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其先建武中自陇西东迁。毗随兄评从袁绍。太祖为司空,辟毗,毗不得应命。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大悦。后数日,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弊。他日置酒,毗望太祖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太祖,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于己也。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显甫见显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谨并臻,国无囷仓,行无裹粮,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兵法称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今往攻邺,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谭踵其后。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袁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仲虺有言‘取乱侮亡。’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绥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修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干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太祖曰:“善。”乃许谭平,次于黎阳。明年攻邺,克之,表毗为议郎。久之,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毗与曹休参之,令曰:“昔高祖贪财好色,而良、平匡其过失。今佐治、文烈忧不轻矣。”军还,为丞相长史。
文帝践阼,迁侍中。赐爵关内侯。时议改正朔。毗以魏氏遵舜、禹之统,应天顺民;至于汤、武,以战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子曰:“行夏之时”,《左氏传》曰:“夏数为得天正,何必期于相反。帝善而从之”。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毗
三国志 · 魏书 ·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介绍
。
《三国志·魏书》是一部记载东汉末年至晋朝建立前历史的史书,主要记述了曹魏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其中,《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是该书记载的一篇关于三国时代的人物传记,讲述了三位重要人物——辛毗、杨阜和高堂隆的故事。
辛毗:字子明,是曹操的部下之一,以忠诚著称。
杨阜:字义方,是刘备的朋友,后来投奔了曹魏。
高堂隆:字元长,曾担任过司马的一些职务,在三国时期有重要的地位。
《三国志·魏书》中的这些人物在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他们的故事和事迹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请注意,以上信息是基于一般的历史知识进行的整理,具体细节可能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endoftext|>
相关推荐
```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他的先祖在建武年间自陇西东迁至此地。辛毗与兄长辛评一同追随袁绍,参与了袁绍麾下的许多重要事件。 诗句翻译: 1. “辛毗字佐治” - 这句话直接表明了辛毗的字号和名字,即他叫辛毗,字佐治。 2. “颖川阳翟人也” - 这是对辛毗出身地点的描述,颖川阳翟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3. “其先建武中自陇西东迁” -
诗句 1. 文帝践阼 2. 迁侍中 3. 赐爵关内侯 4. 时议改正朔 5. 毗以魏氏遵舜、禹之统,应天顺民 6. 至于汤、武,以战伐定天下,乃改正朔 7. 孔子曰:“行夏之时” 8. 《左氏传》曰:“夏数为得天正,何必期于相反。帝善而从之” 9. 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 10. 时连蝗民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11. 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12. 毗曰
以下是对《三国志 · 魏书 ·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的逐句释义与赏析: 1. 诗句原文: 上军大将军曹真征朱然于江陵,毗行军师。还,封广平亭侯。 - 译文: 上军大将军曹真征伐朱然,辛毗随军出征。胜利后,被封为广平亭侯。 2. 诗句原文: 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吴、楚之民,险而难御,道隆后服,道洿先叛,自古患之,非徒今也。”。 - 译文: 文帝想大规模征讨吴国,辛毗劝阻说:“吴
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诗歌内容进行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1. 诗句释义: - 明帝即位,进封颖乡侯,邑三百户。 明帝即魏明帝曹叡登基,他提升辛毗为颍乡侯,并赐予三百户的封邑。 2. 译文: - 当皇帝即位的时候,朝廷提拔了辛毗,赐给他一个封号为颍乡侯,并且给予三百户的赏赐。在那个时候,中书监刘放和令孙资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们能够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而其他的大臣们都对他们交好。然而
《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是中国古代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历史著作,其中记载了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 1. 原文: 薨,谥曰肃侯。子敞嗣,咸熙中为河内太守。 - 译文: 杨阜去世,谧号为“肃侯”。他的儿子杨敞继任,在咸熙年间担任河内太守。 2. 原文: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安定长史。 - 译文: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
《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的诗句和译文: > 遂号哭。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于冀,使杨昂杀刺史、太守。 赏析: 这句话描述了刺史和太守在面对马超的威胁时,最终选择投降的情景。"遂号哭"表达了他们的绝望和悲伤,"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则反映了他们试图和解的态度,而"开城门迎超"则揭示了马超的强大力量,迫使这些官员放弃抵抗。最后,"超入,拘岳于冀,使杨昂杀刺史
``` 陇右平定 陇右平定,太祖封讨超之功,侯者十一人,赐阜爵关内侯。阜让曰:“阜君存无扦难之功,君亡无死节之效,于义当细,于法当诛。超又不死,无宜苟荷爵禄。”太祖报曰:“君与群贤共建大功,西上之人以为美谈。子贡辞赏,仲尼谓之止善。君其剖心以顺国命。姜叙之母,劝叙早发,明智乃尔,虽杨敞之妻盖不过此。贤哉,贤哉!良史记录,必不坠于地矣。” 译文: 陇右地区已经平定
诗句: 1 阜常见明帝着绣帽、被缥绫半裒。 2. 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 3. 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 4. 迁将作大匠。 5. 时初治富室,发美女以充后庭,数出入弋猎。 6. 秋,大雨震电,多杀鸟雀。 7. 阜上疏曰:“臣闻明主在上,群下尽辞。” 8. 尧、舜圣德,求非索谏。 9. 大禹勤功,务卑宫室,成汤遭旱,归咎责己。 10. 周文刑于寡妻,以御家邦。 11.
