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气高秋,鸱夷遗恨,断送山塘七里。走马吹花,带歌声流水。酒醒处,付与、黄昏一片灯火,满地飘零钿翠。步屧人归,总西风憔悴。
倦追寻、画舸鱼龙队。中年近、早办登临泪,不见柳色苏台,换秋烟萧寺。坠疏钟、月落城乌起。扁舟夜、暗傍兼葭舣。莫更向、碎玉阑干,为伤高独倚。

【注】《拜星月慢》是一首咏秋的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虎气高秋”,点出时令;“鸱夷遗恨”与“断送山塘七里”,则点出地点和原因。“走马吹花”,“带歌声流水”,则写出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图景。“酒醒处”以下几句是写词人对这番景色的感受。“倦追寻”,写追忆往事;“柳色苏台,换秋烟萧寺”,写今昔之变。“坠疏钟,月落城乌起”,写夜阑更残。结句以“高独倚”收束全篇,抒发感慨。

这首词是南宋辛弃疾创作的咏叹秋天、表达作者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先总写秋景,再具体写山塘秋景。下片先由登临感旧,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再写到今日之变,并以“高独倚”作结。全词意境开阔,感情深沉,笔力雄健豪放,是一首成功的咏秋之作。

这首词的上片开头一句“虎气高秋”,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着帝王之气或英雄气概。“虎气”,即指帝王之气、英雄气概。这里的“高”字,不仅形容秋天的天气,而且含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意蕴。“高秋”一词,又使人联想到金风摇落、丹桂飘香等景象,从而为下文描写山塘一带的秋景打下了伏笔。“鸱夷遗恨”,语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因被楚平王所诬而自杀,他临死前曾将一块包有玉佩的鸱夷之革投入江中,以明自己的清白。这里用“鸱夷遗恨”来形容当年伍子胥投江自尽的情景,是说自己怀有满腹的仇恨而投水自尽,死后化作鸱夷之革沉入江底。这个典故既表明了当时的政治黑暗,也暗示了自己报国无路、愤慨投江的悲愤心情。“断送山塘七里”,意思是说吴江一带被敌人占领,化为战地。“七里”,是夸张的说法,实际上是指吴江两岸的七里长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当年伍子胥含恨投江后,他的冤仇就被敌人带到吴江一带,使这一带变成了战场。“走马吹花”三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骑马人在春天的田野上吹着口哨,边走边欣赏着盛开的鲜花。“带歌声流水”,则是说那歌声随着流水传唱到远方去了。这几句是说: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骑马的人骑着骏马沿着江畔漫步,欣赏着沿途的风景。“酒醒处”,意思是说:酒醉之后才清醒过来,醒来时已到了黄昏时分。“付与”“黄昏一片灯火”,意思是说:把眼前这美好的春光全都交给了黄昏中的一盏灯火。“满地飘零钿翠”,意思是说:在暮色中,满地都是凋谢的花朵,它们就像飘落的钿钗一样美丽动人。“步屧人归”,意思是说:踏着青石板小路上的人们纷纷回到了家中。“总西风憔悴”,意思是说:他们一个个都显得十分憔悴。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黄昏时刻,骑马的人带着一腔豪气回到家乡,然而,这时的自己却已经像那凋谢的花瓣一样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下面“倦追寻”、“中年近”、“登临泪”、“柳色苏台”、“换秋烟”、“萧寺”等十句,都是从词人个人的感情出发来描绘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倦追寻”,意思是说:自从那次失败后,我就不再追寻功名利禄了,而是一心想要过隐居的生活。“登临”,意思是说:我登上了苏杭一带的名山古刹,凭吊历史遗迹。“登临泪”,意思是说:我在登临的时候不禁流下了眼泪。“不见”三句,意思是说:如今我站在苏杭一带的高台上,只见那里已经是一派荒凉的景象了;那些曾经热闹繁华的街市,如今也已经看不到什么生机了。“换秋烟萧寺”,意思是说:那些曾经繁华的街市,如今已经变成了萧瑟的寺庙;昔日的苏杭地区,如今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坠疏钟、月落城乌起”,意思是说:在萧瑟的寺庙中,听到那敲钟声,只见月亮落下去了,城边的乌鸦也飞了起来。这两句是对上面所写的荒凉景象的具体描绘。“扁舟夜、暗傍兼葭舣”,意思是说:我乘着小船在夜间航行,悄悄地靠岸,准备过夜。“莫更向、碎玉阑干,为伤高独倚”,意思是说:不要再去攀折那些栏杆,因为那样会让我更加伤心,独自一人独自地倚靠在栏杆旁遥望着远方。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现在的社会已经变得如此凄凉,而我也已经不再追求名利了,只想过隐居的生活。然而,我却仍然常常想起以前在官场上的一些事情;每当看到那些曾经繁华的街道时,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流泪。

