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摇扬在柳丝,孤亭寂寂水逶迤。
谁堪别后行人尽,唯有春风起路岐。
送僧
介绍
《送僧》是一首表达对僧侣敬仰之情的五言律诗。
此诗由北宋诗人士可所作,体现了作者与一位高僧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尊敬。士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送别的场景、心境以及对僧人的敬重和祝福,凝练地表达了出来,展现了宋代诗歌的风采。同时,《送僧》在文学价值上,不仅因其语言的艺术性而受到赞赏,还因为它所传递的情感深度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及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
【注释】 斜日摇扬:夕阳西下,柳丝随风摇摆。 孤亭寂寂水逶迤:一个孤零零的亭子寂寞地矗立在河边,河水蜿蜒曲折。 谁堪别后行人尽:谁能够忍受分别之后,没有亲人朋友送别的痛苦呢?“行人”,指行者、旅人;“堪”是“能承受”的意思。 唯有春风起路岐:只有那和煦的春风吹拂着道路的两边,让人感到温暖。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诗题一作《赠别》,写诗人与友人离别之际的情景。首联写景,渲染气氛;颔联抒情
【注释】 ①客行:客居他乡。②师(shī):对僧人的尊称。③禅栖:即出家,住山修道。④僧:僧人。⑤青壁:青苔覆盖的石壁。⑥袈裟(kā shā):僧人所穿的衣服。⑦瀑流:瀑布。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了一位僧人,表现了他对这位僧人的深情厚谊。首句点明送别的原因;次句写送别的环境,是闲游;三、四两句写送别的场景。五六两句写景。“山深松翠冷”写山中景色;“潭静菊花秋”写潭边景色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梵王生别思” - 注释:“梵王”指的是佛教中的天人,这里可能指一个修行者或僧人,他对于离别有着深刻的思考。 - 赏析:这句表达了送别者的感慨和对行者的祝福,希望他能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所成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离别的感慨。 2. “之子事遐征” - 注释:这里的“之子”是指行者,“遐征”意为远行或外出修行。 -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行者要开始一段长途旅行
【注释】 送僧:送别出家的僧人。 了亦未了:了达,明白;未了,没有完全明白。 言闲今且闲:说话轻松,今天暂且轻松。 从来无住处: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可以安顿自己的归宿。 此去向何山:这次离开到哪里去呢? 片石树阴下:在树荫下有一块小小的石头。 斜阳潭影间: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潭水中,水面上泛起层层波纹。 请师留偈别:请你为我的离别写一首诗吧! 恐不到人寰:恐怕不能到达人间。 【赏析】
【注释】 闲事:指世俗之事。高人:诗人自谓,意即高雅的人。嵩峰:山名,在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北。云外寺:在嵩山峰上。常多梦里过斋时:意即经常梦见自己正在做斋饭,斋饭后便进入梦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一位游僧的赠诗。前两句写送别,后两句写留别的深情。全诗用词精炼,含蓄深永,有言外不尽之意。 首句“人间扰扰唯闲事”以“闲”字领起,说明自己与这位僧人不同,他只关心闲事。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
注释: 新经论:新的佛教经文和教义。 却:退却,放弃。 关东:指中国东北的辽东地区,古称燕地。 旧国门徒:指曾经到过京城长安的僧人。 终日望:整日盼望着什么。 应是见真身:应该能够看到佛祖的真身。真身,指佛祖的身体。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出家为僧的朋友的不舍和祝愿。 首句“城中听得新经论”描绘了一幅城市中人们聆听新经论的场景,这里的“新经论”可能是指新的佛教经文和教义
