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罗下椒阁,举袖拂胡尘。
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
王昭君
介绍
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以美貌和才情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落雁” 。以下是关于这位文学形象的具体介绍:
个人背景:王昭君,原名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因容貌出众而被称为“落雁”。她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出生于西汉时期,是汉朝宫廷中一位才华横溢的宫女,后来成为了匈奴呼韩邪单于的阏氏,也就是妻子。
出塞故事:在汉元帝时期,王昭君被选为后宫佳丽之一,但因其美貌而被推荐为宫女,最终被选入宫。然而,由于政治联姻的需要,她被迫远嫁匈奴,这一行为在当时被视为牺牲民族尊严来换取和平的典范。
复嫁经历:在匈奴生活了数年后,王昭君又回到汉朝,但最终并未得到返回故国的许可。她的悲惨命运引起了人们的同情,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允许她回朝。尽管如此,王昭君最终还是在匈奴去世。
历史评价:在历史文献中,王昭君的形象多受赞誉,她不仅以其美貌著称,更因其智慧和政治手腕而受到尊敬。她在汉匈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和解。
王昭君不仅是一个美丽的传奇人物,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人物。她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求和平、理解与包容。
相关推荐
王昭君 垂罗下椒阁,举袖拂胡尘。 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 注释版译文: 王昭君,原名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打败后,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公元54年,她出塞和亲,成为汉朝与匈奴和平的象征。 赏析: 王昭君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亲”事件之一。她以国家大义为重,舍弃个人荣华富贵,远嫁他乡,体现了古代女性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王昭君 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 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 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 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 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张 注释: 擦拭着眼泪离开娘家(告别),回头望着昭阳宫殿,眼中充满了留恋。镜子失去了菱花的影子,头上的钗饰除去了华丽的月梁。身围不足一尺宽,眼泪流淌如同长河。绿色的衣衫承载着马的汗水,红色的袖子沾染着秋天的霜雪。离别之曲真是让人无限地感伤
王昭君 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注释: - 既事转蓬远:事情像随风飘转的蓬草那样遥远和不可捉摸。 - 心随雁路绝:内心随着大雁南飞的道路而变得遥远和孤独。 - 霜鞞旦夕惊:晨昏之间,寒冷的战鼓声不时响起。 - 边笳中夜咽:夜晚,边塞传来凄凉的胡笳声。 赏析: 王昭君是汉代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她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佳话。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 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 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注释: 1.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玉关,指边塞的关口。这里的春天已经晚了,而通往金河的路有几千里长。 2. 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琴声悲伤地在桂树上弹奏,笛声哀怨地在柳花盛开的地方吹奏。 3.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雾气遮住了临窗梳妆的明月,风吹得头发上的蝉鸣声都变得惊慌失措。 4.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猗兰恩宠歇,昭阳幸御稀。” - 释义: 这里提到的“猗兰”和“昭阳”都是对王昭君的别称。"猗兰"可能是用来形容她受到的宠爱已经消退,而“昭阳”则指她曾受到的皇帝宠爱。 - 译文: 王昭君的恩宠已渐渐消逝,曾经的荣宠不再,她现在的地位也变得较为卑微或稀少。 2. “朝辞汉阙去,夕见胡尘飞。” - 释义: “汉阙”指的是汉朝的宫殿,即长安城
王昭君 锦车天外去,毳幕雪中开。 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 注释: - 锦车天外去:用“锦车”形容王昭君的出嫁之车,象征着她离开京城时的华丽与尊贵;“天外”则暗示她的旅程遥远而神秘。 - 毳幕雪中开:指王昭君到达匈奴后所住的简陋帐篷(毳幕),在飘雪的寒冷天气中搭建,突显了她的艰苦环境。 - 魏阙苍龙远:魏阙即宫殿的门楼,代指汉皇宫;苍龙则暗喻汉朝的威严和力量;“远”表明了王昭君与故乡的距离感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注释:毛延寿因为画了王昭君的肖像而闻名,他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够通神一样,以至于为了得到赏金,他竟然不顾人的尊严,牺牲王昭君的利益。王昭君在被画成肖像后,马上被迫离开故乡,远赴他乡,开始了与匈奴的生活。尽管身处异乡,她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和对汉宫的怀念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王昭君为背景,通过毛延寿的形象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解析如下: 1. 词语释义与背景: - 胡风似剑:形容边风的猛烈,如同锋利的剑一般,能够穿透人的骨骼。这里的“胡风”可能指的是匈奴的风,而“似剑”则是比喻其强烈和无情。 - 汉月如钩:汉月指的是月亮,而“钩”形状上类似于弯月,常用来形容夜晚的月亮,这里用来比喻月亮的形状,暗指其清冷、高悬的特性。 2. 诗句解析:
王昭君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译文: 美丽的姑娘如今已嫁给了匈奴的君主,他如同春天的骄阳般和煦而温暖。昔日战场上的剑戟已经归于农田,草原上的牛羊在塞外自由奔跑,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注释: 1. 仙娥:美丽而超凡脱俗的女子。 2. 今:现在。 3. 下嫁:嫁给某人。 4. 骄子:骄横的人。 5. 同和:和谐。 6. 剑戟:古代兵器,此处指战场。 7.
