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强圉大渊献,尽上章摄提格,凡四年。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四年(丁亥,公元四四七年)
春,正月,甲戌,大赦。
魏吐京胡及山胡曹仆浑等反;二月,征东将军武昌王提等讨平之。
癸未,魏主如中山。
魏师之克敦煌也,沮渠牧犍使人斫开府库,取金玉及宝器,因不复闭。小民争入盗取之,有司索盗不获。至是,牧犍所亲及守藏者告之,且言牧犍父子多蓄毒药,潜杀人前后以百数;姊妹皆学左道。有司索牧犍家,得所匿物。魏主大怒,赐沮渠昭仪死,并诛其宗族,唯沮渠祖以先降得免。又有告牧犍犹与故臣民交通谋反者,三月,魏主遣崔浩就第赐牧犍死,谥曰哀王。
魏人徙定州丁零三千家于平城。
六月,魏西征诸将扶风公处真等八人,坐盗没军资及虏掠赃各千万计,并斩之。
初,上以货重物轻,改铸四铢钱。民多剪凿古钱,取铜盗铸。上患之。录尚书事江夏王义恭建议,请以大钱一当两。右仆射何尚之议曰:“夫泉贝之兴,以估货为本,事存交易,岂假多铸!数少则币重,数多则物重,多少虽异,济用不殊。况复以一当两,徒崇虚价者邪?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惧非所以使之均壹也。”上卒从义恭议。
秋,八月,乙未,徐州刺史衡阳文王义季卒。义季自彭城王义康之贬,遂纵酒不事事。帝以书诮责,且戒之,义季犹酣饮自若,以至成疾而终。
魏乐安宣王范卒。
冬,十月,壬午,胡籓之子诞世杀豫章太守桓隆之,据郡反,欲奉前彭城王义康为主;前交州刺史檀和之去官归,过豫章,击斩之。
十一月,甲寅,封皇子浑为汝阴王。
十二月,魏晋王伏罗卒。
杨文德据葭芦城,招诱氐、羌,武都等五郡氐皆应之。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五年(戊子,公元四四八年)
春,正月,魏仇池镇将皮豹子帅诸军击之。文德兵败,弃城奔汉中。豹子收其妻子、僚属、军资及杨保宗所尚魏公主而还。
初,保宗将叛,公主劝之。或曰:“奈何叛父母之国?”公主曰:“事成,为一国之母,岂比小县公主哉!”魏主赐之死。
杨文德坐失守,免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纪传体编年史书。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杰作,其内容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书不仅是记录历史的重要典籍,更是历代学者研究和学习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春,正月甲戌,大赦 魏吐京胡及山胡曹仆浑等反;二月,征东将军武昌王提等讨平之。 癸未,魏主如中山。 译文: 春季之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447年)正月二十六日,朝廷宣布实行大赦,这是为了表示朝廷的宽仁政策。此前,北魏的吐京胡和山胡曹仆浑等叛乱,但二月时被征东将军武昌王提等人平定。同时,魏主拓跋焘还前往中山巡视。 赏析: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初,上以货重物轻,改铸四铢钱。民多剪凿古钱,取铜盗铸。上患之。录尚书事江夏王义恭建议,请以大钱一当两。右仆射何尚之议曰:“夫泉贝之兴,以估货为本,事存交易,岂假多铸!数少则币重,数多则物重,多少虽异,济用不殊。况复以一当两,徒崇虚价者邪?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惧非所以使之均壹也。”上卒从义恭议。 秋,八月,乙未,徐州刺史衡阳文王义季卒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冬,十二月,魏晋王伏罗卒。伏罗曾为北魏的宗室成员,在南朝宋国担任高级职务,但最终因故去世。他的死亡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北魏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动。 春,正月,魏仇池镇将皮豹子帅诸军击之。文德兵败,弃城奔汉中。豹子收其妻子、僚属、军资及杨保宗所尚魏公主而还。文德虽战败,但仍能保全家人和部分财物,反映出他虽有失职,但并非毫无防备