【诗句】 克己内讼,圣人所记。惟陛下虑患无形之外,慎萌纤微之初,法汉孝文出惠帝美人,令得自嫁;顷所调送小女,远闻不令,宜为后图。诸所缮治,务从约节。《书》曰:“九族既睦,协和万国。“事思厥宜,以从中道,精心计谋,省息费用。吴、蜀以定,尔乃上安下乐,九亲熙熙。如此以往,祖考心欢,尧、舜其犹病诸。今宜开大信于天下,以安众庶,以示远人。”时雍丘王植怨于不齿,藩国至亲,法禁峻密,故阜又陈九族之义焉。
诗句及译文 > 帝既新作许宫,又营洛阳宫殿观阁。阜上疏曰:“尧尚茅茨而万国安其居,禹卑宫室而天下乐其业;及至殷、周,或堂崇三尺,度以九筵耳。古之圣帝明王,未有极宫室之高丽以雕弊百姓之财力者也。桀作璇室、象廊,约为倾宫、鹿台,以丧其社稷,楚灵以筑章华而身受其祸;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灭。夫不度万民之力,以从耳目之欲,未有不亡者也。陛下当以尧、舜、禹、汤、文、武为法则,夏桀
``` 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閴其无人。王者以天下为家,言丰屋之祸,至于家无人也。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 农夫废业,民有饥色。陛下不以是为忧,而营作宫室,无有已时。使国亡而臣可以独存,臣又不言也。君作无首,臣为股肱,存亡一体,得失同之。《孝经》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臣虽驽怯,敢忘争臣之义?言不切至,不足以感寤陛下。 陛下不察臣言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是西汉名儒高堂伯之后。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学生到官员的转变,最终在曹魏时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臣子。以下是根据提供的文章内容生成的诗句: 1. 少年求学志: - 高堂隆自幼便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学识,他年轻时就以诸生的身份出现在历史长河中。 2. 督邮初显威: - 作为督邮,他在泰山郡内负责传达政令,处理公务,显示了他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3. 直言斥督军: -
``` 诗句:昔周景王不仪刑文、武之明德,忽公旦之圣制,既铸大钱,又作大钟,单穆公谏而弗听,泠州鸠对而弗从,遂迷不反,周德以衰,良史记焉,以为永鉴。然今之小人,好说秦、汉之奢靡以荡圣心,求取亡国不度之器,劳役费损,以伤德政。非所以兴礼乐之和,保神明之休也。 译文:从前的周景王没有遵循文、武二帝的美德,忽视了周公旦的圣明制度,他铸造了大钱,还制作了大钟,但单穆公劝谏他却未被采纳
下面是对《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的逐句释义以及相关的译文和赏析: 1. 诗句:“圣王乐闻其阙,故有箴规之道。忠臣愿竭其节,故有匪躬之义也。” - 注释:圣明的君王乐于听到他的过失,所以他设立了规劝批评的途径;忠诚的大臣愿意竭尽全力,所以有“不辞辛苦”的奉献精神。 - 译文:明智的君主乐于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批评,因此他们制定了规劝和纠正的方法;忠诚的官员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
诗句解读与译文: 《五行志》曰:‘柏梁灾,其后有江兖巫蛊(也)卫太子事’:这句诗引用了《五行志》中的说法,柏梁的火灾之后,发生了江、兖地区的巫蛊事件,以及卫太子的事情。 如《志》之言,越巫建章无所厌也。孔子曰:'灾者修类应行,精祲相感,以戒人君。' 因此圣主睹灾责躬,退而修德,以消复之。今宜罢散民役。宫室之制,务从约节,内足以待风雨,外足以讲礼仪。清扫所灾之处,不敢于此有所立作,萐莆
诗句: 夏、商之季,皆继体也,不钦承上天之明命,惟谗馅是从,废德适欲,故其亡也忽焉。 太戊、武丁,睹灾竦惧,只承天戒,故其兴也勃焉。今若休罢百役,俭以足用,增祟德政,动遵帝则,除普天之所患,兴兆民之所利,三王可四,五帝可六,岂惟殷宗转祸为福而已哉!臣备腹心,苟可以繁祉圣躬,安存社稷,臣虽灰身破族,犹生之年也。岂惮忤逆之灾,而令陛下不闻至言乎?于是帝改容动色。 是岁,有星孛于大辰。隆上疏,曰
``` translated_text = """ 帝从其议,改青龙五年春三月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服色尚黄,牺牲用白,从地正也。 迁光禄勋。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凿太行之石英,采谷城之文石,起景阳山于劳林之园,建昭阳殿于太极之北,铸作黄龙凤皇奇伟之兽,饰金塘、陵云台、陵霄阙。 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握土以率之。而辽东不朝。悼皇后崩。天作淫雨,冀州水出,漂没民物