王昭君 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 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析: 1. "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描述了汉朝使者的离去和匈奴中的美人(王昭君)独自存在的场景。表达了王昭君虽身处异域他乡,却依然保持着高贵与坚韧的形象。 2. "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描绘了紫台(宫廷)的辽阔与空旷,以及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象征着王昭君在政治斗争中遭受的孤立无援。 -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王昭君,一个跨越千年的历史人物,她的故事在诗歌中得以流传,她的美貌与才情被世人传颂。这首诗通过描绘王昭君面对月亮时的情绪波动,表达了她内心的哀愁与无奈。月亮的移动象征着时间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无情,而王昭君的坚持则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诗中使用了“一”与“不移”形成对比,突显出王昭君坚定而又无奈的情感状态。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注释】 画:指画像。 失天真:指画像失去本来面目,失去了自然之美。 容华:容貌美丽。 坐误人:白白耽误了别人(自己)的一生。 君恩:指君王的恩典。 妾命在和亲:我的命运就注定要嫁给匈奴王作妻子。 泪点关山月:指眼泪洒在明月之下,如同泪珠滴在月亮上。 衣销边塞尘:指衣裳被边地的风沙侵蚀,衣服已破旧。 阳鸟:即“阳鸟”之讹,传说是西王母的车驾,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台之上,故又称“昆仑”。 汉宫春
王昭君 收敛面容辞别豹尾宫,含恨渡过龙鳞河。 金钗映照明亮的汉月,玉箸染上胡地的灰尘。 古镜中菱花暗淡,愁眉紧锁柳叶颦。 唯有清笳悠扬,时闻芳香春色。 译文: 王昭君(王嫱) 整理妆容告别豹尾宫,含着怨恨渡过龙鳞河。 金钗在明亮的月光下闪闪发光,玉簪沾满了胡地的尘埃。 菱花镜里自己显得暗淡无光,眉头紧皱像柳叶一样皱眉。 只有那悠扬的笳曲能听到,时而传来春天的气息。 注释: - 敛容辞豹尾
【注释】 蛾眉:代指王昭君。蛾眉:传说中西施的美貌象征。这里指王昭君。 陷穷边:指被匈奴俘虏,远嫁匈奴。 宽心汉月圆:比喻和亲政策能使中原与外族和平共处,月亮也更加圆满。 飞尘长翳日:指胡地的烟尘常年遮蔽太阳,使中原人难以看见阳光。 白草自连天:指草原广阔无边,看不到尽头,如同白茫茫一片。 谁贡和亲策:指汉朝的皇帝曾向匈奴提出和亲的建议。 污简编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王昭君》,是一首咏史诗。全诗以乐府古题“昭君怨”为名,但诗人的用意却在于抒发昭君被迫出塞的哀怨之情。 第一首: 王昭君十五入汉宫,自倚花艳如芙蓉。 黄金不买画者笔,西子变作巫山云。 羊车忽略久不幸,夜夜月照罗帷空。 娇痴怨恨掩袂泣,常恐兰蕙摧霜风。 不堪坐守寂寞苦,遂愿将身嫁胡虏。 第二首: 神仙缥缈下朝阳,再拜玉墀辞汉主。 天颜惊顾初相识,自起欲留留不得。
王昭君(注释) 不惜将黄金,争头买颜色。 妾貌自可恃,谁能苦劳力。 【译文】 我宁愿付出黄金也不愿为了容貌而出卖自己。 我的美貌足以让人依赖,又怎会去忍受那些辛苦的劳力?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昭君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以及她对于金钱和外貌的双重态度。诗中的“不惜将黄金”与“争头买颜色”形成对比,突显出她的坚持和自尊。同时,诗中也体现了王昭君作为古代美女的无奈和悲剧,她的美丽成为了一种牺牲品
