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典礼。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处位,为之牲器。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故有神民之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神异业,敬而不黩,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序,灾祸不至,所求不匮。
及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家为巫史,享祀无度,黩齐明而神弗蠲。嘉生不降,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亡相侵黩。
自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龙,能平水土,死为社祠。有烈山氏王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谷,死为稷祠。故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
《虞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于山川,遍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见东后。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乐,三帛二生一死为贽。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者,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者,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者,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五载一巡狩。
禹遵之。后十三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黩,二龙去之。其后十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乃迁烈山子柱,而以周弃代为稷祠。后八世,帝太戊有桑穀生于廷,一暮大拱,惧。伊陟曰:“祆不胜德。”太戊修德,桑穀死。伊陟赞巫咸。后十三世,帝武丁得傅说为相,殷复兴焉,称高宗。有雉登鼎耳而雊,武丁惧。祖己曰:“修德。”武丁从之,位以永宁。后五世,帝乙嫚神而震死。后三世,帝纣淫乱,武王伐之。由是观之,始未尝不肃祇,后稍怠嫚也。
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郊祀后稷以配天,宗
汉书 · 志 · 郊祀志上
介绍
。
《汉书·郊祀志》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记载了西周至东汉时期历次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的礼仪制度及历史沿革等内容,并对历代帝王进行评价。此篇主要记述了西周至东汉时期的祭天礼制演变过程及其重要性。
《汉书·郊祀志》详细记录了从西周到东汉各个朝代历次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的礼仪制度及历史沿革等内容,并对历代帝王进行评价。此篇主要记述了西周至东汉时期的祭天礼制演变过程及其重要性。
《汉书·郊祀志》记载了从西周到东汉各个朝代历次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的礼仪制度及历史沿革等内容,并对历代帝王进行评价。此篇主要记述了西周至东汉时期的祭天礼制演变过程
相关推荐
{《汉书·志·郊祀志上》是汉代的文献,记录了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和政治制度。在这段文本中,“祀”是指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神灵保佑和祖先的尊敬。《汉书·志·郊祀志上》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对神灵的崇敬以及祭祀活动的礼仪规则,强调祭祀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这是开篇即明其目的,指出祭祀的核心在于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孝道的尊崇,同时通过祭祀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
``` 《虞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于山川,遍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见东后。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乐,三帛二生一死为贽。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者,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者,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者,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
``` 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而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大夫祭门、户、井、灶、中霤五祀,士、庶人祖考而已。各有典礼,而淫祀有禁。 --- 诗: 《汉书·志·郊祀志上》 译文: 在周公的帮助下,成王的治国之道非常和谐美满
汉书 · 志 · 郊祀志 诗句 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 译文 自古以来,因雍州地势高耸且有神灵聚集的美誉,所以在这里建立祭坛祭祀天帝,其他各路神灵的庙宇都集中在此。 注释 - 雍州:古地名,位于今中国陕西省一带,地势高耸,被视为神圣之地。 - 畤:古代祭祀场所,用于供奉天神、地祇等神灵。 - 聚云:指神灵聚集在雍州地区,形成一种祥瑞景象。 赏析