《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辛毗、杨阜、高堂隆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三位贤臣。他们的传记记载了他们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高尚的品质。本诗主要讲述了他们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以及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智慧。 诗句: 1. 臣观在昔书籍所载,天人之际,未有不应也。(我观察古代的书籍,天和人的关系,没有不相应的) 2. 是以古先哲王,畏上天之明命,循阴阳之逆顺,矜矜业业,惟恐有违
诗句: 1. 先吴后蜀,非徒白地小虏聚邑之寇。 释义:现在的吴国和蜀国,不仅仅是那些孤立的小国家或者被围困的领地的敌人。 2. 乃据险乘流,跨有士众,僭号称帝,欲兴中国争衡。 释义:他们占据险要之地,利用水路,拥有大量的士兵和民众。自称为皇帝,想要在中国内部引发纷争和对抗。 3. 今若有人来告,权、备并修德政,复履清俭,轻省租赋,不治玩好,动咨耆贤,事遵礼度,陛下闻之,岂不惕然恶其如此
诗句 昔有良臣辅明主,忠言直谏为国忧。 译文 《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中记载了三位贤臣的事迹:辛毗、杨阜和高堂隆。他们都是东汉末年的著名人物,以忠诚和正直著称。他们的言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高尚品质,也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在乱世中,能够如此坚持原则,直言无讳,实属难得。 注释 1. 《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
```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原文 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隆疾笃。口占上疏曰:“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寝疾病,有增无损,常惧奄忽,忠款不昭。臣之丹诚,岂惟曾子,愿陛下少垂省览!涣然改往事之过谬,勃然兴来事之渊塞,使神人响应,殊方慕义,四灵效珍,玉衡曜精,则三王可迈,五帝可越,非徒继体守文而已也
诗句: 臣观黄初之际,天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宁萧墙之内。 译文: 我看到黄初年间,天空有异样的征兆预示着不祥,不同种类的鸟类在燕巢中育雏,它们的嘴巴和爪子都是红色的,这是魏王朝的巨大异象。我们应该预防那些善于攻击的人进入朝廷。 注释: 1. "臣观黄初" - 表示辛毗观察并注意到了黄初年间出现的某种异常现象。 2. "天兆其戒" -
《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是陈寿所著的一部历史文献,其中涉及了三国时期魏朝的几位重要人物。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诗句:乃诏曰:“昔先圣既没,而其遣言余教,着于六艺。六艺之文,礼又为急,弗可斯须离者也。末俗背本,所由来久。” - 译文:于是皇帝下令说:“从前圣人死后,他们的遗言教诲,记载在六经之中。六经中的文章,尤其是礼,是最紧急的,不可以片刻离开。现在的风俗背离了根本
``` 诗句: > 若逸于游田,晨出昏归,以一日从禽之娱,而忘无垠之衅,愚窃惑之。 译文: > 如果沉迷于游猎嬉戏,早晚往返,以一日的打猎娱乐为乐,却忘记了无限的隐患,我对此感到非常疑惑。 关键词注释: - 逸于游田:指沉迷于游猎嬉戏。 - 晨出昏归:形容早晚频繁出入,没有固定的规律。 - 无垠之衅:指无限的隐患或危机。 - 愚窃惑之:表示我对此感到非常疑惑。 赏析: 《三国志》中的辛毗
译文: 《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评曰,辛毗、杨阜刚正亮直,正直谏言不顾个人安危,堪比汲黯的高尚节操。高堂隆学业精深明白事理,志在匡扶君王之位,因变故而陈述戒鉴,发自诚挚之心,忠诚矣!及至必改历法,使魏国国君虞舜,所谓意过其通者欤! 注释: 1. 三国时期魏朝:三国时期是公元220年到280年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中国北方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即曹魏和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