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光赤奋若,尽玄黓摄提格,凡二年。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辛丑,公元四零一年)
春,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群臣皆劝之。安国将军鍮勿仑曰:“吾国自上世以来,被发左衽,无冠带之饰,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室庐,故能雄视沙漠,抗衡中夏。今举大号,诚顺民心。然建都立邑,难以避患,储畜仓库,启敌人心。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此久长之良策也。且虚名无实,徒足为世之质的,将安用之!”利鹿孤曰:“安国之言是也。”乃更称河西王,以广武公傉檀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凉州牧、录尚书事。
二月,丙子,孙恩出浃口,攻句章,不能拔。刘牢之击之,恩复走入海。
秦王兴使乞伏乾归还镇苑川,尽以其故部众配之。
凉王纂嗜酒好猎,太常杨颖谏曰:“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沈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纂逊辞谢之,然犹不悛。番禾太守吕超擅击鲜卑思盘,思盘遣其弟乞珍诉于纂,纂命超及思盘皆入朝。超惧,至姑臧,深自结于殿中监杜尚。纂见超,责之曰:“卿恃兄弟桓桓,乃敢欺吾。要当斩卿,天下乃定!”超顿首谢。纂本以恐愒超,实无意杀之。因引超、思盘及群臣同宴于内殿。超兄中领军隆数劝纂酒,纂醉,乘步挽车,将超等游禁中。至琨华堂东阁,车不得过,纂亲将窦川、骆腾倚剑于壁,推车过閤。超取剑击纂,纂下车禽超,超刺纂洞胸;川、腾与超格战,超杀之。纂后杨氏命禁兵讨超,杜尚止之,皆舍仗不战。将军魏益多入,取纂首,杨氏曰:“人已死,如土石,无所复知,何忍复残其形骸乎!”益多骂之,遂取纂首以徇,曰:“纂违先帝之命,杀太子而自立,荒淫暴虐。番禾太守超顺人心而除之,以安宗庙。凡我士庶,同兹休庆!”
纂叔父巴西公佗、弟陇西公纬皆在北城。或说纬曰:“超为逆乱,公以介弟之亲,仗大义而讨之。姜纪、焦辨在南城,杨桓、田诚在东苑,皆吾党也,何患不济!”纬严兵欲与佗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二 · 晋纪三十四
介绍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二 · 晋纪三十四”是《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中的一卷,记载了晋朝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的历史。
晋纪三十四记录了安皇帝丁在隆安五年春,即农历正月期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的情况。这段历史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和朝臣之间的矛盾,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激烈以及个人野心对国家的影响。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全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为止,涵盖了16个王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官修史书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其编纂不仅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历史素养,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卓越成就。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二 · 晋纪三十四》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不仅是了解晋朝历史的宝贵文献,也是学习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重要案例。读者可以通过它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同时对《资治通鉴》作为史学经典的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推荐
诗句翻译: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辛丑,公元四零一年) 春,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群臣皆劝之 译文: 春季,正月,南凉武威王秃发利鹿孤准备登基称帝,大臣们都一致劝说他。 注释: - 安皇帝:这是对晋朝皇帝的一种尊称。 - 隆安五年:这是南凉武威王利鹿孤登基的年份。 - 正月:这是一年的开始。 - 武威王:这是对武威国王的一种尊称。 - 利鹿孤:这是南凉国王的名字。 - 群臣
译文: 凉王刘纂嗜酒好猎,太常杨颖劝谏说:“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现在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沈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刘纂逊辞谢之,然犹不悛。番禾太守吕超擅自攻击鲜卑思盘,思盘遣其弟乞珍诉于刘纂,刘纂命吕超及思盘皆入朝。吕超惧,至姑臧,深自结于殿中监杜尚。刘纂见吕超,责之曰:“卿恃兄弟桓桓,乃敢欺吾。要当斩卿,天下乃定!”吕超顿首谢。刘纂本以恐愒吕超
