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读书
介绍
。
《读书》是1936年8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刊物上发表的散文诗。文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读书”的情景和乐趣,并表达了对书籍、知识与智慧的热爱之情。
“读书”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作品,通过描述一个人沉浸在书中的场景,展现了阅读带来的愉悦体验以及它如何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
1. 摘要
- 标题:《读书》
- 作者:毛泽东(1936年8月20日)
- 内容概要:
- 描述一个人沉浸在书中的情景,表达了对书籍、知识与智慧的热爱。
- 强调阅读带来的愉悦和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
- 描述一个人沉浸在书中的情景,表达了对书籍、知识与智慧的热爱。
2. 内容
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读书”的场景。作者描述了一个人在图书馆或书房里静静地翻阅着书页的情景。他
相关推荐
释义: 家财是什么,是堆积的书架上放的书。 早上我打开高斋的门,独自与圣人对话。 英贤虽然已经去世,但是从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心许。 案头有蠹鱼,但比那些庸俗的人强。 译文: 家中有多少财物,堆积成书架和梁木。 早晨我打开书房的门,独自与圣人对话。 英雄豪杰虽然已不在世,但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心愿。 案头上看到一只蠹虫,但比起那些庸俗的人强得多。 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读书”,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他对读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幽沈谢世事:沉静地远离世俗纷扰。 2. 俯默窥唐虞:静静地观察唐尧、虞舜时代的治理方式。 3. 上下观古今:从古至今,从上到下地观察。 4. 起伏千万途: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变化,有无数的路径。 5. 遇欣或自笑:遇到快乐的事情时,有时会自己嘲笑自己。 6.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书堂感旧》。全诗共五十六句,每两句为一句,分为十段,依次为: 1. 西风吹雨来,濯此青琅玕。 2. 黄华媚幽独,秀色如可餐。 3. 我居适在野,门庭已荒寒。 4. 老屋四壁立,生涯堪鼻酸。 5. 向来颇好饮,无日无杯盘。 6. 而今废升斗,百忧何以宽。 7. 惟取架上书,拭几支颐观。 8. 伟哉圣贤旨,妙处言莫殚。 9. 如渴遇新汲,醒然开肺肝。 10. 因不求甚解
这首诗描述了读书人的日常生活。他低头对着千载的古籍,把卷竟长日;他的兴亡见俯仰,忠佞更得失。他意合心自知,感嘅屡沾臆;他的朱黄纷几砚,缃素互编帙。他比邻亦好事,挟策到蓬荜;纵谈及羲皇,坐待寒月出。 注释: - 读书 - 低头对千载:低头看着千年的书籍 - 把卷竟长日:把书本放在桌子上,长时间阅读 - 兴亡见俯仰:观察国家的兴衰和自己的升降 - 忠佞更得失:忠诚与否,贤能与奸佞,更替变化 -
注释: 1. 老去有馀业:年老时还有未完的事业。老去,指年纪已高。馀业:剩余的事业。 2. 读书空作劳:读书本应是修身养性的事,但如今却徒劳无益。 3. 时闻夜虫响:不时可以听到夜虫的叫声。 4. 每伴午鸡号:常常伴随着公鸡的鸣叫。 5. 久静能忘病:长期安静可以忘记疾病。 6. 因行得出遨:因此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 7. 胡为良自苦:为什么自己要这样辛苦? 8. 膏火自煎熬
注释: 读书:指读书,学习。 愔愔:形容心情烦闷、抑郁的样子。 百不如:一百个不如。 不应投老更看书:我不该在晚年还去读书。 古今得丧今方辨:古今的得失现在才分清。 且向斜阳弄蠹鱼:暂且向夕阳下翻书虫。 赏析: 这是一首写读书人的苦闷与无奈之情的小诗。诗人用“病骨”“投老”和“蠹鱼”三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读书人因年事已高而感到身体衰老、精神萎靡不振以及因年岁已高而对读书产生了厌倦情绪的矛盾心理
读书 读书十车老已忘,人生得意须少壮。 注释:读了十年的书,到了晚年却已经忘记了,人生得意的时候一定要趁年轻。 白发渐多筋力衰,谁为流年更惆怅? 注释:随着时间的流逝,白发渐多,体力逐渐衰弱,谁能让这逝去的时光不再让人惆怅呢? 自寄蛮夷朋旧稀,更将黄卷卧斜晖。 注释:我把书稿寄给远方的友人,老朋友越来越少了,我只好在斜阳下躺下,翻阅这些黄卷。 古来枉直何足道,昨日皦皦今还非。 注释
【注释】 是非得失:指人世间的是非、得失。 两茫茫:指看不清楚,分不清。 遗书:指书信。 细较量:仔细推敲。 掩卷古人堪笑处:指翻开史书看到令人可笑之处。 起来摩腹:站起来揉肚子。比喻读书深思。 步长廊:在走廊中走动。 【赏析】 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作者因上书论王安石新法遭贬黄州,心情郁闷。诗人在狱中写下此诗以抒发胸臆。 第一句是说,自己身处逆境之中,面对的是是非非,成败得失