诗句译文: 1. 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丁亥,公元447年),刘宋实行大赦。在这一年春天,正月甲戌日,宋文帝下令全国施行大赦。 2. 北魏吐京胡及山胡曹仆浑等反叛;二月,征东将军武昌王提等人平定了他们的叛乱。 3. 魏主拓跋焘前往中山。 4. 北魏军队攻克敦煌,沮渠牧犍派人破坏官府仓库,夺取金玉和宝器,官府不再关闭这些仓库。小民争抢偷取财物,官员追讨被盗之物却一无所获。最终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当两大钱行之经时,公私不以为便;己卯,罢之。 六月,丙寅,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进位司空。 辛酉,魏主如广德宫。 秋,八月,甲子,封皇子彧为淮阳王。 西域般悦国去平城万有馀里,遣使诣魏,请与魏东西合击柔然。魏主许之,中外戒严。 九月,辛未,以尚书右仆射何尚之为左仆射,领军将军沈演之为吏部尚书。 丙戌,魏主如阴山。 魏成周公万度归击焉耆,大破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魏太子朝于行宫,遂从伐柔然。至受降城,不见柔然,因积粮于城内,置戍而还。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六年(己丑,公元四四九年) 春,正月,戊辰朔,魏主飨群臣于漠南。甲戌,复伐柔然。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西道,魏主与太子出涿邪山,行数千里。柔然处罗可汗恐惧,远遁。 二月,己亥,上如丹徒,谒京陵。三月,丁巳,大赦。募诸州乐移者数千家以实京口。 庚寅,魏主还平城。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九月,魏主伐柔然。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中道。柔然处罗可汗悉国中精兵围那数十里;那掘堑坚守,相持数日。处罗数挑战,辄为那所败。以那众少而坚,疑大军将至,解围夜去。那引兵追之,九日九夜。处罗益惧,弃辎重,逾穹隆岭远遁。那收其辎重,引军还,与魏主会于广泽。略阳王羯儿收柔然民畜凡百馀万。自是柔然衰弱,屏迹不敢犯魏塞。冬,十二月,戊申,魏主还平城。 译文: 九月
翻译: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译文: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七年(庚寅,公元440年) 春天,正月,乙酉,北魏国主拓跋焘前往洛阳。 沈庆之自冬至春,连续击败雍州蛮。他利用这些蛮人聚集的粮谷作为军粮,前后斩杀三千级敌人,俘获二万八千多人,投降者二万五千多户。他幸运地遇到诸山大羊蛮凭借险要地形筑城,守御非常稳固。沈庆之攻击他们,命令各军在山中连营,打开营门相通,并在营内凿水池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译文:是时,豫州刺史南平王铄镇寿阳,派遣左军行参军陈宪行汝南郡事,守悬瓠,城中战士不满千人,魏主围之。三月,以军兴,减内外百官俸三分之一。 关键词: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豫州刺史、南平王铄、悬瓠、陈宪、汝南郡事、魏主、围之、军兴、减内外百官俸三分之一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丁亥,公元447年),北魏军队围攻悬瓠城的历史事件
译文 魏国主拓跋焘围攻悬瓠四十天,孝武帝派南平内史臧质到寿阳,和安蛮司马刘康祖一同率兵援救悬瓠。魏主派殿中尚书任城公乞地真迎战他们。臧质等人击败乞地真。刘康祖是刘道锡的堂兄。 夏季,四月,北魏国主率军返回。癸卯,到达平城。 壬子,任命镇北将军武陵王元骏降为镇军将军,垣谦之伏法被杀,尹定、杜幼文下狱。朝廷任命陈宪为龙骧将军、汝南、新蔡二郡太守。 北魏国主写信给孝武帝说:“以前盖吴造反作乱,煽动关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蠕蠕吴提、吐贺真皆已死,我今北征,先除有足之寇。彼若不从命,来秋当复往取之;以彼无足,故不先讨耳。我往之日,彼作何计,为握堑自守,为筑垣以自障也?我当显然往取扬州,不若彼翳行窃步也。彼来侦谍,我已擒之,复纵还。其人目所尽见,委曲善问之。 - 诗句翻译:蠕蠕的吴提和吐贺真都已经去世,我现在北征,首先除掉有实力的敌人。如果他们不听从命令,秋天我将继续进攻
崔浩监修《国记》事件赏析北魏太武帝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回顾 1. 事件背景与起因 - 魏司徒崔浩地位及才能 - 魏主信任与权力集中 - 崔浩政治目标与动机 2. 事件经过 - 崔浩推荐人选和决策过程 - 中书侍郎、高允等反对意见 - 皇帝态度与政策调整 3. 事件影响 - 朝政动荡与民族关系 - 崔浩与高允间矛盾激化 - 社会舆论与民间反应 4. 事件后续与发展 - 崔浩被弹劾与审判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是宋代历史文献,由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所编纂。本文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并提供译文、注释和赏析。 