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会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彼诚有所闻也。以将军之莫府,海内莫不卬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然一夫窃议,语流天下。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其若此,故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传曰:以贤难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贤,以食难得之故而曰饱不待食,或之甚者也。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莫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
汉书 · 传 · 匡张孔马传
介绍
《汉书·传·匡张孔马传》是班固所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记载了东汉时期匡衡、张禹、孔光和马宫等人的事迹。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出身农家,但匡衡好学,尤其精通经术。他通过射策甲科考试,因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他的学问和才能得到了当时学者们的认可,有“无说《诗》,匡鼎来”等赞颂之词。匡衡不仅在学术上有成就,还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他历任太常掌故、平原文学等职,后被推荐为议曹史,最终官至郎中,迁任博士,给事中。
《汉书·传·匡张孔马传》不仅记录了匡衡个人的生平和成就,也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相关推荐
《汉书·匡张孔马传》是班固所著的一篇历史传记,讲述了匡衡的故事,以及他与乐陵侯史高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句解读: 1. 原文: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
``` 古诗名句 ``` 1.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
诗句释义 1 臣窃考《国风》之诗:我私下考察《国风》中的诗歌。 2. 《周南》、《召南》被贤圣之化深:指《周南》和《召南》两处民歌深受贤圣影响,教化深厚。 3. 笃于行而廉于色:在行为上严谨,在外貌上清廉。 4. 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郑穆公喜欢勇敢,但民众却用暴力对待老虎(比喻困难)。 5. 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秦穆公看重诚信,许多士人都愿意为他而死(比喻忠诚)。 6. 陈夫人好巫
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阳之理各应其感,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暗,水旱之灾随类而至。 译文:臣听说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互作用,善行和恶行都会相互影响,事情的发生在下,就会在上天显现出来,阴阳的道理各与其感而应,阴气变化则静止的事物会变动,阳气被遮蔽则光明的事物会变暗,水旱等灾害随之而来。 注释:精祲: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精,指阴阳;祲
诗句: 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译文: 陛下圣明如天,爱护四海之内,然而阴阳未和,奸邪未禁,大概是论议者没有大力宣扬先帝的盛功,争相言制度不可行,务求变法改革,所改之政或不能实行,又复其旧,所以群下相互非难,官吏百姓无所适从。臣私下忧虑国家放弃了已成就的大业,而空谈纷纷。愿陛下详细考察统御天下的事情,留神于遵循制度发扬功绩,以安定群臣之心。《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礼》本《冠》、《婚》。 【译文】臣又听说,家庭和乐,天下才能太平,所以《诗经》中以《国风》为开始,以《冠》、《婚》为根本。 【注释】室家:指家庭。道:这里指的是道理。修:和谐。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家庭和乐,那么天下就会太平,这是古代人对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的认识。 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阃内。 【译文】福气的发生
诗句 - 汉书·传·匡张孔马传: 这是一篇记录汉代人物的传记,其中提到了衡的故事。 - 衡为少傅数年: 衡在担任少傅期间有数年时间。 - 上疏陈便宜: 衡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议或意见。 - 傅经以对: 傅经也以自己的方式回答或解释。 - 言多法义: 他的建议和答案包含了很多法律和道理。 - 光禄勋、御史大夫: 衡后来被任命为光禄勋和御史大夫。 - 建昭三年: 这是衡被任命的时间。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圣德的崇敬、对《六经》和《论语》、《孝经》的研究,以及对圣王行为的赞美。 诗句释义: - “窃见圣德纯茂,专精《诗》、《书》,好乐无厌。” (臣衡认为陛下的德行纯粹而崇高,专注于《诗经》和《尚书》,热爱音乐并不知满足。) - “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 (臣听闻《六经》,是圣人用来统一天地之心
诗句 上敬纳其言。 顷之,衡复奏正南北郊,罢诸淫祀,语在《郊祀志》。 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 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
《汉书·匡张孔马传》是汉代历史学家班固创作的一篇传记,记录了匡衡、张禹、孔光和马宫等几位名儒的事迹。 匡衡字稚圭,出生于东海承县一个农夫家庭。尽管家境贫寒,匡衡却好学不倦,通过自学和勤奋工作维持生计,他的精力异常出众。在西汉宣帝时期,匡衡通过射策甲科考试而进入太常掌故之职,后调补平原文学。他虽然出身低微,但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学识,逐渐获得了朝廷的信任与重用。 在《汉书·匡张孔马传》中
《汉书·匡张孔马传》是班固所撰写的一篇传记,记载了匡衡、张禹、孔光和马宫等人的事迹。下面将按照原文内容对诗句进行注释: 1. 子咸也 - 这里指的是匡衡的儿子匡稚圭(字稚圭),他是东海郡承县的人。 2. 家世多为博士者 - 匡氏家族世代从事教育工作,有许多人是当时的博士。 3. 张禹字子文 - 张禹是河内轵县人,他的名字由“子文”组成。 4. 至禹父徙家莲勺 -
