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怆亡琴,响绝古音,凭吊坚芳挥老泪;
贞风同覆剑,魂依疏稿,照临日月鉴臣心。
挽吴可读联
介绍
“挽吴可读联”是清代的文学作品。
吴可读,字柳堂,生活在清末时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变迁和社会动荡,他的政治生涯从进士到刑部主事,再到员外郎,每一步都映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在1859年参与分校顺天乡试后,1861年因丁母忧归讲故里兰山书院。他的著作有《携雪堂诗文集》,反映了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追求。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而“挽吴可读联”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展示了吴可读个人的艺术造诣,也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国家、民族和历史责任感的深刻思考。例如,挽联中常涉及对先贤的敬仰与追思,以及对国家兴亡的关注,这些内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
【注释】 噩耗:凶讯。噩音同“噩”。怆:哀痛。琴:指古琴,古代乐器。联:对偶的诗句。 【译文】 传来噩耗悲痛地死去,古琴响绝了往日的音乐,凭吊着坚贞芳洁的先哲挥泪祭奠; 贞风与同僚一起为国捐躯,魂魄依傍在疏稿之中,照耀着日月的光辉照临臣的心。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吴可读的诗。吴可读(1627—1684),字元济,号南屏,浙江仁和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画家。这首诗是他在好友去世后写的挽诗。
【解析】 “挽吴可读联”是题目,要求考生写出对联。对联,又称门对、春联、春贴、桃符等,雅称“对子”。因古代书写多用毛笔,所以也称“挥府”、“挥毫”等。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所在。对联有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一般格式为在上联的第一个字用仄声,在下一个联的相应位置必须用平声。 此题为咏史怀古类题目。 【答案】 铁面击巨奸——铁面:形容御史刚正不阿
【注释】 1. 挽吴可读联:这是一首悼念词。作者在词的开头,就点出“谏疏”,即向皇帝提出劝止皇帝继续出兵的奏章。接着又提到“敷奏”,即对皇帝的劝谏书。“劲节昭昭”四句是说:他的忠贞节操,历久弥新,数行书信,便捐躯报国了;“读敷奏悲失良朋”四句是说:读罢他的《上仁宗皇帝疏》,我悲伤地失去了这位良朋;“孤忠耿耿”四句是说:他虽死犹生,他的忠心耿耿,千百年仍激励着人们。 2. 谏疏
【注释】 挽吴可读联:挽,哀悼;可读,可读的诗。 一息不忘君:指忠臣为君而死。一息,片刻,指时间非常短;不(bù)忘,不忘;君,这里指宋高宗赵构。 垂尽孤臣:指吴三桂。垂尽,接近死亡。孤臣,指忠于明朝的臣子。 犹有封章陈黼座:犹有,仍然;封章,书信;陈,陈述;黼,古代王侯礼服上绣的斧形花纹;座,座位,这里指皇帝的座位。 只身甘殉主:只身,指吴三桂自己;甘,乐意;殉,为君主而死;主,这里指赵构。
【注释】:以死建言,以死劝谏。可愧:值得惭愧。后死者:在死者之后。舍生取义:为了道义而舍弃生命。其:代词,指您。惟:只是,只有。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赠给吴可读的挽联。上联“以死建言,可愧后死者”,意思是说,您以死来劝谏皇上,这种精神实在可贵,但可惜的是,我等后人无法效仿。下联“舍生取义,其惟先生乎”,意思是说,为了道义而舍弃生命,也只有像您这样的伟大人物才能做到
【注释】 挽吴可读联:这是一副悼念吴可读的楹联。吴可读(1752—1832),号梦蝶,浙江仁和人。一生好学不倦,工诗文。有《白香山集》传世。事君能致身,以言争,以尸谏,三代直道犹存,应同卫史鱼并传不朽;成仁而取义,是名宦,是乡贤,千秋公论自在,肯让王文恪专美于前。 【赏析】 此对联为挽联,上联写吴可读“事君能致身,以言争,以尸谏”,下联写其“成仁而取义”。全联颂扬了吴可读忠诚耿直、刚正不阿