注释: - 宦牒:指官署的文牒。驰逐:奔跑,快速传递。 - 篇章:诗歌文章。半扫除:指诗文尚未完成。 - 政须:必须,一定要。堂下问:在朝堂上向皇帝请教。 - 糟粕:指无用的东西,引申为粗俗、不雅的意思。意何如:你认为怎么样,有何高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官场生活之余,对读书、写作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读书、写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
【注释】 问 :询问。翁,年老的人。何年:多久?七十馀:指七十多岁。蠹(dù)书虫:喻指不读书的蛀虫。一何愚:多么愚蠢啊。旋增通典缺:很快修完了《通典》。旋:不久。阜陵书:即《文苑英华》。白编还卷舒:很快把《文苑英华》(即《通典》)翻阅完毕。五诗:指五种诗歌。讽:诵读。被底:被子下面。柳集:指《文苑英华》中的“赋”部分。诵日晡:诵读到太阳偏西。玩物能丧志,圣贤言皦如:玩物丧志
《读书》 远遁江湖上,端居风雨中。 纸新窗正白,炉暖火通红。 签帙方重整,声形且细穷。 扶衰倘未死,更破十年功。 注释: 1. 远遁江湖上:远离尘世,隐居江湖。 2. 端居风雨中:形容独自在风雨中端坐,心境孤寂。 3. 纸新窗正白,炉暖火通红:形容书房中的书桌、窗户和炉子都干净明亮,火苗旺盛。 4. 签帙方重整,声形且细穷:形容整理书卷,研究学问。 5. 扶衰倘未死,更破十年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 1. 稽古衰犹力,翻书夜达晨。 注释:稽考古代的历史仍然感到有力量。晚上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赏析: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追求。他不畏艰难,日夜钻研,这种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2. 思人频掩卷,感事忽沾巾。 注释:思念的人频繁地关闭书卷,因为事情而突然流泪。 赏析
读书 束发论交一世豪,暮年憔悴困蓬蒿。 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 病里犹须看周易,醉中亦复读离骚。 若为可奈功名念,试觅并州快剪刀。 注释: 1. 束发论交一世豪:年轻时就与朋友们讨论学问,成为了一代豪杰。 2. 暮年憔悴困蓬蒿:晚年时生活贫困,住在荒凉的蓬蒿之中。 3. 文辞博士书驴券:担任文辞博士,但只写驴券,没有其他成就。 4. 职事参军判马曹:担任官职,负责审判马匹事务。 5
【注释】 两两星躔九九车:指北斗七星。 天津笑我醉骑驴:天津,古地名,这里泛指故乡。 床头正可著周易:床头放着《易经》。 架上何妨抽汉书:《汉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为班固,放在书架上无妨抽出阅读。 幸有古人同臭味:幸,幸运;臭味,气味相投的朋友。《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提倡这种思想,认为朋友之间可以有共同的志趣,但不必要求一致。 不嫌儿子似迂疏:儿子,即自己的儿子。迂疏,迂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方回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诗句解析: 1. 读书 - “读书”指的是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知识。 2. 肝胆尚轮囷 - “肝”和“胆”在这里代指人的志向或情感,“尚”表示仍然,“轮囷”形容事物的形状复杂或曲折。 - “肝胆尚轮囷”意味着作者的志向或情感依然复杂而曲折,难以轻易表达出来。 3. 蠹简堆中著此身 - “蠹简”指的是被蛀虫侵蚀的书籍,“著”表示居住或存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劝学》。全诗共八句,每句五言,共四联。以下是诗句及注释: 1. 先亲爱我读书声,追慕慈颜涕每倾。 - 注释:父母亲疼爱我(“吾”),我常常聆听读书的声音(“读书声”)。每次听到这些声音,我就会想到母亲(“母”)的面容(“慈颜”)。一想到母亲的慈爱,我的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涕每倾”)。 2. 万事到前心尽懒,一编相向眼偏明。 - 注释
读书 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怀不少舒。 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 朱黄参错鸡鸣后,签帙从横月堕初。 抚几欣然时有得,此翁作计未全疏。 注释: 1. 少从师友讲唐、虞:年轻时就向老师和朋友们谈论唐尧、虞舜的事情。 2. 白首襟怀不少舒:到了老年仍胸怀壮志,不感到拘束。 3. 旧谓皆当付之酒:过去认为这些都应该像喝酒一样,随兴而发。 4. 今知莫若信吾书:但现在才深知不如相信书籍。 5.