匡张孔马传逐句释义及赏析 原文 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又近延陵。奏请求之,上以赐禹,诏令平陵徙亭他所。曲阳侯根闻而争之:“此地当平陵寝庙衣冠所出游道,禹为师傅,不遵谦让,至求衣冠所游之道,又徙坏旧亭,重非所宜。”孔子称“赐爱其羊,我爱其礼”,宜更赐禹它地。”根虽为舅,上敬重之不如禹,根言虽切,犹不见从,卒以肥牛亭地赐禹。根由是害禹宠,数毁恶之。天子愈益敬厚禹。
《汉书·匡张孔马传》之匡衡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末年著名的儒家学者与政治家。他的故事和成就,不仅彰显了个人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经学和儒学的重视。 匡衡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从小好学不辍,凭借勤奋和聪明才智,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论语》章句的注解方面表现突出。然而,尽管他有深厚的学问,匡衡却因家贫无法承担学费
汉元帝时期的匡张孔马传 《汉书·匡张孔马传》是一篇关于元帝时期几位名儒的传记文献,这些人物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文章通过讲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智慧、道德修养以及对于国家治理的贡献。以下是对这篇文献的赏析: 1. 文本背景与历史价值: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儒学成为官方文化。匡衡等人作为儒家代表,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下面是对《汉书·匡张孔马传》的逐句释义和翻译: 1. 诗句原文:绥和中,上即位二十五年,无继嗣,至亲有同产弟中山孝王及同产弟子定陶王在。 - 注释:绥和年间,皇帝即位已经二十五年,没有继承人,最亲近的人中有兄弟同为一母所生的弟弟中山王刘辰和儿子刘贺。 - 译文:绥和年间,皇帝即位已经二十五年,没有继承人,最亲近的人中有兄弟同为一母所生的弟弟中山王刘辰和儿子刘贺。 2. 诗句原文
汉书·匡张孔马传 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及时代背景解析 1. 匡衡生平 - 匡衡出生贫寒,家境艰难 - 自学成才,家贫而志坚 - 以经学成就获取官职 2. 匡衡与儒学关系 - 匡衡对儒学贡献突出 - 匡衡经学精深,有师道尊严 - 匡衡学术影响深远 3. 匡衡政治生涯 - 匡衡在官场上遭遇挫折 - 匡衡上书奏对,本于经术 - 匡衡与高官矛盾冲突 4. 匡衡政治影响 - 匡衡政治立场坚定 - 匡衡为政清廉
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班固,全诗共八句,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或场景,下面我将逐句翻译并给出注释: 1. 汉书 · 传 · 匡张孔马传 注解:这是班固所著的一篇关于汉朝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等人的传记。 2. 又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 注解:傅太后希望和成帝的母亲同时被尊称为皇帝。 3. 群下多顺诣 注解:大臣们大多前往拜访。 4. 言母以子贵 注解:有人说母亲因为儿子的地位尊贵。
光退闾里,杜门自守。 译文:霍光辞官隐居在家,闭门不出,坚守自己的节操。 注释:光,人名,指霍光;闾里,家宅附近的居民区;杜门自守,闭门不出,坚守自己的节操。 而朱博代为丞相,数月,坐承傅太后指妄奏事自杀。 译文:朱博代替霍光担任丞相后,几个月就因为听从了傅太后的指使而随意上奏政事而被处死。 注释:数月,数个月的时间;坐,由于;承傅太后指,听从了傅太后的指使;妄奏事,随意上奏政事。
诗句释义: 1. “书奏,上说”:上书奏报,皇帝表示同意。 2. “赐光束帛”:皇帝赏赐光丝帛、钱物。 3. “拜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位次丞相。”:光被任命为准太尉,其俸禄为中等,每月有俸禄,并参与政事讨论,地位仅次于丞相。 4. “诏光举可尚书令者封上”:皇帝诏令让光推荐合适的人选担任尚书令,并将推荐人名单上报。 5. “光谢曰”:光回应称。 6. “臣以朽材,前比历位典天职
诗句 1. "明年,定三公官,光更为大司徒。" 2. "会哀帝崩,太皇太后以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征立中山王,是为平帝。" 3. "帝年幼,太后称制,委政于莽。" 4. "初,哀帝罢黜王氏,故太后与莽怨丁、傅、董贤之党。" 5. "莽以光为旧相名儒,天下所信,太后敬之,备礼事光。" 6. "所欲搏击,辄为草,以太后指风光令上之,睚眦莫不诛伤。" 7. "莽权日盛,光忧惧不知所出,上书乞骸骨。"
光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一为大司徒、太傅、太师,历三世,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举大义云。其弟子多成就为博士、大夫者,见师居大位,几得其助力,光终无所荐举,至或怨之。其公如此。 译文:张光历任两次御史大夫和丞相,一次大司徒、太傅、太师,经历三代,担任公辅职位长达十七年。他曾作为尚书,只负责文书工作而不教授学生,后来担任卿职
匡衡之志与传承之道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其家世虽农,但衡自幼好学不辍,贫贱之中,以勤劳自供,尤以精力过人而著称于时。诸儒称其《诗》解深美,可见其学识深厚,为后学所仰慕。 匡衡初以射策甲科名动京师,却因不应令陈除被贬为太常掌故,再调补平原文学,其间虽屡遭挫折,但不改其求学之心。其经学精研,说有师道,观览可观,深得望之赞誉,宣帝亦赏识其才,未用其为官,然皇太子见其对《诗》,私善之。
这首诗是《汉书·传·匡张孔马传》中的一段文字,讲述了太师、大师徒扶德侯上书皇帝,请求辞去职务的故事。扶德侯在信中说,他知道自己不能以君的尊严为尊,不能与君主平等,但他希望皇帝能听取他的建议。他请求辞去四辅之职,出备三公,爵为列侯,但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最后,皇帝赐予他太师、大司徒、扶德侯印绶,让他避贤者路。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太师、大师徒、扶德侯上书言
【译文】 汉武帝兴起儒学,公孙弘任用儒者为相。后来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马宫之子马晏都以儒者身份担任宰相,穿着儒者的服饰,传授先王之言,这是可以的,但他们只是保持禄位保有职位,受到阿谀奉承的讥讽。他们用古人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怎能胜任重任呢! 注释: ①赞曰:(对某人或某事)加以评论。 ②孝武:指汉武帝刘彻。 ③兴学:建立学校。 ④公孙弘:西汉初年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