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佗、驴、骡、駃騠、騊駼驒奚。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字。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余岁,戎狄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于岐下,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其后百有余岁,周西伯昌伐畎夷。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镐,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其后二百有余年,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之后,荒服不至。于是作《吕刑》之辟。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岂不日戒,猃允孔棘”。至懿王曾孙宣王,兴师命将以征伐之,诗人美大其功,曰:“薄伐猃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是时四夷宾服,称为中兴。
至于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与申侯有隙。申侯怒而与畎戎共攻杀幽王于丽山之下,遂取周之地,卤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镐而东徙于雒邑。当时秦襄公伐戎至支阝,始列为诸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后二十余年,而戎翟至雒邑,伐周襄王,襄王出奔于郑之汜邑。初,襄王欲伐郑,故取翟女为后,与翟共伐郑。已而黜翟后,翟后怨,而襄王继母曰惠后,有子带,欲立之
汉书 · 传 · 匈奴传上
介绍
《汉书·传·匈奴传上》是一部记载西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文学作品。
《汉书》是由班固编撰的,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它不仅记录了汉代之前的历史,还包括了汉王朝自身的历史以及汉朝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其中“匈奴传”部分详细记载了匈奴族的起源、发展和与汉族的关系,为了解汉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部作品不仅是研究古代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的重要文献,也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文化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
诗句: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 译文: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后代的后裔,名叫淳维。 注释:淳维是匈奴人自称的名称,意思是“和平的人”或“和平的人民”,反映了他们对于自己民族和文化的自豪感。 赏析: 这首诗是对匈奴人历史和文化的简要介绍,通过提到他们的祖先和自称,展示了匈奴人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知。诗歌中还提及了匈奴人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组织,这些都是对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反映
诗句: 至于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与申侯有隙。 译文: 汉朝时期,幽王因为宠爱褒姒而与申侯产生矛盾。 关键词释义: 1. 幽王:指的是西周末代的国王,因宠信褒姒而被申侯所忌。 2. 褒姒: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她的美丽引发了幽王对申侯的不满。 3. 申侯:申国的君主,因不满幽王的专宠而与诸侯联合起来对抗幽王。 4. 山戎: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入侵中原地区。 5. 泾、渭
当是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圜、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自是之后百有余年,晋悼公使魏绛和戎翟,戎翟朝晋。后百有余年,赵襄子逾句注而破之,并代以临胡貉。后与韩、魏共灭知伯
诗句:当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 译文:当时的形势是,东胡很强大,而月氏国也很繁荣。 注释:此句描述了当时两个强大民族的对峙局势。东胡位于北方,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而月氏则生活在中亚一带。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对接近,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时常发生。 赏析:此句通过对比东胡与月氏的强弱关系,为后续的匈奴崛起埋下伏笔。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
冒顿既立为单于,时东胡强盛,听闻冒顿杀父自立,便派遣使者前来请求。“欲得头曼时号千里马”,此言一出,群臣皆言:“此匈奴宝马也,勿予。”然而,冒顿却反驳道:“奈何与人邻国爱一马乎?”最终决定将其赐予。东胡得知后愈发骄横,再次遣使请求阏氏,冒顿亦询问左右,有人愤怒地表示:“东胡无道,竟求阏氏!请击之!”冒顿回答:“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将所爱的阏氏赐予东胡。东胡王更加骄横,向西侵犯