绝艳生殊域,芳年入内庭。 谁知金屋宠,只是信丹青。 注释: - 绝艳生殊域:意为王昭君的美丽如同绝世的容颜,她出生在远方的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与其他地方的女性相比,她的美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 芳年入内庭:指王昭君年轻时就嫁给了皇帝,成为了后宫的一部分。这里的“芳年”指的是她的青春年华,而“内庭”则是指宫廷深处。 - 谁知金屋宠:意指人们并不知道王昭君曾经受到过皇帝的宠爱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七绝。诗中借王昭君之事抒发了对君王的忠贞之情,表达了作者希望君王能重用自己,不欲将国家大任交给他人的意愿。 “几岁后宫尘,今朝绝国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多少年在后宫中度过了,现在却来到了远离家乡的塞外,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里的“几岁”指代的是诗人在宫廷中度过的时间,“后宫尘”指的是宫廷中的繁华与喧嚣,而“今朝”则是指诗人现在身处塞外的情境
诗句: 极目胡沙满,伤心汉月圆。 一生埋没恨,长入四条弦。 译文: 极目远眺,只见胡地沙漠无边无际。心中满怀哀愁,望着圆满的月亮。一生被埋没在异国他乡,无尽的遗憾和怨恨深藏在心底。 注释: 1. 极目:形容目光所及之处,极目远眺。 2. 胡沙:北方的沙漠。这里指代匈奴地区。 3. 伤心汉月:指对故乡汉朝的思念之情。 4. 落雁:古代传说中西施的美丽如同坠落的雁群,这里借指王昭君的美。
``` 王昭君 画工虽巧岂堪凭,妍丑何如一见真。 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 注释: - “画工虽巧”:尽管画工技艺高超,但画中人的容颜是否真实,还得看本人是否与画中人相似。 - “妍丑何如一见真”:只有亲眼见到,才能分辨出美丑。 - “自是君王先错计”:这似乎是说皇帝的决策有误,因为他把信任交给了别人。 - “爱将耳目寄他人”:他竟然把观察、判断的能力交给了其他人。 赏析:
王昭君 汉宫选女适单于,明妃敛袂登毡车。 玉容寂寞花无主,顾影低回泣路隅。 行行渐入阴山路,目送征鸿入云去。 独抱琵琶恨更深,汉宫不见空回顾。 注释: 1. 王昭君:指汉代的王嫱,因嫁给匈奴的单于而远嫁异域。 2. 汉宫:汉朝的皇宫。 3. 选女:挑选女子进献给皇帝。 4. 适:前往。 5. 单于: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6. 明妃:即王昭君,因其美貌被选为出塞和亲
【注释】: 1. 王昭君:指汉代王嫱,因匈奴入侵而远嫁匈奴的汉元帝宫女。 2. 使者相随出汉宫:指汉朝皇帝派了一名使者,护送她出宫。 3. 辞君上马去匆匆:指她告别了君王,匆忙上马离去。 4. 自恃好颜色:意思是说,自己长得美丽,因此不把钱财花费在买画工上。 5. 金钱买画工:意思是说,她并不因为自己容貌出众就把钱花在买画工身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
“巫峡江边岁屡更,汉宫日月亦峥嵘”:这句诗描绘了王昭君身处的巫峡之畔,岁月流转,见证了汉宫中的变迁与辉煌。巫峡,作为长江三峡之一,其自然美景和悠久历史为王昭君的生活提供了背景。这里不仅是她生活的地方,也是她情感寄托的地方。 “此身端可清边患,谁惜龙沙以北行”:表达了王昭君对于国家边疆安定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念。这里的“龙沙”可能是指北方的土地,王昭君愿意远赴边疆,为国家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王昭君 汉使南归绝信音,毡庭青草始知春。 蛾眉却解安邦国,羞杀麒麟阁上人。 注释: - 《王昭君》: 此诗是一首描写王昭君的古诗。 - 汉使南归: 汉使指的是汉朝的使者,这里指西汉时期的使者,向南返回。 - 绝信音: 断绝了消息和音信,形容音信全无。 - 毡庭: 毡房,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居住的地方。 - 青草: 指春天的草地。 - 却解: 却能够,了解或知晓。 - 安邦国: 治理国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之一。下面是诗句和译文,以及对关键词的注释: 1. 婵娟巫峡女,秀色倾阳台 - 注释:形容女子美丽动人。 - 赏析:这两句诗以“婵娟”和“巫峡女”来赞美王昭君的美丽,而“秀色”则强调了她的美貌非凡。 2. 昔为一片云,飞入汉宫来 - 注释:昔日像一片云彩一样自由,后来被带入皇宫成为妃子。 - 赏析:这两句诗意在表达王昭君曾经的自由与现在的命运转变。 3.
