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强围作噩九月,尽著雍阉茂,凡一年有奇。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下
◎至德二年丁酉,公元七五七年
九月,丁丑,希德以轻骑至城下挑战。千里帅百骑开门突出,欲擒之;会救至,千里收骑退还,桥坏,坠堑中,反为希德所擒。仰谓从骑曰:“吾不幸至此,天也!归语诸将,善为守备,宁失帅,不可失城。”希德攻城,竟不克,送千里于洛阳,安庆绪以为特进,囚之客省。
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馀人来至凤翔。上引见叶护,宴劳赐赉,惟其所欲。丁亥,元帅广平王亻叔将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号二十万,发凤翔。亻叔见叶护,约为兄弟,叶护大喜,谓亻叔为兄。回纥至扶风,郭子仪留宴三日。叶护曰:“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宴毕,即行。日给其军羊二百口,牛二十头,米四十斛。
庚子,诸军俱发;壬寅,至长安城西,陈于香积寺北澧水之东。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贼众十万陈于其北,李归仁出挑战,官军逐之,逼于其陈。贼军齐进,官军却,为贼所乘,军中惊乱,贼争趣辎重。李嗣业曰:“今日不以身饵贼,军无孑遗矣。”乃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于是嗣业帅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都知兵马使王难得救其裨将,贼射之中眉,皮垂鄣目。难得自拔箭,掣去其皮,血流被面,前战不已。贼伏精骑于阵东,欲袭官军之后,侦者知之,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引回纥就击之,剪灭殆尽,贼由是气索。李嗣业又与回纥出贼阵后,与大军交击,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贼遂大溃。馀众走入城,迨夜,嚣声不止。
仆固怀恩言于广平王亻叔曰:“贼弃城走矣,请以二百骑追之,缚取安守忠、李归仁等。”亻叔曰:“将军战亦疲矣,且休息,俟明日图之。”怀恩曰:“归仁、守忠,贼之骁将,骤胜而败,此天赐我也,奈何纵之!使复得众,还为我患,悔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介绍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是宋代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录了从唐朝肃宗至德二载(丁酉,公元757年)九月起的一年有余的历史事件。在这部著作中,详细记载了唐肃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希德以轻骑挑战城下的事件。下面将详细介绍《资治通鉴》及其相关的历史背景:
作者背景:《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历史巨著,全书共分为294卷,约300多万字。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也是我国历史文献中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内容概述:《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记载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其中,《唐纪三十六》部分主要讲述了唐代肃宗至德二载(丁酉,公元757年)九月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及后续的发展情况。该战役发生在唐肃宗时期,涉及的是唐朝与邻国之间的冲突。
历史意义:通过对《资治通鉴》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历史智慧和治国理政理念的作品。通过学习《资治通鉴》,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传统,也能够从中汲取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起强围作噩九月,尽著雍阉茂,凡一年有奇。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下 ◎至德二年丁酉,公元七五七年 九月,丁丑,安思顺以轻骑至城下挑战。千里帅百骑开门突出,欲擒之;会救援至,千里收骑退还,桥坏,坠堑中,反为安思顺所擒。仰谓从骑曰:“吾不幸至此,天也!归语诸将,善为守备,宁失帅,不可失城。”安思顺攻城,竟不克,送千里于洛阳,安庆绪以为特进,囚之客省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唐纪三十六庚子,诸军俱发;壬寅,至长安城西,陈于香积寺北澧水之东。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贼众十万陈于其北,李归仁出挑战,官军逐之,逼于其陈。