诗句释义 1 童子学修道,诵经求出家。 - 这是描述一个年轻的童子学习道教修行和诵读佛教经典以寻求出家为僧的生活。 2. 手持贝多叶,心念优昙花。 - 贝多叶可能是一种佛经或法器,优昙花则是一种象征佛法的稀有花卉,表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追求。 3. 得度北州近,随缘东路赊。 - "得度"可能意味着获得出家的资格,"北州"指代中国北方地区,而"东路赊"则可能是指一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心态。 4
【注释】四海:指四方。三事衲:即三衣,佛教徒穿的三种衣服。当:通“挡”。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僧人的赠别诗作。首二句说,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没有束缚你的羁绊和羁留;你随心所欲地行动,心情自然舒畅而愉快。第三、四句写僧人行脚之苦,他身负三衣,手提筇杖,万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第五、六句写僧人在旅途中的感受:夜来晴光照耀,犹如雪中映日;春来雪消冰融,犹如过冬的梅花。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僧人的关切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明确题干要求,然后仔细审清诗句,分析其运用的艺术手法,并结合诗句进行赏析。“灵山巡未遍”是说自己尚未到过灵山;“不作住持心”是说自己没有当和尚的心;“逢寺暂投宿,是山皆独寻”是说自己在寺庙中只住宿一夜,而对其他山林都独自去寻觅;“有时过静界,在处想空林”是说有时候经过静寂的境界,心中都在想象那空灵的树林;“从小即行脚
【注释】 才年七岁便从师:刚七岁就开始跟人学佛。 犹说辞家学佛迟:还说离家出家学佛还早呢。 新斸松萝还不住,爱寻云水拟何之:刚砍了松树和萝藤还在不住地想去哪里。 孤溪雪满维舟夜,叠嶂猿啼过寺时:在孤独的溪边积雪覆盖的船上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在经过山峦重叠的寺院时,猿猴的叫声此起彼伏。 鸟道泷湫悉行后,岂将翻译负心期:像鸟儿飞过的山路一样,瀑布和深潭也都在身后了,怎么能说我辜负了你的心意呢?
注释 1. 出家从丱岁:丱(niè)是儿童头上的髻,这里指少年时期。 2. 解论造玄门:理解并掌握玄理的门径。 3. 挥谈柄:指用言辞辩才。 4. 至言:最精要、最有价值的言论。 5. 中时山果熟:仲春时节,山果成熟。 6. 后夏竹阴繁:夏季傍晚,竹林茂密。 7. 此去逢何日:何时能再相见。 8. 峨嵋晓复昏:指峨眉山早晚景色变化无常,有时晴朗,有时昏暗。 译文 你从小就有出家的修行
注释: 此生披衲过,在世得身闲。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一生穿着僧衣,过着悠闲的生活。 日午游都市,天寒往华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中午时分我在繁华的都市里游玩,天气寒冷时我就去华山。 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把语言表达的内容都放在了文字之外,我的思想和感情都在有无之间变化。 仙掌云边树,巢禽时出关。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仙掌山上有一棵云边树,有时巢中的鸟儿会飞出关外。 赏析:
送僧 大内曾持论,天南化俗行。 旧房山雪在,春草岳阳生。 晓了莲经义,堪任宝盖迎。 王侯皆护法,何寺讲钟鸣。 注释: 大内:皇宫内的宫殿。 曾持论:曾经讨论过。 天南:南方的天空。 化俗:教化世俗之人。 旧房山: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春草:春天的植物,这里指生长的嫩草。 晓了莲经义:明白《莲花经》的意义。 堪任宝盖迎:能够担任保护者的身份。 王侯:古代君主或诸侯。 护法:守护佛法。 何寺
【注释】 池上:指池塘。时,不时,时常。 落:落下。 香火:佛寺中烧香点灯以供佛、礼神等用的烟火。 孤灯:指寺院里的灯火。 坐:坐着。 曲江:即“曲江池”,又名“昆明池”,在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内。 南岸:指曲江南岸的寺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夜深人静时独对孤灯焚香礼佛的情景。首句写景,后三句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回味。全诗语言平实而意境优美,是一首具有典型意义的佛教题材作品
