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催春。
兰桨顺流,回避残年风雪。
十五尽头,早约还期,圆梦胜于圆月。
鸳瓦油衣,从前意、如今都歇。
佳节。
只粥嫩糕甜,酒温香热。
多少离合悲欢,算年去年来,大家休说。
谁是倦游,那有闲情,朝朝替人伤别。
若望归舟,乱山里、片帆明灭。
山缺。
刚见绮窗梅发。

【注释】

甲辰:年号。

燕山亭:词牌名。

萍乡:地名,在今江西省。

换船:改乘小船。

泛:游览。

渌水:湘江的别称。

一日夜:一夜之间。

山塘庄:地名,在今湖南省。

细雨催春:春雨滋润万物,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

兰桨:用兰草做成的船桨,这里指小船。

回避:避让。

残年风雪:一年中的最后时光里。

十五尽头:农历腊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圆梦胜于圆月:比喻团圆比满月还美好。

鸳瓦油衣:鸳鸯瓦上的彩绘,代指华丽的房屋。

佳节:指节日。

粥嫩糕甜:用粥和糕来庆祝节日。

酒温香热:指美酒的温度适中。

多少离合悲欢:有多少离别的痛苦和欢乐。

算年去年来:算了算了,不要提过去的事了。年去年来,即“年年”与“年来”,意谓每年、每次。

倦游:厌倦出游。

若望归舟:如果盼望着回家的船只。

乱山里、片帆明灭:在乱山中看见几艘渔船,帆影时隐时现。

山缺:山峦之间留下的空隙。

绮窗梅发:雕饰华丽的窗户前梅花盛开。

【赏析】

此词写词人从萍乡到湘江换船,一路游览至山塘庄的所见所闻,抒发对人生、历史的感慨。

上片写泛舟湘江的途中情景。起句点明时节,“甲辰腊月十四日”,点出地点,“萍乡换船”,时间、地点俱全,交代了行程。“春雨催春”二句,是说春雨润物,使大地春意盎然;而词人自己则以兰桨顺流、回避残年风雪自比,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这几句既写了自然景色,又写出了词人的内心感受,笔调轻松闲适,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十五尽头”三句,由景及情,写元宵节到来之前的心情。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团圆和喜庆,所以词人说:“早约还期,圆梦胜于圆月。”这是说,虽然今年不能像往年那样团圆,但有如圆月般圆满的愿望就足够了。“鸳瓦油衣,从前意,如今都歇”三句,写旧时华丽房屋的情景。“鸳瓦”,喻指屋脊装饰华丽的瓦当。“油衣”,喻指屋檐上彩绘。“从前意”、“如今都歇”,分别表示昔日的华丽已不复存在,只有往日的情怀仍在心头荡漾。“佳节”三句,由眼前景物过渡到节日气氛。“只粥嫩糕甜”,说明节日食品清淡可口,“酒温香热”则暗示节日气氛热烈。“多少离合悲欢”,既是对节日气氛的总结,也是对人生百态的概括,暗寓词人对此有所感悟。“谁”三句,由节日气氛转向对人生的看法。“谁是倦游?那有闲情?朝朝替人伤别。”意思是,谁是厌倦了世事的人?哪有闲情逸致去伤别人别的东西?词人认为,自己就是厌倦了世俗的人,因此才会如此伤感。“朝朝替人伤别”一句,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也是对人生态度的表达。

下片写泛舟湘江到达山塘庄时的所见所闻。“若望归舟,乱山里、片帆明灭。”词人想象自己正站在山岗之上,远望着归来的船只,在山间飘忽不定,就像“片帆明灭”一样。这里的“乱山里”既指山塘庄所在的地理位置,也暗指词人内心的迷茫与彷徨。“若望归舟”一句,将词人的情感引向高潮,表现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和对现实的不满。“山缺”句,写词人站在山岗上眺望远方,只见青山连绵不断,留下了许多山的缝隙。这里的“山缺”不仅是实写,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比喻,表达了词人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刚见绮窗梅发”一句结束全词。“刚见绮窗梅发”,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面:精美的窗花映衬着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然而这美好的事物却无法阻挡人生的无常与变迁,只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整篇词通过对泛舟湘江沿途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对人生、历史的独特感悟。他既感叹人生的短暂,又感叹历史的无情;既留恋过去的繁华与美好,又对未来充满忧虑与不安。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全词充满了诗意与哲理性,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