诗句: 是岁,秦穆公纳晋君夷吾。 译文: 这一年,秦国的秦穆公接纳了晋国的国君夷吾为质子。 注释:“是岁”,这一年;“秦穆公”,秦国的君主秦穆王;“纳”,接纳;“晋君夷吾”,指当时被秦国俘虏的晋国国君夷吾。 赏析: 这句话讲述了秦穆公在这一年接纳了晋国的国君夷吾作为人质,这一行为在当时是一种政治策略。夷吾作为晋国的国君,地位岌岌可危,因此秦国接纳他做人质,既是出于对晋国的尊重
``` 秦始皇帝即位后,有人提议他应得土德之命,因认为黄帝得土德,有黄龙出现;夏朝得木德,有青龙出现在郊外,草木茂盛。殷朝得金德,有银从山中溢出;周朝得火德,有赤乌出现。现在秦朝变革周朝,属水德之运。过去文公出猎时,捕获一只黑龙,被视为水德祥瑞。于是秦始皇更名黄河为“德水”,选择冬季十月作为一年之首,颜色尚黑,长度用六为标准,音调使用大吕,事务遵循古代的制度。 即帝位三年后,秦始皇东巡郡县
诗句:“汉书 · 志 · 郊祀志上” 译文: 《汉书·志·郊祀志上》记载了秦始皇东游海上,进行礼祠活动。他祭祀名山川及八神,寻找仙人羡门之属。八神从古至今都有,有人说是太公以来就有了。齐之所以为齐,是因为天齐。其祭祀已经断绝,不知道起于何时。八神:一曰天主,祭祀天齐;二曰地主,祭祀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祭祀蚩尤;四曰阴主,祭祀三山;五曰阴主,祭祀之罘山;六曰月主,祭祀莱山;七曰日主,祭祀盛山
```text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到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水临之。患且至,则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及秦始皇至海上,则方士争言之。始皇如恐弗及,使人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
``` 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年而秦亡。诸儒生疾秦皇焚《诗》、《书》,诛灭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叛之,皆说曰:“始皇上泰山,为风雨所击,不得封禅云。”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其事者邪? 昔三代之居,皆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迭兴迭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
诗句:霸、产、丰、涝、泾、渭、长水,皆不在大山、川数,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 翻译:霸、产等山,丰、涝等河,泾、渭等水,长水等河流,都不属于大山或大河的序列,因为它们靠近咸阳,所以能够直接与山川进行祭祀,而不必经过其它地方的加封。 注释:霸、产等山是指陕西境内的一些山脉,丰、涝等河是指陕西境内的一些河流,泾、渭等水是指陕西省内的两条主要河流,长水则可能是一条较小的河流。 赏析
诗句 1. 诸此祠皆太祝党主,以岁时奉祠之。 - 注释:这些神庙都是由太祝党人主持的,每年按时进行祭祀活动。 2. 至如它名山川诸神及八神之属,上过则祠,去则已。郡县远方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领于天子之祝官。 - 注释:至于其他名称的山川和八神等,当皇上路过时就进行祭祀,离开后就不再祭祀了。而郡县和偏远地区的神祇,民众们自行祭祀,不过由天子的祝官来管理。 3. 祝官有秘祝,即有灾祥
《汉书·郊祀志上》的诗句及翻译: 1. 诗句 - “后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治枌榆社,常以时,春以羊、彘祠之。” - “其后二岁,或言曰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 2. 翻译 - “在四年后,天下已经稳定。诏书命令御史让丰治理枌榆社,经常按时进行。春天用羊和猪祭祀。” - “随后两年,有人说周朝兴起后设立了后稷的祠庙,到现在仍然有祭祀活动。” 3. 关键词注释 -
诗名《汉书·志·郊祀志上》的译文及注释如下: - 诗句翻译: 始,名山、大川在诸侯,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领。及齐、淮南国废,令太祝尽以岁时致礼如故。 明年,以岁比登,诏有司增雍五畤路车各一乘,驾被具;西畤、畦畤寓车各一乘,寓马四匹,驾被具;河、湫、汉水,玉加各二;及诸祀皆广坛场,圭、币、俎豆以差加之。 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
诗句 1. 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冕焉。或曰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 2. 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于是作渭阳五帝庙,同宇,帝一殿,面五门,各如其帝色。祠所用及仪亦如雍五畤。 3. 文帝出长门,若见五人于道北,遂因其直立五帝坛,祠以五牢。 4. 其明年,平使人持玉杯,上书阙下献之。平言上曰:“阙下有宝玉气来者。”已视之,果有献玉杯者
这首诗是关于汉朝时期祭祀活动的记载。下面是对诗句的逐句解读: ``` 明年,匈奴数入边,兴兵守御。 ``` 译文:第二年,匈奴多次侵入边境,国家派兵进行防御。 注释:匈奴(Hu Han):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建立过强大的政权。 ``` 后,岁少不登。 ``` 译文:之后,年景收成不好,粮食歉收。 注释:岁少不登:意思是农作物收成很少,粮食不够吃。 ``` 数岁而孝景即位。 ```
这首诗是关于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的李少君的传说故事。 诗句: 1. "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 在这个时候,李少君也用祠灶、谷道、却老的方法去见武帝,武帝非常尊重他。 2. "少君者,故深泽侯人,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长。" —— 李少君是原来的深泽侯的人,精通法术。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和出生地点。 3. "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却老。" —— 他自称已经70岁了
