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弘字孟,鲁国蕃人也。少时好侠,斗鸡走马,长乃变节,从嬴公受《春秋》。以明经为议郎,至符节令。
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白乌数千下集其旁。是时,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外。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枯社木复生,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孟使友人内官长赐上此书。时,昭帝幼,大将军霍光秉政,恶之,下其书廷尉。奏赐、孟妄设袄言惑众,大逆不道,皆伏诛。后五年,孝宣帝兴于民间,即位,征孟子为郎。
夏侯始昌,鲁人也。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自董仲舒、韩婴死后,武帝得始昌,甚重之。始昌明于阴阳,先言柏梁台灾曰,至期日果灾。时,昌邑王以少子爱,上为选师,始昌为太傅。年老,以寿终。族子胜亦以儒显名。
夏侯胜字长公。初,鲁共王分鲁西宁乡以封子节侯,别属大河,大河后更名东平,故胜为东平人。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蕳卿,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袄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
汉书 · 传 ·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介绍
。
《汉书·卷六十五》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记载了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书籍。全书共一百零五篇,分为本纪、列传十二表等部分。
《汉书·两夏侯李翼传》是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著作,记录了西汉时期的两位重要人物:夏侯胜(音同“商”)、夏侯婴(字子文)和李陵。这本书详细记载了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在政治和社会中的地位。
《汉书·两夏侯李翼传》是班固在东汉时期所著,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研究西汉时期的史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它不仅提供了关于这些人物的个人资料和背景信息,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汉书·两夏侯
相关推荐
注解与翻译 诗句解析 - 眭弘:字孟,鲁国蕃县人。 - 少年好侠:年轻时喜爱游侠活动,喜欢斗鸡走马。 - 变节:改变行为方式。 - 嬴公:嬴姓的祖先或老师。 - 受《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鲁国的史事。 - 符节令:掌管皇帝的符节,象征权力和地位。 - 泰山、莱芜山南:地点指代,可能涉及某种神秘或预言。 - 公孙病已立:文字暗示某种政治变动或复兴。 译文 眭弘
诗句:“夏侯始昌,鲁人也。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自董仲舒、韩婴死后,武帝得始昌,深异之,为太子舍人。” 译文:夏侯始昌,鲁国人,精通《五经》,以讲授《齐诗》、《尚书》而闻名。自董仲舒、韩婴去世以后,武帝得到了他,对他非常器重。他精于阴阳术数,先于柏梁台举行了一场灾变表演,预言了灾变发生的时间。 赏析:此句展现了夏侯始昌在古代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与成就。他的学识不仅仅限于儒家经典
诗句赏析: 本诗的开头部分,宣帝表达了对先帝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他首先强调自己继承了祖先的遗德和事业,并表示要竭尽全力来维护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繁荣。宣帝还详细描述了孝武帝在位期间的多项伟大成就,包括他的军事征服、政治改革以及他对文化艺术的贡献。此外,他还提到了孝武帝为百姓带来的福祉和恩泽,如改善民生、恢复被中断的事业,表彰周朝的后代等。这些内容充分展现了宣帝对先帝的深厚感情和崇高敬意。 随后
诗句 1. 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 胜贤其言,遂授之。 3. 至四年夏,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动,或山崩,坏城郭室屋,杀六千余人。 4. 上乃素服,避正殿,遣使者吊问吏民,赐死者棺钱。 5. 下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托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曩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术士,有以应变,补朕之阙
解析《汉书》中的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1. 人物介绍: - 眭弘:字孟,鲁国蕃人也。年少时喜好游侠,斗鸡走马,长大后改变了行为方式,跟随嬴公学习《春秋》。因明经被任为议郎,后升任符节令。 - 胜与建:胜字长公,是东平人,年轻时孤苦好学,曾从始昌学习《尚书》及《洪范五行传》,善于说灾异。建字长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 2.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今属河南省)人。精通《易经》,师从梁人焦延寿。焦延寿字赣。因家境贫贱而好学,得到梁王的赏识和资助,得以专心研究学问。梁王给予他丰厚的资助,让他尽情学习。学成之后,担任郡史,通过察举的方式被选为小黄县令。他利用观察候司预测奸邪和盗贼的能力,使得当地的官员百姓安居乐业,爱岗敬业。因为政绩突出,他最终得到了提升,但在提升的过程中,三老官属上书请求留下他继续任职
诗句: 中书令石显颛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与房同经,论议相非。二人用事,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