王昭君,字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其落雁之姿和“明妃”之称著称。她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甚广,而李白的《王昭君》组诗正是对这一历史典故的深刻反思与艺术再现。以下是诗句原文及翻译: 1. 敛袂出明光 - 原文:敛袂披襟出九华,琵琶道路久尘埃。 初闻胡骑语,未解汉宫妆。 - 翻译:王昭君缓缓走出华丽的明光宫,曾经的道路如今已被尘埃覆盖,她的琵琶声曾引起过匈奴人的注意。 2. 始为红颜薄命
【注释】好恶:喜好憎恶。能无壅:能否畅通。延寿:指王延寿。妄:胡乱。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史之作。作者在咏叹王昭君的事迹的同时,又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中表达了对王昭君的赞美之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独断专行、排斥贤才的强烈不满。“君王视听能无壅”一句,既是对王昭君本人的评价,也是对当朝皇帝的规劝
注释: 王昭君:指汉代的王嫱,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因美貌被选入后宫。 绝代方能入汉宫:王昭君的美貌足以让她成为一代佳人,因此她才能进入皇宫。 画图何必更求工:即使有精美的画像,也不足以替代她的美。 纵令得幸因图画:即使有幸得到皇帝的宠爱,也不应该仅仅因为画像而得到宠爱。 已落君王疑信中:这样的美人,让君王既感到信任又感到怀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描绘王昭君的美丽和才情
解析 第1句:行旌入塞垣,回首望君门。 - 解释: 王昭君踏上了通往塞外的路途,回头望向自己的家乡——汉宫的门。 - 关键词: - 旌:古代帝王出行时所立的旗帜。 - 塞垣:指长城边陲的城墙。 - 君门:指宫廷的大门。 第2句:汉月牵愁思,边尘惨泪痕。 - 解释: 明亮的月光似乎在牵动着王昭君的思绪,边疆的尘土和泪水交织着她的痛苦与思念。 - 关键词: - 月:夜晚的月亮。 - 愁思
王昭君 行辞女伴出深宫,玉泪双垂向白龙。 几度毡庐歌酒夜,胡王空惜旧时宫。 译文: 我随宫女们走出了深宫,眼泪像珍珠般滑落。 多少次我在毡帐前吟唱,饮酒到深夜。 胡王只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却忘了现在的我。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王昭君在出宫后的情感变化与内心世界。诗中“玉泪双垂向白龙”表达了她内心的悲伤和对故乡的眷恋,同时也暗示了她的无奈与悲哀。 “几度毡庐歌酒夜”
玉颜无分住天家, 愁倚西风望翠华。 万里龙沙休恨远, 长门宫里即天涯。 诗句释义: - 玉颜无分住天家:王昭君的容貌美丽无比,本不该只居住在皇宫之中。这里的“玉颜”形容王昭君的美丽如同玉一般,而“无分”表示她的命途多舛,无法享受应有的尊贵和幸福。 - 愁倚西风望翠华:在西风吹拂中,王昭君忧愁地望向远方,眼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翠华”指的是皇帝所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辆
王昭君 辛苦风沙万里鞍,春红微淡黛痕残。 单于犹解怜娇色,亲拂胡尘带笑看。 注释 1. 辛苦:辛酸、困苦 2. 风沙:指塞外荒凉的气候 3. 鞍(ān):骑马用的马具 4. 春红:比喻女子的容颜 5. 微淡:淡红,颜色不浓,泛指浅淡 6. 黛痕:眉毛的颜色,用来形容女子容貌 7. 单于:古代匈奴首领的称呼 8. 怜:爱惜 9. 娇色:美丽的容貌 10. 亲:亲自 11. 拂:抚摸 12.