注释: 阙下僧:指的是皇宫中的僧人。山顶寺:指山上的寺庙。却看:回头看。却,反而,这里指回头。朝日:早晨的太阳。下方明: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天还没有亮。莫道野人寻不见:不要认为我在寻找野人。莫,不要。野人,即隐者,隐居的人。寻,寻找。半天云里:在半空中的白云中。有钟声:有寺庙传来的钟声。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僧人回到山上的寺庙,然后转身看向东方,看到朝日刚刚露出地平线,天还没有亮
【注释】 送 —— 送别。僧:和尚,佛教徒。 孤云:飘浮不定的白云。踪迹:足迹,脚印。都无定 —— 没有固定的去处。出个青山入个山:一会儿在这座山中,一会儿到那座山中去。 【译文】 送别僧人时,说: 我这只孤零零的白云,飘荡不定,没有固定的去向。你自由自在地来去于青山之中吧! 【赏析】 这首送别诗,是作者对一位游方的僧人的赠言。首句说“孤云”,次句便以“出”字领起,说:“孤云”没有固定的去处
【注释】 老:年老,这里指僧人。 忆:回忆。方:方外,出家人的别称。 锡:僧人的袈裟,因僧徒常以铁锡为杖,故称。独摇:单薄地摇晃着。 凌晨:天刚亮的时候。 北固山:在今南京南郊。南朝:指南朝。 泉边剃发:僧人剃度时要到泉水边净身。 香灯:佛教供具,用以烧香念佛或点灯照明。 双峰:指庐山的双剑峰,是佛教名山之一。道友:和尚们。 书招:书信邀请。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诗
送僧 草履初登南客船,铜瓶犹贮北山泉。 衡阳旧寺秋归去,门锁寒潭几树蝉。 注释解析: - “草履初登南客船”:诗人穿着草鞋首次踏上了远行的南方船只。 - “铜瓶犹贮北山泉”:虽然已到达南方,但诗人仍然保存着北方山泉水的铜瓶。 - “衡阳旧寺秋归去”:诗人在秋季离开了位于衡阳的旧寺庙。 - “门锁寒潭几树蝉”:当诗人离开时,寒潭的门锁和几只树上的蝉成为了他离别时的景象。 赏析:
注释: 送别僧人,去结茅堂在霅水之滨。清晨行至花天之上,手持钵盂行走。得到钱财未用,先买溪南旧时田地。 赏析:《送僧》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为送别僧徒之作。诗人对僧人的离去,感到惋惜,但也表现出了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胸襟。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意境清新隽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分析该首诗的内容,最后指出该首诗的表达技巧。 【答案】 ①伏枕:指诗人因思念而失眠(或“愁闷不得安睡”)。②送别诗:指作者为送别僧人所写的一首诗。③同香火:一同修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送僧》。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空中世界纷河沙,不知底处为天涯。 - "空中世界"指的是佛教中的空性,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虚空无物,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界限。 - "纷河沙"形容宇宙间的事物繁多如沙粒一般。 - "不知底处为天涯"表达了对于未知世界的无限遐想,也表达了一种探索的渴望。 2. 乾坤百亿在指掌,触处与子同一家。 - "乾坤"是指天地
注释: 1. 生逼猢狲坐铁砧:比喻有人逼迫某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2. 一槌天地尽崩沈:比喻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带来巨大变化。 3. 横来竖去呵呵笑:形容和尚随意地走来走去,发出笑声。 4. 吃饭噇眠迈古今:形容和尚的生活非常悠闲自在,不受世俗束缚。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和尚的潇洒自如和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将和尚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
注释:我送别这个和尚,他即将前往东山,那里有离别的景色;但是长堤上的杨柳还没有长成春天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写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东山的景物以及拟写的赠别诗句,表达了对友人离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语言朴实,不事雕琢,情感真挚自然,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诗句释义 1 秋风吹行衣 - 秋天的风轻轻吹动着行者的衣服,这里的“行衣”指的是僧人所穿的衣物。 2. 旧山逍遥归 - 诗人提到自己曾经在旧时的地方(即故乡)自由自在地生活,此处表达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3. 斋盂涤空潭 - “斋盂”指的是僧人用来洗涤的器皿,这里形容其洁净如同清澈的潭水。 4. 古磬敲残晖 - 使用古磬(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来敲击,发出的声音与落日的余晖相映成趣
