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恻吟

恻恻复恻恻,逐臣返乡国。前事难重论,少年不再得。
泥涂绛老头班白,炎瘴灵均面黎黑。六年不死却归来,道著姓名人不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恻恻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一首表达怀旧与时光流逝之情的乐府诗。下面将详细探讨《恻恻吟》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介绍
  •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其一生经历丰富,曾历任多个要职,并因政治斗争而多次遭遇贬斥。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1. 诗歌内容解读
  • “恻恻复恻恻,逐臣返乡国”描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他作为被贬的官员,虽然回归故土,但内心仍充满忧虑和不安。
  • “前事难重论,少年不再得”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无力感。
  • “泥涂绛老头斑白,炎瘴灵均面黎黑”描绘了诗人年迈的形象,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遭受的磨难和身体上的衰老。
  • “六年不死却归来,道著姓名人不识”透露出诗人尽管历经坎坷仍不放弃希望,但其身份已不被世人所知或理解。
  1. 文学地位与影响
  • 《恻恻吟》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白居易独特的文学风格。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风貌。
  • 在文学史上,这首诗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对研究唐代诗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是了解唐代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的窗口。

《恻恻吟》不仅是白居易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唐代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