王昭君 金装娇玉骢,结束事和戎。独去白龙道,遥将黄鹄同。 紫台留汉月,青冢落边风。万里琵琶曲,流悲入汉宫。 注释: - 金装娇玉骢:描述王昭君骑的马装饰华丽如金,颜色娇艳如玉,象征其高贵的身份。 - 结束事和戎:结束了与匈奴的战事,和平共处。 - 独去白龙道:她独自一人踏上前往北方的道路。 - 遥将黄鹄同:遥远的北方是她共同生活的地方。 - 紫台留汉月:在皇宫中,月亮依然留在紫台上
王昭君 却抱琵琶别汉宫,长城万里戍楼空。 一身远嫁从明主,半面新妆付画工。 云外不殊青琐月,塞前初𦂳黑山风。 异乡景物新相识,无限悲欢晓角中。 注释: 却:又,再次,指再嫁 琵琶:古乐器,这里指代昭君的美貌。 却抱琵琶别汉宫:意思是说昭君又一次抱着琵琶离开了汉宫,也就是离开长安。汉宫:指皇宫,古代帝王的寝宫。 长城:指的是边塞上修建的防御工程,也泛指边疆。万里:形容距离长。戌楼:指边防的瞭望楼。
解析及赏析 1. 第一句:“妾是汉家女,出塞本无期。” - 解释:这句子表明了王昭君的身份背景和她所处的环境——她是一位来自汉朝的公主,而她的出塞(远嫁到边疆)并非出于自愿。这里的“无期”强调了她命运的被动性和不确定性。 - 关键词:汉家女 - 表示王昭君的出身背景和身份;出塞 - 描述她远离家乡、进入边关的生活状态;无期 - 指出她的处境的不确定和被迫性。 2. 第二句:“淡妆亦宫样
王昭君 拭泪新装束,朝来殿里辞。 何堪辞诀日,却是见怜时。 注释: -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本名王嫱,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 朝来:早晨来临之时。 - 辞:告别,辞别。 - 何堪:怎堪,哪里承受得住。 - 却:反而,反倒。 -
在古代中国,王昭君的故事一直是诗人笔下的常客,她的美丽与命运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慨和咏叹。以下将呈现《王昭君》: - 诗篇原文: 墓草青青瘗艳魂,那堪烧艾遍前村。 自知远色明君事,薄命何须怨汉元。 - 译文: 墓地上青草青青,埋葬了昭君的美貌灵魂,那令人痛惜的是到处焚烧着艾草。昭君自知自己的美丽是为了君主之事,她的薄命何需抱怨汉朝皇帝。 - 注释: -
王昭君 王嫱有艳色,天下花不如。 饬身不自衒,寂历闲宫居。 此时汉皇方召幸,丹青托人谓如镜。 谁知宫女轻黄金,图像增妍偏称心。 妾名一朝去,妾身留不住。 琵琶马上断愁肠,汉日回看泪如注。 妾命薄,冒黄尘。 慎勿劳,吾皇神。 画工误妾何足算,世有妨贤病国人。 注释 1. 王嫱:即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2. 艳色:美貌。 3. 饬身不自衒(xuàn):谨慎地保持自己的清高品质。 4.
