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头虏姓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晋初,索头种有部落数万家在云中。惠帝末,并州刺史东嬴公司马腾于晋阳为匈奴所围,索头单于猗驰遣军助腾。怀帝永嘉三年,驰弟卢率部落自云中入雁门,就并州刺史刘琨求楼烦等五县,琨不能制,且欲倚卢为援,乃上言“卢兄驰有救腾之功,旧勋宜录,请移五县民于新兴,以其地处之”琨又表封卢为代郡公。愍帝初,又进卢为代王,增食常山郡。其后卢国内大乱,卢死,子又幼弱,部落分散。卢孙什翼鞬勇壮,众复附之,号上洛公,北有沙漠,南据阴山,众数十万。其后为苻坚所破,执还长安,后听北归。鞬死,子开字涉珪代立。
先是,鲜卑慕容垂僭号中山。晋孝武太元二十一年,垂死,开率十万骑围中山。明年四月,克之,遂王有中州,自称曰魏,号年天赐。元年,治代郡桑干县之平城。立学官,置尚书曹。开颇有学问,晓天文。其俗以四月祠天,六月末率大众至阴山,谓之却霜。阴山去平城六百里,深远饶树木,霜雪未尝释,盖欲以暖气却寒也。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柩,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开暴虐好杀,民不堪命。先是,有神巫诫开当有暴祸,唯诛清河杀万民,乃可以免。开乃灭清河一郡,常手自杀人,欲令其数满万。或乘小辇,手自执剑击檐辇人脑,一人死,一人代,每一行,死者数十。夜恒变易寝处,人莫得知,唯爱妾名万人知其处。万人与开子清河王私通,虑事觉,欲杀开,令万人为内应。夜伺开独处,杀之。开临死,曰“清河、万人之言,乃汝等也”是岁,安帝义熙五年。开次子齐王嗣字木末,执清河王,对之号哭,曰“人生所重者父,云何反逆”逼令自杀,嗣代立,谥开道武皇帝。
十三年,高祖西伐长安,嗣先娶姚兴女,乃遣十万骑屯结河北以救之,大为高祖所破,事在朱超石等传。于是遣使求和,自是使命岁通。高祖遣殿中将军沈范、索季孙报使,反命已至河,未济,嗣闻高祖崩问,追执范等,绝和亲。太祖即位,方遣范
宋书 · 卷九十五 · 列传第五十五 · 索虏
介绍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是一篇记载了北朝时期北匈奴后裔建立的北魏政权的历史文献。以下是对这篇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 历史背景:《宋书》作为南朝刘宋时期的一部重要史籍,记录了大量南北朝至宋朝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即记述了北匈奴后裔建立的北魏政权的历史,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的民族融合和政权更迭的历史过程。
- 人物生平:在这篇传记中,提到了索头虏,他是索头姓李陵的后代。李陵是汉朝时期投降匈奴的将军,其家族在匈奴中有着一定的地位。索头的后人也在北匈奴中繁衍生息,成为北魏政权的重要成员之一。
- 政权建立与传承:文章还提到嗣死,谥曰明元皇帝,子焘字佛狸代立,说明了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包括继承人的选择和继承权的斗争,以及母后杜氏的角色和影响。
- 社会影响:文中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如军旅大起、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各献金帛等物,以及下及富室小民也有献私财至数十万者,这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 文学风格与特点:《宋书》作为史书,其文风严谨,语言精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独特的历史观。此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窗口。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关推荐
