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龛函法镜,通幽近、数亩带萧森。
借重帘压影,低开檐隙,群花彗色,满贮阶阴。
微音绝,一尘吹地响,二水落门深。
绣佛酣时,檀床八尺,空香散处,竹日千寻。
玄机逃女冠,剪芙蓉作氅,寒玉抽簪。
宁信青莲钵里,明月无心。
问昔是何年,聚沙为塔,今来谁氏,布地皆金。
多少春园柳路,变入蝉林。

【注释】

  1. 同:与。2. 董庵:在杭州西湖之南,相传为晋代道士董双成的道馆,又名双清洞府。3. 高龛:指山洞。4. 法镜:佛教用语,指佛的本心。5. 通幽:深奥、幽静。6. 数亩带萧森:几亩地周围都是荒凉寂静的景象。7. 重帘:重重帷幔。8. 二水落门深:两条河流从门内流过。9. 绣佛:指佛像,这里指佛像上的绣花。10. 檀床八尺:檀木制的大床。11. 空香散处:指香烟弥漫之处(即禅房)。12. 玄机:佛家语,谓佛性。13. 女冠:指尼姑。14. 剪芙蓉作氅(chǎng):指尼姑穿的衣服。15. 寒玉抽簪(zān):用寒玉石制的发簪。16. 青莲钵:和尚用钵盂装供品。17. 明月无心:佛经说:“如来藏无明”,意谓“如来”是无知无识的本性。18. 聚沙为塔:指修行者用积沙造像。19. 布地皆金:指佛光普照大地。20. 春园柳路:春天的园林中,杨柳成荫的小路上。21. 蝉林:指寺院。22. 何年:什么时候。23. 谁氏:是谁的家族。24. 变入蝉林:柳树被风吹折后落入蝉的树林中。
    【赏析】
    此词是苏轼在壬午年(公元1072年)所作,当时作者正在杭州任知州。苏轼在杭州有别墅,名“东坡”。他在这里游览观赏了许多胜景和古迹,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句。这首《风流子》就是其中的一首。全词写西湖的风光,以景物的变换,抒发自己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上片首句写山寺的幽静和深广,第二句写山寺的景色,“借重帘压影”,形容山寺周围树木丛生,枝叶茂密,遮天蔽日。“低开檐隙”,则说明山寺的屋宇不高,屋檐下也长满了花草。第三句写寺内花木繁盛。“群花彗色”,指花的颜色繁多,争芳斗艳。“满贮阶阴”,则形容花木把山寺台阶都覆盖了。第四句写寺内的钟声,“微音绝,一尘吹地响”,形容寺内僧人敲钟的声音很轻细,好像连地上的尘土都给震动起来了。
    下片开头两句写寺中的佛像,“绣佛酣时”,指佛像栩栩如生,神态逼真。“檀床八尺”,则形容佛像前的大床很高很大。“空香散处”,指寺内香烟缭绕,弥漫四野。这两句写寺中和尚打坐参禅时的情态,以及香烟飘散的情况。第五句“玄机逃”,意为佛性不显露;“女冠剪芙蓉作氅”,则写出了尼姑们穿的衣服很漂亮,像荷花一样美丽;“寒玉抽簪”,则写出了尼姑们的发簪是用寒玉制成的。第六句“宁信青莲钵里,明月无心”,意谓佛家所说的“如来藏无明”是说佛性是无知无识的,不是有心去创造的。第七句“问昔是何年,聚沙为塔,今来谁氏,布地皆金”,则是说自己当年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也曾到这座山上游览过,并曾看到过一座用沙石建造的佛像塔,但不知道这个塔是何时建立的;现在来到这里一看,才知道原来这座塔就是当年那个佛塔。第八句“多少春园柳路,变入蝉林”,“春园柳路”是泛指春天的园林小路,“蝉林”则是指蝉居住的地方。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春天里的花园小路边,曾经生长过许多柳树,而现在这些柳树都变成了蝉的树林了。
    这首词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