这首诗是赞美吴可读的。 皋言憨直我同称,记曾北阙上书,色动朝廷,声传里闬; 这句诗的意思是“皋(吴可读)的话语憨厚正直,我和他都这样评价。”,“记曾北阙上书”,意思是“记得曾经在皇宫北面的宫殿中上书奏折”。 尸谏忠贞君独擅,从此东山归骨,光争日月,气精风霆。 这句诗的意思是“以死相谏的忠贞,只有你独自拥有,从此以后,你在东山隐居,与日月争辉,精神如风雷般强大”。 赏析
注释: 1. 哲人忧盛危明:意思是说有远见卓识的人担心国家繁荣而危险,即使为国家捐躯,也决不会使得圣朝出现空缺。 2. 纵为国捐躯,断不使圣朝有阙:意思是说即使为国家捐躯,也不会让圣朝出现空缺。 3. 帝主:指皇帝和君主。 4. 怀忠赐恤:指心怀忠诚之心,受到君王的赏赐和抚恤。 5. 傥其时披奏:假设在那个时候能够上奏陈情。 6. 定能知臣子无他:一定能知道臣下没有其他想法。 赏析:
【注释】: 一疏:指给皇帝的奏折。 动天颜:打动皇帝的心。 大:指所提意见或建议非常重要。 千秋:代指长久,千年。 论臣节:评论大臣的节操。 如公其难:像您一样难以办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向皇帝进言时所作,意在称赞吴可读的忠心耿耿、忠诚不二,并希望皇帝能采纳他的建议,从而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全诗表达了对吴可读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注释: 挽吴可读联——这是一首悼亡诗,哀悼的是作者的亡妻吴氏。 天意吊孤忠,三月长安忽飞雪——天意为上天之意,吊孤忠为哀悼忠臣,三月长安忽然飘起纷纷扬扬的大雪,形象描写了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臣心完夙愿,五更萧寺尚哦诗——臣心完成夙愿,在凌晨五更时分还在吟诗作对,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注释】 1. 天意:指上天的意志。2. 悯(mǐn):哀怜,同情。3. 孤忠:单薄的忠诚。4. 五更萧寺:五更时分的寺院(长安城内的寺庙)。5. 夙愿:旧日所定之愿望或志愿。6. 吟诗:作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给好友吴让可的作品。李商隐在诗中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首句“天意悯孤忠”,意为上天对孤独忠诚之人表示怜悯。这里的“天意”指的是上天的意志或命运
【注释】 哀吁(yī xū)九天:指哀叹、呼求。明春秋一统:指明确地表明天下太平,四季更替如一,国泰民安。昭垂两疏:指汉代的桓宽在《盐铁论》中提出“昭宣不能复比德”的论点,认为宣帝与汉文帝相比,德行不及。日月双悬:指汉朝的两位皇帝都称“圣主”或“明主”。这里以汉代为背景,意谓吴可读联的才华出众,堪当“圣主”或“明主”之称。 【赏析】 此诗首句用“哀吁”二字点题,说明吴可读联是因哀叹而作
【注释】 挽吴可读:挽,是挽留的意思,我为吴可读写诗以表达我的怀念之情。联,指对联,即“挽联”的意思。湘累哀吟:指屈原,他因忧国忧民被流放后,在湘水流域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哀吟。卫史尸谏:指战国时期卫国大夫石碏,他曾三次劝谏卫君不要宠幸外戚(即他的夫人),以免危及国家。我悲先生,我愧先生:我为先生悲痛,我为先生感到惭愧,先生有才德而不幸早逝。我愧先生
【注释】 吴可读:人名。联:对偶。 璇宫:皇宫的别称。 怆(chuang)深:悲伤。 轩鼎龙湖:指吴可读,字子龙,号南溪。 两制:官名,宋代以中书门下省为宰相院,设吏、枢密、兵、刑四曹,每曹设尚书二员,侍郎二员,参知政事一员,称为“两制”。 重宣慈意:多次宣布皇恩。 封章:上书。黼座:皇帝坐处,亦作“福坐”,喻指朝廷。 蓟门:今天津市蓟州区一带。马将:战马,代指将士。 九天定鉴孤忠
【注】挽: 挽歌,哀悼亡者。吴可读: 吴可读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号。 【注释】①大识见: 有大见识。②磊落光明: 形容光明正大,胸怀坦荡。③俗士矫激沽名:庸俗的读书人为了沽名钓誉而矫揉造作、言辞激烈。④胆量:勇气和胆魄;⑤奇文章: 奇特的文章;⑥忠臣:忠诚的大臣。 【赏析】: 这是一首挽诗,诗人对吴可读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大识见、大议论、大文章、大气节的人。吴可读为抗击倭寇,毅然决然地赴死