索头虏,这一历史名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对北方民族的一种称谓,其含义源自于当时北方民族独特的发辫习俗。以下是对其的相关描述: 1. 起源与发展:索头虏的先祖可追溯至汉代的李陵,其后裔在匈奴中建立多个部落群,这些部落各自拥有不同的名称和称号。晋初时,索头虏的一个分支在云中地区拥有数万家,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力量。 2. 历史事件:惠帝末年,并州刺史东嬴公司马腾在晋阳被匈奴所围,索头单于猗驰派遣军队援助
``` 十三年,高祖西伐长安,嗣先娶姚兴女,乃遣十万骑屯结河北以救之,大为高祖所破,事在朱超石等传。于是遣使求和,自是使命岁通。 译文: 在十三年的时候,高祖向西讨伐长安。后来他的女儿被姚兴收为妻子,于是派遣十万骑兵驻扎在黄河以北,以此来救援姚兴。但这次行动被高祖打败了,这件事记载在朱超石等人的传记里。于是他们派使节来请求和谈,从此以后,双方每年都有使者往来。 赏析: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索头虏姓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晋初,索头种有部落数万家在云中。惠帝末,并州刺史东嬴公司马腾于晋阳为匈奴所围,索头遂南渡河,至洛阳,杀司马炽,自立年号建和,都统万城。索头既南渡,驰相要结,驱扇疆场,大为民患。德祖遣长社令王法政率五百人据邵陵,将刘怜领二百骑至雍丘以防之。楚之于白马县袭怜,为怜所破。会台送军资至
``` 宋书 · 卷九十五 · 列传第五十五 · 索虏 虏乘胜遂至虎牢,德祖出步骑欲击之,虏退屯土楼,又退还滑台。长安、魏昌、蓝田三县民居在虎牢下,德祖皆使入城。虏别遣黑槊公率三千人至河阳,欲南渡取金墉。德祖遣振威将军、河阴令窦晃五百人戍小垒,缑氏令王瑜四百人据监仓,巩令臣琛五百人固小平,参军督护张季五百人屯牛兰,又遣将领马队,与洛阳令杨毅合二百骑,缘河上下,随机赴接。十二月,虏置守于洛川小垒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诗句 郑兵与公孙表及宋兵将军、交州刺史交址侯普几万五千骑,复向虎牢,于城东南五里结营,分步骑自成皋开向虎牢外郭西门。德祖逆击,杀伤百余人,虏退还保营。 译文 郑国军队与公孙表等人一起率领宋国军队和交州侯普的军队共约数万骑兵,再次向虎牢关进发,在城东南五里的地方扎营。他们分别派出步兵和骑兵,从成皋出发,攻打虎牢关外城的西门。德祖迎战
这首诗是《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中的一段,描述了北魏军队攻打青州的情况。下面是诗句的翻译: 虏又遣楚兵将军徐州刺史安平公涉归幡能健、越兵将军青州刺史临菑侯薛道千、陈兵将军淮州刺史寿张子张模东击青州,所向城邑皆奔走。 译文:北魏又派遣楚兵将军徐州刺史安平公涉归幡能健、越兵将军青州刺史临菑侯薛道千、陈兵将军淮州刺史寿张子张模向东攻击青州,所到之处的城邑都纷纷逃走。 注释
宋书·卷九十五 ·列传第五十五 索虏 嗣自邺遣兵益虎牢,增围急攻,郑兵于虎牢率步骑三千,攻颍川太守李元德于许昌。车骑参军王玄谟领千人,助元德守,与元德俱散败。虏即用颍川人庾龙为颍川太守,领骑五百,并发民丁以戍城。德祖出军击公孙表,大战,从朝至晡,杀虏数百。会郑兵军从许昌还,合围,德祖大败,失甲士千余人,退还固城。嗣又于邺遣万余人从白沙口过河,于濮阳城南寒泉筑垒。朝议以“项城去虏不远,非轻军所抗
