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乃常理,兴亡殊似之。
火乌化王屋,鼎迁亦有时。
骊山发金雁,汉陵复如兹。
丹成云得仙,虚冢令人疑。
杯酒幸到手,无螯亦当持。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介绍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组诗作。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是苏轼在元祐七年(1092)于扬州的一段时间所创作,当时他在龙图阁学士的位置上,负责淮南东路兵马铃辖知扬州事。这组诗作不仅体现了苏轼与陶渊明的饮酒之乐,而且通过饮酒这一行为,表达了他对历史、现实乃至生活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
【注释】 1.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这是一首和陶渊明的诗,共二十首。 2. 生死乃常理:生与死是自然规律。 3. 兴亡殊似之:兴衰存亡相似。 4. 火乌化王屋:比喻帝王将相如火乌般变化无常。 5. 鼎迁亦有时:指帝王更替也有时运。 6. 骊山发金雁:骊山有金雁出没。 7. 汉陵复如兹:汉陵也像这样。 8. 丹成云得仙:丹药炼成之后,就可以飞升成仙了。 9. 虚冢令人疑:没有实物的墓冢让人怀疑。
【注释】 康庐:即庐山,在今江西星子县。南斗:《史记·天官书》说:“南斗,斗魁第六星曰天蓬”。《汉书·天文志》说:“南斗为魁”,故称“南斗魁”。插:插入。柴桑山:陶渊明曾在柴桑居住,所以这里以柴桑代称庐山。我往挹风竹:我来到庐山,吹过竹林。挹:吸。风竹:清风中的竹子。如听渊明言:好像听到了陶渊明的言辞。渊明:陶渊明字元亮,是东晋末年诗人。他隐居田园,不问世事,自号五柳先生。作歌以自挽:作了一首诗
注释: 立功也可以说是可,在世上能无情。 屈身丧其节操,宁可埋没我的名字。 极度不过饿死而死,饿死胜过吃饱而生。 这位老人醉中之言,细细品味足以叹为惊奇。 寄奴复掌朝政,吾将无目而不成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陶渊明饮酒时所赋,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对功名利禄的看法。 第一句“立功亦云可”,作者认为,只要能够有所建树,那么就是值得称颂的。这里的“立功”可以理解为立德、立功、立言,即道德
黄雀啄食野田里的虫子,见到人就惊恐地飞走了。 它飞得飞快,一不留神就会落入猎人的罗网中,恐怕有虞罗之悲。 眯起眼睛像饕餮一样的捕猎者,却认为黄雀是自己的依靠。 岂不知黄雀早晚都要被捕捉,甘愿去终无归路。 志士饥饿想死去,没有觉察到自己的精力已经衰竭了。 手口自己斟酌着食物,不要让自己的心思违背心意。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黄雀的惊飞、觅食、捕杀和最终被捕的过程
注释: - 羊车一失驭:羊车,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失去控制,即“一失驭”。 - 中国不自正:“中国”指中原地区,“自正”意为自我纠正。 - 王业东南偏:王业,统治之业,这里特指帝王的事业。“东南”代指江南。 - 运甓有贻厥:运砖砌墙,这里用来比喻积累功德。“贻厥”意为留下基业或遗产。 - 卧龙康庐山:卧龙,指诸葛亮,蜀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康庐山是其隐居之地。 - 使处王谢位
【注释】 子云:指扬雄(字子云),汉代文学家,曾作《太玄经》三卷。太玄:《易经》,是西汉时期的一部经典著作,由西汉的思想家、辞赋家扬雄所著。 鸱夷:即鸱鸟之皮,古人用作装物或制鼓等。 万言无一是:意谓说了许多话,但没有一个说得对的。 余事徒为尔:其余的事情只能白白地做了。 酤尽捐我衣:指卖光了家中的衣服。酤:卖酒。 褴缕胜缯绮:意思是破烂不堪的衣服还比锦缎华丽好看呢。 【赏析】
诗句释义: 1. 九日戏马台:在古代中国,皇帝会在特定的节日如重阳节(九月九日)举行庆典活动,戏马台是其中一个常见的场地。这里指诗人在重阳节那天在戏马台上饮酒庆祝。 2. 二谢:谢灵运和谢朓都是南朝著名诗人,以文才著称。 3. 良辰各有句:意指不同的人在美好的时光下各自有着美好的诗句或感慨。 4. 元嘉事其子:元嘉是一个朝代的年号,此处可能是借用元嘉时期的历史典故,意指当时的人过于溺爱子女
