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帝曰:间气何谓?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帝曰:善。岁主奈何?
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
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
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
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帝曰:善。平气何如?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
黄帝内经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介绍
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素问》是中医典籍,其内容以问答形式展开,涉及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学等内容。
根据以上信息,请回答以下问题:
请问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中的”内经”指的是什么?
“素问”是这部典籍的一部分,它属于哪一类的作品?
请问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中的”内经”指的是什么?
“素问”是这部典籍的一部分,它属于哪一类的作品?
《至真要大论》是一篇重要的中医文献,《素问·至真要
相关推荐
黄帝内经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解析五气六运,洞察天人合一之道 1. 前言提问 - 引述黄帝问诊 - 岐伯回答与阐释 2. 天地纪纲 - 阐述天地之大纪与人神通应关系 3. 司天与间气之辨 - 讨论司天同候与间气性质差异 4. 五化之别与疾病关联 - 分析风、热、湿、火、燥、寒六气化与疾病联系 5. 岁运与间气之别 - 阐释岁运和间气在天干地支中的不同角色 6. 六化分治与五味五色 -
黄帝内经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 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出页)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注释】“焰浮川泽”:形容气候炎热,草木繁盛,水草丰茂。“阴处反明”:与平时相反,阴暗的地方反而明亮。“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臓郁,名曰厥。”这里指腹中常响,是由于热气内扰,心火亢盛,导致心神不安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经典之作,它详细阐述了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相应的治疗原则。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1.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 - 原文: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 译文:在太阴司天的年份,湿邪太过,导致阴气下沉
诗句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寒气胜行,则寒冷之气反至,水冷如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赤,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 岐伯曰:治疗之方,应按照所司天之气的性质,以辛凉为主,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帝曰:善。如何治疗?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此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诗句 - 黄帝内经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译文 黄帝问道:六种气候变化的相互制约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厥阴之气太过,会导致耳鸣、头晕、昏沉欲吐,胃脘部像寒风一样冷,大风频繁出现,裸体昆虫不生长,胠胁之气并聚,化热为火,小便色黄而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腹泻,少腹痛,大便泄泻带血,甚则呕吐,喉咙不通。 注释与赏析 1. “帝曰”: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逐句解释、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1. 原文: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2. 译文: 黄帝说,治疗的方法如何呢?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岐伯回答黄帝的问题,详细阐述了六气在司天和在泉时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他首先指出,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六气各有其特性,并分别以风、热、湿、火、燥、寒为主。每种气化都有其特定的影响,如厥阴主风,表现为风邪致病;少阴主热,表现为热邪致病等。 岐伯接着解释了六气与人体脏腑的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例如,厥阴司天时,风邪侵袭人体,会导致少腹坚满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艹热),介虫乃耗,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目閏)瘛,火气内发,上为口麋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慄,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译文:少阳病的复法,大热将要到来,干燥和燃烧,介虫就会死亡,出现惊骇、抽搐、咳嗽、鼻衄等症状,心热烦躁,大便次数增多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岐伯对各种病理状态的复归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等六种病气的复归。这些论述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疾病转归的理解,还体现了岐伯治疗原则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下面将逐一解析每一句话的意思及其背后的医学原理。 1. 帝曰:善,治之奈何? - 关键词解释:“帝”指的是黄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帝王,此处代表黄帝的提问或指示。“善”表示赞同或认可
岐伯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了“至真要大论”的概念。该概念主要涉及到五运六气的理论,并探讨了疾病发生的原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岐伯通过详细的阐述,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具体分析如下: 1. 病因与病机 - 主病理论:岐伯指出,疾病的发生是由不同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被统称为主病。 - 五行相克:他进一步解释说,根据五行理论,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
黄帝问:如何治疗?岐伯答:气胜时,轻微者随其胜势,严重者制约之。气复时,和顺者平复之,暴烈者夺去之,皆随胜气而行,安于屈伏状态,不论其数,以平为期,这是其道也。 黄帝问:好。客主之气的胜复怎样? 岐伯答: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黄帝问:其逆从如何? 岐伯答:主胜则逆,客胜则从,这是天之道也。 黄帝问:其生病如何? 岐伯答: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少阴司天
诗句: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 译文: 黄帝问道:好的,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应该将过高的情况降低一些,将过低的情况提高一些,对于过剩的进行削减,对于不足的进行补充,同时要选择适合的药物来辅佐治疗,并调和身体的状况。 注释: - 这句话是黄帝问岐伯如何治疗病症的方法。 -
下面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帝曰善:黄帝表示赞同。 2. 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询问阳气与阴气在人体中的角色。 3. 气有多少,异用也。 说明气的多少决定了其使用方式的不同。 4. 阳明何谓也? 探讨阳明的生理特点。 5. 两阳合明也。 “两阳”指的是两种阳性的体质或条件,“合明”表示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6. 厥阴何也? 讨论厥阴的特性和功能。 7.