贼军齐进,官军却,为贼所乘,军中惊乱,贼争趣辎重。李嗣业曰:“今日不以身饵贼,军无孑遗矣。”乃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于是嗣业帅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译文:仆固怀恩对广平王亻叔说:“贼军已经放弃城池逃跑了,请让我率二百骑兵追赶他们,活捉安守忠、李归仁等人。”广平王亻叔说:“将军已经战斗得很疲惫了,且先休息一下,等到明天再做打算。”仆固怀恩说:“归仁、守忠,是贼军的骁勇将领,在突然的胜利之后又失败,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良机,我们怎么能让他们逃脱!如果他们再次聚集力量,还成为我们的祸患
诗句: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甲辰,捷书至凤翔,百寮入贺。上涕泗交颐,即日,遣中使啖庭瑶入蜀奏上皇,命左仆射裴冕入京师,告郊庙及宣慰百姓。 ``` 译文: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玄宗在甲辰日收到前线传来的捷报时,整个朝廷都来庆祝这一胜利。皇帝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即派遣使者带信给李泌,希望他能回长安继续担任自己的职责。 诗句: ``` 上以骏马召李泌于长安。既至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上良久曰:“卿以朕不从卿北伐之谋乎!”对曰:“非也,所不敢言者,乃建宁耳。”上曰:“建宁,朕之爱子,性英果,艰难时有功,朕岂不知之!但因此为小人所教,欲害其兄,图继嗣,朕以社稷大计,不得已而除之。卿不细知其故邪?”对曰:“若有此心,广平当怨之。广平每与臣言其冤,辄流涕呜咽。臣今必辞陛下去,始敢言之耳。”上曰:“渠尝夜扪广平,意欲加害。”对曰
郭子仪率领蕃、汉兵追击贼军至潼关,斩首五千级,攻克华阴、弘农二郡。关东献俘百余人,皇帝下令全部斩杀;监察御史李勉向皇上进言:“如今元凶未除,被贼军所污者半天下,听闻陛下龙兴,人们都想洗心革面以接受圣化,现在却将他们全部杀死,这岂不是驱赶他们去跟随贼军!”于是皇帝立即命令赦免他们。 冬季,十月丁未日,张巡率军抵达蜀地。 壬子日,兴平军奏称:在武关击败敌军,攻克上洛郡。 吐蕃攻陷西平城。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 注释:这一天,敌军攻上了城,守城的将士们因病无法出战。 译文:敌人攻城,守城的士兵们因生病无法作战。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士兵健康的影响。 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 注释
资治通鉴·卷二二〇 唐纪三十六 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 译文 张镐听说睢阳城被围的情况紧急,立即加快步伐前进。 注释 - 资治通鉴:书名,是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唐朝的历史。 - 卷二百二十:书中的某一章节,具体到本段为唐纪三十六。 - 唐纪三十六:唐朝的某个历史时期的记录,本段为至德二载。 - 丁酉(七月二十五日):古代用干支纪年,丁酉是该年的干支之一。 - 九月:指具体的月份。 -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壬戌,广平王李亻叔入东京。回纥意犹未厌,亻叔患之。父老请率罗锦万匹以赂回纥,回纥乃止。 成都使还,上皇诰曰:“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来矣。”上忧惧,不知所为。数日后,使者至,言:“上皇初得上请归东宫表,彷徨不能食,欲不归;及群臣表至,乃大喜,命食作乐,下诰定行日。”上召李泌告之曰:“皆卿力也!”泌求归山不已,上固留之,不能得,乃听归衡山。 癸亥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丙寅,上至望贤宫,得东京捷奏。丁卯,上入西京。百姓出国门奉迎,二十里不绝,舞跃呼万岁,有泣者。上入居大明宫。御史中丞崔器令百官受贼官爵者皆脱巾徒跣立于含元殿前,搏膺顿首请罪,环之以兵,使百官临视之。太庙为贼所焚,上素服向庙哭三日。是日,上皇发蜀郡。安庆绪走保邺郡,改邺郡为安成府,改元天成;从骑不过三百,步卒不过千人,诸将阿史那承庆等散投常山、赵郡、范阳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初,汲郡甄济,有操行,隐居青岩山,安禄山为采访使,奏掌书记。济察禄山有异志,诈得风疾,舁归家。禄山反,使蔡希德引行刑者二人,封刀召之,济引首待刀,希德以实病白禄山。后安庆绪亦使人强舁至东京,月馀,会广平王亻叔平东京,济起,诣军门上谒,亻叔遣诣京师,上命馆之于三司,令受贼官爵者列拜以愧其心,以济为秘书郎。国子司业苏源明称病不受禄山官,上擢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壬申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辛亥,以礼部尚书李岘、兵部侍郎吕諲为详理使,与御史大夫崔器共按陈希烈等狱。 译文:在辛亥这一天,肃宗任命礼部尚书李岘和兵部侍郎吕諲为详理使,同时命令御史大夫崔器一同审查陈希烈等人的案件。 关键词解释: - 资治通鉴: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编写。 - 卷二百二十:指的是《资治通鉴》中的第二十卷。 - 唐纪三十六