【注释】: 华鬓极老态,丑面乏妍姿:华鬓指花白的鬓发,老态指衰老的样子。丑面指容颜丑陋的面容。 插花已不可,可插唯菊枝:插花已无法再插,而只能插菊花了。 □□偶有酒,此事竟大奇:□□指朋友或同伴,偶有酒即偶然有酒。事竟大奇,意思是这件事真奇特,很意外。 连作数日饮,诗亦未暇为:连续几天饮酒,连写诗的时间都没有。 忽思往日过,何事马受羁:忽然想起过去的生活经历,为何要受到拘束呢? 【赏析】: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高台翳榛棘,荷锸冈路开。 振衣陟云端,朗然豁秋怀。 言念半死树,类我晚节乖。 风雷劈半腹,叶落禽不栖。 幸不为薪槱,烧之化尘泥。 谓可材为琴,于调恐不谐。 醉抱作此感,暝色南北迷。 下山不可急,小僮扶我回。 注释: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下山时的情景。他回忆起曾经与陶渊明共同饮酒的往事,感叹自己的晚年生活与陶渊明不同,甚至感到有些后悔。他担心自己像那些被风吹落的树叶一样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此邦最佳处,乃在城北隅。 野田荞麦傍,松下复问涂。 酷爱古石峙,故缓羸骖驱。 一生能几许,于兹十载馀。 夜榻醉卧稳,何殊故园居。 注释:这是一首和陶渊明饮酒的诗,描绘了诗人与陶渊明共饮的情景。全诗以“和陶”为题,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译文: 这个国度最美的地方,就在城北的角落。 田野里荞麦田旁边,松树下再次驾车询问道路。 我非常热爱那古老的石头
【注释】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即《答陶弘景酒诗二十首》,是谢灵运借酒浇愁,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 明年:指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 五十九:四十四岁。 早岁:早年的时候。 道:道家之术。 初远游:指陶渊明在东晋初年的归隐生涯。 岂信今遽老:不相信自己现在会这么早就老了。 暇日:闲暇无事的日子。 万念槁:万念俱灰,意指万事皆已遗忘。 悬知身死后,岂无数诗好:料想我死后,岂能不有无数的诗作传世
【注释】 1. 行乐忽有感:忽然觉得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 2. 当此穷秋时:在这个时候,是秋季的末尾。 3. 吾生会亦尔:我的人生也会是这样的。 4. 落叶与树辞:像树叶和树枝一样,随着季节更替而结束。 5. 田父屋颇宽:田父(农民)的房子很宽敞。 6. 生理仅存兹:勉强维持生计。 7. 积逋既已迫:债务积累得很多了。 8. 悉售不复疑:全部卖掉,不再担忧。 9. 宁免世人笑
诗句释义与翻译: 士本不畏贫,所畏迫老境。 - 注释: 士人本来不害怕贫穷。他最担心的是衰老的岁月。 - 译文: 士人本不畏惧贫穷,他最担心的是年老体衰。 百忧无一乐,可醉不可醒。 - 注释: 面对许多忧虑却找不到快乐之处,只能借酒消愁,无法彻底醒来摆脱烦恼。 - 译文: 在众多的忧虑面前我找不到乐趣,我只能借酒消愁,无法彻底醒来摆脱烦恼。 寒风颇欲霜,缝补阙袍领。 - 注释:
【注释】重九: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遇节:逢此佳节。烂醉:大醉。朝未兴:早上才起床。谒(yè):拜见。客次:客人住宿的地方。病酒:因病不能饮酒。遑(huáng):闲暇。匪(fěi)敢:不敢。知我者:知道我的人。草木故有味: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也有它们独特的香味。 【译文】 重阳节刚刚过去,转眼已是重九时节到来。不管是主人还是客人,逢到节日必定是大醉一场。前些日子早上刚起床时
注释: 1. 秋天的风吹拂着古城,乱石和山丘环绕着荒凉的宅院。 2. 树木的影子在一天天变稀疏,池塘上的荷叶露出了水草的痕迹。 3. 客人来访时给我敬酒赏菊,我与他酬答到百杯左右。 4. 夕阳斜照还未落下,草尖上已经沾满了露珠。 5. 生命随时光逝去而变化,不喝酒真是太可惜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陶渊明对友人的赠诗。他通过描述自己与朋友在秋日饮酒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生命的感慨。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借酒抒情 诗意与译文对照赏析 1. 早省宦径恶,荷锄宁带经 - 译文:早早退朝后感到仕途艰难,手持锄头依然携带经卷 - 注释:宦径,指官场之路;荷锄,指农事劳动;宁带经,意指即使身处官场也要保持儒者风范。此句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及其坚守道德的信念。 2. 岂不尝守郡,生涯百无成 - 译文:难道不曾担任过地方长官吗?然而一生却未能成就大事 - 注释:守郡,即掌管一方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一日不举酒,即患偏头风。 明日忽不患,乃在酒一中。 人言饮致疾,此理恐未通。 杯我自酌我,壁间幸无弓。 注释: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这是一首和陶渊明饮酒的诗作。 - 一日不举酒,即患偏头风:有一天没有喝酒,就感到头痛。 - 明日忽不患,乃在酒一中:第二天忽然不头痛了,原来是因为喝了一杯酒。 - 人言饮致疾:人们说喝酒会生病。 - 此理恐未通:这种观点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一部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三戒二已亡,所戒惟在得。 "三戒二"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引用,因为在《归去来兮辞》中并没有提到"三戒"或"二戒"。可能是指"三戒"中的"酒戒"、"色戒"和"财戒"。这三戒是道家的三种主要戒律。而"所戒惟在得"则表示作者认为只有通过修炼和实践才能达到真正的修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大道辟我前,幸无两岐惑。