诗句原文: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初,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帝,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觉,黑子谋于高允曰:“主上问我,当以实告,为当讳之?”允曰:“公帷幄宠臣,有罪首实,庶或见原,不可重为欺罔也。”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曰:“若首实,罪不可测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于是,元帝召见高允,亲自审问他。高允惶恐迷惑,不能回答。元帝命令高允起草诏书,诛杀崔浩和他的同僚宗钦、段承根等人,下至僮吏等,共一百八十二个人,都夷灭三族;高允持疑不从。元帝多次派人催逼,高允乞求再与皇帝见一次,然后起草诏书。元帝带他上前,高允说:“崔浩所犯罪过,如果还有别的罪状,臣不敢知道;如果只是触犯了法律,罪不至于死。”元帝发怒,命武士抓住高允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宋纪七 初,冀州刺史崔赜,武城男崔模,与浩同宗而别族;浩常轻侮之,由是不睦。及浩诛,二家独得免。赜,逞之子也。辛丑,魏主北巡阴山。魏主既诛崔浩而悔之,会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笃,或传已卒,魏主悼之曰:“李宣城可惜!”既而曰:“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孝伯,顺之从父弟也,自浩之诛,军国谋议皆出孝伯,宠眷亚于浩。 初,车师大帅车伊洛世服于魏,魏拜伊洛平西将军
诗句: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吐谷浑王慕利延为魏所逼,上表求入越巂,上许之;慕利延竟不至。 译文: - 宋文帝刘义隆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慕利延最终没有去。 赏析: - 此句反映了宋文帝对于吐谷浑的无奈和接纳态度,既表达了对慕利延的期待,也透露出朝廷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的无奈。 --- 诗句: - 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 译文: -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魏主听说南朝的将领准备北伐,又给梁朝皇帝上书说:“我们两国关系和睦了很久,但他们却贪婪无厌地诱骗我们的边民。现在春天我去南巡,只是顺便看望一下我那受他们欺侮的百姓,把他们赶走让他们回去。现在我听说他们想要自己来,如果能到达中山以及桑干川,就随他们去,来了也不迎接,走了也不送别。如果他们对这片土地厌烦了,可以到平城居住,我也可以去扬州,我们交换一下位置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译文:当时战争频繁发生,王公、妃子和公主以及朝中的官员们,地方上的官员们,甚至富有的平民们都纷纷献出金帛等物品来资助国家。同时因为军队兵力不足,所以朝廷动员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中愿意为国效力的三五民丁,让他们暂时出征,只要收到命令十天内就要准备出发;而江陵周围的五个郡则集中到了广陵,长江北边的三个郡则集中到了盱眙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魏群臣初闻有宋师,言于魏主,请遣兵救缘河谷帛。魏主曰:“马今未肥,天时尚热,速出必无功。若兵来不止,且还阴山避之。国人本著羊皮裤,何用绵帛!展至十月,吾无忧矣。” 九月,辛卯,魏主引兵南救滑台,命太子晃屯漠南以备柔然,吴王余守平城。庚子,魏发州郡兵五万分给诸军。 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先是,玄谟遣钟离太守垣护下以百舸为前锋,据石济,在滑台西南百二十里。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曰:“昔武皇攻广固,死没者甚众。况今事迫于曩日,岂得计士众伤疲!愿以屠城为急。”玄谟不从。及玄谟败退,不暇报护之。魏人以所得玄谟战舰,连以铁锁三重,断河以绝护之还路。河水迅急,护之中流而下。每至铁锁,以长柯斧断之,魏不能禁;唯失一舸,馀皆完备而返。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译文:闰月,庞法起等诸军进入卢氏,斩杀北魏所置县令李封,以赵难为卢氏令,加奋武将军。庞法起等人越过铁岭山,到达开方口,薛安都顿军弘农,庞法起向潼关进发。 赏析:这首诗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描述了北魏与宋朝之间的战争。诗中的“庞法起”和“柳元景”都是战争中的重要将领,他们的英勇善战为国家赢得了胜利。诗中还描绘了北魏军队在面对宋军的攻势时的狼狈不堪