【解析】 此诗为五言律诗,全诗写诗人苦读不辍,对旧学孜孜以求。首句“力不扶微学”是说:力量不足以支撑起微小的学问,说明学习之艰难;第二句“心犹守旧闻”是说:内心依然坚守着旧有的学识,表明自己对知识的渴望;第三句“壁间科斗字”,指壁上刻有篆隶文字,说明自己的学识来源;第四句“秦火岂能焚”,指秦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暗喻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答案】 ①力不扶微学:意思是说
这首诗出自唐代文学家韦应物的《读诗三首·其二》。下面是逐句解释和赏析: 1. 尧庭君相都俞盛:尧庭,指的是古代帝王的宫殿,这里代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聚集的地方。君相,指的是君王和宰相,这里泛指有地位、有权势的人。都俞盛,表示这些人的学问、声望都很盛大。这一句可能是在说,那些有学问、有声望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文化氛围。 2. 阙里师生博约深:阙里,指的是孔子的故乡曲阜
读书 放翁白首归剡曲,寂寞衡门书满屋。 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 校雠心苦谨涂乙,吟讽声悲杂歌哭。 三苍奇字已杀青,九译旁行方著录。 有时达旦不灭灯,急雪打窗闻簌簌。 倘年七十尚一纪,坠典断编真可续。 客来不怕笑书痴,终胜牙签新未触。 注释: 1. 放翁:指陆游,他晚年隐居于山中。 2. 白首:指头发变白,形容年纪已大。 3. 归剡曲:回到山中的剡曲(地名)。 4. 寂寞衡门
这首诗名为《读书》,是一首描绘读书人的志向与抱负的诗歌。以下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读书四更灯欲尽,胸中太华蟠千仞。仰呼青天那得闻,穷到白头犹自信。 - 读书到了深夜,灯火即将熄灭时,心中充满了宏伟的志向和深沉的思想。他抬头仰望着广阔的天空,渴望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即使一生贫穷到老,他也依然保持着自信。 - “太华”指的是巍峨的华山,象征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的序文。作者在这首诗中,以“读书”为题,抒发自己读书求知、报效国家的志向。 “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迨志有馀。”诗人想读书,但因自己年老力衰而感到力不从心,然而他立志要读遍天下的书,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国家。 “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免愚。”诗人决心追随古代圣人的脚步,努力学习,相信自己一定不会愚蠢。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就能成为一个聪明人。 “置书不读谈虚无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平生爱客如爱书,力虽不逮意有馀。” - 注释:“我平生喜欢交友如同喜欢阅读书籍一样。” - 译文:我虽然力量不足,但是内心对朋友的热爱是足够的。 2. “门前车马久扫迹,老病又与黄卷疏。” - 注释:“门前的车马已经很久没有留下痕迹了,年老体衰又和书本疏远了。” - 译文:我的门前已经很久没有车马经过,因为我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如从前,因此与书本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3
读书 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 后之视今犹视古,吾书未泯要有取。 贾生痛哭汉文时,至今读之有馀悲。 魏徵嘻笑封德彝,生亦岂责绛灌知。 穷秋风雨卧孤馆,万世悠悠百年短。 垂死成功亦未晚,安知无人叹微管。 注释与译文 - 注释: 1. 古人已死书独存:指古代的圣人和贤者虽然已经去世,但他们的书籍却得以流传下来,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对象。 2. 吾曹赖书见古人
【注释】 忆昔年少时:回忆起年轻时。 把卷惟引睡:拿起书来总是想睡觉。 惰游过日月:懒惰地消磨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 自咎辄涕泗:自我责备常常落泪。 老来百事废:年纪大了,什么事情都不做了。 却觉书多味:却发现读书多了,味道也多了。 岂惟时有得:难道仅仅是有时间得到这些。 圣域可坐致:圣人的领域也可以坐而致之,即用功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譬如入武库:就像进入兵器库。 惝恍不暇视:心神不定
【注释】: 1. 吾屋虽喧卑:吾屋虽然嘈杂。 2. 颇不甚芜秽:也不太脏乱。 3. 置席屋中间:把席子放在屋里的中央。 4. 坐卧群书内:坐在或躺在群书中。 5. 横风吹急雨:横风和急骤的雨。 6. 洒我背:雨淋在我的背上。 7. 展卷殊未知:展开卷轴却不知道。 8. 心与古人会:心里仿佛与古人相会。 9. 有客自外来:有一个客人从外面来。 10. 笑我苦痴昧:笑话我太傻、太愚蠢。 11.