这首诗是作者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政治原因被贬为江州刺史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译文: 气节豪迈但心志未平,三起三落仍坚持自己的理想。 虽然心怀壮志却始终难以施展,所到之处只能委屈自己。 屡次遭受屈辱,甚至被激怒,岂止是屈服失态? 七年时间困顿江州,最终得以解脱返回故乡。 想要著书立传记录往事,却被告知实录已被禁止。 那些往事已经变得遥不可及,书籍记载也戛然而止。
【注释】 天命:上天的安排。孰为之:谁能够决定。万有:宇宙万物。凝精真:凝聚精气。变气间庞杂,未尝泯其淳:变化莫测的气之间混杂着各种声音,但从未失去它们的纯正。冥晦:昏暗不明。旸(yáng)乌:即太阳。出还新:从黑暗中出来,又呈现出新的面貌。圣孔昔云没:古代圣人孔子曾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后来道家的杨朱主张“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则主张“兼爱”、“非攻”
注释: 今晨风日美,吾行欲何之? ——早上的风很美,我要去做些什么呢?(表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平生慕陶公,得似斜川时。 ——我生平羡慕陶渊明(陶潜),但总觉得像陶渊明在东晋时期那样隐居田园的日子难以再遇。(表达了对陶渊明高洁志向的仰慕之情) 此身已如寄,无为待来兹。 ——我已经如同寄居在他乡一样,没有理由再等待了。(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 况多载酒人,任意复奚疑。
【注】: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中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诗句,可见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崇尚自然,不慕荣华富贵,过着隐居的生活。 情:世俗之情。 秫(shú):高粱。 过饮多患害:过量饮酒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曷足:哪里足以称道。 此生:指人生。 聚沫:喻指人生的短暂。 忽忽: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风浪:比喻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险阻。 沉醉:指喝醉酒。 固:确实。
【注释】 昔出非好荣(昔:以前),今处非避喧(今:现在),中行有前训(中行:春秋时晋国大夫介之推,名重,字子重,号中行。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介子推曾割股为之充饥。事见《左传·僖公七年》。前训:指介子推的典故),恐遂堕一偏(堕:堕坏、坠落;偏:偏执、片面。意谓如果只学介子推那一面,就不免会走极端)。 商于四老人,遗之在西山(商州:唐时属山南道,即今陕西商县。遗:赠送;遗之在西山:把老人送到山中居住)
【注释】 卜:占问。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二十首诗,这里指陶渊明的酒诗。 我卜山中居:我选择在山中居住下来。卜,选择。山中居,指隐于山林中的居处。 柴门林际开:柴门外边,树林里边。柴门,用柴草编成的门。林际,树林的边缘。 湖光并野色,一一入吾怀:湖面上的光影和田野上的景色,一片片地映入我的胸怀。 勿言此居好:不要说这个住处很好。 殆与素心乖:大概和我本来的意愿相违背。殆,大概。
翻译: 1. 悠悠从羁役,故里限东隅。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的心始终牵挂着远方的故乡。"悠悠"意味着诗人的心情是深远和绵长的,他对羁旅行役的感受既沉重又复杂。"故里"即旧居、故土,指的是诗人的出生地或长期居住的地方。"限"是指限定或限制,这里可能意味着故乡的地理位置有限(即位于东部边缘),使得诗人难以经常回到那里。 2. 风波岂不恶,游子念归涂。 -