译文: 张巡坚守睢阳城,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保卫了江、淮地区,等待唐军的到来。然而,一些议论者认为张巡用士兵换取食物是罪过,应该保全士兵的生命,而不是牺牲士兵。李翰为张巡写传,上奏给皇帝,认为张巡以死守城,功劳很大。而那些议论的人却责怪他让士兵去取食,违背了他的初衷。如果张巡在守城之初就计划取食,牺牲数百士兵保全天下,我还会认为他的功绩与罪过相当,更何况他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呢
诗句: 1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2. 庆绪忌思明之强,遣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往征兵,因密图之。 3. 判官耿仁智说思明曰:“大夫崇重,人莫敢言,仁智愿一言而死。” 4. 裨将乌承玼说思明曰:“今唐室再造,庆绪叶上露耳。大夫奈何与之俱亡!若归款朝廷,以自湔洗,易于反掌耳。” 5. 承庆、守忠以五千劲骑自随,至范阳,思明番众数万迎之,相距一里所,使人谓承庆等曰:“相公及王远至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至德二年(757年),唐肃宗在位期间的第三年,天下动荡。此时,唐朝的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遭遇了严重威胁。叛军张忠志被任命为常山太守,而史思明则召回张忠志,让他回到范阳担任将领。与此同时,薛萼被任命暂时管理恒州刺史一职,并开辟了连接河北的道路,以招安赵郡的陆济。李朝义也被命令率领五千士兵,暂时接管冀州刺史之位。此外,令狐彰被任命为博州刺史。
```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上欲免张均、张垍死,上皇曰:“均、垍事贼,皆任权要。均仍为贼毁吾家事,罪不可赦!”上叩头再拜曰:“臣非张说父子,无有今日。臣不能活均、垍,使死者有知,何面目见说于九泉!”因俯伏流涕。上皇命左右扶上起,曰:“张垍为汝长流岭表,张均必不可活,汝更勿救!”上泣而从命。 安禄山所署河南尹张万顷独以在贼中能保庇百姓,不坐。顷之,有自贼中来降者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故妃韦氏既废为尼,居禁中,是岁卒。 注释:原配夫人韦氏被废后成为尼姑,居住在皇宫中,这一年去世。 置左、右神武军,取元从子弟充,其制皆如四军,总谓之北牙六军。又择善骑射者千人为殿前射生手,分左、右厢,号曰英武军。 注释:设立左右神武军,选拔元从的子孙来担任这些职位,他们的制度与四军相同,统称为北牙六军。又选拔擅长骑马射箭的人一千人为殿前射生手,分为左右厢
诗句: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安庆绪所署北海节度使能元皓举所部来降,以为鸿胪卿,充河北招讨使。 丁未,上御明凤门,赦天下,改元。尽免百姓今载租、庸。复以载为年。 庚午,以安东副大都护王玄志为营州刺史,充平卢节度使。三月,甲戌,徙楚王亻叔为成王。 戊寅,立张淑妃为皇后。 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屯河内。癸巳,北庭兵马使王惟良谋作乱,嗣业与裨将荔非元礼讨诛之。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癸卯,以太子少师虢王巨为河南尹,充东京留守。辛卯,新主入太庙。甲寅,上享太庙,遂祀昊天上帝;乙卯,御明凤门,赦天下。五月,壬午,制停采访使,改黜陟使为观察使。张镐性简澹,不事中要,闻史思明请降,上言:“思明凶险,因乱窃位,力强则众附,势夺则人离,彼虽人面,心如野兽,难以德怀,愿勿假以威权。”又言:“滑州防御使许叔冀,狡猾多诈,临难必变,请征入宿卫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乙未 [757年] 以崔圆为太子少师,李麟为少傅,皆罢政事。上颇好鬼神,太常少卿王玙专依鬼神以求媚。每议礼仪,多杂以巫祝俚俗。 赠故常山太守颜杲卿太子太保,谥曰忠节。以其子威明为太仆丞。杲卿之死也,杨国忠用张通幽之谮,竟无褒赠。上在凤翔,颜真卿为御史大夫,泣诉于上。上乃出通幽为普安太守,具奏其状于上皇,上皇杖杀通幽。杲卿子泉明为王承业所留,因寓居寿阳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 【原文】 六月,己酉,立太一坛于南郊之东,从王玙之请也。上尝不豫,卜云山川为祟,玙请遣中使与女巫乘驿分祷天下名山大川。巫恃势,所过烦扰州县,干求受赃。黄州有巫,盛年美色,从无赖少年数十,为蠹尤甚,至黄州,宿于驿舍。刺史左震晨至驿,门扃锁,不可启,震怒,破锁而入,曳巫于阶下斩之,所从少年悉毙之,籍其赃数十万,具以状闻,且请以其赃代贫民租,遣中使还京师,上无以罪也。