【注释】 挽:悼,悼念。联:古时称对偶的诗文为“联”。秦黄鸟:秦穆公时贤臣,被俘后死于秦。史鱼:晋大夫史墨,忠于君父,死后有鱼自门间过而不进其宫。 【赏析】 诗人在诗中以秦穆公、卫灵公和晋大夫史鱼为喻,表达了他与吴可读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
让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 1. 挽吴可读联 - 注释:挽,即吊唁;吴可读,指吴可读的诗。 - 译文:我在这里为吴可读的去世而感到悲痛。 2. 风流名士,蹇谔忠臣,文信国以来,无多老辈 - 注释:风流名士,指的是有才学、风度翩翩的人;蹇谔忠臣,意为忠诚正直的大臣;文信国,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俞大猷的字号;无多老辈,意为没有多少这样的人物了。 - 译文:自文信国以来
【注】吴可读:即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联:对偶的诗句。 抗疏息群疑, 九鼎一言,岂独攀髯为先帝(《资治通鉴》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玄宗命吴道子画《明皇幸蜀图卷》,道子上表辞,玄宗不允,后玄宗登蜀郡之楼,见画中景色,大悦。) 结邻追昔款, 只鸡斗酒,依然埋骨近吾乡(《太平广记》载,唐人王徽之与大书法家王子敬友善,王死,徽之往祭,王有遗墨一卷,王徽之索纸作字,王曰:“一尺之棰,当与君共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第一句:“当先朝进谏之时,直节早推独步。” - “当先朝进谏之时”:指的是在宋朝初年,当政者需要进言的时候。在这里,“先朝”可能指的是宋初的几位皇帝(赵匡胤、赵光义等),而“进谏”是指他们向皇帝提出意见或建议。 - “直节早推独步”:直节即正直的节操,独步则是独一无二,形容这个人在正直方面非常突出,无人能及。 第二句:“自文恪捐躯而后,乡贤复见斯人。” -
【原诗】 挽吴可读联考生前立言立品立教,志节彰彰,知此事断非矫激; 看身后遗疏遗书遗诗,情词落落,虽古人何以加之。 【注解】 1. 考生:指考试中的考生,这里特指吴可读。 2. 立言立品立教:指在言行举止和道德修养上做出表率。 3. 志节彰彰:意思是他的志向和节操非常鲜明。 4. 矫激:偏激,不稳重。 5. 遗疏、遗书、遗诗:都是指吴可读的遗作,包括他留下的书信、诗词等。 6. 情词落落
【注释】 吴可读:明末清初诗人、学者,字元长,号东篱,福建闽县人。与顾炎武、黄宗羲等有交往。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后为清朝所杀。 挽:送别诗。 联:对子,一种韵文,通常由两行组成。 【译文】 我们结为好友四十年了,忽然听说你和我的缘分太浅了,我们促膝谈心的时候,都感到像老朋友一样亲切; 和你离别已经有二十三天了,想不到你我之间的议论已经定案,你为国捐躯取义,真是让人痛心啊! 【赏析】
诗句释义 1 挽吴可读: 这里指的是诗人在悼念或追忆名为吴可读的某人,"挽"在这里有哀悼和缅怀的意思。"吴可读"可能是一个特定的人物,也可能是对某个特定历史人物的尊称。 2. 联: 这可能是一种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文学形式,类似于对联,但更偏向于诗歌的形式。"联"在这里指代的是诗歌。 3. 第一个当代争臣: 这里的"争臣"指的是在政治或国家大事上敢于直言、勇于斗争的大臣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风雨一灯:形容环境恶劣,只有一盏灯光。这可能象征着孤独和困难。 2. 忆从前促膝谈心:回想过去与某人(可能是朋友、家人或恋人)亲密无间地交谈,分享心事。 3. 说孝说忠:讨论孝道和忠诚的话题,可能涉及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4. 快意时眉舞色飞:描述在心情舒畅时,脸上的表情和神态变得生动活泼。 5. 往事不堪回首:表示过去的某些事情令人难以接受或回忆起来感到痛苦。 6.
