殷孝祖,一位以诚节著称的将领,在军中拥有崇高声望。然而,他的跋扈和专横逐渐导致了军队内部的不满与离心。沈攸之,这位宁朔将军通过内抚外谐的策略,赢得了众人的信任和尊敬,为后来的战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原文】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 译文: 殷孝祖以其忠诚和节操闻名于世,但他的傲慢和专断行为逐渐引发了士兵之间的不满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 译文: 辛卯这天,方兴率领各军进战。建安王休仁又派遣军主郭季之、步兵校尉杜幼文、屯骑校尉垣恭祖、龙骧将军济地顿生京兆段佛荣等三万人前往会战。从寅时(早晨)战斗至午时(中午),大败敌军,追逐逃敌直到姥山而还。幼文是骥的儿子。 孙冲子于湖、白口筑二城,军主竟陵张兴世攻拔之。 壬辰,诏以沈攸之为辅国将军、假节,代殷孝祖督前锋诸军事。 陶亮听闻湖
薛索儿将马步万馀人自睢陵渡淮,进逼青、冀二州刺史张永营。诗句赏析如下: 1. 诗句原文:薛索儿将马步万人,自睢陵渡淮,进逼青、冀二州刺史张永营。 2. 诗句翻译:薛索儿率领着数以万计的步兵和骑兵,从睢陵渡过淮河,向青州和冀州的刺史张永的营地发起了进攻。 3. 关键词注释: - 薛索儿:即薛安都,南朝宋时将领,因谋反被处决。 - 睢陵: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附近。 - 青州:古行政区域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壬子,断新钱,专用古钱。 沈攸之帅诸军围赭圻。薛常宝等粮尽,告刘胡求救;胡以囊盛米,系流查及船腹,阳覆船,顺风流下以饷之。沈攸之疑其有异,遣人取船及流查,大得囊米。刘胡帅步卒一万,夜,斫山开道,以布囊运米饷赭圻。平旦,至城下,犹隔小堑,未能入。沈攸之帅诸军邀之,殊死战,胡众大败,舍粮弃甲,缘山走,斩获甚众。胡被疮,仅得还营。 赏析: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 散骑侍郎明僧暠为青州刺史。平原、乐安二郡太守王玄默据琅邪,清河、广川二郡太守王玄邈据盘阳城,高阳、勃海二郡太守刘乘民据临济城,并起兵以应建康。玄邈,玄谟之从弟;乘民,弥之之从子也。沈文秀遣军主解彦士攻北海,拔之,杀刘弥之。乘民从弟伯宗,合帅乡党,复取北海,因引兵向青州所治东阳城。文秀拒之,伯宗战死。僧暠、玄默、玄邈、乘民合兵攻东阳城,每战
诗句翻译:安国开始行动,携带两天的熟食;吃完后,叔宝没有到达,将士们想要回去,安国说:“你们早上已经吃了一顿。今晚米车不容不到达。如果它不到来,晚上离开也不迟。”叔宝果然到达了,用米车作为战箱阵,叔宝在外边作为游军。 注释解释: 1.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这句话说明了《资治通鉴》是一本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包含了关于宋朝纪年的部分记载。 2. “安国始行,赍二日熟食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甲寅,葬昭太后修宁陵。 张永、萧道成等与薛索儿战,大破之,索儿退保石梁;食尽而溃,走向乐平,为申令孙子孝叔所斩。薛安都子道智走向合肥,诣裴季之降。傅灵越走至淮西,武卫将军沛郡王广之生获之,送诣勔。勔诘其叛逆,灵越曰:“九州唱义,岂独在我!薛公不能专任智勇,委付子侄,此其所以败也。人生归于一死,实无面求活。”送诣建康。上欲赦之,灵越辞终不改,乃杀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 安成太守齐王刘义符,字子房。建安中,封乐平侯。少而好道,招诱方士。年二十余,乃好黄老之言。始起家兵数千人,从父兄刘康之为豫章太守,康之子长史王识之、建安内史赵道生并知名。义符以叔父康为南郡太守,康之弟子安成太守王识之、始安内史王珍之,皆以宗室贵显。义符与蔡瑁共举兵,欲废立,事觉,收斩之。 安成太守刘袭,字季辅,始安内史王珍之之孙也。建安中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 - 译文: 当初,武都王杨元和在白水治理政事,势力微弱不能自立,于是逃离国都投奔魏国。杨元和的堂弟杨僧嗣又重新自立为武都王,驻扎在葭芦。费欣寿抵达巴东,巴东人任叔儿占据白帝城,自号辅国将军,攻击费欣寿并将他斩杀,任叔儿随后阻断了三峡地区的通道。萧惠开再次派遣治中程法度率领三千士兵从梁州出发,杨僧嗣带领各氐族人切断了他的道路,并派使者向朝廷报告此事。秋季
{兴世帅其众溯流稍上,寻复退归,如是者累日。刘胡闻之,笑曰:“我尚不敢越彼下取扬州,张兴世何物人,欲轻据我上!”不为之备。一夕,四更,值便风,兴世举帆直前,渡湖、白,过鹊尾。胡既觉,乃遣其将胡灵秀将兵于东岸翼之而进。戊戌夕,兴世宿景洪浦,灵秀亦留。兴世潜遣其将黄道标帅七十舸径趣钱溪,立营寨;己亥,兴世引兵进据之,灵秀不能禁。庚子,刘胡自将水步二十六军来攻钱溪。将士欲迎击据之,兴世禁之曰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 公元466年,东晋明帝太始二年春,正月己丑朔日,北魏帝国宣布实行大赦,并将国号由元魏改为天安。此时期,在江南的东晋朝廷和北方的北魏帝国之间,战火与和平交替出现,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刘宋王朝亦上演着其悲壮而又辉煌的篇章。 诗中释义 1.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这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宋纪十三的内容