解析: 1. 读书虽苦亦何知,仕宦纷纷强此时。 - 注释: 尽管读书辛苦,又有何关系?如今仕途纷扰,大家都在努力争取。 - 赏析: 此句表达了作者虽然感受到学习的艰辛,但同时也认识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追求功名利禄、出人头地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2. 旧学望君真短短,新诗爱我已枝枝。 - 注释: 旧学的学问,希望能有短暂的成就;而新的诗歌创作,已经得到了我的热爱和执着。 - 赏析:
【注释】 黄奶:黄色的乳汁。子虚: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人物名,这里指读书人。耗忘:遗忘。居诸:《论语·先进篇》:“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称赞冉求有德行、学问。“居诸”即称赞他善于学习。鸲鹆(qúyù):俗称八哥。波间双鲤鱼:指在水波之间游动的两条鲤鱼。疑:怀疑。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深厚感情。 开头两句:“傍砌看黄奶,临池诵子虚。” 是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读书 我天生就热爱学习,但年纪轻轻时没有努力学习。 译文:我天生就热爱学习,但年轻时没有努力学习。 注释:吾性虽嗜学,年少不自强。所至未及门,安能望其堂? 2. 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 译文:岁月荏苒,家中事情已经我一个人承担了。 注释: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 3.
这首诗的标题是《读书》,作者不详。这首诗通过描述自己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诗的第一句“世久无孔子,指画随其方。”表达了作者对孔子时代已经过去的观点,认为现在的知识已经无法像孔子那样传授了。接着,第二句“后生以中才,胸臆妄度量。”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能力的看法,认为自己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无法像孔子那样高深莫测。 第三句“彼专犹未达,吾慵复何望
【注释】 - 出其有:出其不意。 - 始如宫应商:开始像宫廷音乐一样,声音清晰悦耳。 - 律吕乃交相:音律和旋律相互交织。 - 开阖争阴阳:打开和关闭争夺着天地之间的阴阳平衡。 - 南山对尘案,相摩露青苍:南面的山对着尘世的案头,相互摩擦露出苍翠。 - 百鸟听徘徊:众多的鸟类听到后徘徊不去。 - 忽如来凤凰:忽然间仿佛出现了凤凰。 - 施:实施、实行。 - 虞唐:指古代的虞舜和唐尧
解析: 1. 谁能也学读书痴,园圃三年忘了窥。 注释:谁能也学,意为谁也不能学习;读书痴,意为痴迷读书;园圃三年忘了窥,意为在园圃里呆了很久,以至于忘记了去窥视。 赏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和专注,他认为只有真正痴迷于读书的人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2. 却恐主人如泄柳,谩携藜杖去何之。 注释:却恐,意为担忧;主人如泄柳,意为担心别人会把园圃里的植物都砍伐掉;谩携藜杖去何之
【注释】 忧世:忧虑时世。终何补:终究有何用。忠怀:忠诚的怀抱。怅:失意。长太息:叹息不已。短歌:短小的歌曲,这里指写在诗上的诗。事:国事。复置:又放下。今人谁可盟:今天的人谁能作盟主呢?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湖南期间。当时诗人正处在政治漩涡中,深感“忧世”,但又无法施展抱负,于是写下了此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 首联点出题旨:感叹自己虽有“忠怀”却报国无门。
【解析】 本诗的译文为:我读书不厌其多,但过于用功就会感到疲倦而昏沉。不如卷起书来坐着,让书和人一起遗忘了。兴之所至忽然开卷阅读,不知不觉就到了圣人的源头。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此乐谁为者?非我亦非天。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 【答案】 译文:我读书不厌其多,但过于用功就会感到疲倦而昏沉。不如卷起来坐着,让书和人一起遗忘了。兴之所至忽然开卷阅读,不知不觉到圣人的源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读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markdown 读书 西风入梧桐,白露下云汉。 洒洒晚秋色,清凉复神观。 岁月不我与,料理前日慢。 念此平生心,所乐在黄卷。 太羹与玄酒,梨楂及俎籑。 滋味要足口,更复恨未见。 灯火夜可亲,巾箱字甚惮。 纷纷事是非,碌碌世治乱。 千古守糟粕,未免斫轮叹。 圣贤有堂奥,大道堪夷坦。 是为名教乐,足以了衰晏。 惜日营珠金