注释: 滩声嘈嘈杂,雨声淅沥沥,舍北舍南春水平。 拄杖穿花出,门去五湖风浪中,白鸥轻舞。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一幅宁静的江南春景图。首句以“滩声”和“雨声”描绘了春天江南的雨景,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接下来三句,诗人用“舍北舍南春水平”来描绘江南春天的特点,既表现了春天江水涨满的情景,也表现出了江南春天的宁静与和谐。 诗人用“拄杖穿花出
注释: - 知方流古意,云树别诸邻。 - 知方:对僧人的称呼。流:指佛教教义流传。古意:佛经的意思。云树别诸邻:分别在云和树上的僧众,告别他们周围的邻居。 - 月不澄微水,山应立是尘。 - 月不澄:月亮没有明亮地照耀。微水:清澈的小溪。山应立:应该站立。尘:尘埃。 - 静空孤鹗远,高柳一蝉新。 - 静空孤鹗远:安静的夜空中,一只孤独的鹤飞远了。高柳一蝉新:高大的柳树上,一只蝉鸣叫新了。 -
【注释】 凉飙:秋风。 岩阴:山崖上的树荫。 禅起:禅心兴起。高秋:秋天。 别翠岑:别离青山。 孤月冷光清有兴:月亮的清辉使人感到兴致勃勃。 断云闲影合无心:飘忽不定的白云与悠然自得的影子融合在一起,无心欣赏。 瓶分吴浪:像吴地的波浪一样。吴浪:吴地之水波荡漾。情何极:有什么止境呢? 钵化膺门道更深:像钵盂化成佛那样,修行的道路更加深奥。膺门:即“膺”字,意谓接受、领会。 好是却回旧房日
【注释】 松风清未休:指山寺中的松树发出的清风。 水月淡相对:指水中的月亮,与寺中的月亮一样。 去来非等闲 :指僧人去和来都不是随意的。 必许孤云会:指诗人认为,这寺中必定有一只孤独的白云相会。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年间,是诗人赠给一个僧人的诗作。此诗通过描绘送别的情景和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首句“松风”是写景,表现了寺院环境的宁静、幽雅;第二句“水月”是写物
注释: 在千峰白雪皑皑的时候,分别时我的心情无法表达。 不知道天地间还有谁能与我相识。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篇,以写景起兴,抒发别情。首句“千峰雨雪时”描写了雪后山峰的景色,表现了离别时的凄楚和伤感;第二句“别我情何极”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感慨和无奈;第三句“不知天地间,更有谁相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和牵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孤独无助的情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诗意和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最后结合诗歌的写作技巧进行赏析。“帆挂澄江雨霁时”的意思是:船帆高挂着,在晴朗的天空中,雨后的江面上。“绿铺春岸草离离”的意思是:碧绿的草地铺满了两岸
【注释】 岐:道路岔口。长草带青青,指路旁长满青草。云片相兼野思生。指云彩像云片一样飘浮在天空,给野外的风光增添了无限生机。 多谢春风莫吹散,等闲为盖赠君行。多谢春风,不要让它吹散了这美景和野思。等闲为盖。意思是说,你要走就让我为你遮风挡雨,作为给你送行的赠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时写的一首小诗,全诗四句,写景抒情,寓情于景。首二句写送别的景色:路旁长满青草,白云朵朵飘荡在空中
【释义】 虎皮的斑纹隐藏得很深,等待时机才露出头角。全机曾许雪林知,意谓将全部秘密都告诉给他。如今百越拈来也,意谓如今百越之人也能拈来。草偃风行是信旗,意为草木偃伏、风起而行,这是信任的象征。 【注释】 ①虎:指老虎。 ②深藏不待时:指潜伏而不显露自己的意图。 ③全机:指整体结构或全局。 ④雪林:指山林,借指隐士。 ⑤百越:泛指南方一带地区。 ⑥拈来:比喻掌握运用。 ⑦偃(yǎn):倒伏。