【赏析】 此诗作于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二月,当时作者在江安。东坡与子由是作者的同窗好友,二人都是文学才士,常互相唱和。苏轼与子由在《东坡志林》中多次提到此事。 这首诗以陶渊明自比,说自己有陶渊明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精神,但自己不能像陶那样隐居山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只能在酒里寻求这种乐趣。 开头两句说:世间真乐只有醉梦中的境界才能体会到。这里的“真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考核内容,是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考查。形象主要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主要分析诗歌的语言及用词特点,表达技巧分析诗歌在结构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答题时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或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或表达该感情的妙处。注意一般不出现句读,重点翻译诗句。“里中”“高”是关键词,注释时要准确。 译文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酬郭步兵》,元结与郭敬之为友,敬之号步兵。此诗乃元结答郭敬之所作。《文苑英华》卷九八五引《古今乐录》作郭敬之,误。 大男逾弱冠,初尝传一经。 长子已过十八岁,开始学习经书。《隋书·经籍志》著录《孝经》有四十九篇。 小男年十三,玉骨早已成。 次子已十三岁,骨骼已经像玉一样坚硬了。 亦有两女子,家事幼所更。 家中有两个女孩子,她们从小就承担家务。 女解事舅姑,男可了门庭。
【注释】 栖栖:形容奔波忙碌,无宁日。旅中:旅途之中。美酒:指好酒。不常得:难得。偶得:偶尔得到。弗为饮:不为饮酒而高兴。人将嘲我惑:别人会嘲笑我没有节制。天运恒往还:自然规律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天运:自然规律或天命。通塞:通达顺畅或阻塞不通。伊洛与瀍涧:伊河和洛阳一带。几度:几次、多次。吊亡国:哀悼亡国之君。觞(shāng):古代的一种酒杯。余事:其他事情,指其他的娱乐活动。默默:沉默,不言不语
诗句解析: 1. 结交数丈夫,有仕有不仕。 - "结交":与某人建立友谊或联系。 - "数丈夫":形容人数很多,这里指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 "有仕有不仕":有做官的也有不做官的。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仕途上的进退自如、随遇而安的态度。 2. 静躁固异姿,出处尽忘己。 - "静躁":安静与躁动,形容人的性格不同。 - "固异":固有的不同,强调了性格的差异性。 - "出处":进退
【注释】: 陶翁种五柳,萧散本天真。刘生荷一锸,似亦返其淳。 陶渊明种下五棵柳树,他的性情自然纯真。刘先生拿着一把锄头,好像也恢复了他的朴实本性。 步兵哭涂穷,诗思日以新。子云草《太玄》,亦复赋《剧秦》。 王元长在涂炭中哭泣,他的创作日益新颖。扬雄撰写了《太玄》、《剧秦》两部文章。 四士今何在?贤愚同一尘。当时不痛饮,为事亦徒勤。 四位贤士现在在哪里?他们的贤与愚都归入了尘埃
注释: 1.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组诗作品。韦应物(737-792),字仲将,京兆长安人,唐代诗人、宰相。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一样,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的“昔者”是指过去,“病斯世”是指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3. “庸人常扰之”是指庸人经常扰乱社会秩序。 4. “百物安大化”是指万物都安定了
【注释】明:明智,有见识。韫玉:比喻怀才不遇。抱策:指怀抱着治国济世的才能。下丘山:隐遁山林。所献:所献之物,指诗篇。腐义:败坏的道义。甄录:选拔录用。一:数词,一个。无:没有。自传:自己的传记。 【赏析】此诗是作者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不满和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高远。 第一句“明时耻韫玉”,意思是说在明智的时代里
这首诗是作者对陶渊明的赞美。诗人通过饮酒、名利、生死等主题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诗句解释: 1. 士生三代后,干名本其情。 - “士生三代后”指的是古代的士人出生在三代之后。 - “干名本其情”意为追求功名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2. 所叹少可知,科版猎空名。 - “所叹少可知”表示感叹人生短暂,难以把握。 - “科版猎空名”意味着追逐虚名,却得不到实际的利益。 3.