诗句 房罢出,后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愿以为刺史,试考功法,臣得通籍殿中,为奏事,以防雍塞。”石显、五鹿充宗皆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秩八百石居,得以考功法治郡。 译文 汉武帝时期,因为丞相公孙弘和太史公司马迁的推荐,汉宣帝刘询任命了一位名叫房乔的人担任郡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房乔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诗句: - "阳平侯凤承制诏房,止无乘传奏事。" - 这句描述了阳平侯凤受命于皇帝,命令房慎不得乘车传送上奏事情。 - "至其七月,涌水出。臣弟子姚平谓臣曰。" - 这句话表明到了七月,出现了水流涌动的现象。 - "臣前以六月中言《遁卦》不效。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 - 这句话提到了之前在六月份时房慎预测《遁卦》无效,根据一种说法,当道士开始离开时,寒冷天气和涌水将会带来灾难。 -
根据提供的《汉书·传·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的原文,下面是对诗句、译文以及注释的详细解析: 诗句 - “石自立,高丈五尺”:描述了泰山上一块巨石自立的情景。 - “枯社木卧复生,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讲述了上林苑中的一棵柳树重新生长起来,暗示了某个家族的复兴。 译文 - 眭弘:字孟,鲁国蕃县(今山东省枣庄滕州市)人。年轻时爱好游侠,斗鸡走马,后改节学习《春秋》。 - 明经为议郎
诗句: 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也。治《齐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三人经术皆明,衡为后进,望之施之政事,而奉惇学不仕,好律历阴阳之占。 译文: 翼奉字少君,是东海郡下邳人。他研究《齐诗》,和萧望之、匡衡一起学习。三人的经学都很精通,匡衡年纪较小,萧望之担任了官职,而翼奉却喜欢钻研学问,不参加仕途,喜欢研究律历、阴阳等方术。 注释: 翼奉(fèi fú):名字 东海下邳
【诗句】 上以奉为中郎,召问奉:“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 【译文】 汉武帝以奉(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召唤他问道:来访的人是在好的日子还是坏的时间,哪一个更好一些? 【注解】 1. 上:皇帝。 2. 奉:司马相如。 3. 中郎将:汉朝的一种官职,负责护卫皇帝、传达诏令等。 4. 来者:访问的人或使者。 5. 以善日邪时:在好的一天和坏的一天之间进行比较。 6. 孰与邪日善时
【诗句】 是岁,关东大水,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损苑马,诸官馆稀御幸者勿缮治;太仆、少府减食谷马,水衡省食肉兽。 【译文】 这年,关东地区发生大水灾,有11个郡国遭受饥荒,瘟疫尤其严重。于是汉武帝下达诏书:凡是属于少府管辖的江海、湖泊、园林、池沼等,可以借给贫民耕种,免除他们的租金税赋;减少宫廷膳食的开支,裁减乐府人员的编制
诗句翻译和赏析: ``` 臣闻之于师曰,天地设位,悬日月,布星辰,分阴阳,定四时,列五行,以视圣人,名之曰道。 ``` 译文: 我听老师说过,天地设置位置,悬挂日月,布置星辰,划分阴阳,确定四季,排列五行,来看待圣人的治国之道,所以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列成败,用来看待贤者的治国之道,这就是所谓的经。 赏析: 这个部分描述了天地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
诗句 1. 汉书·传·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plaintext 臣又闻未央、建章、甘泉宫才人各以百数,皆不得天性。若杜陵园,其已御见者,臣子不敢有言,虽然,太皇太后之事也。及诸侯王园,与其后宫,宜为设员,出其过制者,此损阴气应天救邪之道也。 ``` 注释: 这句话反映了汉朝对女性宫妃的管理制度,其中提到了未央宫、建章宫和甘泉宫各有上百位宫女,但这些宫女都未经天命而入宫。当提到杜陵园时
诗句及译文 1. 臣闻昔者盘庚改邑以兴殷道,圣人美之。 - 这句诗引用历史故事来说明改变旧地以发展新事业是受到圣人赞扬的。 - 译文: 臣听说从前盘庚迁都以振兴殷商的事业,圣人对此表示赞赏。 2. 窃闻汉德隆盛,在于孝文皇帝躬行节俭,外省徭役。其时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诸离宫馆也。 - 这句诗提到汉文帝的品德和功绩,特别是他亲自实行节俭和避免不必要的劳役。 - 译文: 我听说汉朝的德行昌盛
诗句 ```plaintext 臣闻三代之祖积德以王,然皆不过数百年而绝。周至成王,有上贤之材,因文、武之业,以周、召为辅,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天下甫二世耳,然周公犹作诗、书深戒成王,以恐失天下。《书》则曰:“王毋若殷王纣。”其《诗》则曰:“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监于殿,骏命不易。”今汉初取天下,起于丰沛,以兵征伐,德化未洽,后世奢侈,国家之费当数代之用,非直费财,又乃费士。孝武之世
诗句: ```书奏,天子异其意,答曰:“问奉:今园庙有七,云东徙,状何如?”奉对曰“昔成王徙洛,般庚迁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非有圣明,不能一变天下之道。臣奉愚戆狂惑,唯陛下裁赦。” ``` 译文: 上书后,皇上对他的意图颇为惊讶,并回复说:“问奉,如今宗庙祭祀场所有七个,你提到将它们迁移到东方,情况如何?”奉回答说:“昔日成王迁都于洛阳之时,周公的《殷命》中记载了迁徙殷商之事
诗句:天聪明,紫宫极枢,太微四门,五经六纬。 译文:这是《尚书》中的话,说的是天上非常聪明,紫宫是天的中心,太微是四门,广开大道,五经六纬,尊术显士。 关键词注释:天聪明 - 指天空的聪明智慧;紫宫极枢 - 指紫宫是天地之间最高的枢纽;太微四门 - 指太微星四颗星构成的门户;五经六纬 - 古代中国用来占卜和预测天文的五种主要经典和六种纬书。 赏析:此诗以“天聪明”为引子
诗句 1 窃见往者赤黄四塞,地气大发,动土竭民,天下扰乱之征也。 - 关键词:窃见、赤黄四塞、地气大发、动土竭民、天下扰乱 - 注释:诗人通过观察天象和地理现象,认为这些是预示天下即将发生动荡的征兆。 2. 彗星争明,庶雄为桀,大寇之引也。 - 关键词:彗星、争明、庶雄为桀、大寇之引 - 注释:诗人预言彗星的出现预示着英雄可能会变为恶人,即大盗。这被视为一个大寇的前兆。 3.
