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柄危楼揭。望中原、盘雕没处,青山一发。连海西风掀尘黯,卷入关榆悴叶。尚遮定、浮云明灭。烽火十三屏前路,照巫闾、知是谁家月。辽鹤语,正呜咽。
微闻殿角春雷发。总难醒、十洲浓梦,桑田坐阅。衔石冤禽寒不起,满眼秋鲸鳞甲。莫道是、昆池初劫。负壑藏舟寻常事,怕苍黄、柱触共工折。天外倚,剑花裂。
【赏析】
此篇作于元贞二年(1296)秋,时作者任礼部尚书,奉敕修辽金宋三史。诗中抒发了因国事而悲愁的情怀。
“斗柄危楼揭”,首句点出题旨,即写登高望远。斗柄是北斗星的柄,古时用以指方向。“危楼”则表明作者心情之沉重。
“望中原、盘雕没处,青山一发”。这四句写登高望远,极目中原。中原大地,在兵火蹂躏下,已成一片焦土;但那苍翠的山冈上,却依然挺立着一棵棵顽强生长的青草,给人以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连海西风掀尘黯,卷入关榆悴叶。”这两句写风起云涌,烟尘遮天,把关外的杨柳吹得憔悴枯黄。杨柳本是多情之物,但此时它却无心观赏春景。
“烽火十三屏前路,照巫闾、知是谁家月。”这两句写边塞战事不断,战火连年,烽烟不绝。明月当空,照亮了万里边疆。然而,谁家的明月,照见的是战争的硝烟,还是和平的宁静呢?
“辽鹤语,正呜咽。”这两句化用《汉书•武帝纪》“上林苑中有鸾皇、凤皇,往至池阳,池阳宫吏乃进食中庭,闻天乐,乃会集龙虎,闟中庭,以交颈受赐”的典故,将辽国的鹤鸣比为汉乐的音调。这里既是对辽国人民的同情,又是对汉王朝的讽刺。
“微闻殿角春雷发。总难醒、十洲浓梦,桑田坐阅。”这几句写梦中所见,梦中所见乃是一片大好河山,但醒来却是满眼疮痍的残破景象。
“衔石冤禽寒不起。满眼秋鲸鳞甲。”这两句写鸟雀虽含冤气,却因寒冷而无法振翅而起,眼前只见成群结队的大鱼,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翻腾跳跃。这两句既写景又寓情,表达了作者忧国思治之情。
“莫道是、昆池初劫。”这一句承上启下,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衔接,又引出下文的主题。
“负壑藏舟寻常事,怕苍天、柱触共工折。”这两句写水患频发。水灾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们的不法行为造成的。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感到十分担忧。
剑花裂。”最后两句,作者以神话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朝廷的期望:希望有像天上的巨人一样的英雄人物出现,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