读书 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 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正经首唐虞,伪说起秦汉。 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 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 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 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 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 念昔始从师,力学希仕宦。 岂敢取声名,惟期脱贫贱。 忘食日已晡,燃薪夜侵旦。 谓言得志后,便可焚笔砚。 少偿辛苦时,惟事寝与饭。 岁月不我留,一生今过半。 中间尝忝窃,内外职文翰。
诗句释义 1 少而干禄利,老用忘忧患:年轻时追求功名利禄,年老时忘却忧愁和困难。 2. 又知物贵久,至宝见百炼:又知道万物都是长久的,最珍贵的宝物经过多次考验(比喻经历许多磨难)。 3. 纷华暂时好,俯仰浮云散:繁华短暂的美好如同浮云一样消散无踪。 4. 淡泊味愈长,始终殊不变:淡泊名利的味道越来越醇厚,始终如一不会改变。 5. 何时乞残骸,万一免罪谴:什么时候才能乞求一个残破的身体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中所涉及的诗句,仔细辨别正误。 “卧疴云林下,寂寂谁与居”是说作者在山中卧病,没有人来探望,这一句写自己卧病在床,没有人来看望,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抑郁不得志的苦闷。 “高风下木叶,泠泠晚窗虚”是说秋风吹动树叶,从窗外传来了凄清的音乐声,这两句写深秋季节,萧瑟凄凉,秋风落叶,寒气袭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下面是诗句及其翻译: 读书 忧来驱我行,困来驱我睡。 文章堆案头,时复一开视。 岂能皆通说,偶然聊适意。 骏马骤平途,里程何足计。 万象罗目前,忽为尘所昧。 虎豹贵搜猎,狐兔从委弃。 五鼎虽共珍,闻名岂知味。 均此一卷书,今日与昨异。 求名无欲速,要当毕斯世。 古人不为经,言动人偶记。 悲哉汉诸儒,白首闇文义。 译文: 读书的时候,忧虑和困倦会驱使我前进
注释:灯前细书不方便,小斋新冷夜无眠。几声萧瑟的雨声,一缕淡淡的烟雾飘散。 赏析:诗中描述了一位读书人夜已深却无法入眠,因为书房中的灯火已经变得暗淡而难以看清书页,他只得在微弱的灯光下继续他的学问。窗外的雨滴在竹叶中轻轻敲打,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是在为他的读书声伴奏。而在炉旁,一缕轻烟缓缓升起,它的颜色淡雅如烟,仿佛是一片云霞。整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画面
读书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注释: - 读书切戒在慌忙:读书时要谨防匆忙。 - 涵泳工夫兴味长:深入阅读能让人感受到乐趣。 - 未晓不妨权放过:如果暂时不理解,不妨先放下。 - 切身须要急思量:但必须尽快思考和理解。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读书时的态度和方法。诗中指出,在读书时,我们应该避免匆忙,而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精华。同时
注释: 读书:我读书时感到年老无知,无术可驱赶愁闷;但书籍却可以帮我解忧。 披寻穷浩渺:仔细地阅读着,探寻书中的无穷奥秘。 领略造玄虚:通过读书,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玄妙和深奥。 窗日三竿静:窗外阳光灿烂,时间已过三小时了。 炉薰一炷馀:房间里的香火还在燃烧,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倦来还自哂:我感到疲倦,但还是自嘲地说自己像蠹简一样无用。 蠹简:指书蛀,比喻无用之物。 蟫鱼:一种小虫