``` 诗句: 宋书 · 卷九十五 · 列传第五十五 · 索虏 刘粹遣李元德袭许昌,庾龙奔迸,将宋晃追蹑,斩龙首。元德因留绥抚,并上租粮。虏悦勃大肥率三千余骑,破高平郡所统高平、方与、任城、金乡、亢父等五县,杀略二千余家,杀其男子,驱虏女弱。兖州刺史郑顺之戍湖陆,以兵卒不敢出。冠军将军申宣戍彭城,去高平二百余里,惧虏至,移郭外居民,并诸营署,悉入小城。嗣又遣并州刺史伊楼拔助郑兵攻虎牢
这首诗是关于宋文帝时期,北魏入侵南朝的虎牢(今河南洛阳)的故事。 让我们逐句翻译这首诗: 二十一日,虏作地道偷城内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可得防。至其月二十三日,人马渴乏饥疫,体皆干燥,被创者不复出血。虏因急攻,遂克虎牢。自德祖及翟广、窦霸,凡诸将佐及郡守在城内者,皆见囚执,唯上党太守刘谈之、参军范道基将二百人突围南还。城将溃,将士欲扶德祖出奔,德祖曰“我与此城并命
``` 宋书·卷九十五 · 列传第五十五 · 索虏 德祖,荥阳南武阳人也。晋末自乡里南归。初为冠军参军、辅国将军,道规为荆州,德祖为之将佐。复为高祖太尉参军。高祖北伐,以为王镇恶龙骧司马。加建武将军。为镇恶前锋,斩贼宁朔将军赵玄石于柏谷,破弘农太守尹雅于梨城,又破贼大帅姚难于泾水,斩其镇北将军姚强。镇恶克立大功,盖德祖之力也。长安平定,以为龙骧将军、扶风太守,仍迁秦州刺史,将军如故。
``` 宋书 · 卷九十五 · 列传第五十五 · 索虏 虏既克虎牢,留兵居守,余众悉北归。少帝曰“故宁远司马、濮阳太守阳瓒,滑台之逼,厉诚固守,投命均节,在危无挠,古之忠烈,无以加之。可追赠给事中,并存恤遗孤,以慰存亡”。尚书令傅亮议瓒家在彭城,宜即以入台绢一百匹,粟三百斛赐给。 文士颜延之为诔焉。龙骧将军兖州刺史徐琰、东郡太守王景度并坐失守,钳髡居作,琰五岁,景度四岁。 时宣威将军
宋书 · 卷九十五 · 列传第五十五 · 索虏 嗣死,谥曰明元皇帝,子焘字佛狸代立。母杜氏,冀州人,入其宫内,生焘。焘年十五六,不为嗣所知,遇之如仆隶。嗣初立慕容氏女为后,又娶姚兴女,并无子,故焘得立。壮健有筋力,勇于战斗,忍虐好杀,夷、宋畏之。攻城临敌,皆亲贯甲胄。元嘉五年,使大将吐伐斤西伐长安,生禽赫连昌于安定,封昌为公,以妹妻之。昌弟赫连定在陇上,吐伐斤乘胜以骑三万讨定
这首诗是关于宋文帝刘义隆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入侵宋朝的记载。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京兆人韦玄隐居养志,有高名,姚兴备礼征,不起。 【注释】:京兆人,即今陕西一带的人。韦玄隐居养志,指的是他过着隐居生活,修养心志。高名,指的是他的名声很高。姚兴备礼征,指的是姚兴用尽各种礼节来征召他。不起,意思是他拒绝了姚兴的征召。 高祖辟为相国掾,宋台通直郎,又并不就。 【注释】:高祖
诗句: 后将军长沙王义欣出镇彭城,总统群帅,告司、兖二州曰: 夫王者之兵,以义德相济,非徒疆理土地,恢广经略,将以大庇苍生,保全黎庶。是以蒙践霜雪,逾历险难,匡国宁民,肃清四表。昔我高祖武皇帝,诞膺明命,爰造区夏,内夷篡逆,外宁寇乱,灵武纷纭,雷动风举,响斩龙堆,声浮云、朔,陵天振地,拔山荡海。于是华域肃清,讴歌允集,王纲帝典,焕哉惟文,太和烟煴,流泽洋溢。中叶谅暗,委政冢宰,黠虏乘衅,侵侮上国
``` 昔淮、泗初开,狡徒纵逸,王旅入关,群竖飙扇,襄邑之战,素旗授首,半城之役,伏尸蔽野,支解体分,羽翼摧挫。 加之构难西虏,结怨黄龙,控弦熸灭,首尾逼畏,蜂屯蚁聚,假息旦夕,岂复能超蹈长河,以当堂堂之陈哉。夫顺从贵速,归德恶晚,赏褒先附,威加后服。 是以秦、赵羁旅,披棒委诚,施绂乘轩,剖符州郡。慕容、姚泓,恃强作祸,提挈万里,卒婴鈇钺。皆目前之诚验,往世之所知也。圣上明发爱恤
