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

残霞卷尽出东溟,万古难消一片冰。
公子踏开香径藓,美人吹灭画堂灯。
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
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对月》是一篇由贾平凹创作的散文,并非文学作品。贾平凹,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

《对月》是贾平凹在1981年11月29日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月亮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文中通过反复吟咏月亮的形态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起伏、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

文章开篇即提出“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这不仅描绘了月亮的多变性,也暗喻了人生经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后,通过“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等描写,生动展现了月亮从盈满到缺损的自然规律,暗喻了人生的得意与悲哀。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

文章中多次提到“月”作为镜子的存在,这既是对月亮物理功能的描绘,也是对人性自省的一种隐喻。正如月亮的盈亏变化,人的情感世界也在经历类似的起伏。这种对“镜子”概念的运用,强化了文章的哲思深度,使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思索。

《对月》中还蕴含着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月亮作为天地间永恒的存在,其圆满与缺损都成为了人类情感的象征。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即无论人生经历何种变迁,月亮始终如一地照亮着大地,象征着恒久不变的力量和希望。

《对月》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散文,也是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月亮的细腻描绘和深层思考,文章展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哲学的独到见解,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