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雨围舟,流云过树,客程犹滞江曲。轻薄东风,折了数层帆幅。记去时、霜柳深黄,恁此际,露条凄绿。萦目,又天低送暝,乱峰眉蹙。
长憾哀丝豪竹,陶写到中年,春梦难续。未是秋来,偏恁夜声重复。乍疑作水浸红楼,奈不似、帘敲碧玉。愁独,问荒洲燕子,那边投宿?

湖口阻风雨,

闻江声有作

这是首写景怀人的小令。作者在湖口阻雨,听到江声而有感而作。此词上片描写舟中所见的景色,下片抒发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全篇语言清丽,含蓄蕴藉,情意深长。

月华清 · 湖口阻风雨,闻江声有作

【注释】

湖口:即九江口。

阻风雨:受阻于风雨之中。

【赏析】

起句“散雨围舟,流云过树,客程犹滞江曲”,是说细雨飘飞着笼罩着小舟,流云掠过岸边树木,我的客旅行程仍滞留在长江边上。这三句写舟行阻于风浪之中,客旅行程受阻,是全词写景的起头,为下文抒情蓄势。

“轻薄东风,折了数层帆幅。”这几句写舟行受阻,是由于东风强劲所致。东风强劲,则船帆被吹得斜了,几层帆幅都被折断了。“记去时、霜柳深黄,恁此际,露条凄绿。”这几句是对前两句的回应。前两句写舟行受阻,是因为东风强劲。那么,回想当初离开湖口的时候,正是霜降时节,那时柳叶已经变黄了;如今,正值春天,但柳条却显得更加凄凉了。这里的“霜”、“露”都是指柳树,用一“记”字,将时间前后联系起来,写出了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之快。

“萦目,又天低送暝,乱峰眉蹙。”这几句写舟行受阻的原因,是因为天色已晚。天边夕阳西下,暮霭四合,远处山峰如美人皱着眉头般愁眉不展。这三句写舟行受阻的具体原因,也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回答:前面写“轻薄东风,折了数层帆幅”,主要是天气原因造成的;这里写“又天低送暝”,则主要是天色已晚。

“长憾哀丝豪竹,陶写到中年,春梦难续。未是秋来,偏恁夜声重复。”这三句是作者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创作出新的乐章。因为年迈体弱,所以难以再像以前那样创作出新的乐曲;而到了秋天,秋风萧瑟,更使得夜晚的声音重复不已。这三句是作者对自身情况的慨叹。

“乍疑作水浸红楼,奈不似、帘敲碧玉。”这三句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他以为江上的风浪好像是在冲刷着红色的楼阁,但那声音却不像是在敲击窗户一样响亮清脆。这三句写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也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回答:前面写“萦目,又天低送暝,乱峰眉蹙”,主要是天气和景象的原因;这里写“乍疑作水浸红楼”,则是由于江面上的水雾弥漫,使得他误以为是在冲洗红色的楼阁。

作者写道:“愁独,问荒洲燕子,那边投宿?”这三句是作者想象中的问题,他不知道在荒洲上栖息的燕子,是否能找到投宿的地方?这三句是全词的结尾部分,也是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忧虑的表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