挽吴可读联 解读古风诗句中历史人物忠义精神 1. 诗句原文 清时多直谏,邻舂忽断,何堪陆九更居庐。 2. 译文注释 - 清时期:指清朝时期或清朝的政治环境。 - 多直谏:多次直言进谏,表达对国家事务的忠诚和正直。 - 邻舂:邻居舂米声,比喻生活简朴或隐居状态。 - 断:中断,指突然失去或不再出现。 - 陆九更居庐:陆九渊(字九渊),号象山,宋代哲学家,因常住庐山,后人称其为“陆九渊”。庐
【注释】 吴可读:即吴康,字可读。宋理宗时进士,历官至中书省右司谏等职。 挽:挽留;慰问。 联:对句。 许真:许国。 “回忆斯言”句:指许国(吴可读),当年以“忠义自持”为国效力时,曾与友人相约,“当有以报之”,但许国在任浙西提刑期间,因直言极谏得罪权臣贾似道而被贬谪。后贾似道被诛,许国得以复起,但终因忧愤病死。 “观公奇节”句:指吴康,他虽因直言极谏被贾似道陷害而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其志。
【注释】 化雨春风:比喻对人有恩泽。 琴书:琴和书。 山长水远:指路途遥远。 梁木:这里比喻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四句。首句“廿年间化雨春风”,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恩泽之象比作春雨、春风,形象地说明诗人在二十年间所施的恩泽,使人民安居乐业。次句“琴书宛在”,是说人民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并不满足于现状,仍想继续读书求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报效国家。第三句“千里外山长水远”
【注释】 定论:定下的结论、评价。孚敬:孚,诚信;敬,尊敬。吴可读:即吴昌硕(1844-1901),清代画家,篆刻家。联:对偶的诗句。甘心:心甘情愿,指愿意学习的意思。神交:精神交流。几辈:几代,许多代。频岁:多次、经常。哭延陵:哭祭延陵侯,相传为春秋时吴国忠臣季札的坟墓。延陵:春秋时吴地名,在今江苏省无锡市东北,是季札的封邑。 【译文】 早有定论早千秋,我仍愿学孚敬先生; 精神交流能有多少辈
【注释】 吴可读,名不详,南宋词人。南曹,官署名,为宋朝中央三公九卿之一,掌理刑狱、钱谷、选授等事。 一疏万言:指皇帝的诏令或奏章,有一千句以上。 千秋:年久。 片刻:短暂的时间。 先生古寺:指吴可读所隐居的寺庙。 【赏析】 此词首二句写吴可读在京城任职时,因上书极言时政得失而获罪,被贬为郡守,但他并不气馁,仍以诗书自娱。后两句写他隐居寺庙中,依然能吟诵诗歌,过着清苦的生活。
【译文】 朝廷讨论从今以后,皇帝的祭祀从今以后,可怜那些平庸之辈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这件事本来在今天就很突出; 一篇奏疏流传千古,一次牺牲也流传千古,创新的格调和成仁取义的精神,先生是振古以来所没有的。 【注释】 廷议:朝廷讨论、审议。自今:从今,指从现在开始。庙食:古代帝王祭祀时,用牲牢陈列于太庙中以供品飨,因称帝王为“太牢”,臣子进见帝王亦用太牢以示敬意。这里指对君主的祭祀。庸辈:平庸之人
诗句释义 - 宗社亿万世大计所关:这里表达了对国家长久和稳定繁荣的担忧,强调维护国家社稷、民族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宗社"指国家的根基和命运,"亿万世"意味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时期;"大计"指的是重大的计划或决策。 - 岂为沽名拼一死:表示诗人认为,为了名声而牺牲生命是不值得的,他反对以个人的名誉或地位作为牺牲。"沽名"通常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名誉,这里的反义词是"拼一死",即不顾一切地选择死亡。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诗,前两句“直谏孤臣”“垂帘双圣”分别点出了历史上有两位名臣和两位女皇。后两句是对他们功绩的高度赞扬。 【答案】 译文: 忠诚的直言大臣,临终之前还封上奏章,他忠贞的气节将流芳万年。 垂帘听政的女皇,对忠臣大加褒奖的恩典,她美好的名声将传颂千古。 赏析: 此诗赞颂了两位名臣的丰功伟绩。首句中的“直谏孤臣”指的是唐代著名的宰相狄仁杰