注释: 一饱无馀事,平生万卷书。 短檠头雪白,端为惜居诸。 赏析: 首句“一饱无馀事”,表达了诗人读书的目的和态度。他并不追求功名利禄,也不追求物质享受,只是希望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他人生的一大动力。 次句“平生万卷书”,则是对诗人读书情况的描绘。诗人一生都在读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也是为了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
注释: 散开书卷,自有其乐趣,庸俗之辈又怎能理解? 醉乡并非为了饮酒,隐居不关涉下棋。 房间整洁,使我内心宁静满足,窗明使老人的双眼更加舒适。 我一生无所作为,却又把教给孩子们。 赏析: 此诗以“读书”为题,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首联两句,诗人用轻松的语言,描绘了自己读书时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读书的热爱和执着。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世俗的不屑一顾。
【注释】 读书:指作者在科举考试失败后,重新寻找读书的机会。 重寻读书盟:重新寻找读书的机会。盟,约定。 笔砚已荆棘:笔与砚上布满了刻痕与磨擦的痕迹。 只堪把锄在:只能勉强拿起手中的锄头去种地。 趁此尚有力:趁现在还有力气。 世途风波恶:世间的道路充满了险恶。 躬履见险侧:亲自走在险峻的路上,亲眼看到了危险。 敢云卖文活:不敢说出卖文章来谋生。 一钱知不直:一文钱都值不上。直,同“值”。
注释: 读书:指阅读书籍,学习知识。 老:年纪大。 为:做事情,这里泛指读书的目的。 更读聊遮眼:意思是说,即使读了又有什么用呢?只是暂时用来遮挡一下眼前的困境而已。 此意:指读书的目的。 等闲:平常。 高情:高尚的情感或志向。 寄:寄托,引申为表现。 无限:无穷无尽。 错磨千古心:意思是说,我的心思已经被几千年的世事所折磨得疲惫不堪了。 翻覆:反复。 几忘饭:几乎忘记吃饭。 不知:不知道。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读书易为感,时节已徂秋。 - 注释:容易受到启发和感慨,秋天已经到了。 - 译文:读书时容易受到启发和感慨,而时间已经流逝到了秋天。 2. 行游固可适,岁月惧不留。 - 注释:旅行和游览本可以让人感到舒适愉快,但担心时光流逝,不能留连享受。 - 译文:旅行和游览本是令人愉快的事,但担心时间流逝,不能留连享受。 3. 高斋旷而寂,人务罕相酬。 -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内容如下: 读书 我性难谐俗,诗书独与亲。 一楼堪累月,万事付诸人。 会意辄忘食,起思如有神。 停杯待明月,下榻为嘉宾。 永日三茅顶,寒江一钓缗。 愿言长若此,已谓乐无伦。 貌以缨冠改,人添识面新。 今时崇意气,骨肉在胡秦。 尝笑陶元亮,何如郑子真。 只因三径费,失却葛天民。 局蹐邯郸步,惭惶西子矉。 浪从双眼白,生取几人瞋。 物物私其假,生生总是尘。 鷾鸸犹有智
读书 知犯书淫病,谁违意所耽。 消闲商古事,采异佐清谭。 意得惊兼喜,思深苦并甘。 世间惟此物,多取不为贪。 【注释】 1. 知犯书:知道沉迷于书籍。 2. 谁违意所耽:谁违背了自己的心意去追求。 3. 消闲:消减空闲时间。 4. 商古事:讨论古代的事迹。 5. 采异:采集奇异的事物。 6. 佐清谭:辅佐谈笑。 7. 意得:意趣得到满足。 8. 惊兼喜:既惊讶又喜悦。 9. 思深:思考深入。
注释: 拭去书籍的尘埃,整理衣冠面对古人。 书写的都是肺腑之言,道破更显精神风貌。 手持斧子砍柴打鱼,用网捕鱼捉到凤麟。 准备一把半尺长的扫帚,扫除地面的杂草和荆棘。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读书的诗,诗人通过描写读书人的一系列行为动作,赞美了读书人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注释: 窜身丹厓下,灭迹浮云端。意思是隐居山林,不问俗事。 余事既不闲,冥心以游观。意为其他事情都不去管,只专心游览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读书南山日,秋气浩漫漫。意思是读书的时候,看到南山的景色,秋天的景色很广阔。 悲商扣庭柯,四座鸣风湍。意思是悲伤的音乐在庭院里回响,四周响起风声湍急的水涛声。 已与清景晤,乐哉此盘桓。意思是已经和这宁静美丽的景色相遇了,在这里悠闲地停留是很愉快的。 餐和遗糟粕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既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又要了解诗的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读”即“阅读”,“书”,指《周易》。《周易》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典籍之一,是研究我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的重要资料。本诗选自《周易》中的《系辞上》,原文:“日往则月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来则暑至,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水往则反,枉(曲)行则直,方(方位)立则圆