``` 毫人谬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日一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城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 译文:毫人谬忌上奏说,祭祀泰一是最重要的,而辅助祭祀的是五帝。古时,天子在春秋二季祭祀泰一于东南郊,每天用一头太牢,七天祭祀完毕,修建八条通向地府的道路。因此,天子命令太祝在长安城南郊建立祭祀泰一的庙宇
诗句 1. "明年,齐人少翁以方见上。" - 注释: 明年,指第二年;齐人,指来自齐国的人;少翁,是当时的一种官职或称呼;方,这里指的是某种法术或方法。 - 赏析: 这句话描述了下一年,齐人少翁通过某种法术见到了汉武帝。 2. "上有所幸李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夫人及灶鬼之貌云。" - 注释: 有,拥有;幸,喜爱;夫人,对女性的尊称;卒,去世;方,这里指的是某种法术或方法;盖,遮盖;夜
诗句 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二元以长星曰“光”,今郊得一角兽曰“狩”云。 其明年,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令谈、祠官宽舒议:“天地牲角茧粟。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 于是天子东幸汾阴。汾阴男子公孙滂洋等见汾旁有光如绛,上遂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如宽舒等议。
诗句 - 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乃拜大为五利将军。:当时,皇帝担忧黄河决堤和黄金不能开采的问题,于是任命李广为五利将军。 - 居月余,得四印,得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得到了四个印章,分别是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的印章。 - 制诏御史:“昔禹疏九河,决四渎。间者,河溢皋陆,堤徭不息。朕临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遗朕士而大通焉。《乾》称‘飞龙’
【诗句】 其夏六月,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无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上行,荐之。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焉。有鹿过,上自射之,因之以祭云。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尊宝鼎。天子曰:“间者河溢,岁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今年丰茂未报,鼎曷为出哉?” 【译文】 这个夏季的六月
``` 诗句原文: > 入海求蓬莱者,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上乃遣望气佐候其气云。 > 其秋,上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 > 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定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冕候,问于鬼臾区,鬼臾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
``` 汉书 · 志 · 郊祀志上 汉武帝遂举行郊祀之礼,至陇西后登崆峒山,幸甘泉宫。今祠官宽舒等备置泰一神祭坛于长安,其坛仿薄谬忌所建,分三层,五帝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位西南,除八通鬼道以避邪。祭台所用皆如雍一畤物,加醴枣脯之属,杀一头牦牛以为俎豆牢具。惟五帝独有俎豆和醴进献。其下四方地为腏,用以飨群神从者及北斗云。已祭后,胙余皆燎之。其牛色白,白鹿居中央,彘在鹿中,鹿中水而酒之
诗句 - “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秋天,为了攻打南越,向泰一神祷告并使用牡荆制作了日、月、北斗、登龙的旗帜。 - “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进行军事祈祷时,将太史作为使者传达给所讨伐的国家。 - “而五利将军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五利将军因为害怕而不敢进入大海,前往泰山进行祭祀。 - “上使人随验,实无所见”:汉武帝派人跟随验证
诗句: 1. 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 2.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 3. 至且行。 4. 于是上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 5. 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 6. 于是上黜偃、霸,而尽罢诸儒弗用。 译文: 在古代,皇帝会首先整顿军队和放下武器,然后在进行封禅祭祀。后来,汉武帝得到了宝鼎,便开始与公卿大臣和学生商议封禅的事情。到了即将进行的时候
诗句:三月始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大室。 译文:三月初,汉武帝开始东行至缑氏,在中岳太室山举行祭祀活动。 赏析:此句描绘了汉武帝首次在泰山进行祭祀的场景,体现了其对道教的尊崇。中岳太室山是五岳之一,象征着帝王之尊贵和权威,通过此次祭祀,汉武帝向神明表达了自己对道教的信仰和尊敬。同时,此举也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显示了汉武帝的统治合法性和天命观念。 注释:三月 - 指的是农历三月初
``` 汉武帝 天子从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下诏改元封元年。语在《武记》。又曰:“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治邸泰山下。” 武帝自泰山返回后,在明堂接受群臣的祝贺,并宣布改元为元封元年。此外,他补充说:“古代天子每五年巡视一次各地,在泰山举行祭祀活动,而诸侯则设有朝见和过夜的地方。于是命令各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地内修建宾馆,以便在泰山下接待来访的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