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六丑”是宋朝时的一种宫调,后常作慢曲使用。它与唐五代的”七言六苦格言体”(见《乐府诗话·杂说》)中的七字六句形式相似,并不完全相同但关系密切。
具体创作的情况及当时背景并不详尽。有文献记载是在金人入宋之后,由于“词家变易更俗”,才出现这种名为“六丑”的新体。因为六(文辞繁多)、二、四等字头的七言韵文常常被称为“偶句”而得名。“六丑”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和形式。
宋人罗烨《直斋书影》记载,”五鼓已过,词家新翻杂咏,有中吕宫,上、下两片者十二首。自今以后,凡作慢曲皆此调也。”这里的“慢”是指比快曲更长的乐章。
从现有资料来看,“六丑”可能并非是单独一个具体的变体或品种的名称,而是指因流行而出现的一组新的词牌谱之一。“七言八句”的形式(在其他文献中亦常被称为”俗调”“慢头五音歌行诗”等)开始逐渐增加到更多种不同的“六丑”曲子。这些改变与当时政治、文化环境以及社会需求密不可分。
“六丑”这类由北宋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词牌变体,可能代表了南唐以来影响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从更加传统的诗词歌赋到更自由的乐府创作样态的发展历程。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变化而出现新的节奏、风格乃至主题上的创新,在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六丑”的历史文献不详,但根据其发展轨迹可以推测它是一种在宋代盛行一时,并且影响广泛的词调结构形式。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诗词乐府创作中对诗歌意境表达方式的积极探索和尝试阶段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