【注释】挽吴可读联:这是一副挽联,上联是说国家大计只要能挽回,即使我死也无所惜;下联是说吴先生今天不朽了,我对他忠心耿耿天庭也会咨嗟。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末年,当时元朝正与农民起义军作战,诗人对吴先生的忠诚表示敬佩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和理解,解答此类试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格式为“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艺术效果”。 “遗疏表孤忠”一句中,“遗疏”是指古代臣子给君王的书面陈述。“表”在这里是向朝廷呈送奏章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写这份遗疏是为了表达我的一片忠心。 “惟一片血诚,可格鬼神”一句中,“血诚”
【注释】 “挽吴可读联”:这是一首挽联,作者吴可读用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的言辞来悼念他的朋友。 吮血写孤忠(吮:吸。吮血写:比喻呕尽心血。): 形容朋友忠诚耿直,竭尽心力为国家效力。 莫大文章(莫:没有。莫大文章:伟大的文章。):指朋友的文章或学问,非常了不起。 哀感行路(哀伤之情感动路人):形容朋友的遭遇,让路过的人都感到悲伤。 攀髯毕臣志(攀:抓住;髯:长胡须。毕:竭尽。)
注释:死难道为了沽取名利,上天鉴察我一心为国; 官不是在位者,但世人传说大一统时,人心安定。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大义的忠诚和坚守,即使面对生死、荣辱等重大考验,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诗中“天鉴孤忠”和“世传大统”都体现了作者对正义、公正的追求和信念
【注释】 挽联。吴可读,诗人名。陵,墓地。 译文:世上没有人嘲笑您愚昧,谁肯冒着生命危险上书;去世时还能傍着坟墓,可能埋骨后得到安慰。 赏析: 此诗为挽联,表达了对吴可读的敬仰之情和对其死志的惋惜。诗中“世莫笑公愚,谁肯上书拼一死”两句,表达了世人对吴可读的误解和嘲笑,认为他是个愚蠢之人,不值得为他上书求情。然而,吴可读却毅然决然地走上求情之路,不惜以一死相拼。这一行为令人敬佩,也让人感到惋惜。
【注释】 挽吴可读联:这是一副挽联,上联写吴地的人民,下联是写皇帝。 在公岂是沽名,知遇感先朝,涕泣余生图死报:你在朝廷中难道只是为了谋取名声吗?你被皇帝赏识和重用,你感激皇恩并立志报答皇恩; 惟圣乃能从谏,继承申前诏,褒扬旷典悯孤忠:只有圣人才能接受劝谏,继承并重申皇帝以前的命令,表彰这种旷世的仁德,怜悯这个忠臣的不幸。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吴地人民的挽联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过读,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的提示和要求答题即可。“挽吴可读联”是题目,意思是说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这是一道理解性的题目,首先从整体上理解全诗的意思,然后抓住诗中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国事赖廷争”的意思是国家的事情依靠廷争;“虽有万难,终归一是”的意思是即使有万般困难,也终究会归于一致;“孤忠邀圣鉴”的意思是我独自的忠诚被皇帝所赏识
