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扬州路。是何人、玉箫低咽,伤心金缕?司李风流销沉后,一片竹西烟雨。又瑟瑟、江天迟暮。绣陌弓腰看不见,上寒潮、淰淰荒江渡。霜信紧,角声苦。
长堤曾系龙舻处。数前游、钿筝北里,画船南浦。十里春波明如镜,照见樊娘眉妩。恨残照、西风无绪。旧事芜城重触忤。袅柔丝、不绾人愁住。歌板在,忍重诉。
【注释】
明月扬州路:扬州在今江苏扬州,这里代指江南地区。玉箫低咽:指吹奏的箫声。伤心金缕:指箫声悲切动人。司李:官名,司礼部尚书。风流销沉后:指官场上失意。一片竹西烟雨:形容江南的景色。又瑟瑟、江天迟暮:指秋日的景致。绣陌:指京城洛阳。弓腰:指身姿消瘦貌。淰淰:形容波涛汹涌。寒潮:指严霜。角声苦:指笛声哀婉。
长堤曾系龙舻处:长堤,即长堤春柳,位于扬州北湖。龙舻,指船。数前游:指以前曾经游览过的地方。钿筝:古乐器。北里,指南宋都城临安。南浦: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外城。樊娘:指妓女樊素(字秀卿)。眉妩:形容女子眉毛弯曲有情态。芜城:指南京,古称金陵或建康,是当时的政治中心。重触忤:再次触动心中的伤感。袅柔丝:形容女子细长柔软的头发。不绾人愁住:形容女子没有引起男子的愁思。
歌板在,忍重诉:指歌声还在继续,不忍再提旧事。
赏析: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中秋时节,当时张仲远任司礼部尚书,因不满权相贾似道而辞官归隐,词人与之唱和,表达了对时局动荡、国家衰落的担忧之情。
全词以“明月扬州路”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是何人、玉箫低咽,伤心金缕?”一句直接点明了箫声的悲伤,让人联想到那曾经繁华的扬州城如今已沦为一片废墟。接着,词人通过描绘扬州的美景和往日的繁华,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词人在抒发自己的情感之余,也不忘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司李风流销沉后”,“司李”是指司礼部的官员,在这里借指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人物。他们现在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变得颓废不堪。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词人又回到了江南的水乡。“又瑟瑟、江天迟暮”,“瑟瑟”形容秋风吹过湖面的声音,“江天迟暮”则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江南景象。这里的“竹西烟雨”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中。然而,这样的美景却无法让人忘却心中的痛苦。
词人继续描绘了扬州城的荒凉景象。“绣陌弓腰看不见,上寒潮、淰淰荒江渡。”这里的“绣陌”指的是京城洛阳的道路,“弓腰”则形容了身体消瘦的样子。由于严霜的到来,原本繁华的城市变得冷清了许多。而在荒江之上,只有船只在不断往来,但船上的人们却无法感受到一丝温暖。这种景象让人不禁想起了那个曾经繁华的朝代。
词人用“霜信紧,角声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这里的“霜信”是指霜降的信号,“角声苦”则形容了凄凉的笛声。这些声音一起响起,更让人觉得心如刀割。而“旧事芜城重触忤”,“芜城”是指南京,古称金陵或建康,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在这里,词人再次触碰到了那些曾经引发他痛苦的回忆。
在这首词中,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明月扬州路”中的“明月”既点明了地点,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玉箫低咽”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箫声更加生动形象;而“司李风流销沉后”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词人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如“竹西烟雨”、“江天迟暮”等词语都给人以深深的美感。
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思想深度。它不仅是一首赞美江南美景的词作,更是一篇抒发内心情感的诗篇。通过对明月、箫声、江天、古城等元素的描绘,词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局动荡、国家衰落的忧虑之情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