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秋月资游计,独我尊前长费泪。几生心苦到词人,风月只供惆怅地。
繁华故国今何世,满目山河成古事。小楼孤烛梦回时,著枕愁来无处避。
【注释】
玉楼春:词牌名。
春风秋月:指美好的时光。资游计:为游乐而作的计策、打算。我:作者自己。尊前:酒筵之前。长费泪:经常是泪流满面。几生心苦到词人:多少生来就苦到词人的份儿。几生:多少次。词人:这里泛指诗人。风月只供惆怅地:只有风月能引起人的惆怅。风月:这里指自然景物,多指爱情或离别。惆怅:伤感、愁苦。
繁华故国今何世? 繁华:指昔日京都汴京的繁盛。今何世:如今又是哪一个朝代?
满目山河成古事:眼前所见,全是古代遗迹。
小楼孤烛梦回时:小楼上,只有一盏孤灯在闪烁;梦中归来之时,忧愁无处躲避。小楼:这里指作者居住的小楼。孤烛:一盏孤独的蜡烛。梦回:梦醒,醒来的时候。
【赏析】
《玉楼春·春景》是北宋文学家晏殊的作品,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春,时年38岁。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篇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兴亡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这首词开头两句,点题,“春风秋月”四字,道出了自己的一片痴情。“独我尊前长费泪。”这一句,是说每当自己饮酒赏花时,总是不禁要流泪,而别人却不同。“长费泪”,即长流着眼泪,是说流得很多。“尊前”,指酒杯之前,代指宴饮场合。“我”,指自己。“独”,独自。“长费泪”,意谓每次在酒宴之前都流泪,而且往往是一去不复返,永远地流了。晏殊自少年时代起就很有文才,20岁左右便以进士及第,入仕后历任要职。但仕途顺利,功名显达之后,他内心却感到空虚,于是寄情诗书,潜心学问,过着优游的生活。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明丽,婉约蕴藉,语言工巧,清丽含蓄,善于捕捉和表现刹那间的感受,尤其擅长写相思离怨之情,在婉约词中别树一格,对后世影响较大。
下片写怀旧之情。“几生心苦到词人”。三句,直抒胸臆,说自己心中一直苦闷到了极点。“几生”即“几次”、“多少回”。晏殊一生经历北宋前期和中期的变乱,尤其是北宋与辽、夏的战事频繁,因此词人有怀乡之念,思归之情。“心苦”即心中痛苦,也即是怀念之意。“几生”,犹言多少。这一句说,多少次因思念亲人而伤心落泪!“几生”一词,既表明了时间的长久,又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无限哀伤,更见出其感情之深。“风月只供惆怅地。”四句,承上启下,由己及人,写自然景物只能令人徒增惆怅而已。“风月”句意为:只有那美好的自然景色,只能使人徒增惆怅而已。“只供”,只是供人观赏而已。“惆怅”,伤感、愁苦。这句意思是说,美好的自然景色只能让人增加伤感而已,它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欢乐。“只供”二字用得极为贴切,将风月之美与人之忧伤巧妙地结合起来。一个“只”字,把客观事物与主观感受联系起来,突出了词人内心的痛苦。
最后两句“小楼孤烛梦回时,著枕愁来无处避。”是作者从回忆往昔写起的。“小楼”,指所住的小楼。“孤烛”,指孤零零的蜡烛。“梦回时”,指夜晚梦醒的时刻。这句意思是说,夜深人静时,常常梦见故国汴京的美好风光,然而美梦易醒,醒来时却只有无尽的愁苦。“著枕愁来无处避”一句,是说睡在床上的时候,愁苦无处回避。整首词通过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