注释: 五色祥麟:象征吉祥的麒麟。白月轮:白色的月亮,这里指夜晚。 乘时应不念离群:意思是在适当的时候不会想念离开群体。 松根石上:松树和石头上的苔藓。未归日:还没有回来的日子。 谁看暮山飞断云:谁能看到暮色中被风吹断的云。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朋友之作。诗人以"祥麟"、"白月"比喻友人,以"松根石上"、"未归日"、"暮山飞断云"形容离别之痛,表达了深深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注释: - 雪残春岛路迢迢,水静云开见碧霄。 - 雪已经融化,春天的岛屿路上遥远而漫长,水面平静,白云飘散后天空展现在碧蓝的高空中。 - 别后谁同此深意,祇应孤月共寥寥。 - 分别之后,还有谁会有与我同样深沉的思念,只有孤独的月亮陪伴着我,显得更加寥落。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深的离别之情。前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后两句写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思念
【注释】 𩖼𩖼:形容春风和煦。 子规:鸟名,又名杜鹃,常在夜间鸣叫。 【译文】 春风吹拂着盛开的鲜花,红霞碧霭环绕着山岭。 越山脚下,黄昏时少林寺的僧人已归去,应听见杜鹃深夜的悲啼。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春日越州(今浙江绍兴)山水寺庙图,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平实质朴,意境优美宁静,富有禅意
注释:极目远望,春光明媚,水面映照着天空,岸边的莎草、汀州草都长得很茂盛。三千里之外,生灵都在望着这美好的春天,而我独自依靠着这寒藤,振作祖辈的风骨。 赏析:这首诗是送别僧人的作品。首句“极目”点明地点和时间,即诗人在春天里送别的场景。第二句描写了送别的具体场景——岸边的莎草、汀州的草都很茂盛。第三句则表达了对僧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壮志凌云,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一句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注释: 岩房高下拆寒梅,极目寥寥雁影回。 岩上的房屋高低错落,拆散了梅花的香气;远远望去,只有寥寥几声大雁的叫声。 相别相逢竟何事,一声江上发春雷。 我们分别后再次相聚,究竟是为了什么事情?江面上突然响起了一声春雷。 赏析: 这首诗以“送僧”为题,表达了诗人与僧人离别时的情感。 首句描绘了山中寺院的高远和清静,以及寒梅被拆散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宁静的氛围。次句通过对大雁叫声的描写
解析: - 诗句解释: 1. 澄江依棹碧光流:描述的是诗人乘坐的船在清澈的江水中航行,船上灯光反射出明亮的光芒,仿佛江水流动带动了这光芒。 2. 风冷蒹葭雨乍收:描绘了一阵风吹过,使得原本湿润的芦苇和蒹葭重新变得干燥,同时雨水也刚刚停止。这里的“蒹葭”是指一种长在水边或湿地的植物。 3. 别夜新吟许谁约:指的是在分别之夜,诗人创作了新的诗句,并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一起分享这份情感。 4.
注释:七尺岩藤握便行,意思是七尺高的岩壁藤蔓攀援着便前行。旧山归去几多程,意思是回望旧山已经走过了多远的路程。相逢忽问迢迢意,意思是在与朋友相遇时突然问道:你远行的心情怎样?应发春雷动地声,意思是应该听到春天里雷声震动大地的声音。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祝愿。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解析】 “吴山碧,楚江碧”二句写诗人送别僧人时所见的吴地青山和楚地清波。“吴”“楚”是指南北方向,这里指江南、江北地区;“悠悠”即悠远、遥远之意;“兴何极”,意为兴致、情致究竟能延续到什么时候呢?“一寻寒木自为邻”,意谓自己孤独寂寞时,只能与寒树相伴。“三事”指三件事,此处暗喻三种境界或三种追求:“识”指识别、了解。“乾坤”代指天地。“知己”,即知已,朋友。“玉石休云辨真伪”
送别了,送别了, 春云情意已高远,飘散在空中如片片碧玉, 离别在即,我不知你离去还是留下? 时光荏苒,今古变迁,你望断南飞雁归, 澄澄的蓝天映着你的身影,杳杳的山峦直插云霄, 离别之夜,我与你共怀相思之情, 你栖息在这泉水与石头相依的山间。 注释: 1. 春云情既高:春天的云彩情意高远。 2. 去留机未消: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还未消解。 3. 今古望还积:指对往事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盼。 4.