【注释】 谪宦:贬官。吴可读:字可读,号澹庵,明末文学家、史学家。联:对偶句。应:应当。判:同“拚”,尽。忠:忠诚。怼(duǐ):怨恨。安金藏:即安金藏太子。明太子:即明英宗。悟主:明白君主的心意。同志不同生:志同道合的人没有能够同时活着的。 【赏析】 这首诗是吴可读为悼念明英宗复辟而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明英宗复辟的强烈不满和对当时朝政的愤懑之情。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押韵平仄相间,节奏鲜明。
【注释】 挽吴可读联:指哀悼吴可读。挽,慰问、哀悼;可读,字元可。 死傍山陵:死后葬在墓地。 常对蓟门风雨:常常面对蓟门地区的风雨,意即经常怀念故乡。蓟门,今天津市蓟州区一带。 光争日月:与日月争辉。 吏部文章:吏部是古代中央官署名之一,掌管全国官吏任免升降及考课等事务。吏部文选,即吏部的选拔人才工作。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友人的挽联。全联以“生死”、“荣枯”作反衬
【注释】: 1. 挽吴可读联:为吴可读的挽联。吴可读,字子高,号雪村,江苏吴县人。清乾隆时举人,官河南永城知县。有《雪村遗稿》。 2. 曹修古:即曹操(155—220)。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3. 其愚不可及:指吴可读为人忠厚,愚直。 4. 马伸桥:相传在安徽庐江县东,一名“义桥”。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遇救。 【赏析】: 诗是吴可读为好友马伸所撰的挽联
【注释】 挽:吊唁。联:对仗工整的四句诗。 惠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长安城东。颜:指唐玄宗李隆基。 文恪:即宋太宗赵炅,谥号文,故称之。后先:先后。尸谏:以身相谏。 孤忠:孤立一地的忠诚。壮:壮观,宏伟。秦甸:指秦地,今陕西一带。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句写自己与惠、杨二帝相隔咫尺,却未能相见;次句说因为不能见他们,所以死恋着蓟门风雨中;三、四句说效仿文恪,死后也以身相谏,为孤忠
【注释】 挽:哀悼,祭奠。少海:指渤海,古时称燕地为渤海。“奕世”:世代,代际。华:光耀、显赫。统绪:继承。攀髯(rán)得死所(suǒ):意谓抓住机会而得以死里逃生。吊古:凭吊先人的坟墓。抔(póu)土:坟墓上的土,比喻死者的尸骨。傍山陵:在山陵边,即墓地旁边。 【赏析】 《挽吴可读联》是一首悼念友人吴可读的挽联,上联写其一生忠诚,下联写其死难,全篇充满了悲愤之情,感人至深。 上联
【注释】 挽 —— 悼诗,哀悼死者的诗文。吴可读 —— 字仲思,号雪坡。北宋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联 —— 对偶句。悯孤忠 —— 怜惜他忠诚不渝的品质。独留千古 —— 独自流芳百世。天壤 —— 天地之间;人间。公论:公正的议论,指正直的舆论。赞 —— 称颂,赞美。弟子 —— 学生或门生。终莫 —— 最后。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老师吴可读的挽词,表达了作者对他生前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的怀念和崇敬
【注释】 挽吴可读联:这是一副对联,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烈士岂殉名,效命输忱”,意为:烈士难道只是为了名声才战死吗?为了国家,他甘愿献出忠诚;第二部分是“圣人能受谏,佥谋独断”,意为:圣人能够接受臣子的规劝,自己却独自决断。 【赏析】 这副对联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吴可读的崇敬之情。它赞扬了吴可读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圣人能接受臣子规劝的赞赏