胡遣别将王起率领一百艘战船进攻兴世,兴世出击王起,大败之。胡统帅剩余的战船疾驰而回,对张觊说:“兴世营寨已经建立,不可以仓促进攻。昨天小战,不足以造成损失。陈庆已经与南陵、大雷诸军共同阻挡其上游,大军在此,鹊头诸将又断其后路;已经落入包围中,不必再担忧。” 张觊怒责胡不交战,对王起说:“粮食运输阻塞,应当如此吗?”王起说:“他还可以逆流而上越过我,我们的运输怎么能顺流而下绕过他们呢
{"这是一首描写建安王休仁和沈攸之的诗句。其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表明了这是一本历史书籍中的某一章节;“庚辰”是具体的日子,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建安王休仁勒兵入觊营”描述了建安王休仁进入觊军营地的场景;“纳降卒十万”则说明了他带去了十万投降的士兵;“遣沈攸之等追顗”则是交代了其他将领沈攸之等人的行动;“鹄头之战”是指刘胡领导的一场战斗,刘胡带着两万军队向寻阳进发
诗句原文: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寻阳乱。蔡那之子道渊在寻阳被系作部,脱锁入城,执子勋,囚之。沈攸之等诸军至寻阳,斩晋安王子勋,传首建康,时年十一。 译文:在宋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寻阳发生了动乱。蔡那的儿子蔡道渊原本被囚禁在专门制造兵器的作坊里,这时他挣脱枷锁,进入寻阳城,逮捕了刘子勋,将他投入监狱。不久,沈攸之等大军抵达寻阳,杀掉刘子勋,并将人头押送到京都。 注释:蔡那,即太宗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己酉,魏初立郡学,置博士、助教、生员,从中书令高允、相州刺史李讠斤之请也。讠斤,崇之子也。 上既诛晋安王子勋等,待世祖诸子犹如平日。司徒休仁还自寻阳,言于上曰:“松滋侯兄弟尚在,将来非社稷计,宜早为之所。”冬,十月,乙卯,松滋侯子房、永嘉王子仁、始安王子真、淮南王子孟、南平王子产、庐陵王子舆、子趋、子期、东平王子嗣、子悦并赐死,及镇北咨议参军路休之
诗句释义:沈灵宝自庐江引兵攻晋熙,晋熙太守阎湛之弃城走。 译文:沈灵宝从庐江带领军队进攻晋熙,晋熙太守阎湛之弃城逃走。 关键词解释: - 资治通鉴:一部记录历代重要事件的编年体史书。 - 卷一百三十一:这是《资治通鉴》中的某一卷。 - 宋纪十三:宋代的纪事年表,是《资治通鉴》中对宋朝部分的记录。 赏析: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详细记载了从周朝至宋朝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戊寅,立皇子昱为太子。薛安都以其子为质于魏,魏遣镇东大将军代人尉元、镇东将军魏郡孔伯恭等帅骑一万出东道,救彭城;镇西大将军西河公石、都督荆、豫、南雍州诸军事张穷奇出西道,救悬瓠。以安都为都督徐、雍等五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河东公;常珍奇为平南将军、豫州刺史、河内公。兖州刺史申纂诈降于魏,尉元受之,而阴为之备。魏帅至无盐,纂闭门拒守。薛安都之召魏兵也
西河公石崇到达上蔡,常珍奇率领文武官员迎接。石崇想要驻扎在汝城,向北进城,中书博士郑羲说:“现在珍奇虽然来了,但他心里可能并不怎么安定。不如我们直接进入城池,夺其管籥之地,占据府库,控制他们的心腹,这是最理想的策略。”于是,石崇策马入城,并且设宴饮酒嬉戏。郑羲说:“我观察常珍奇的脸色很不高兴,不可以不设法争取他。”于是加强兵力,做好了防御准备。这天晚上,常珍奇让人烧毁了府宅,想要造反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讲述了南宋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诗中主要描绘了赵琰和刘勔的投降过程,以及他们投降后的表现。 让我们来看一下诗句: 1.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 2. 琰欲请降于魏,主簿谯郡夏侯详说琰曰:“今日之举,本效忠节。若社稷有奉,便当归身朝廷,何可北面左衽乎!且今魏军近在淮次,官军未测吾之去就,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岂止免罪而已。” 3. 详说勔曰
以下是诗句翻译及注释: 上遣其弟惠基自陆道使成都,赦惠开罪。惠基至涪,蜀人遏留惠基,不听进。惠基帅部曲击之,斩其渠帅,然后得前。 译文:文帝派遣他的弟弟惠基从陆路前往成都,赦免了惠开的罪行。惠基到达涪县后,蜀地的百姓拦截并阻止了他前进。惠基于是率领部下击败了蜀地的首领,才得以前行。 上遣惠开宗人宝首自水道慰劳益州。 译文:文帝又派遣惠开的族人宝首从水路前往益州,对那里的军民进行了慰问和安抚。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张永、沈攸之进兵逼彭城,军于下盖,分遣羽林监王穆之将卒五千守辎重于武原。魏尉元至彭城,薛安都出迎。元遣李璨与安都先入城,收其管钥;别遣孔伯恭以精甲二千安抚内外,然后入。其夜,张永攻南门,不克而退。 元不礼于薛安都,安都悔降,复谋叛魏;元知之,不果发。安都重赂元等,委罪于女婿裴祖隆而杀之。元使李璨与安都守彭城,自将兵击张永,绝其粮道,又破王穆之于武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