注释: 城郭淡无役,书签颇自娱。 不知天下事,且作古人徒。 岁月词章老,风尘志气孤。 名山如可托,蓑笠谢江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的作品。诗人以读书为乐,忘却了世间的纷争和纷扰,享受着古人的智慧和才华。然而,诗人也深知自己已经年华老去,无法再像古人那样有志向、有抱负。因此,他选择了一种更为宁静的生活方式,远离世俗,远离名利,过着一种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注释: 俯仰千年道,常看万卷书。 鬓毛兼黑白,事业尚铅朱。 庭雨催寒早,窗风度月虚。 抚时宁浪出,慨想北溟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事业和自然的思考。 首句“俯仰千年道”,诗人回顾了千年的历史,感慨时间的流转,人生的短暂。这一句中的“俯仰”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深敬畏和思考。 第二句“常看万卷书”
注释 1. 读书: 指读书、学习或研究学问。 2. 红尘玉案休相侵: 红尘,世俗;玉案,指书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红尘中(指世俗之中),不要干扰书案,即不要过分追求名利。 3. 为爱名山即道林: 名山,指著名的山;道林,道家的山林,比喻修行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热爱自然、追求精神境界而投身于道家的山林修行。 4. 残卷开题珠影遍: 残卷,指残缺不全的书籍。题目,指书名或文章名。珠影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读书 清晨起坐小茅堂,万事无关一炷香。 展卷细观前圣奥,驰名敢学世人狂。 也知老病年光促,争奈诗书意味长。 但愿桑榆粗有得,肯随流俗叹斜阳。 注释: - 清晨起坐小茅堂:清晨起床后,坐在小茅草屋的书房里阅读。 - 万事无关一炷香: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需要关心其他事情,只需要专心致志地读一炷香的时间(古代常用炷作为计量时间的单位)。 - 展卷细观前圣奥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读书场景的诗,通过描绘松风、竹响、万籁皆笙竽等自然景象,以及高韵、琅琅等声音,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下面是逐句翻译: 1. 松风吹过竹林,发出的声音像是各种乐器的演奏。 - 关键词:“松风”、“竹响” 2. 所有的声响都变成了音乐,我正在读着书。 - 关键词:“万籁皆笙竽” 3. 我懒散的性格让我害怕人
【译文】 新的一年草木茂盛,去除陈年旧习,从春天开始。人生在天地之间,与草木有区别吗?人到中年,学习已疏于初年。叩问没有回答,哪里用七尺长的身躯呢?刘公笑欧九,我等如何自处?况且我所得的,只是沧海一瓢而已。躬行圣道是尊贵,而记诵则是芜杂。自古以来识字的人,都感叹扬雄(子云)。 【注释】 读书:即指《读书》,为东汉末文人、文学评论家王充所撰。《隋书·经籍志》著录《读书》二十卷,今已失传
读书 端居披群书,时取适意止。 意尽击节歌,碧云堕书几。 注释: 端居:端坐在家中。 披:打开阅读。 时取:时不时地读。 适意:恰好合意,指心情舒适。 止:止息,停歇。 击节歌:边击拍节子边高歌。 碧云:青翠的云彩。 堕:落下,此处形容云彩飘落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读书心得的诗。诗人在端坐家中,翻阅着各种书籍,不时停下阅读,以寻找自己心中的满足感。当阅读达到一个高潮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内容为劝诫世人要勤劳、节俭、仁爱、敬畏。 诗句释义: 1. 劳谦神所劳,德以俭为柄。 - “劳谦”意为勤奋谦逊,“神所劳”指神明的考验或要求,“俭”是指节俭。 2. 露台惜百金,雕墙乃有禁。 - “露台”指华丽的露台,“百金”指大量的金钱,“雕墙”是指雕刻精美的墙壁。 3. 忍饥忆炙羊,爱物真仁圣。 4. 君慎臣宜敬。 5. 奈何百尔汰,昏不知德行。 6.