【注释】 1. 古藤枝:枯萎的藤条。2. 寒索索:形容枯藤上挂满了白霜,显得更加萧瑟。3. 方倚靠:刚刚靠在树上。4. 又拈却:刚刚依靠,但又离开了。5. 海阔天遥:形容距离遥远。6. 非等闲:不是随便的事。7. 风前:面对风的地方。8. 曾共孤云约:曾经与孤独的云朵约定。9. 孤云:孤独的云朵。10.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通过描写古藤、寒霜和孤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送僧》。下面我将对这首诗逐句解释: 1. 首联: - 岩泉:指山间的清泉,通常用来形容自然环境优美。 - 高锁: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被封锁一般。 - 黄金宅:这里比喻寺庙,因为寺庙常以金银等贵重物质装饰,象征其富丽堂皇。 译文:山间清泉从高高的山峰中流出,仿佛被封锁在了黄金般的佛寺之中。 2. 颔联: - 衲卷:指的是僧人披着的袈裟。 - 秋云古标格
【注释】 古之别:古人离别时。 今之别:今人离别时。 目对春江倚寥涊:眼睛盯着春天的江河,倚靠在空旷寂寥的地方。 三树两树啼断猿:三棵树和两棵树,猿猴们哀啼着,声音断肠。 千峰万峰落残雪:千座山峰,万座山峰,覆盖着残存的白雪。 坤维步步生清风:大地的边际,每走一步,都吹来一阵清风。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 首句“古之别,今之别”
【注释】 古路:古道,即山间小路。枝分:树枝分开。洲渚:水中的沙洲或小岛。纲(guāng )兮:领(lǐng)兮:领头、带头的意思。若为举:好像举起一般。病眼方开:眼睛刚好能看。病眼,指眼睛视力不好,比喻身体衰弱。送人:送别客人。落花惊断:落花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形容落花纷纷飘落,声音很响。山禽:鸟名。坤维:大地。消此情:消除这情思。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送别友人时写的一首送行诗。全诗写景抒情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扫尽诸方路布禅,到头窼臼落雁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清扫了所有的道路,放下一切杂念,达到了禅宗的境界。"窼臼"是佛教用语,指修行者在打坐时,将身体放松,让气息自然流通的状态。"落雁边"则形容心境宁静,仿佛飞过天际的雁群一样自由。 2. 台盘角畔重拈起,万里神光顶后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重新捡起台盘上的法器,感受着头顶传来的无边佛法。"台盘"是指僧人所用的台盘
注释:六环剑轻轻一抖,就从玲珑中振出。这把剑的文饰进入千岩万壑之中。百鸟不来了,春天又飞去。善才在哪里寻觅行踪? 赏析:这首诗是写送别僧人时所吟的一首五绝。诗人在送别僧人时,用“下玲珑”形容其宝剑,以表现宝剑之锐利,同时暗示僧人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接着写其剑的锋利,可以“入千岩万壑”。然而“百鸟不来春又去”,说明僧人已不在人世,诗人不禁发出感慨:善才(指能工巧匠)何处寻觅他的踪迹啊!全诗语言凝练
注释:拨开草丛,仰望风向,不畏惧路途遥远。因行走而摆动手臂,直上高空。 穷尽空旷的地方翻身转动,再看西湖是否平静不摇。 赏析:这首诗是送别僧人的诗。诗人在送行的途中,看到僧人行走于旷野之上,便折草为他遮风,并鼓励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后又以“极穷”和“湛”这两个关键词作结,表明了对僧人的深深祝福