诗句: 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 译文: 从夏朝的淳维到匈奴的首曼,经历了超过一千年的时间。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势力时强时弱,分散开来,各自为政。 注释: 1. 淳维:夏朝的一个部落名称。 2. 头曼:匈奴的首领之一。 3. 千有余岁:超过一千年。 4. 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指他们势力时强时弱,分散开来。 5. 尚矣:已经很久远了。 6. 匈奴
【译文】 正月,各部落长小聚在单于的庭前,举行祭祀;五月,大聚在龙城,祭奠祖先、天地和鬼神;秋天,马匹肥壮,聚集在蹛林,考核人畜。他们的方法:拔刀尺者处死,盗窃者没收其家产;有罪则处以绞刑或死刑;监狱关押时间过长不超过十天,全国囚犯不超过几人。然而单于每天早晨出营迎接日出,晚上则拜月而归;坐定时面向北方,日上戊己。送死时有棺椁、金银、衣裳,但不穿丧服;亲近的臣妾从死者多至几十上百人
诗句: 汉书·传·匈奴传上: 是时,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 译文: 此时,汉朝刚刚建立,将韩王信迁移到代地,并设置都城在马邑。 注释: - “是时”表示此时,指汉朝刚建立的时候。 - “初定”表示刚刚建立或开始稳定。 - “徙韩王信于代”表示将韩王信迁移到代地,代地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地区。 - “都马邑”表示设置都城在马邑,马邑是汉朝北方的一个重镇,战略地位重要。 赏析:
诗句:是后,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 译文:从那时起,韩信担任匈奴将领,以及赵利、王黄等人多次背叛条约,侵扰代郡、雁门和云中。 注释:这是《汉书·传·匈奴传上》中的一段描述,描述了韩信在担任匈奴将领期间,与其他人物如赵利、王黄等人的互动。他们的行为包括背叛汉朝,侵扰代郡、雁门和云中等地。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韩信与匈奴将领之间的互动进行描绘
``` 汉书·传·匈奴传上至孝文即位,复修和亲。其三年夏,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为寇,于是文帝下诏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将众居河南地,非常故。往来入塞,捕杀吏卒,驱侵上郡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陵轹边吏,入盗,甚骜无道,非约也。其发边吏车骑八万诣高奴,遣丞相灌婴将击右贤王。” 译文: 汉朝和匈奴的关系经历了一段波折后逐渐恢复。到了孝文帝时期
诗句 ``` 汉书·传·匈奴传上 孝文前六年,遗匈奴书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使系虖浅遗朕书,云‘愿寝兵休士,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世世平乐’,朕甚嘉之。此古圣王之志也。 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遗单于甚厚。背约离兄弟之亲者,常在匈奴。然右贤王事已在赦前,勿深诛。单于若称书意,明告诸吏,使无负约,有信,敬如单于书。使者言单于自将并国有功,甚苦兵事。服绣袷绮衣、长襦、锦袍各一,比疏一
``` 初,单于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之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汉絮缯,以驰草棘中,衣裤皆裂弊,以视不如旃裘坚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识其人众畜牧。 汉遗单于书,以尺一牍,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所以遗物及言语云云。中行说令单于以尺二寸牍
``` 汉书 · 传 · 匈奴传上 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十万骑,军长安旁以备胡寇。而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甯侯魏修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将军,大发车骑往击胡。单于留塞内月余,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匈奴日以骄
诗句 单于既约和亲,于是制诏御史:“匈奴大单于遗朕书,和亲已定,亡人不足以益众广地,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犭己今约者杀之,可以久亲,后无咎,俱便。朕已许。” --- 译文: 单于已经与汉朝达成和亲协议,于是皇帝下令给御史大夫说:“匈奴的头领送来信函,双方已经决定和亲,失去的人口不足以增加我们的人口和土地,匈奴不进入边境,汉朝不出兵边境。现在约定的要杀的人,可以保持长久的和睦关系
汉书·传·匈奴传上 原文 汉武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汉使马邑人聂翁壹间阑出物与匈奴交易,阳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单于信之,而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余万马邑旁,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护国将军以伏单于。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时雁门尉史行徼,见寇,保此亭,单于得,欲刺之。尉史知汉谋,乃下