下面是对这首《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1. 原文: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2. 译文: 黄帝说:好。疾病产生于根本,我已经知道了。如果疾病在表,应该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当疾病反其本,得到表部的病症时,治疗方法应该是治疗反其本,得到表部的方法。 3. 注释: - 帝曰
解析《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至真要大论探讨五气六气及其标本、中气的诊治原则 1. 原文内容解读 - 六气分治及司天地人关系 - 从本从标,不从标本治疗原则 - 脉诊与病因病机对应关系分析 2. 岐伯回答要点 - 解释六气标本不同特性 - 讨论六气之间转化规律 - 阐明脉象在疾病诊断中重要性 3. 临床应用与实践 - 从本治疗案例分析 - 从标治疗案例展示 - 中气理论在实际应用体现 4.
以下是《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诗句及其译文: 原文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译文 黄帝问道:胜复的变化,何时发生? 岐伯回答:所谓的胜复变化,是指邪气战胜正气的太过与不及,以及随之产生的变化。当邪气胜过正气时,会留下病根
【诗句】 黄帝内经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译文】 黄帝问道:“幽暗与明亮之间有何区别?” 岐伯回答说:“阴气达到极致便是幽,阳气达到极致便是明。幽和明的配合,就是寒暑交替的不同之处。” 黄帝说:“如何分出一年中冬至和夏至的界限呢?” 岐伯说:“气到达的地方称为至,气运行的方位称为分。到了便同归于一,离开则各走各路,这就是天地间正纪的作用。” 黄帝说:“你说过春秋之气始于前冬
岐伯说:仔细观察疾病的变化,不丢失气的运用,这才是真正的医学。 黄帝说:我想听听疾病的机理是什么? 岐伯说:各种风导致的头晕目眩,都是属于肝脏的问题。各种寒邪引起的收缩牵引,都是属于肾脏的问题。各种气郁结聚,都是属于肺脏的问题。各种湿邪造成的肿胀和满胀,都是属于脾脏的问题。各种热邪所致的烦乱和狂躁不安,都是属于心火的问题。各种疼痛和瘙痒的疮疡,都是属于心脏的问题。各种厥证和固泄的症状
```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
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注释:岐伯说,对于寒证转热的情况,应该选用阴经的治疗方法;对于热证转寒的情况,应该选用阳经的治疗方法。这是因为寒证和热证都是从属于某种特定的病因或病机的。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解析】 1.“帝”:黄帝。此篇为黄帝与岐伯讨论病机和诊断的论述,故称“至真要大论”。 2.“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3.“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4.“邪中于虚”,指正气虚弱,邪气乘虚侵袭人体。 5.“留连于所胜”,“所胜”,指人体所感受的外界致病因素与内脏相克的规律。 6.“留连”:指邪气在体内停留。 7.“留连”:指邪气在体内停留。 8.“甚”:指病情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