诗句解析和译文 诗句原文 ``` 相于是荐寻。哀帝初即位,召寻待诏黄门,使侍中卫尉傅喜问寻曰:“间者水出地动,日月失度,星辰乱行,灾异仍重,极言毋有所讳。”寻对曰: 陛下圣德,尊天敬地,畏命重民,悼惧变异,不忘疏贱之臣,幸使重臣临问,愚臣不足以奉明诏。窃见陛下新即位,开大明,除忌讳,博延名士,靡不并进。臣寻位卑术浅,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比得召见,亡以自效
诗句解析与翻译 诗句原文 臣闻月者,众阴之长,销息见伏,百里为品,千里立表,万里连纪,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朔晦正终始,弦为绳墨,望成君德,春夏南,秋冬北。间者,月数以春夏与日同道,过轩辕上后受气,入太微帝廷扬光辉,犯上将近臣,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仗矣。屋大柱小,可为寒心。唯陛下亲求贤士,无强所恶,以崇社稷
译文 治理国家,不可以过分忧愁和焦急,急于求成则达不到目的。经文说:"三年考核一次政绩,三年中升降官员。"再加上命令不顺应四季,已经过去的事不应追究,这是对待将来事务的一种态度。近来春三月治大狱,这时贼人阴谋叛逆,怕一年收成不好;季夏举兵法,这时寒气应当出现,怕以后有霜或冰雹的灾害;秋月行封爵,这月土湿而奥密,怕以后有雷或冰雹的变故。用喜怒赏罚来影响人们,却不顾时节的限制,虽有尧舜一样的心
《汉书·传·眭两夏侯京翼李传》是班固所撰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汉朝时期眭弘的生平。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并附上注释: 1. 诗句内容解析: - 臣闻五行以水为本,其星玄武婺女,天地所纪,终始所生。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偏党失纲,则踊溢为败。《书》云“水曰润下”,阴动而卑,不失其道。天下有道,则河出图,洛出书,故河、洛决溢,所为最大。 - 唯陛下留意诗人之言,少抑外亲大臣。 -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马不能伏于历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闻于四境,殆闻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士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隽。如近世贡禹,以言事忠切蒙尊荣,当此之时,士厉身立名者多。禹死之后,日日以衰
根据您提供的链接内容,网页详细介绍了《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的关键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具体如下: 1. 人物背景: - 眭弘:字孟,鲁国蕃县(今山东省枣庄滕州市)人。少年时喜好游侠生活,斗鸡走马,长大后改变行为方式,从嬴公学习《春秋》。他以明经为议郎,至符节令。 - 夏侯始昌:鲁国人,通晓《五经》,尤其精通《齐诗》、《尚书》。他自董仲舒、韩婴死后被武帝重用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是一篇记载历史人物眭弘事迹的文献,通过以下对文本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眭弘的思想。 1. 生平背景: - 眭弘,字孟,鲁国蕃县(今山东省枣庄滕州市)人。他年少时喜欢游侠,斗鸡走马的生活后转变为学习《春秋》,并最终成为议郎及符节令。 - 在孝昭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泰山、莱芜山南发生了一件怪事,民众看见有数千人声,随后有大石自立,白乌也聚集在其旁
【注释】 幽赞神明:暗中赞扬、称赞神明。 通合天人之道:通晓和符合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子赣:指刘向。《汉书》卷三十六《五行志》下《眭两夏侯京翼李传》,汉哀帝时为谏大夫,故称刘向。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今文经学创始人。 夏侯始昌:字长公,西汉经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书》卷三十三《翼奉传》,以明于灾异著称。 眭孟:字子光,汉朝博士。 夏侯胜:字长公,西汉经学家,今文经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