资治通鉴 · 卷一百十二 · 晋纪三十四 重光赤奋若,讫玄黓摄提格,凡二年。安皇帝丁隆安五年(辛丑,公元四零一年)春,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群臣皆劝之。 译注: - 诗句: - "起重光赤奋若,尽玄黓摄提格,凡二年。" - 注释:从赤奋若到摄提格的两年时间。 - 赏析:这里记录了从古代历法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即从赤奋若开始,经过摄提格结束,象征着一个阶段的结束。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 · 晋纪三十四 重光赤奋若,尽玄黓摄提格,凡二年。安皇帝丁隆安五年(辛丑,公元四零一年)春,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群臣皆劝之。 赏析: 在《资治通鉴》中,这段记载描述了晋安皇帝在位期间的一件重大事件——即武威王利鹿孤企图称帝。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权力动态,也体现了个人野心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文中通过详细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二 · 晋纪三十四 河西王利鹿孤伐凉,与凉王隆战,大破之,徙二千馀户而归。 (译文:河西王利鹿孤进攻凉国,与凉王隆交战,大败之,迁徙了二千多户百姓返回。) 夏,四月,辛卯,魏人罢邺行台,以所统六郡置相州,以庾岳为刺史。 (译文:夏季四月,辛卯,北魏人撤销邺行台,将所管辖的六郡设立相州,任命庾岳为相州刺史。) 乞伏乾归至苑川,以边芮为长名,王松寿为司马,公卿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四之解析与赏析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这部浩繁的编年体史书中,每一卷都是一个独立的篇章,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国家的盛衰变迁。 一、前言概述 晋纪第三十四记录了西晋安皇帝隆安五年(401年)的历史情况。这一年,武威王利鹿孤企图称帝,但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June, Jia X戌, Sun En saunters over the sea to Dantang, where he has ten or more soldiers and thousands of warships. His arrival in Jiankang terrifies everyone. On the day after, the
在东汉末年,桓玄厉兵训卒,常伺朝廷之隙。他听闻孙恩逼近京师,便立即集结军队,并上疏请求朝廷出兵讨伐。元显对此非常害怕,但当孙恩撤退后,元显以诏书为借口停止了军事行动。 梁中庸等共推沮渠蒙逊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他们宣布赦免境内的罪行,并改元永安,以此稳定局势。同时,他们还任命了从兄伏奴为张掖太守、和平侯,弟弟挐为建忠将军、都谷侯,田昂为西郡太守,臧莫孩为辅国将军,房晷、梁中庸为左
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二·晋纪三十四 初,凉将姜纪降于河西王利鹿孤。广武公傉檀与姜议论兵略,甚爱重之。坐则连席,出则同车,每谈论,以夜继昼。利鹿孤谓傉檀曰:“姜纪信有美才,然视候非常,必不久留于此,不如杀之。”纪若入秦,必为人患。傉檀曰:“臣以布衣之交待纪,纪必不相负也。”八月,纪将数十骑奔秦军,说硕德曰:“吕隆孤城无援,明公以大军临之,其势必请降;然彼徙文降而已,未肯遂服也。请给纪步骑三千
《资治通鉴》燕王盛篇:威震与权谋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朝代的兴替都凝聚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智慧和努力。而在《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二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名叫燕王盛的人物。他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与深刻的教训。 燕王盛在位期间,深受其父亲的懦弱影响,因此他立志要在政治舞台上展示出自己的威严与决断力。他实行严厉的刑罚制度,并自视为洞察秋毫的智者,这使得他在朝中树立了极高的权威。然而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二 · 晋纪三十四 译文:秦陇西公硕德围攻姑臧数月,城中之人大多谋划外叛,魏益多又诱导煽动他们,想要杀死凉王隆和安定公超,事发后,被杀的有三百余家。硕德安抚收纳夷、夏,分置守宰,节食聚粟,为持久之计。 注释: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本诗出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内容涉及晋朝时期的历史事件。 赏析:本诗通过叙述秦陇西公硕德围攻姑臧城