【注释】: 泼包:泼皮。诸方:各处或各地。弗:不,不向。竖点头:指点头哈腰。倔强如斯今几个:像他这样倔强的还有几个。罗笼不住听渠休:无法制服他,任其自便,听他离去算了。 【赏析】: 此诗为送僧之作。诗人与僧人交往甚深,对僧人的性格、为人及行为举止了如指掌。这首诗写送别僧人时的情景,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僧人的形象,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泼包打了诸方去”,泼皮是骂人的话
【注释】: 万里南询觅送行,恰如日午打三更。莫将始到牢关句,唤作阳关第一声。 译文: 在南方寻找他,正逢中午时分,却听到半夜鸡叫。不要认为刚到达监狱就是离乡的最后告别之声,那应该是《阳关》的第一声。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万里”“三更”“牢关”等词语,形象地刻画出离别时的凄苦心境与不舍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深深的眷恋和依依不舍。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邃,情感真挚
注释: - 送僧:为僧人送行。 - 久旱吴田:指吴地的田地因长期干旱而歉收。 - 子今西浙往东州:你如今要去西浙(今浙江省)到东州(今浙江省东部地区),即去浙江。 - 且图有展炊巾处,佛法从教烂却休:暂且打算有个可以展(晒)开衣巾的地方(指找个住处);佛教教义(佛法)不必坚持了,让它烂掉吧,别去理会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久旱的吴地田地歉收
诗句释义: 送僧 含晖亭上曾辞我,狼伍峰前又送君。 只有月明相记忆,月明争得不逢云。 译文: 在含晖亭上我曾向你告别,又在狼伍峰前送你离去。 唯有那明亮的月光将我们的离别铭记心头,即使月亮再亮也无法避免云雾的遮蔽。 赏析: 《送僧》是唐末五代之际洛京长寿寺僧可止所作的一首诗。此诗行文潇洒自然,词语精炼准确;有韵味,有意境,有魄力,有深度。寥寥四十个字,作者所送之僧的豁达超脱形象跃然纸上
注释: 瘦坐清行合涧边,衲衣楚楚湿苍烟。 这是在描述一个僧人在涧边坐着的情形,他穿着衲衣,衣服上沾满了苍烟,看起来非常干净整洁。 春光尽逐杖黎去,留得暮山啼断猿。 春光即将过去,但僧人的杖头却带走了春光,只留下了傍晚的山中的猿猴在啼叫。这里的猿猴象征着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在涧边坐着的情景,他的衲衣被苍烟弄湿,显得格外干净整洁。然而,春光即将过去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在描绘出一幅秋日空山送别古原的画面之后,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空山草木秋,相送古原头。” - 注释:“空山”指荒凉的山野,“草木”泛指山中的植物,“秋”表示时节,整体营造了一种萧瑟、宁静的氛围。“相送”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古原头”指的是古老的原野尽头。 - 赏析:此句通过描绘一幅秋日的空山景象,传达出离别时的寂寥感
送僧 云作达人性,东西无定居。重逢在京阙,忽忆归园庐。 水宿傍江市,山行见樵车。后期难重寻,握手空踌躇。 注释: 1. 云作达人性:意为云可以洞察人的本性。 2. 东西无定居:形容四处漂泊,没有固定的居所。 3. 重逢在京阙:在京城再次遇见他。京阙指代京城,古代对帝王住的地方的别称。 4. 忽忆归园庐:突然想起了家乡的小屋。园庐指代自己的家,即家园。 5. 水宿傍江市:住宿在靠近江边的市集
注释: 寒虫:指秋天的蟋蟀。 非为游子吟:不是为了游子而唱。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送行的诗人自己。 寂寞闻:听到寂寞的声音。 自然动归心:自然而然地触动了归乡的心。 南岩:指山中的岩石。 秋欲晚:天色将晚。 山栗:山上的栗子。 山稼:山上的庄稼。 湖边:指送行的地方,即湖边。 旧吟伴:过去的吟诗的朋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行者与离别者之间的对话