``` ```scss 宋书 · 卷九十五 · 列传第五十五 · 索虏 上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曰: 逆虏乱疆埸,边将婴寇仇。坚城效贞节,攻战无暂休。覆沈不可拾,离机难复收。势谢归涂单,于焉见幽囚。烈烈制邑守,舍命蹈前修。忠臣表年暮,贞柯见严秋。楚庄投袂起,终然报强仇。去病辞高馆,卒获舒国忧。戎事谅未殄,民患焉得瘳。抚剑怀感激,志气若云浮。愿想凌扶摇,弭旆拂中州。爪牙申威灵,帷幄骋良筹
``` 我朝仁德弘广,不使百姓受苦,也不纵容他人犯错。我们与他们和平相处,友好往来。过去南秦王杨玄识达天运,在大化尚未到来之前,超越了赫连氏,远归忠心。然而,杨玄去世后,他的兄弟杨难当却忠诚坚定,请求娶我女为妻,与我们缔结婚姻联盟,自比于内郡。而汉南白雉,登上餐桌供食用。朝廷对此事表示赞赏,授予他专征之职。没想到对方在疆场小节上却背信弃义,私自发动攻击,使我失去了宾属。杨难当带着妻子和同族
诗句:若众军就临,将令南海北泛,江湖南溢,高岸垫为浦泽,深谷积为丘陵。晋余黎民,将云集雾聚,仇池之师,τ区山谷之中,何能自固。 译文:如果众军逼近,我们将令南海向北泛滥,长江和黄河向南泛滥,高岸变成湿地,深谷积累成为丘陵。晋余的百姓将要像云一样聚集在雾中,仇池的军队将在山谷中固守,他们怎么能够自己保全呢? 关键词解释: - 若众军就临:如果众军逼近。 - 将令南海北泛:将让南海向北泛滥。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昔在景平之末,国祚中微,彼乘我内难,侵我司、兖。是以七年治兵,义在经略,三帅涉河,秋毫不犯。但崇此信誓,不负约言耳。 【注释】: 景平之末:指南宋末年。国祚中微:国家的运势已经衰弱。内难:内部的困难。涉河:渡过河流,比喻出征。秋毫:形容极小的事物或细节。 彼伺我军,仍相掩袭,俘我甲士,剪我边民,是彼有两曲,我有二直也。司马楚、文思亡命窜伏,鲁轨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二十三年,虏安南平南府又移书兖州,以南国侨置州,不依城土,多滥北境名号,又欲游猎具区。兖州答移曰: 夫皇极肇建,实膺神明之符,生民初载,实禀冲和之气。故司牧之功,宣于上代,仁义之道,兴自诸华。在昔有晋,混一区宇,九译承风,遐戎向附。永嘉失御,天网圮裂,石、容、苻、姚,递乘非据,或栖息赵、魏,或保聚邠、岐。我皇宋属当归历,受终晋氏,北临河、济,西尽咸、汧
诗句 往年贵主献书云“强者为雄”斯则弃德任力,逆行倒施,有一于此,何以能振。 - 注释: 指的是过去某位尊贵的君主曾经向宋国进贡书信,信中提出“强大者才能称霸天下”,这句话表明了抛弃道德而单纯依靠武力,以及逆行倒施的行为,如果存在这样的行为,那么如何能够恢复国家的繁荣呢? 又加欲“游猎具区,观化南国”。 - 注释: 进一步表示这位贵主还想去南方的各国游玩打猎,以观赏那里的文化和风俗。
诗句 第一段:今平城遗虐,连兵大坛,东西狼顾,威形莫接,长安孤危,河、洛不戍,平阳二孽,世连土宇,拥率部落,控弦五万,东屯潼塞,任质军门。私署安西将军常山白广平练甲高平,进师汧、陇。北漠护军结驷连骑,提戈载驱。胡兰洛生等部曲数千,拟击伪镇,阖境颙颙,仰望皇泽。伏愿陛下给一旅之众,北临河、陕,赐臣威仪,兼给戎械,进可以厌捍凶寇,覆其巢窟,退可以宣国威武,镇御旧京。使中都有鸣鸾之响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是一篇记载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一北方过程中的历史文献。文章主要描述了拓跋焘如何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对北方各族的统一,以及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臣仰恩天时:我仰仗上天的恩泽与时机。 2. 以义伐暴:用道义讨伐残暴。 3. 辄东西结连:立即在东西两方向建立联盟。 4. 南北树党:在南北两个方向树立党羽。 5.
