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同是、天涯羁旅,恨别伤离,黯然难赋。满目烽烟,忍堪飘泊不归去。侧身东望,指点点、金堤树。树外是斜阳,只不见、皖公山暮。
无语,奈萧萧落叶,未把玉骢留住。家山梦里,怎知我、客程还阻。更休说、绝代才华,也一例、琵琶酸楚。怕后夜思量,淮水都无情绪。
【注释】
长亭:古时设在路旁,送别行人的亭台。镜中人、镜中事:指曹鉴初的肖像和事迹。镜中人:比喻自己。镜中事:比喻曹鉴初的事迹。皖公山:安徽当涂县西南的一座山峰。
【译文】
同是天涯羁旅之人,恨别伤离,黯然神伤,难以赋诗。满目烽烟,忍心漂泊不回去。侧身东望,指点指点、金堤树,那树外是斜阳,只不见皖公山暮色。
无语,奈萧萧落叶,未把玉骢留住。家山梦里,怎知我、客程还阻。更休说绝代才华,也一例、琵琶酸楚。怕后夜思乡,淮水都无情绪。
赏析:
此词上片起首三句写景,点明送别地点。“同是”两句点出自己与曹鉴初同处天涯,都是羁旅之人,因而有“恨别伤离”之语。“黯然”两句承上启下,写出自己的惜别之情。“忍堪”二字,写出离别的无奈。“侧身东望”四句写景,以“金堤树”点题,并暗示曹鉴初此行必经此地。“树外是斜阳”,既见其所见,又暗寓所思。“只不见”一句,说明作者虽在目力所及之处寻觅,但未见皖公山之影,反增怅惘。
过片“无语”两句,写自己因思念故园而郁郁不得志。“家山梦里,怎知我”二句写梦中游历家乡,不知自己客居他乡。“更休说”两句,写自己对曹鉴初的担忧。“也一例”三字,说明自己对曹鉴初的担心并非多余,而是有原因的。“怕后夜”两句,写自己对将来的担忧。“后夜思量”,表明了时间之长;“淮水都无情绪”,则表达了自己的愁苦之深。
全词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写怀,层层深入,感情真挚,情致凄婉,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词。
名家点评
现代学者刘永济《文通评注·柳屯田词》:“‘叹流年’一首……言其少年时豪气干云,而今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