诗句: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 初,史思明以列将事来卢军使乌知义,知义善待之。 - 知义子承恩为信都太守,以郡降思明,思明思旧恩而全之。 - 及安庆绪败,承恩说思明降唐。李光弼以思明终当叛乱,而承恩为思明所亲信,阴使图之;又劝上以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赐阿史那承庆铁券,令共图思明,上从之。 - 承恩多以私财募部曲,又数衣妇人服诣诸将营说诱之,诸将以白思明,思明疑未察
诗句:会三司议陷贼官罪状至范阳,思明谓诸将曰“陈希烈辈皆朝廷大臣,上皇自弃之幸蜀,今犹不免于死,况吾属本从安禄山反乎!” 译文:当三司讨论陷害叛贼官员的罪行时,范阳传来了消息。安庆绪对部下说:“陈希烈等人都是朝廷大臣,玄宗皇帝自己放弃他们而逃往四川,今天他们仍然不能幸免于一死,何况我们原本是从安禄山造反的吗?” 注释: - 思明(安庆绪):唐朝末年的军阀,后成为安史之乱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丁亥,册命回纥可汗曰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以上幼女宁国公主妻之。以监汉中王瑀为册礼使,右司郎中李巽副之;命左仆射裴冕送公主至境上。戊子,又以司勋员外郎鲜于叔明为瑀副。叔明,仲通之弟也。甲子,上送宁国公主至咸阳,公主辞诀曰:“国家事重,死且无恨!”上流涕而还。 瑀等至回纥牙帐,可汗衣赭袍胡帽,坐帐中榻上,仪卫甚盛,引瑀等立于帐外,瑀不拜而立,可汗曰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 · 唐纪三十六 八月,壬寅,以青、登等五州节度使许叔冀为滑、濮等六州节度使。 庚戌,李光弼入朝。丙辰,以郭子仪为中书令,光弼为侍中。丁巳,子仪诣行营。 回纥遣其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将骁骑三千助讨安庆绪,上命朔方左武锋使仆固怀恩领之。 九月,庚午朔,以右羽林大将军赵泚为蒲、同、虢三州节度使。 丙子,招讨党项使王仲升斩党项酋长拓跋戎德,传首。 安庆绪之初至鄴也,虽枝党离析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翻译:唐朝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年,九月,丁丑日,郭子仪和鲁炅等七位节度使率领步骑兵二十万讨伐安庆绪。同时,李光弼和王思礼两位节度使也率领所部军队帮助作战。皇上因为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元老重臣,难以统领,所以不设置元帅,只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之名从此开始。十一月,广州告急,大食、波斯两军围城,刺史韦利见出逃,两军掳掠仓库,放火烧城离去。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九月,丁丑日,希德率领轻骑来到城下挑战。 此诗记录了唐朝在至德二年的一场重大战役,名为“崔光远拔魏州”,以及随后的历史事件。该诗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动态,展现了唐代晚期复杂的国事纷争与军事冲突。 诗人以“甲寅”开始,描绘了皇帝前往化清宫的情景,这反映了唐朝对内政治活动的高度重视。接着
臣光曰:夫民生有欲,无主则乱。是故圣人制礼以治之。自天子、诸侯至于卿、大夫、士、庶人,尊卑有分,大小有伦,若纲条之相维,臂指之相使,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其在《周易》,“上天、下泽,履。”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此之谓也。 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以八柄存乎己也。苟或舍之,则彼此之势均,何以使其下哉!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唐纪三十六 且夫国家治理,赏善罚恶乃常理也。故有为善者获嘉奖,行恶者受惩罚,以激励良善,惩戒暴行。然若有人位居人下却欲诛杀其上位者,其恶之大,实令人发指。此等行为,不仅破坏秩序,更是对他人生命权利的极度不尊重。然而,若君主专事姑息养奸,则必招来更大的忧患。上下皆以先发制人为目标,非出于相保共利之计,而是短视的、自私的行为,必将带来长久的灾难与不安。 盖古时治国,必遵礼法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是岁,置振武节度使,领镇北大都护府、麟、胜二州;又置陕虢华及豫许汝二节度使。安南经略使为节度使,领交、陆等十一州。吐蕃陷河源军。 译文 这一年,朝廷设立了振武节度使职位,负责管辖包括镇北的都护府、麟、胜二州在内的地区。同时,设立了陕虢华和豫许汝两个节度使职位。此外,还任命了安南经略使担任节度使,管理交州(今越南北部)和陆州(今越南东北部)等十一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