``` 柳元景,刘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率领的宋军在陕城之战中表现出色,成功攻克了北魏的重镇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这是一场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战斗。接下来将根据原文内容逐句翻译这首诗: ```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诏以柳元景为弘农太守。元景使薛安都、尹显祖先引兵就庞法起等于陕,元景于后督租。陕城险固,诸军攻之不拔。魏洛州刺吏张是连提帅众二万度崤救陕,安都等与战于城南
庞法起等进攻潼关,魏戍主娄须弃城走,法起等据之。关中豪桀所在蠭起,及四山羌、胡皆来送款。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译文:庞法起等人率军向潼关发起了进攻,北魏的守将娄须见势不妙,选择放弃城池逃跑,庞法起等人随即占据了潼关。在战乱中,关中的豪杰纷纷崛起,居住在四面山区的羌族和胡族人也纷纷表示愿意归降。 关键词解释: 1. 庞法起:宋朝时期的地方将领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南平王刘铄派遣左军行参军王罗汉率领三百人戍守尉武。北魏的军队到达,众人想要向南依靠低矮的树林来固守,王罗汉因为受命居住在这里,没有离开。北魏人攻打并擒获了他,用锁链锁住他的脖子,让三郎将掌管他;王罗汉在夜晚割断了三郎将的脑袋,抱着锁链逃跑奔向盱眙。 魏永昌王元仁进逼寿阳,焚掠马头、钟离,南平王刘铄依城固守。 北魏军队在萧城,距离彭城十多里。彭城的兵力虽然很多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壬子,魏主拓跋焘抵达彭城,在戏马台搭建毡屋以观望城中情况。 马文恭战败时,队主蒯应被北魏俘获。魏主拓跋焘派遣蒯应到小市门求酒及甘蔗;武陵王拓跋骏给他酒和骆驼,并请求他帮忙运送一橐驼。第二天,魏主拓跋焘派遣尚书李孝伯前往南门,送给司马义恭貂裘,以及骆驼和骡子,并说:“魏主致意安北,可以暂时出来会见我。我们也不攻打这座城池,为何辛苦将士,如此防守呢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 宋纪七 上起杨文德为辅国将军,引兵自汉中西入,摇动汧、陇;文德宗人杨高帅阴平、平武群氐拒之。文德击高,斩之,阴平、平武悉平。梁、南秦二州刺史刘秀之遣文德伐啖提氐,不克,执送荆州;使文德从祖兄头戍葭芦。 丁未,大赦。 魏主攻彭城,不克。十二月,丙辰朔,引兵南下,使中书郎鲁秀出广陵,高凉王那出山阳,永昌王仁出横江,所过无不残灭,城邑皆望风奔溃。戊午,建康纂严。己未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译文: 当初,盱眙太守沈璞到达官任,王玄谟还在滑台,江淮地区没有警报。沈璞认为郡城处于交通要冲,于是修缮城墙、挖掘护城河,储存财物和武器,准备守卫。他的下属们都不同意,朝廷也认为他的做法过于保守。等魏军南侵时,多数官员都弃城而逃。有人劝沈璞应该回到建康,沈璞说:“敌人如果因为城池小而不理会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如果我们以坚城对抗敌军
诗句: 1. 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 2. 壬午,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 3. 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4. 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5. 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 6. 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
诗句解析: 1.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 这句表明了时间背景,指的是《资治通鉴》中的某一卷,内容关于宋朝第七个皇帝的记录。 2. 奇还 - 这可能指某个人或事返回或归来。 3. 上召太子劭及群臣议之 - 上是指皇帝,召太子劭及群臣讨论事情。这里提到“群臣”和“太子”,说明这是涉及国家大事的决策场合。 4. 众并谓宜许 - “众并”表示很多人,“谓宜许”是他们认为应该同意的意思。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