这首诗的译文是: 摘杨花,摘下杨花,唵摩尼吽㗶吒。 便这样会已经是错,不这样会更差。 一次撞见无面目的老骨头,方知元不在天涯。 注释: - 摘杨花(摘取杨花):比喻修行人对世间纷扰的超脱。 - 唵摩尼吽㗶吒(唵摩尼吽㗶吒:唵,梵语“嗡”的声调;摩尼,梵语“牟尼”,意为清净、智慧;吽,梵语“吽”,意为光明):《金刚经》中的一种念法,代表清净、觉悟和光明的力量。 - 便恁么会已是错
注释: 勇猛发心要行脚,莫把光阴空费却。 勇猛发心要行脚,莫让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 青山绿水眼中尘,梵语唐言皆毒药。 眼前的青山绿水都是虚幻的尘埃,佛教的经文和世俗的语言都是毒药。 瞥转机先亲见彻,万里秋空飞一鹗。 迅速转变思维的人能够亲眼看见真理,如同一只飞翔在万里秋空中的大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与送别的僧人告别时,赠给僧人一首诗作为礼物
这首诗的原文是:“送僧”,其译文为:“听说四明有佛法,山川景色如若耶。前往依阿育塔寺,回到梵王家宿。野井封残雪,江船聚晚沙。”以下是对每个诗句的解释和注释: 1. 闻说四明道,山川似若耶。 - “闻说”指的是听说或听闻,“四明”指的是现在的浙江宁波地区,古代称四明山。这里的“道”指的是佛教教义。“山川似若耶”意味着这些山脉和河流的景象让人联想到若耶溪,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2.
【注释】 采香泾:指苏州城西北的一条小河。黄鸟:即黄莺,常在春天鸣叫。笋迸泥:竹笋长出地面。师:指僧人。 【赏析】 送别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诗人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这首诗写的是送别僧人的情景。 第一句:“采香泾上黄鸟啼”,描写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诗人站在泾水河畔,听到黄莺的啼叫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为下文送别做好了铺垫。
【注释】 苕霅一时僧:苕霅是浙江一带的地名,这里泛指江南一带。一时即一时,指同在江南。 千峰兴欲乘:想攀登万山之巅。 龙蛇随北学:指僧人学习佛教经典时,如龙蛇般地灵活自如,不拘泥于文字。 衣钵问南能:衣钵是佛教僧侣用以吃饭、睡觉和行走的工具。南能,指禅宗的南宗大师。 初地游方惬:指初到一个地方修行感到满意。 弥天秀益增:形容景色美好,令人赞叹不已。 碧云句:指诗句中有如“碧云”般的意境。
【注释】 当时:指过去,指六祖(惠能)传衣钵之时。 万法:佛教语,指一切事物现象。元来:本来,从来。是一机:是同一机缘。一机即“一缘”,佛教中用以指代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的特定条件,这里指特定的修行途径。 若问一归何处去:若有人问我“一归何处”,我将无言以对。此句意指,如果有人问禅宗如何归宗,我无法回答,因为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的归宿。亦:同“抑”。 本来无一亦无归:如果从佛理上讲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送僧: 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僧人而作。 2. 萝薜映帘栊: “萝薜”指的是藤蔓植物,“映帘栊”则形象描绘了这些植物覆盖在窗帘上,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3. 森森透碧空: 形容树木的茂密程度和高耸入云的气势,使人感觉如同穿透了碧空一般。 4. 青山疏磬外: 描述僧人行走在山中,远处可以听到稀疏的磬声,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深远。 5. 修竹乱烟中: 竹子高大而密集,枝叶交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