诗句: 自马邑军后五岁之秋,汉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 译文: 自从马邑被攻陷后的第五个秋天,汉朝派遣四位将军率领各自一万人的军队攻击匈奴在边关和市场上的据点。 注释: 1. 马邑: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境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战略要地。 2. 秋:季节名词,这里指一年的秋季。 3. 汉使四将:指汉武帝时期的四位将军,分别是卫青、公孙贺、李广和韩安国。他们分别担任不同任务
汉书《匈奴传上》赏析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武帝时期的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页。西汉时期,匈奴族以其强悍的战斗力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多次威胁到中原地区乃至整个汉朝的安全。 诗的开头“其后冬,军臣单于死,其弟左右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年仅十三岁的军臣单于突然离世,留下遗命让弟弟伊稚斜继位。这一事件标志着匈奴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也为匈奴后续的侵扰埋下了伏笔
诗句:明年春,汉使票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译文:在来年的春天,汉朝派出了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一万名骑兵从陇西出发,经过焉耆山的路程超过一千公里,成功捕获了大量的匈奴士兵和头领,其中包括休屠王的祭祀金人。 注释:陇西: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东部。焉耆山: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之一。休屠王:匈奴的一个部落首领
这首诗的翻译是:“第二年春天,汉朝打算让翕侯信为单于出谋划策,住在幕北,以为汉朝的军队不能抵达那里。于是他们用粟米喂马,出动了十万骑兵,私带着从马十四万匹,粮草重而不与汉军共享。” 注释: 1. 汉书·传·匈奴传上 2. 明年春 3. 汉谋以为“翕侯信为单于计” 4. 居幕北 5. 以为汉兵不能至 6. 乃粟马 7. 发十万骑 8. 私负从马凡十四万匹 9. 粮重不与焉 10. 令大将军青
解析:《汉书·匈奴传上》记载了汉朝和匈奴之间多次的冲突与和解。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汉军在对抗匈奴的过程中,虽然损失惨重,但同时也取得了胜利。匈奴被迫远离其王庭,并逐渐失去了对漠南地区的控制力。汉朝则通过在边境设立田官和修建水利设施,成功蚕食了匈奴的土地,最终实现了对漠北的完全掌控。 注释:汉朝(公元前202年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刘邦所创立。匈奴是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分布在蒙古高原
汉使杨信出使匈奴 原诗: 汉书·传·匈奴传上 汉使杨信出使于匈奴。是时,汉东拔濊貉、朝鲜以为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隔绝胡与羌通之路。又西通月氏、大夏,以翁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又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而匈奴终不敢以为言。是岁,翕侯信死,汉用事者以匈奴已弱,可臣从也。杨信为人刚直屈强,素非贵臣也,单于不亲。欲召入,不肯去节,乃坐穹庐外见杨信。杨信说单于曰:“即欲和亲,以单于太子为质于汉
诗句 1. 杨信既归,汉使王乌等如匈奴。 2. 匈奴复谄以甘言,欲多得汉财物,绐王乌曰:“吾欲入汉见天子,面相结为兄弟。” 3. 单于以为汉杀吾贵使者,乃留路充国不归。 4. 诸所言者,单于特空绐王乌,殊无意入汉、遣太子来质。 译文 1. 杨信回国后,汉朝派遣王乌等人去匈奴。匈奴人再次用甜言蜜语讨好汉朝,希望获得更多的财物。他们欺骗王乌说:“我想进入汉朝去见天子,当面结拜为兄弟
诗句: ``` 漠北雪飘,穹庐外寒风凛。 匈奴少年,雄心勃勃欲图强。 单于之位,继承父王志在天。 战马嘶鸣,草原上烽烟起。 汉使出使,策马西征心如铁。 筑城受降,以安边疆民心齐。 春雷轰鸣,朔方城下战鼓催。 浞野侯率军,八百勇士赴沙场。 左大都尉计中,匈奴惊觉兵发端。 ``` 译文: ``` 漠北雪飘,穹庐外寒风凛。 匈奴少年,雄心勃勃欲图强。 单于之位,继承父王志在天。 战马嘶鸣
诗句:句黎湖单于立,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卢朐。 译文:句黎湖单于即位,汉朝派光禄勋徐自为出兵到五原塞几百里的地方,有的甚至达到数千里,修筑了城堡和堡垒,设置了亭台。 注释:句黎湖单于(?-前101年),西汉时期匈奴单于,名不详,立于公元前105年至前101年间。光禄是指光禄勋,是汉朝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侍卫工作。徐自为,字子明,西汉初年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
``` 汉书·传·匈奴传 其明年,汉使贰师将军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几不得脱。汉兵物故什六七。汉又使因杅将军出西河,与强弩都尉会涿邪山,亡所得。使骑都尉李陵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与单于会,合战,陵所杀伤万余人,兵食尽,欲归,单于围陵,陵降匈奴,其兵得脱归汉者四百人。单于乃贵陵,以其女妻之。 后二岁,汉使贰师将军六万骑、步兵七万,出朔方
