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寒鹤梦,正沈沈,云海犹呼愁侣。自见伤春,花溅泪,此恨都无年数。笛步波遥,诗痕雪在,曾卧山楼雨。苔阑如绣,胜看纱影笼句。
长忆一别文园,蜀弦肠断,空送孤云去。欲寄陇头春不到,绿遍行吟烟浦。古寺遗芳,小桥疏影,留伴樵风住。游尘重省,乱花多少歧路。

【译文】

夜寒时,鹤梦正沉,天空中云海依旧呼唤着愁人。看到花儿被溅落的泪珠弄湿,这恨意已经无法计算年月。笛声在波涛中远远传来,诗的墨迹还留在雪中,曾在山楼雨中卧看。苔藓小桥如同绣花一样,胜过看纱衣笼罩的诗句。

长记那一次离别文园,蜀地弦音让人肠断,空有孤飞的云彩送别。想寄陇头春不到,绿满行吟烟浦。古寺遗香、小桥疏影留伴樵夫住下。游尘重省,乱花多少歧路。

【注释】

①念奴娇:宋词的一种体裁,多用于歌咏春光美景。

②夜寒:夜深寒冷。

③正沈沈:正当沉沉。指夜晚。

④云海:云层。

⑤犹呼:仍然召唤。

⑥自见伤春:自己就已伤心于春天。

⑦花溅泪:花儿因感伤而流泪。

⑧此恨都无年数:这遗憾没有个终结期。

⑨笛步波遥:笛声在波涛中远远传来。

⑩诗痕雪在:诗的墨迹还在雪中。

⑪曾卧山楼雨:曾经在山楼上雨中躺着。

⑫苔阑如绣:苔藓小桥就像锦绣一样。

⑬胜看:更值得看。

⑭文园:指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他曾在梁孝王刘武门下做客,故称“文园”。

⑮蜀弦肠断:蜀地弦琴使人感到肠断。此处借喻思念友人之情。

⑯陇头:陇头,指故乡。这里指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在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

⑰绿遍行吟路:(诗人)踏遍了行吟路(即行道吟咏之地),只见满目都是绿树成荫。

⑱遗芳:遗留的芬芳香气。

⑲小桥疏影:小桥上疏朗的影子。

⑳留伴樵风住:留作伴,与樵夫同住。

㉑游尘重省:游子归来,尘埃落定,往事重新回想。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上片起首三句写环境之幽静与内心的孤寂。首句从夜色中描写出一幅清幽的夜景图,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次句“云海”二字点明时令,又暗示了作者的心境——对春天的无限期盼和无奈的惆怅;第三句“自见”二字表明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进一步烘托出了他的孤寂之感。“伤春”,本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和情感体验,但当它与人的主观情感交织在一起时,便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效应,使这种自然现象成为引发人们伤感情绪的一个触发点。“花溅泪”一句,则直接写出了作者由伤春而产生的泪水。“此恨”二字,既是对“花溅泪”的具体解释,又是对整个上片内容的概括性总结——由于花落而引起的一种无法排遣的怨恨和愁闷。“笛步波遥,诗痕雪在”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和形象化。这里的笛声和诗迹,既指代了作者当时所听到的笛声和看到的诗歌的痕迹,也暗指了作者自己的心声,因为只有心声才能发出如此悠扬而又深沉的笛声,也只有诗迹才能留下如此清晰的诗痕。这两句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下片前三句写景,并由此抒发感慨。“长忆”二字,不仅表明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记忆之深,而且表明了这种回忆对作者来说是多么重要,以至于他时时萦怀其中,难以忘怀。接下来三句,作者进一步具体化了对过去的追忆和感慨。其中,“蜀弦肠断”是说蜀地的弦琴让人感到肝肠寸断;“空送孤云去”则是说蜀地的山峦似乎都在向孤云挥手告别,而那些孤云却又只能随着作者的思念飘然而去。这些句子,都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的伤感之情和失落之意。“欲寄陇头春不到”两句,则是对上片最后一句的续写。陇头的春色虽美,但作者却无法将它寄去,因为那里离自己太远,而自己又身在异地,无法亲自去欣赏那里的春色。“绿遍行吟路”,是说自己踏遍了行吟的路,只见满目都是绿树成荫,但那些绿树却无法带给自己一丝安慰和喜悦,反而让心中的忧愁更加沉重。“古寺遗芳”、“疏影留伴”两句,是说虽然自己身处异乡,但那些古寺中的芳香、小桥上的倩影却依然陪伴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增添了些许慰藉和温暖。

是全词感情转折的地方。“游尘重省”,意味着自己已经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回到了故乡。而故乡的一切,包括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鸟兽等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唯独自己的身影却没有变,只是心中那份旧日的情感和经历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乱花多少歧路”一句,则表达了自己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时的困惑和迷茫。这句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感叹,又有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