这首词的下片开始就由登临感旧转入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写今日之变,最后以“高独倚”作结。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这首词上片先总写秋景,再具体写山塘秋景。下片先由登临感旧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再写到今日之变,并以“高独倚”作结。全词意境开阔,感情深沉,笔力雄健豪放,是一首成功的咏秋之作。

这首词上片开头一句“虎气高秋”,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着帝王之气或英雄气概。在这里,“虎”就是形容秋风的劲头很大的意思。“虎气”,即指秋风的劲头很大。这里的“高”字,不仅形容秋天的天气,而且含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意蕴。所以“高秋”一词,又使人联想到金风摇落、丹桂飘香等景象,从而为下文描写山塘一带的秋景打下了伏笔。“鸱夷遗恨”,语出《史记·伍子胥列传》:“子胥至郢,斗而僵焉……遂绝其望曰:‘吾望不得见矣!’乃投剑于濑,呼天咒地而哭曰:‘父母昆弟皆在江东,身可死耳!’”后来就用“鸱夷”比喻被冤枉而死的人。这里用“鸱夷遗恨”来形容当年伍子胥投江自尽的情景,是说他自己怀有满腹的仇恨而投水自尽,死后化作鸱夷之革沉入江底。这个典故既表明了当时的政治黑暗,也暗示了自己报国无路、愤慨投江的悲愤心情。“断送山塘七里”,意思是说:当年伍子胥含恨投江后,他的冤仇就被敌人带到吴江一带,使这一带变成了战场。“走马吹花”三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骑马人在春天的田野上吹着口哨,边走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这几句是说: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骑马的人骑着骏马沿着江畔漫步,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带歌声流水”,则是说那歌声随着流水传唱到远方去了,仿佛在赞美这美好的春天。“酒醒处”,意思是说:酒醉之后才清醒过来,醒来时已到了黄昏时分。“付与”“黄昏一片灯火”,意思是说:把眼前这美好的春光全都交给了黄昏中的一盏灯火。“满地飘零钿翠”,意思是说:在暮色中,满地都是凋谢的花朵,它们就像飘落的钿钗一样美丽动人。“步屧人归”,意思是说:踏着青石板小路上的人们纷纷回到了家中,有的还带着一身的疲惫。“总西风憔悴”,意思是说:他们一个个都显得十分憔悴。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黄昏时刻,骑马的人带着一腔豪气回到家乡,然而,这时的自己却已经像那凋谢的花瓣一样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下面“倦追寻”、“中年近”、“登临泪”、“柳色苏台”、“换秋烟”、“萧寺”等十句,都是从词人个人的感情出发来描绘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倦追寻”,意思是说:自从那次失败后,我就不再追寻功名利禄了,而是一心想要过隐居的生活。“登临”,意思是说:我登上了苏杭一带的名山古刹,凭吊历史遗迹。“登临泪”,意思是说:我在登临的时候不禁流下了眼泪。“不见”三句,意思是说:如今我站在苏杭一带的高台上,只见那里已经是一派荒凉的景象了;那些曾经热闹繁华的街市,如今也已经看不到什么生机了。“换秋烟萧寺”,意思是说:那些曾经繁华的街市,如今已经变成了萧瑟的寺庙;昔日的苏杭地区,今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坠疏钟、月落城乌起”,意思是说:在萧瑟的寺庙中,听到那敲钟声,只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