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十幅画图中。冷意入青松。蒲团破石呈奇态,又宛然、偃蹇苍龙。美媲华颠汉迹,荣同岱岳秦封。
鸿都词客兴偏浓。揽胜好携筇。千岩万壑收罗惯,尽毫端、吞吐鸿蒙。借取太常竹趣,分明黄鹤松风。

【注释】

  1. 风入松:词牌名,又名“凤归云”、“暗香”等。
  2. 夏吷庵丈:作者的堂弟。
  3. 十松图:指黄山上松树画卷。
  4. 蒲团破石呈奇态:指蒲团(即草垫)铺在地上,石头被压扁了。
  5. 偃蹇(yǎnjiǎn):屈曲盘绕的样子。
  6. 美媲(pǐ):比喻。比作。
  7. 华颠:华表,即古代宫门两旁的两根立柱上的刻着花纹的短柱。此处比喻高峻的山峰。
  8. 岱(dài)岳:泰山,五岳之首,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9. 鸿都:汉魏六朝时京城洛阳的官署,后借指文人雅集之地。
  10. 筇(qióng):竹制的拐杖,此指拄杖,用以扶持身体。
  11. 鸿蒙:苍茫广大的原野。
  12. 太常:古代主管礼乐、宗庙、祭祀等的官职,此处借指皇家园林或山林。
    【赏析】
    《风入松》词牌,调名取自唐人李峤的《风入松》,原为七言绝句,共二十八字。本词是作者为堂弟所作,以赞颂其画艺的高超而作。全词用典丰富,形象鲜明,风格清丽。
    上片写画。开头二句写画中黄山的十松,表现了画家对黄山之松的熟悉和把握。接着二句赞美画中的松林,说画中的青松犹如蒲团一般破碎,形态奇特。“又宛然、偃蹇苍龙”,形容画松姿态优美,宛如龙在蜿蜒曲折地盘旋。“美媲华颠汉迹,荣同岱岳秦封”,赞美画中的松树与汉代华表相媲美,其荣誉可与泰山相提并论。这两句运用典故,表明画工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也表现了作者对画工技艺的高度赞扬。
    下片写游观。“千岩万壑收罗惯,尽毫端、吞吐鸿蒙。”这两句写游者在黄山游览的情景。黄山山高谷深,千岩万壑,景色壮阔。而游人在这险峰怪石之间穿行,如同在毫端上描绘鸿蒙一般。“借取太常竹趣,分明黄鹤松风。”最后两句则是化用典故,赞美画工的绘画技巧。太常即唐代太常寺,管理音乐舞蹈和祭祀礼仪。这里借指皇家园林或山林。画工善于借鉴自然景观,把黄山的松树画得像黄鹤一样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松风的声音。这两句不仅赞美了画工的技艺,而且表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