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然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而《孟子》亦云:“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兴起,非贤人而能若是乎!”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语在《留侯传》。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终。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
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
王吉
汉书 · 传 · 王贡两龚鲍传
介绍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是班固所著,讲述了王吉(附其子王骏、其孙王崇)、贡禹、龚胜、龚舍、鲍宣及其从属人物唐林和薛方等人的事迹,属于“清节之士”类传。
班固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汉代文人的高尚品德和节操,同时对孔子评价伯夷和叔齐的行为表示赞赏,认为他们不降志,不辱身。该传记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对古代贤人的描述,传递了一种坚持原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
以下是《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的逐句翻译: 1. 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 - 武王伐纣,即周武王征讨商朝。 - 迁九鼎到雒邑,是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从商都迁到洛邑。 - 雒邑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是古代中国的中心。 - “薄之”意为轻视或鄙视。 - “饿死于首阳山”是指伯夷和叔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周朝的俸禄。 - “不食其禄”指的是拒绝领取周朝的俸禄。 - “周犹称盛德焉”表示尽管遭遇了这样的耻辱
译文 汉代传书中提到王贡两龚鲍的事迹,他们都是未曾出仕的人物,但名声足以激化贪污和改善社会风气,可以视为古代的隐逸者。像王吉、贡禹这样的人,都通过礼让进退来处理世事。 王吉,字子阳,是琅邪皋虞人。年轻时好学,精通经义,因郡吏举孝廉而成为郎官,后来补任若卢右丞,又升任云阳令。他推荐贤良进入昌邑中尉之职,但是王吉爱好打猎,在国都中四处游猎,行为举止缺乏节制。于是王吉上疏谏阻说:
诗句 大王不好书术而乐逸游,冯式撙衔,驰骋不止,口倦乎叱咤,手苦于棰辔,身劳乎车舆;朝则冒雾露,昼则被尘埃,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偃薄。数以耎脆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非所以全寿命之宗也,又非所以进仁义之隆也。 夫广夏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唐、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 休则俯仰诎信以利形
诗句及译文 王贺虽然不遵循道义,却仍然知道敬重和礼敬吉。于是下令说:“我造作的行为不能没有懈怠,中尉非常忠诚,多次帮助我纠正过错。派谒者千秋赏赐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此后,王贺再次释放从政如常,吉则谏争不止,深得辅弼之义,虽不治理民众,国中无人不敬重他。 注释 - 汉书: 这是汉代的史书名。 - 传: 古代对人物事迹或事件的记录。 - 王贡两龚鲍传:
诗句及译文: - "王既到,即位二十余日以行淫乱废。" - 这句的意思是:新皇帝即位后,在位仅二十多天便因为淫乱而被废黜。 - "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 - 这句说明:昌邑国的大臣们在国家危难时不提出对策,导致汉朝失去了对情况的了解,同时也缺乏帮助皇帝改正错误的能力,最终让皇帝陷入严重的罪恶之中,因此被判处死刑。 -
诗句 《汉书》·传·王贡两龚鲍传 译文 《春秋》之所以能实现大一统,是因为天下各国遵循六条共同的风俗,九州统一于一个中心。现在的俗吏治理民众的方式,并不是世代通行的礼义,而是单独设立刑法来维护秩序。那些想要治理的人,却不知道治理的根据是什么,随意地用意发挥,各自采取一些方法,权术欺诈随心所欲,因此一旦变革之后就不能再恢复原来的秩序了。所以,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家庭有不同的政教
``` 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译文: 当初,周武王讨伐商纣,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从商都迁到雒邑。有一天,东家有一棵枣树,长在庭院中,他的妻子用枣子来喂丈夫王吉。王吉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离开了妻子。东家听说了这件事,想要砍掉那棵枣树
{"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然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 1. 背景介绍 - 王吉与龚胜均以清廉著称,但才能和名声略逊于其父王贡。 - 王贡的家族世代为官,享有盛誉。 2. 生平事迹 - 王贡在位期间忠诚匡国,未有过失。 - 王贡在任期间,曾因政治事件受到牵连,被贬职至地方。 3. 政治成就 - 王贡虽遭贬职
【诗句】贡禹字少翁,琅邪人也。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 【译文】贡禹,字少翁,是琅邪人。因为明白经书和行为端正而闻名,被征召做博士和凉州刺史,因病辞职。又被推举为贤良做河南县令。 【关键词】贡禹,字少翁,琅邪人,博士,凉州刺史,河南县令,贤良 【赏析】此诗描述了贡禹的生平事迹,突出了他的清廉品格和高尚情操。他因明白经书和行为端正而闻名
``` 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臣愚以为尽如太古难,宜少放古以自节焉。《论语》曰:“君子乐节礼乐。”方今宫室已定,亡可奈何矣,其余尽可减损。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厩马食粟将万匹。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怀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是西汉史学家班固所撰的一篇传记,主要记录了王吉、王骏及其子王崇等几位清节之士的事迹。下面将逐句解读此诗: 1. 诗句解读: - “唯陛下深察古道”:这句表达了对君主深切理解和洞察古代道德和治理原则的期望。 - “从其俭者,大减损乘舆服御器物,三分去二”:这里描述了皇帝应该减少奢侈和不必要的开支,以减轻国家负担。 - “子产多少有命,审察后宫”
诗句 1. "顷之,禹上书曰" 关键词: 顷之 - 表示时间很短;上 - 指上奏或写信;书 - 指书信。 2. "臣禹年老贫穷" 关键词: 年老 - 年龄大;贫穷 - 经济困难;家訾 - 家庭的资产或财产。 3. "家訾不满万钱" 关键词: 家訾 - 家庭的资产或财产;不满 - 不足;万钱 - 古代货币单位“钱”的计数。 4. "妻子糠豆不赡" 关键词: 妻子 - 配偶;糠豆
诗句:“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 译文:当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灭掉商后,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从商都迁到雒邑,而伯夷和叔齐对此感到非常鄙视,他们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接受周朝的俸禄。 关键词解释: - 武王:指周武王姬发,是周朝的建立者之一,他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 九鼎:古代中国认为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象征着国家的稳定和尊严。 - 洛邑