王昭君 汉庭不赏徼功士,昭君却向胡中死。 昭君辞汉入胡中,胡女悲愁汉嫔喜。 含情欲怨当语谁,手弹琵琶泪沾衣。 掖庭望幸从此绝,巫山有路他生归。 殷勤说与上林雁,好在月年再相见。 汉恩如海长自深,妾自生来命如线。 贱妾一身何足惜,可惜当年刘敬策。 遂令上策重和亲,欲倚红颜清塞尘。 只恐妾身先草露,汉宫无复如花人。 译文: 汉朝朝廷并不欣赏那些为了立功而冒险的人,但王昭君却为了和平毅然决定远嫁匈奴
下面是对这首古诗的逐句翻译,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王昭君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本名王嫱,字昭君。她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并以其美貌与才艺著称于世。王昭君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落雁”之名流传千古。她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其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并最终选择留在北方,成为了和亲政策下的代表人物。王昭君的一生充满曲折与牺牲
王昭君 一嫁到单于的宫廷,千年后汉宫别。 不怨画师描绘的容貌,只是哀叹自己的命运。 命运不值得同情,远赴千里过居延。 风沙掩映下玉容失色,不及汉宫女子艳丽。 汉使归来依靠传书告知她,自怜美貌倾城却为汉朝牺牲。 即使尊我阏氏之名,终究不是她的同伴侣伴。 羌笛声声古塞秋风凄切,琵琶泪随黄河水流淌。 君王不要再谈论和亲议,万古终为大汉感到羞耻
昭君在掖庭,皎皎冰玉姿。 昭君,即王嫱,古代著名美女,以美貌著称,故有“昭君出塞”的典故。 绝色恒自负,不肯赂画师。 王嫱自视甚高,不愿为他人作画。这里的“绝色”指其出众的美丽外貌,“自负”表示她自信自己的容貌无人能及。 君王不识面,远嫁与胡儿。 王嫱被派到边疆嫁给了匈奴的单于,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事件。 爱恶元有命,不在妍与媸。 王嫱虽然美丽,但她的命运却是由国家决定,而不是个人喜好
【注释】 王昭君:指王嫱,西汉时人。汉元帝时选入后宫为妃。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和亲公主,汉元帝同意。王昭君出塞,成为匈奴和亲的美人;她被呼韩邪单于立为右夫人,生二女一男。 凤皇(fènghuán):凤凰,古代神话中的百禽之王。比喻杰出的君主或高贵的人。 鸩(zhèn)鸟:传说中的毒鸟。比喻凶恶的坏人。 美人:王昭君自谦的说,汉朝皇帝选我进宫,是我命该如此,不是我自身有什么能耐。 衾枕(qīn
王昭君 不恨丹青误,惟期报国恩。 边尘如可靖,妾命不须论。 月送关中骑,春归塞上魂。 红颜安社稷,青史至今存。 注释: 1. 不恨丹青误:不怨恨自己被画得不够美丽。丹青,指代绘画或画像。 2. 惟期报国恩:只希望能够报答国家的恩情。 3. 边尘如可靖:如果边境的战乱可以被平定。 4. 妾命不须论:我的命运不用去计较。妾,古代女子的自称。 5. 月送关中骑:月色映照下,边疆的骑兵出征。关中
【注释】 1. 王昭君:汉代四大美女之一,因出塞远嫁匈奴而闻名。 2. 琵琶泪:指琵琶女弹琵琶时流出的泪水。 3. 边风:指边疆的风沙或气候。 4. 胡尘:指胡地的尘土或沙漠。 5. 马上容憔悴:形容女子在骑马时容貌变得憔悴。 6. 当年画里人:指从前的美人画中人。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表达了作者对王昭君的深切怀念。全诗以“琵琶泪”、“边风”、“马上容憔悴”三个关键词为主线
王昭君 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注释: - 六奇:指古代兵法中的六种策略或计谋。陈平:西汉初年的著名政治家、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曾闻:听说过。贾谊: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诸侯割据,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敢惜:勇敢地珍惜。妾身:古代女性的自称。归异国:到远方的国家去。汉家长策:西汉的长远之计。和番
诗句:王昭君 译文: 王昭君,名字嫱,字昭君; 汉元帝时期宫女,汉族,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王昭君的美貌和她的不幸遭遇。诗中的“汉主曾闻杀画师”一句,表达了人们对画师被杀的惋惜之情;而“画师何足定妍嗤”则暗示了美丑并非完全由外表决定,内在品质同样重要。整首诗歌既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