诗句赏析 1. 《汉书·匈奴传上》原文 - 且鞮侯两子,长为左贤王,次为左大将。 - 病且死,言立左贤王。左贤王未至,贵人以为有病,更立左大将为单于。 - 于是汉遣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三万余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千余里。 2. 诗句翻译及注释 - 译文: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被称为淳维。在唐尧、虞舜之前,有山戎、猃允、薰粥等分支,居住在北边的边陲
``` ``` 汉书·匈奴传上 御史大夫军至追邪径,无所见,还。 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 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重合侯军至天山,匈奴使大将偃渠与左右呼知王将二万余骑要汉兵,见汉兵强,引去。重合侯无所得失。 是时,汉恐车师兵遮重合侯,乃遣闿陵侯将兵别围车师,尽得其王民众而还。 贰师将军将出塞
诗句 1. 其明年,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今欲与汉闿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糵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 2. 汉遣使者报送其使,单于使左右难汉使者,曰:“汉,礼义国也。贰师道前太子发兵反,何也?” 3. 贰师在匈奴岁余,卫律害其宠,会母阏氏病,律饬胡巫言先单于怒,曰:“胡故时祠兵,常言得贰师以社,今何故不用
``` 自贰师没后,汉新失大将军士卒数万人,不复出兵。三岁,武帝崩。前此者,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惰殰,罢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欲和亲计。 后三年,单于欲求和亲,会病死。初,单于有异母弟为左大都尉,贤,国人乡之,母阏氏恐单于不立子而立左大都尉也,乃私使杀之。左大都尉同母兄怨,遂不肯复会单于庭。又单于病且死,谓诸贵人:“我子少,不能治国,立弟右谷蠡王。”及单于死,卫律等与颛渠阏氏谋
解析: - 卫律在匈奴的谋划中,认为通过修筑城池和加固城墙来防御汉朝军队是可行的。 - 但是马宏等人拒绝投降,使得卫律的计划被迫中断,他转而建议归降汉朝。 - 由于匈奴内部矛盾不断,以及汉朝的军事压力,匈奴逐渐衰落。 - 最终,汉宣帝时期,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成功使匈奴与汉朝和解。 译文: 卫律为单于策划:“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汉兵至,无奈我何。”即穿井数百,伐材数千
诗句: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译文:匈奴的祖先是华夏民族的后代,他们自称是淳维。在唐虞时期,北方有山戎、猃允和薰粥等部落,他们居住在北方边疆地区,随处迁徙,靠放牧为生。 注释:淳维 - 指匈奴人认为自己与华夏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山戎 -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生活在今河北北部一带。猃允 - 亦称“猃狁”,古时北方游牧民族之一
诗: ```度辽将军出塞千二百余里, 至蒲离候水,斩首捕虏七百余级, 卤获马、牛、羊万余。 ``` 译文: 《汉书·传·匈奴传上》原文: 度辽将军出塞千二百余里,至蒲离候水,斩首捕虏,七百余级,卤获马、牛、羊万余。前将军出塞千二百余里,至乌员,斩首捕虏,至候山百余级,卤马、牛、羊二千余。蒲类将军兵当与乌孙合击匈奴蒲类泽,乌孙先期至而去,汉兵不与相及。蒲类将军出塞千八百余里,西去候山
解析: 1. 诗句原文:“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 - 翻译:冬季,单于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去攻打乌孙国,俘虏了许多老人和小孩,打算回国。 2. 诗句原文:“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 - 翻译:正好遇上了大雪,一夜之间降雪有一两丈厚,人民和牲畜都冻死了,回来的人不到十分之一。 3. 诗句原文:“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
解析 1. 诗句与译文对照: ```plaintext 匈奴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不敢居故地。 ``` - 注释:匈奴单于再次任命车师国的一位兄弟为新的车师王,并收集了剩余的人口向东迁移,但不敢再居住在原来的土地上。 - 译文:匈奴单于重新任命车师王的亲兄弟作为新王,并将剩余的人民向东迁移,但他们不敢再住在原来的土地。 2. 诗句与译文对照:
诗句:虚闾权渠单于立九年死。自始立而黜颛渠阏氏,颛渠阏氏即与右贤王私通。 译文:虚闾权渠单于即位九年后去世。他废除了颛渠阏氏,并与右贤王私通。右贤王在龙城之后离开,颛渠阏氏告诉他单于病重,让他不要离开太远。几天后,单于去世。 关键词解释: - 虚闾权渠单于:西汉时期一个匈奴的统治者。 - 颛渠阏氏:颛渠阏氏是虚闾权渠单于的皇后,也是匈奴的贵人。 - 右贤王:匈奴贵族
汉书·传·匈奴传上 明年,单于又杀先贤掸两弟。乌禅幕请之,不听,心恚。其后左奥鞬王死,单于自立其小子为奥鞬王,留庭。奥鞬贵人共立故奥鞬王子为王,与俱东徙。单于遣右丞相将万骑往击之,失亡数千人,不胜。时单于已立二岁,暴虐杀伐,国中不附。及太子、左贤王数谗左地贵人,左地贵人皆怨。其明年,乌桓击匈奴东边姑夕王,颇得人民,单于怒。姑夕王恐,即与乌禅幕及左地贵人共立稽侯犭册为呼韩邪单于,发左地兵四五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