诗句 ```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臧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孔子,匹夫之人耳,以乐道正身不解之故,四海之内,天下之君,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况乎以汉地之广,陛下之德,处南面之尊,秉万乘之权,因天地之助,其于变世易俗,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
汉书·传·王贡两龚鲍传探究古代清节之士之风范与事迹 1. 前言简介 - 周武王迁鼎历史典故 - 汉儒对伯夷叔齐评价 - 孔子称赞九鼎意义解析 2. 王吉生平 - 王吉背景介绍 - 王吉政治理念及其影响 - 王吉在汉朝官场地位变迁 3. 贡禹政绩与社会贡献 - 贡禹治理黄河功绩 - 贡禹改革措施及其成效 - 贡禹政治遗产与后世评价 4. 龚胜事迹及影响 - 龚胜政治生涯概述 -
``` 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其言祖述王吉、贡禹之意。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徒光禄大夫,守右扶风。 ``` 注释: - 胜居谏官(谏官:古代官职,负责上奏直言进谏) - 数上书求见(多次上书希望被召见) - 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指出百姓贫困,盗贼猖獗,官吏腐败
诗句 1.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 2. "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 3. "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4. "先是,常又为胜道高陵有子杀母者,胜白之,尚书问:“谁受?”对曰:“受夏侯常。”" 5. "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
汉朝 · 传 · 王贡两龚鲍传 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然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然汉朝时期,有王吉、贡禹、龚胜、龚舍、鲍宣(附唐林、薛方)等人,他们以清节之士而闻名,是所谓“清节之士”的类传。 王吉,字子师,是汉朝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事迹主要体现在《汉书·王吉传》中。据记载,王吉在汉昭帝时期曾为光禄大夫
诗句释义: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 译文:昔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灭掉商朝后,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从商都迁到了洛邑。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忠不孝而耻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尽管如此,孔子仍然赞赏他们,认为他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关键词解析: - 武王:周武王,即姬发,是周朝的开国皇帝,他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 九鼎
鲍宣字子都,渤海郡高城县人。他热爱学习,精通经书,担任过县乡啬夫、束州丞等职务。后来成为都尉和太守的功曹,举孝廉为郎,因病辞职,又担任州从事。大司马、卫将军王商征召他,推荐为议郎,后因病辞去。哀帝初年,大司空何武征召他为西曹掾,十分敬重他,推荐他为谏大夫,后升任豫州牧。一年多后,丞相司直郭钦奏称“鲍宣推荐人才过于繁复,代替二千石官员处理案件听讼,所检举超过皇帝诏令。出行时乘坐小车,只带一名随从
诗句 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列,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雠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 译文 百姓共有七个灭亡的原因
诗句 1. 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为皇太子,下为黎庶父母,为天牧养元元,视之当如一,合《尸鸠》之诗。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为酸鼻。陛下不救,将安所归命乎?奈何独私养外亲与幸臣董贤,多赏赐以大万数,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非天意也。及汝昌侯傅商亡功而封。夫官爵非陛下之官爵,乃天下之官爵也。陛下取非其官,官非其人,而望天说民服,岂不难哉! 译文
诗句: 1. 上以宣名儒,优容之。 2. 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3. 宣复上书言:陛下父事天,母事也,子养黎民,即位已来,父亏明,母震动,子讹言相惊恐。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惧。小民正月朔日尚恐毁败器物,何况于日亏乎! 4. 侍中、驸马都尉董贤本无葭莩之亲,但以令色谀言自进,赏赐亡度,竭尽府藏,并合三第尚以为小,复坏暴室。 5.
```text 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然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 今孙宠、息夫躬不宜居国,可皆免以视天下。复征何武、师丹、彭宣、傅喜,旷然使民易视,以应天心,建立大政,以兴太平之端。高门去省户数十步,求见出入,二年未省,欲使海濒仄陋自通,远矣!愿赐数刻之间,极竭毣々之思,退入三泉,死亡所恨。 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
平帝即位,王莽秉政。他暗中有篡国之心,便通过郡县以罪行之名诛杀一些豪桀,还有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如宣及何武等皆死。名捕陇西辛兴,辛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而自杀。 从成帝至王莽时,琅邪的纪逡、齐的薛方子容、太原则郇越臣仲和相稚宾、沛郡的唐林子高、唐尊伯高等都是以明经饬行显名于世。纪逡、两唐都仕王莽,封侯贵重,历公卿位。 纪逡、唐林、唐尊都在新朝为官,被封侯爵,受到重视
薛方,汉代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官员。他在郡级机关担任祭酒,因不愿随王莽篡汉而选择归隐。他的坚持与清白最终使他得以安享天年。 译文 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薛方的学者,他曾经在郡级机关担任祭酒。然而,由于王莽篡夺汉朝的皇位,薛方决定隐居不仕。他的高尚品德和坚定立场让他得以安享晚年。 赏析 1. 历史背景:薛方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王莽篡权后,许多忠臣良士纷纷选择隐居或退避
《汉书·传·王贡两龚鲍传》赞曰:《易》称“君子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言其各得道之一节。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故曰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二者各有所短。 注释:这句话是说《周易》中说:“君子的道德修养,或者离开官场隐居山林,或者在朝廷中任职,或者保持沉默寡言,或者善于言辞。”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在不同的环境中修养自己,就像树木和花草一样,各有自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