《饮酒二十首》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共二十首。这些诗作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感悟。以下是逐句释义、译文、关键词注释及赏析: 第1首 大鲲本渊潜,化形亦天飞。 截鹤续凫胫,二物均为悲。 释义与译文: 大鲲(指鲲鹏)原本在深渊中潜藏,一旦羽翼丰满,便化身为天空中的雄鹰。 截取鹤的腿来补兔的脚,两者都因失去原有而感到悲伤。 关键词注释: 1. 大鲲: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巨兽
诗句注释: 大道本一致,无问寂与喧。 - “大道”指自然之道或者普遍的真理。 - “本一致”表示所有事物的本源或本质是相同的。 - “无问寂与喧”意为不论环境是否寂静,都应保持内心的平和。 每有希夷时,不见耳目偏。 - “希夷”通常指一种清静、超脱的状态,类似于“冥思”。 - “耳”“目”分别指的是感官功能,“偏”表示不对称或偏离。 - 此句表明在达到“希夷”状态时,感官的感知会失去平衡
【注释】 1. 言多非与是:说话过多,是非曲直难以分辨。 2. 我不识誉毁:我不知道别人怎样评价我,只知道自己的好坏。 3. 幸客来相过:幸好客人来访,我得以清闲无事地饮酒作陪。 4. 惟能默饮尔:只能默默饮酒而已。 5. 随意翻瓦盆:随意地翻弄着瓦制盆器,表示无所事事。 6. 不解弹缘绮(qi):不懂得弹奏琴弦,因为那是一种华贵的技艺,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胜任的。 【赏析】
【注释】 瘁:枯。华:繁盛,开花。欹(qī)倾:倾斜。号鸣:哀鸣。达生:达观的人生。 【赏析】 这首诗是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的一首。诗中以“爱憎”为线索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短暂,应珍惜光阴的感慨。全诗语言平实质朴,直抒胸臆,毫无雕饰痕迹。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有感而发。 秋霜使荣木衰败,春露让枯草繁花似锦;生命不能停留,爱恨谁又能够主宰?我四十年的生命,一半都处于颠危不安之中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凤鸟有五文,不共群禽姿。 言欲览德辉,来下梧桐枝。 文采众爱惜,云是应世奇。 廷无箫韶仪,好文空言为。 恐终返天山,逝难风尘羁。 注释:凤鸟有五文,不共群禽姿。凤凰身上有五个花纹,不同于其他禽鸟。 言欲览德辉,来下梧桐枝。我想观赏凤凰的光辉,来到树下。 文采众爱惜,云是应世奇。众人珍惜它,认为它是世间罕见的珍宝。 廷无箫韶仪,好文空言为。朝廷没有像箫韶那样的乐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作品,共二十首。每首都有一段注释,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释义和赏析。 我们来看第一首: 世事不可极,遇酒意自开。 宽然处百年,亦有几好怀。 吾驾无回辕,何适亦何乖。 夫子惟天行,微生病栖栖。 孺子濯以清,屈公淈其泥。 幸此杯中物,与我多合谐。 醉中态多乱,真抱自不迷。 皇唐事悠然,古意暂可回。 释义与赏析: 1. 世事不可极(世务不可尽):人生世间,世事纷繁复杂
注释: 1. 回首望乡井,窅在东南隅。 回头望向故乡井,它位于东南角。 2. 倦鸟不出林,胡为涉川涂。 疲倦的鸟不飞出树林,为什么还要涉水穿过河川。 3. 冬半多北风,疲马不奈驱。 到了冬天天气寒冷,马匹疲惫不堪,难以驱赶。 4. 昔行气长健,兹来感有馀。 以前行走时气息旺盛强健,现在来到这里感觉有余裕。 5. 园田苟可治,岂不怀安居。 如果园田能够得到治理,难道不怀念安逸的生活吗。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翻译,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长愧先师言,忧贫不忧道”意为:常感惭愧于先师的话,担心的是贫穷而不是道德。“劳辛救寒饥,容体易枯老”大意为:我辛勤劳作,帮助他人解决饥饿和贫困,身体却日渐憔悴而衰老。“翕翕电影间,英交亦何好”大意为:在短暂的人生里,英年早逝的朋友也令人感到惋惜。“澹然无得丧,恐有身外宝”大意为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吾足如转莲,遇风无停时。 节候迭代序,常与家室辞。 三岁凡五出,别离复在兹。 行止岂有津,谁为我稽疑。 不若巢中禽,乃免霜霰欺。 天运实为尔,通塞任所之。 注释:我的脚就像荷叶上的莲花,遇到风不会停下来。时间的流转交替顺序,常常与家室告别。三年之中五次外出,别离的事情又在这了。行进和停留哪有渡口呢?谁能为我解答疑虑。不像巢里的小鸟,就能避免雪霜的侵害。天地的自然运行确实是为你