【宋】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吾少览篇籍,颇爱文义,游玄玩采,未能息卷。自缨绋世务,情兼家国,徒存日昃,终有惭德。而区宇未一,师馑代有,永言斯瘼,弥干其虑。加疲疾稍增,志随时往,属思之功,与事而废。残虐游魂,齐民涂炭,乃眷北顾,无忘弘拯。思总群谋,扫清逋逆,感慨之来,遂成短韵。卿等体国情深,亦当义笃其怀也。 【注释】: 1. 吾少览篇籍:我年轻时就广泛阅读典籍。 2. 颇爱文义
诗句翻译 1 仆以不德,荷国荣宠,受任边州,经理民物,宣播政化,鹰扬万里,虽尽节奉命,未能令上化下布,而下情上达也。 - 我由于无德,受到国家的恩宠,担任了边境的职务,管理民众和事物,传播政治和文化,我像雄鹰一样飞越万里,尽管尽力尽职,却未能让我的上级的政策向下传达到民众之中,使我的下情能够上达。 2. 比者以来,边民扰动,互有反逆,无复为害,自取诛夷。死亡之余,雉菟逃窜,南入宋界,聚合逆党
诗句 1 知以边氓扰动,多有叛逆: - “知”:知道 - “以”:因为 - “边氓”:边境的百姓 - “扰动”:骚扰、骚动 - “多有叛逆”:有许多叛逆 2. 欲杜绝奸宄,两息民患: - “欲”:想要 - “杜绝”:彻底断绝 - “奸宄”:违法作乱的人 - “两息”:两次消除 - “民患”:民间的祸患 3. 又欲迭送奔亡,禁其来往: - “又欲”:再次希望 - “迭送”:交替送去 -
诗句: 译文: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中描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自率步骑十万侵犯汝南的事迹,他先声言狩猎梁川,然后派遣大军南下。当大军到达时,城内守军坚守不出,而城外的拓跋焘则发动猛烈攻击,城内守军虽死伤惨重,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最终被攻克。在进攻悬瓠城时,城内战士不足千人,城内守军在陈南顿二郡太守郑绲、绥远将军汝南颍川二郡太守郭道隐的带领下弃城逃走。拓跋焘随后掠夺抄掠淮西六郡,杀戮甚多。
这首诗描述了宋朝和北魏的战争历史,包括宋文帝元嘉之败、彭城之役以及任城公的战死等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展现了北魏军队的实力和策略,同时也揭示了宋文帝在战争中的失败。 宋文帝元嘉之败是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公元424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派大将沈庆之率军攻打魏朝,结果大败而归。这次战役不仅使北魏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也使得南宋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彭城之役是在公元425年发生的
这首诗是关于宋书中的一段内容,作者通过描述历史事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和相应的译文: 1. "顷关中盖吴反逆,扇动陇右氐、羌,彼复使人就而诱劝之。" (关中盖吴反叛,煽动陇右的氐人和羌人,他们又派人前来引诱我们。) - 注释:关中指的是中国西部地区,盖吴可能是叛乱的首领或者领导者,这里指代某个地方的统治者或势力。陇右则指的是甘肃一带,氐人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首诗是宋朝时期的《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中的一段文字。以下是逐句释义以及相关的译文和注释: 1. 往之日,彼作何方计,为堑城自守,为筑垣以自鄣也。 【译文】:过去的那一天,他打算如何行动?是修筑城池进行防守,还是筑墙来保护自己。 2. 彼土小雨,水便迫掖,彼能水中射我也。 【译文】:他们的土地下过雨后,水涨起来,他们能在水下射箭。 3. 我显然往取扬州,不若彼翳行窃步也。
【诗句】:此后复求通和,闻太祖有北伐意,又与书曰“彼此和好,居民连接,为日已久,而彼无厌,诱我边民,其有往者,复之七年。去春南巡,因省我民,即使驱还。自天地启辟已来,争天下者,非唯我二人而已。今闻彼自来,设能至中山及桑干川,随意而行,来亦不迎,去亦不送。若厌其区宇者,可来平城居,我往扬州住,且可博其土地。伧人谓换易为博。彼年已五十,未尝出户,虽自力而来,如三岁婴儿,复何知我鲜卑常马背中领上生活