诗句: 1.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蒙逊遣子奚念为质于河西王利鹿孤。 译文:资治通鉴记载,蒙逊派他的儿子奚念作为人质,前往河西王利鹿孤处。 2. 冬,十月,蒙逊复遣使上疏于利鹿孤曰:“臣前遣奚念具披诚款,而圣旨未昭,复征弟挐。臣窃以为苟有诚信,则子不为轻;若其不信,则弟不为重。今寇难未夷,不获奉诏,愿陛下亮之。” 译文:冬季,十月,蒙逊又派遣使者向利鹿孤上书说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二 · 晋纪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辛丑,公元四零一年春,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群臣皆劝之。 备德母及兄纳皆在长安,备德遣平原人杜弘往访之。杜弘曰:臣至长安,若不奉太后动止,当西如张掖,以死为效。臣父雄年逾六十,乞本县之禄以申乌鸟之情。中书令张华曰:杜弘未行而求禄,要君之罪大矣。备德曰:弘为君迎母,为父求禄,忠孝备矣,何罪之有!以雄为平原令。 辛亥十一月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二 · 晋纪三十四 译文:吕超知道秃发檀必定来攻击我们的营地,因此我们储存了一些火种等待他的到来。吕超在夜中派遣中{畾土}将军王集带领两千名精兵攻击秃发檀的营地,秃发檀慢慢地没有动静。王集进入了帐篷中,内外都点燃了火把,火光明亮如白天;然后他下令放箭攻击,杀死了王集和他的三百多名士兵。吕隆害怕了,假装和秃发檀友好,在花园内请求结盟,秃发檀让俱延进来参加结盟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张法顺谓元显曰:“桓玄承籍世资,素有豪气,既并殷、扬,专有荆楚,第下之所控引止三吴耳。孙恩为乱,东土涂地,公私困竭,玄必乘此纵其奸凶,窃用忧之。”元显曰:“为之奈何?”法顺曰:“玄始得荆州,人情未附。方务绥抚,未暇他图。若乘此际使刘牢之为前锋,而第下以大军继进,玄可取也。”元显以为然。会武昌太守庾楷以玄与朝廷构怨,恐事不成,祸及于己,密使人自结于元显,云
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二·晋纪三十四 春,正月,庚午朔,下诏罪状桓玄,以尚书令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加黄钺,又以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前将军谯王尚之为后部,因大赦,改元,内外戒严;加会稽王道子太傅。 元显欲尽诛诸桓。中护军桓修,骠骑长史王诞之甥也,诞有宠于元显,因陈修等与玄志趣不同,元显乃止。诞,导之曾孙也。 张法顺言于元显曰:“桓谦兄弟每为上流耳目,宜斩之以杜奸谋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四 历史篇章,解读安帝年月 1. 春季正月 - 安皇帝隆安五年(辛丑,公元401年) - 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 - 群臣劝之 2. 武威王利鹿孤与群臣讨论称帝 - 利鹿孤欲称帝 - 群臣劝之 3. 群臣劝谏 - 群臣皆劝之 - 劝之以国事大义 4. 武威王利鹿孤决定称帝 - 群臣皆劝之 - 利鹿孤决定称帝以统一国家 5. 群臣对利鹿孤称帝态度分歧 - 群臣皆劝之 -
资治通鉴 卷一百十二 晋纪三十四 秃发檀克显美,执孟礻韦而责之,以其不早降。礻韦曰:“礻韦受吕氏厚恩,分符守土;若明公大军甫至,望旗归附,恐获罪于执事矣。”礻韦檀释而礼之,徙二千馀户而归,以礻韦为左司马。礻韦辞曰:“吕氏将亡,圣朝必取河右,人无愚智皆知之。但礻韦为人守城不能全,复忝显任,于心窃所未安。若蒙明公之惠,使得就戮姑臧,死且不朽。”礻韦檀义而归之。 东土遭孙恩之乱,因以饥馑,漕运不继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癸丑,魏常山王遵等至高平,没弈干弃其部众,帅数千骑与刘勃勃奔秦州。魏军追至瓦亭,不及而还,尽获其府库蓄积,马四万馀匹,杂畜九万馀口,徙其民于代都,馀种分迸。 平阳太守贰尘复侵秦河东,长安大震,关中诸城昼闭,秦人简兵训卒以谋伐魏。 秦王兴立子泓为太子,大赦。泓孝友宽和,喜文学,善谈咏,而懦弱多病。兴欲以为嗣,而狐疑不决,久乃立之。 姑臧大饥,米斗直钱五千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四(卷一一二)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辛丑,公元401年春,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群臣皆劝之。 译文: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辛丑),公元401年春季,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想自立为皇帝,群臣都劝他这样做。 注释: - 安皇帝:指东晋的最后一位皇帝安帝司马德宗。 - 隆安五年:这是东晋的第五个年号“隆安”。 - 春:季节,这里指的是一年的开始。 - 正月: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 -