诗句解析: 1. 尝喜陈图南,托世在梦境。(“尝”是“曾经”的意思,表示作者曾有这样的想法;“陈”在这里可能是“陈述”或“展示”的意思;“图南”可能是指一种向往南方的生活或者理想,也可能指一种比喻,即像鸟儿向南飞翔一样追求自由。“托世”在这里可能是指寄托自己的理想和生命。“梦境”则是指虚幻的世界,暗示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 2. 亦有阮步兵,六旬且一醒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四十不拟老,老状日已至。 饮量复减昔,三饮已复醉。 诗来亦信口,甲乙懒排次。 遐览天地间,何物如我贵。 所恨每自丧,长失本然味。 注释: ①四十不拟老:年纪到了四十岁就不准备老了,即不再追求长寿。 ②老状:衰老的样子。 ③饮量复减昔:饮酒的量又比从前减少了。 ④甲、乙:指诗歌的韵律格式。 ⑤遐览:远观,广泛地观看。 赏析:
【注释】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这是一首酬答诗,作者自谦才疏学浅,不能与渊明的诗相媲美。 百亩田:指大地产。 宅:指住宅,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居食少给躬:生活简朴。 何复世上迹:哪里还有尘世的踪迹。 身自宾主:诗人以主人自居,而将渊明作为宾客看待。 一日足抵百:指一天的生活费用可以抵得上普通人一年的收入。 知我不暂舍:知道我是不会离开的。 举眼天日白:抬头看到天空,看到阳光明媚。 默然便归化
安世至此日,世纷亦已经。 庄周不畏烦,为人校亏成。 五岳屹常居,四序乃迁更。 微子为之奴,箕子出门庭。 谁能外阖辟,妄动枢机鸣。 密云自西郊,荡荡周文情。 注释 1. 安世: 指陶渊明,此处为作者自称。 2. 纷: 混乱。 3. 校: 比较,此处引申为“因”。 4. 亏、成: 亏损与圆满。 5. 五岳: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这里借指高洁的人格。 6. 四序: 四季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然烛能为月:比喻诗人的才能如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周围的黑暗,就像夜晚的月亮一样明亮。 2. 摇翣能为风:形容诗人的才情高洁,像摇动扇子那样,能够带来清风,给社会带来清新的气息。 3. 手有造化能:指诗人具有创造和改变世界的能力,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4. 身在造化中:诗人身处世间,却又超脱于尘世之外,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释】 青天恒:常,常常。文成食马肝:汉文帝刘恒爱马,曾命屠牛者割取马肝烹之,为马治病。后以“文成食马肝”比喻贤明的君主能体恤臣下。汉武知复惑:汉武帝喜好音乐舞蹈,曾令乐府创作歌曲。后以“汉武知复惑”比喻君主爱好文艺,以致误国。狂念:即狂想。狂:放纵。澜:波浪。滔天:水势浩大。塞:堵塞。弊其躯:危害自身。丧国:亡国。吾有升天方:我有一个升天的法门。难言姑缄默:难以言说,暂且沉默。 【赏析】
卜商有遗言,学而优则仕。 卜商: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以好学闻名。 遗言:孔子的遗嘱。《论语》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孔子的遗言,意思是说到了五十岁,就应当懂得天命。 学而优则仕:指学习有了成就以后,就可以去做官。 学既非为人,仕复宁为己。 学:学习。 非:不是。 宁:岂。 仕:做官。 复:又。 宁(nìng)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自然万物的纯真与和谐,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纷争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1. 二仪不翻覆,万生岂无真。 (阴阳二气不交替变化,世间万物岂不都是真实的?) 2. 物情虽冯时,中亦含元淳。 (万物虽然受时间的影响,但其中也蕴含着纯净、质朴的本质。) 3. 扬子本清静,衔垢作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