【诗句释义】 1. 挽:挽歌,即挽歌辞。联:对偶,这里指两行或两句为一组的诗歌形式。 2.可读联:可读,意为可以朗读。联,这里指对偶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意思是说,人生自古以来,又有谁是没有死的呢? 4.凡事行其心所安: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样才能感到安心。 【译文】 挽起吴可读的挽歌,对偶成诗。人生的生与死都是自然的规律,没有什么值得悲伤
``` 挽吴可读联 此古之社稷臣,七尺能捐,执简终安天下计; 许我为忘年友,一缄尚湿,盖棺犹望眼中人。 注释: - 此句中的“社稷”指的是国家的基石和重要支柱,表达了对吴可读作为国家重臣忠诚与坚定的赞赏和尊敬。 - “七尺”在这里比喻人的身躯或者才能,强调了吴可读虽然身体瘦小(七尺),但依然能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 《执简》出自《论语·子罕》,意为坚守自己的职责和原则。 -
【解析】 “帝泽”句,指皇帝的恩泽不能忘记。五更风雨,指五更时分的风雨。帝泽难忘,且领略五更风雨;乡关何处?休怅望万里云天。“乡关”,即故乡,指代自己家乡的地方。这两句说,皇帝的恩泽不能忘记,就应体会一下五更时分的风雨,不要只惦记着遥远的家乡,而对眼前的生活无动于衷。“帝泽”句是说皇帝的恩泽,“乡关”句是说家乡的情况。 【答案】 译文:皇帝的恩泽不能忘记,就应体会一下五更时分的风雨
【注】 梁木:栋梁之材。 效史鱼:效法史鱼(指史鱼直谏,被贬为庶人)。 文恪:文皇即宋太宗赵炅。 【译文】 栋梁之材要遭毁坏了,效仿史鱼那样智虑周详,力争一谏; 生死也很大,与文皇前后辉映,共著千秋。 【赏析】 此诗是诗人追忆吴可读的挽联,赞颂其忠贞不渝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全诗语言简练凝练,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吴可读的深情厚意
【注释】 公复何言:公复有何话说。可读联:可诵读的对联。 叹今生望绝龙髯,白首九原依圣主:感叹自己一生未能实现大功于国家,到死也无处投奔; 人谁不死,看吾邑封高马鬣,青山千古吊忠魂:世上谁没有死呢?看我家乡有名山峻岭,人们会千秋万代地悼念我忠贞不屈的英魂。 【赏析】 此诗是作者晚年所作。当时他年老多病,已不能为官,所以借挽联来表达自己对朝廷和君王的忠诚。 “公复何言,叹今生望绝龙髯
【注释】: 挽吴可读联:这是一副对联,上联“直以小臣争大计”,下联“拼将一死博千秋”表达了作者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精神。 【赏析】: 这两句诗是作者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为了正义的事业,不顾个人生死,敢于拼搏的精神表现。它反映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诗句释义】 裕深谋于数载:指在长时间的筹划中积累的深谋远虑。 大知若愚: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得好像很愚笨;形容真正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 贤者固未可测也:贤者确实难以预测。 维全局以一身:指的是以自己的利益去考虑整个局势的发展。 立言不朽:意思是留下的著作将永远流传下去。 仁人尚亦有利哉: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也有其自身的利益存在。 【译文】 经过长时间的谋划,深谋远虑,像真正的智者一样
【注】: 1、款洽(quǎn kài)久忘年——彼此相处融洽,忘记了年龄。 2、忆萧寺光阳——回忆当年在佛寺的清幽时光。 3、围炉清话——围着火炉,谈笑风生。 4、纵横上下古今——指涉古论今,无所不至。 5、抵掌谈怀犹在目——形容谈心时情景逼真如在眼前。 6、睽违才匝月——离别已经一个多月了。 7、忽蓟门风雨——忽然间,蓟门下起了暴风雨。 8、抗疏直言——上奏章陈述意见。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