牢之军溧洲,参军刘裕请击玄,牢之不许。玄使牢之族舅何穆说牢之曰:“自古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而能自全者,谁邪?越之文种,秦之白起,汉之韩信,皆事明主,为之尽力,功成之日,犹不免诛夷,况为凶愚者之用乎!君如今日战胜则倾宗,战败则覆族,欲以此安归乎!不若翻然改图,则可以长保富贵矣。古人射钩、斩祛,犹不害为辅佐,况玄与君无宿昔之怨乎!” 译文: 牢之驻扎在溧洲,刘裕请求攻打桓玄,但牢之没有答应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是司马光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1)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的史事。在这期间,安帝隆安五年(辛丑年)发生了诸多重要事件,涉及人物包括武威王利鹿孤、群臣等,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 关于“元显将发,闻玄已至新亭,弃船,退屯国子学”的描述,显示元显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恐慌。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元显的政治地位受到威胁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癸酉,有司奏会稽王道子酣纵不孝,当弃市,诏徙安成郡;斩元显及东海王彦璋、谯王尚之、庾楷、张法顺、毛泰等于建康市。桓修为王诞固请,得流岭南。 玄以刘牢之为会稽内史。牢之曰:“始尔,便夺我兵,祸其至矣!”刘敬宣请归谕牢之,使受命,玄遣之。敬宣劝牢之袭玄,牢之犹豫不决,移屯班渎,私告刘裕曰:“今当北就高雅之于广陵,举兵以匡社稷,卿能从我去乎?”裕曰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在晋安帝隆安五年(401)的春季,正月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变动,包括武威王利鹿孤的称帝意图和随之而来的政治斗争。具体如下: 1. 政治背景: - 在晋朝末年,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十分激烈,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矛盾频发。在这种背景下,武威王利鹿孤提出了要称帝的想法,希望通过掌握实权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译文】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辛丑,公元四零一年)春天,正月,武威王李利鹿孤打算称帝,群臣都劝他。 【赏析】 本篇为《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晋朝历史事件,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动态和人物行为。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在晋安帝的统治期间,国家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从政治到军事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均显示出了混乱与不安的氛围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二 · 晋纪三十四 八月,太尉司马玄因平定元显之功被朝廷封为豫章公;平定殷、杨之乱则被封为桂阳公,同时保留南郡的封国不变。司马玄将豫章公的封地赐给自己的儿子司马升,桂阳公的封地赏赐给他的兄长司马俊。 魏主拓跋珪率军到达永安,秦义阳公苻平派遣骁勇将领率领精骑二百侦查魏军的动向。长孙肥迎击并全数擒获他们。苻平撤退,拓跋珪追击至柴壁。苻平依托地形固守,但魏军围困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冬,十月,平粮竭矢尽,夜,悉众突西南围求出;兴列兵汾西,举烽鼓噪为应。兴欲平力战突免,平望兴攻围引接,但叫呼相和,莫敢逼围。平不得出,计穷,乃帅麾下赴水死,诸将多从平赴水;珪使善游者钩捕之,无得免者。执狄伯支及越骑校尉唐小方等四十馀人,馀众二万馀人皆敛手就禽。兴坐视其穷,力不能救。举军恸哭,声震山谷。数遣使求和于魏,珪不许,乘胜进攻蒲阪,秦晋公绪固守不战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魏主珪初闻休之等当来,大喜。后怪其不至,令兖州求访,获,其从者,问其故,皆曰:“魏朝威声远被,是以休之等咸欲归附;既而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国。”珪深悔之。自是士人有过,颇见优容 南凉王傉檀攻吕隆于姑臧。燕王熙纳故中山尹苻谟二女,长曰戎娥,为贵人,幼曰训英,为贵嫔,贵嫔尤有宠。丁太后怨恚,与兄子尚书信谋废熙立章武公渊。事觉,熙逼丁太后自杀,葬以后礼,谥曰献幽皇后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二 · 晋纪三十四 太尉桓玄派遣御史杜林前去防卫会稽文孝王司马道子至安成,杜林秉承桓玄的旨意,最终将司马道子投毒致死。沮渠蒙逊所任命的西郡太守梁中庸叛变,投奔西凉,沮渠蒙逊听闻此事后,笑着说:“我对待梁中庸,恩情如同骨肉一般深厚,然而中庸并不信任我,只是自负罢了,孤难道只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吗?”于是,他将所有家人都归回了自己的掌控。 诗句原文与译文: 1. 原文
诗句解析: 1. "是岁,秦王兴立昭仪张氏为皇后" - "是岁":这表示在这一年。 - "秦王兴":指的是后秦的皇帝李兴。 - "立昭仪张氏为皇后":将昭仪张氏册立为皇后。 2. "封子懿、弼、洸、宣、谌、愔、璞、质、逵、裕、国儿皆为公" - "封子懿、弼、洸、宣、谌、愔、璞、质、逵、裕、国儿":这是对后秦皇帝的子女们的封赏。 - "皆为公":都被封为公(古代官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