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应曲是一种源于唐代的词牌名,属于“令曲”类调式,具有特定的韵律结构和格式。词牌名“转应曲”源自戴叔伦的作品《转应曲·其二》,其中提到“其写边地生活的诗,有《边城曲》、《屯田词》等,词则是这首《转应曲》”。以下是关于转应曲的具体介绍:

  1. 历史起源:《转应曲》在宋代已广泛使用并被文人墨客所推崇。据《中华字典》记载,《转应曲》这一词牌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转应曲·其二》,而在《全唐诗》中标注为《调笑令》。这说明了词牌名称与唐代文学作品的密切关系。
  2. 格式结构:《转应曲》的正体单调是三十二字,由八句构成,分为四仄韵、两平韵和两叠韵,这种结构体现了词牌的严谨性与规范性。
  3. 代表作品:戴叔伦的《转应曲·其二》展示了词牌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对比春柳和春水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变迁和人生离别的深刻感慨。此外,朱祖谋在其作品中也运用了转应曲,如《转应曲·其三》,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个人情感。

转应曲不仅是一首词牌名,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