这首诗是关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军事行动。它描述了南朝宋在北方边境的军事部署,旨在阻止北魏军队的入侵。 下面是逐句的译文: 1. 可遣宁朔将军王玄谟率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镇军咨议参军申坦等,戈船一万,前驱入河。 - 可以派遣宁朔将军王玄谟率领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镇军谘议参军申坦等人,带领一万名戈船,作为前锋进入黄河。 2. 使持节、督青冀幽三州徐州之东安东莞二郡诸军事、辅国将军
这首诗出自《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是关于南宋时期,因为军旅频繁,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都献纳金帛等物,以助国用。下至富室小民,也有献私财至数十万者。又因为兵力不足,尚书左仆射何尚之参议发南兖州三五民丁,父祖伯叔兄弟仕州居职从事、及仕北徐兖为皇弟皇子从事、庶姓主簿、诸皇弟皇子府参军督护国三令以上相府舍者,不在发例,其余悉倩暂行征。符到十日装束,缘江五郡集广陵,缘淮三郡集盱眙
``` 宋书 · 卷九十五 · 列传第五十五 · 索虏 索头虏姓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索头即托跋,是拓跋部的祖先,其族源可以追溯至汉代的将军李陵。李陵降匈奴后,其族人在匈奴建立了多个部落,其中“索头”部落即为其中之一。 索头虏姓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拓跋部建立之初,便有了“索头”部落
诗句: ``` 先是,焘遣员外散骑侍郎王老寿乘驿就太祖乞黄甘,太祖饷甘十簿、甘蔗千挺。 ``` 译文: 在此前,拓跋焘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王老寿乘坐驿马前往刘裕那里请求黄甘,刘裕赠给王老寿黄甘十份、甘蔗一千根。并就此向他索要马匹,说:“近来年成丰足,朝廷内外没有忧虑,春天末将要东巡到吴郡和会稽,以便尽情游览。登上沧海之滨,探访大禹的遗迹,登临姑苏之台,搜寻长洲之苑,虽然水陆交通繁忙但缺少良马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宋军将领刘遵考率领军队前往彭城。当他们抵达小涧时,遭遇到北魏军队的截击。由于北魏军队已经切断了刘遵考的退路,他不得不下令撤退,并与左军将军尹弘共同守卫横江。此时,宋军在长江防线上的部署显得尤为重要,以防止北魏军队继续南下威胁江南。 北魏方面,拓跋焘自彭城南出后,于十二月渡过淮水,攻破胡崇之等人的军队。随后,他又率军继续南进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宋书 · 卷九十五 · 列传第五十五 · 索虏 寻迁建武将军、淮南太守,仍总守事。游逻上接于湖,下至蔡洲,陈舰列营,周亘江畔,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船舰盖江,旗甲星烛。皇太子出戍石头城,前将军徐湛之守石头仓城,都水使者乐询、尚书水部郎刘渊之并以装治失旨,付建康。乘舆数幸石头及莫府山,观望形势。购能斩佛狸伐头者,封八千户开国县公,赏布绢各万匹,金银各百斤。斩其子及弟、伪相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期间,北边的边疆地区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这场战役被称为“索虏”之战。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对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一次重大考验。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1. 战争背景: - 战争发生在宋文帝刘义隆时期,北方边境遭受到强大的侵扰。 - 敌军名为索虏,其首领为拓跋焘(即后来的太武帝),他率领的军队对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
