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撚么弦拨。似声声、雁啼秋水,鸦啼寒月。急雨跳珠随断续,此恨不知自发。叹鬓点、芦花残雪。对镜当年秋娘妒,奈斜阳、隐树沉沉没。芳草怨,向谁说。
重提旧事伤情绝。泪难收、鲛绡频掩,锁愁眉睫。仿佛浔阳江头夜,湿到青衫透彻。恍帘底、灯摇明灭。借问荼蘼花零落,听红鹃、陌上何时歇。无一语,但幽咽。
金缕曲·次辛稼轩韵,与冯超然听老妓琵琶
【注释】:
慢撚么弦拨。似声声、雁啼秋水,鸦啼寒月。急雨跳珠随断续,此恨不知自发。叹鬓点、芦花残雪。对镜当年秋娘妒,奈斜阳、隐树沉沉没。芳草怨,向谁说。
重提旧事伤情绝。泪难收、鲛绡频掩,锁愁眉睫。仿佛浔阳江头夜,湿到青衫透彻。恍帘底、灯摇明灭。借问荼蘼花零落,听红鹃、陌上何时歇。无一语,但幽咽。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与友人冯超然听一名老妓弹奏琵琶之作。上片写琵琶女弹罢琵琶后,抒发的感慨。下片由“无一语”引出“听红鹃”一句,描写出听者的感受。全篇充满了感伤哀怨的气氛。
这首词以琵琶女的演奏为媒介,倾诉着内心的悲愤和痛苦。
第一句:“慢撚么弦拨。”这四字写出了琵琶女弹琵琶时的神态。慢指弹奏的速度较慢;撚,即用手指捏住琴键;么,是古代一种小调名,多用在琵琶上;拨,指弹奏。“琵琶起舞《阳关》遍”,这是琵琶女第一次弹完琵琶时的情景。此时她的心情是何等的悲凉,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雁啼秋水,鸦啼寒月”。
第二句:“急雨跳珠随断续”,这是琵琶女第二次弹琵琶时的情景。此时她的心情是何等的忧郁,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此恨不知自发”。这句中的“断续”二字,把琵琶女弹奏时那种断断续续、急促而急促地跳跃着的音调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人感受到那强烈的感情波动。
第三句:“叹鬓点、芦花残雪”,这是琵琶女第三次弹琵琶时的情景。此时她已经弹得满头白发如同芦花般散乱了,脸上也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如同残雪一般惨白。她不禁发出了感叹:“对镜当年秋娘妒”。这里所说的“秋娘”,指的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而这里的“秋娘”却成了她自己的代称。这种自怜自惜之情,让人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第四句:“对镜当年秋娘妒,奈斜阳、隐树沉沉没。”这是琵琶女第四次弹琵琶时的情景。此时她已经年过半百,曾经的青春美貌已经消逝殆尽。而夕阳西下,树影斑驳,更衬托出她的孤独与凄凉。她不禁发出了这样的叹息:“芳草怨,向谁说?”这里的“芳草”指的是春天的花草,而这里的“芳草”却成了她心中的遗憾。这种对于逝去青春的无限惋惜之情,让人感受到她内心中那种难以言喻的悲伤与绝望。
第五句:“重提旧事伤情绝。”这是琵琶女最后一次弹奏琵琶时的情景。此时她的心情已经达到了顶点,那种无法摆脱的悲哀与痛苦让她几乎要崩溃了。她不禁发出了这样绝望的呼唤:“泪难收、鲛绡频掩,锁愁眉睫”。在这里,“泪难收”表达了她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与痛苦;“鲛绡频掩”则形象地描绘出她在掩饰泪水的动作;而“锁愁眉睫”则更加突出了她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让人感受到她那无法排遣的忧愁与烦恼。
最后一句:“仿佛浔阳江头夜,湿到青衫透彻。恍帘底、灯摇明灭。”这是琵琶女最后一次弹奏琵琶时的情景。此时她已经快要崩溃了,那种无法摆脱的悲哀与痛苦让她几乎要放弃了自己的灵魂。她不禁发出了这样绝望的呼喊:“借问荼蘼花零落,听红鹃、陌上何时歇。”在这里,“听红鹃”表达了她想要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而“陌上何时歇”则表达了她对于生命终结的无奈与恐惧。
整首词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和情感变化,展现了一个女子的内心世界。从最初的快乐到后来的悲伤再到最后的绝望,她的一生都在经历着无尽的痛苦与挣扎。然而,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这种命运的安排。这首词通过对琵琶女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状态,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与束缚。它不仅仅是一首词作,更是一篇关于女性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