诗句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译文 在先前,敌军宁南将军鲁爽的兄弟率领军队归顺。二十九年,太祖再次派遣张永、王玄谟以及鲁爽等前往北方进行北伐。青州刺史刘兴祖建议攻打河北地区,他说道:“河南地区遭受饥荒,田野无法掠夺物资,如果遭遇意外而坚守,不是十天或一个月能攻克的,拖延了大批军队,转运粮食也会非常劳力。讨伐敌人,安抚百姓,事情需要迅速处理。如今伪帅刚刚死去,同时正值酷暑时节
诗句: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译文: 世祖即位后,索虏(指北朝北魏)请求互市。江夏王义恭、竟陵王诞、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主张应该允许。而柳元景、王玄谟、颜竣、谢庄、檀和之、褚湛之则认为不应该答应。当时就同意了与北魏的互市。 赏析: 此诗出自宋代史学家沈约所著的《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这首诗记录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与北方北魏之间的外交互动,特别是互市一事
诗句 朕承休烈,属当泰运,思播灵武,廓宁九服,岂可得临万乘之机,遘时来之遇,而不讨其雠逆,振其艰患哉。今可分命诸军,以行九伐。使持节征东大将军安定王直勤伐伏玄、侍中尚书左仆射安西大将军平北公直勤美晨、散骑常侍殿中尚书平北将军山阳公吕罗汉,领陇右之众五万,沿汉而东,直指襄阳。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勃海王直勤天赐、侍中尚书令安东大将军始平王直勤渴言侯、散骑常侍殿中尚书令安西将军西阳王直勤盖户千,领幽
诗句: ```markdown 既而晋安王子勋事平,太宗遣张永、沈攸之北讨,薛安都大惧,遣使引虏。虏遣万骑救之,永、攸之败退。虏攻青、冀二州,并克,执沈文秀、崔道固。又下书: 朕承天序,临御兆民,思阐皇风,以隆治道。而荆吴僭傲,跨歭一方,天降其殃,以罚有罪,篡戮发于萧墙,毒害婴于群庶。徐州刺史薛安都、司州刺史常珍奇,深体逆顺,归诚献款。遭难已久,饥馑荐臻,或以糊口之功,私力窃盗。或不识王命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此后虏复和亲,信饷岁至,朝廷亦厚相报答。泰豫元年,虏狭石镇主白虎公、安阳镇主莫索公、贞阳镇主鹅落生、襄阳王桓天生等,引山蛮马步二万余人,攻围义阳县义阳戍。司州刺史王赡遣从弟司空行参军思远、抚军行参军王叔瑜击大破之,虏退走。 自索虏破慕容,蛮马二万余人攻围义阳,据有中国,而芮芮虏有其故地,盖汉世匈奴之北庭也。芮芮一号大檀,又号檀檀,亦匈奴别种
索虏的诗句,通过其历史背景和内涵,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对彼此的蔑称,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民族冲突。以下是具体的诗句: 1. 诗题与作者: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由南朝的史臣所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 - 在这段记载中,“索虏”作为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特定称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对立和文化冲突。 2. 诗句原文: - “久矣,匈奴之与中国并也。自汉氏以前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太祖惩祸未深,复兴外略,顿兵坚城,弃甲河上,是我有再败,敌有三胜也。从此以后,通互市,纳和亲,而侵疆轶戍,于岁连属。逮泰始构纷,边将外叛,致夷引寇,亡我四州。高祖劬劳日昃,思一区宇,旍旗卷舒,仅而后克。后主守文,刑德不树,一举而弃司、兖,再举而丧徐方,华服萧条,鞠为茂草,岂直天时,抑由人事。夫地势有便习,用兵有短长。胡负骏足,而平原悉车骑之地。南习水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