翻译 风雨之上天,大地不擅夺功名。 无成代有终,臣道惟利贞。 鬼神实福谦,天道常恶盈。 勋高多亢梅,菹醢及鼓英。 淮阴功震主,奚复夸智能。 亚夫顾尚席,骄愤何不平。 主非忌寡恩,臣自昧寅清。 李曾戒齿刚,孔亦鼎垂铭。 谁从赤松游,千春仰鸿冥。 注释 - 风雨之上天:指自然的风雨无常,不受人支配。 - 地不擅功名:大地本身不能夺取功名,强调自然规律的作用。 - 无成代有终
注释:读书 不要从那些有字的书本上读,我劝你应当去读那些没有字的书。 世上那些平庸之儒,哪里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就像拖着一根大姜,却把根埋在泥土里一样,只知道钻牛角尖,钻研着那些与世事无补的东西。 译文: 不要只从有字的书本上学习,我劝你应当去读没有字的书。 世上那些平庸之儒,哪里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就像拖着一根大姜,却把根埋在泥土里一样,只知道钻牛角尖,钻研着那些与世事无补的东西
【解析】 此诗为五言古诗,内容是读书的体会。“龙钟五十五”,“龙钟”指年老体衰,此处借指作者自己;“五十五”,指年纪五十五岁,这里用年龄来表示自己年老。“仿佛如华颠”,比喻读书到了一定境界,对书中的知识理解得非常透彻,好像已经到达了知识的高峰。“崇朝手残书,移日即茫然”,意思是说,早晨起床的时候,还想着要去读书,但是到了晚上,就因为疲倦而不知道该读什么好了。“回忆羁贯初,骏快颇翩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读汉书》。以下是对每句的分析: 1. 读书 - 这句话意味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仔细地、认真地对待,不应该有任何的马虎或者随意。这是对学习的态度的一种要求。 2. 程子读汉书,一字不轻过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程子(可能是作者自己或者他的朋友)正在认真阅读汉书,对于每一个字都不会有丝毫的疏忽。这是一种对于学习的严谨态度的体现。 3. 诸葛隆中吟,乃独观大略 -
《读书》 浮志维利名,灵源浚经策。 转此径寸珠,照活千秋魄。 生龙怒天风,咽凤翔地脉。 掩卷聆古音,都如远行客。 客去精光蟠,渴虹烛霄白。 蠹鱼夜窥人,一笑敛仙格。 注释: 1. 浮志维利名:指追求名利,浮华的志向。 2. 灵源浚经策:比喻深厚的学识和策略。 3. 转此径寸珠:意指通过阅读书籍,可以领悟到像珍珠一样珍贵的智慧和知识。 4. 照活千秋魄:意味着这些知识和智慧能够照亮千年
【译文】 羲轮摄华年,蚁牵一何迅。 儿时嬉笑情,上与三皇近。 束发薰诗书,智慧厉扬刃。 嗜欲如娲炭,炽此天一寸。 鲁叟锵金石,一击情芽忿。 至人蔼孩提,太始哑哑震。 缅惟嵚崎怀,圪扬激雅韵。 【注释】 羲轮:指太阳,也指羲和。 蚁牵:比喻事物发展变化快。 上与三皇近:意指童年时期的纯真情感与远古时代的人相接近。 束发:古代成年礼的仪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束发即表示开始接受社会角色的重任。 薰
诗句释义: 吾年日衰老,复值离乱世。 穷居人迹稀,白昼柴门闭。 从来腐儒状,自不厌粗粝。 晨起摘园疏,晚菘颇甘脆。 饱食无所为,摊书喜晴霁。 清兴曾不孤,同志有吾娣。 奥旨共钻研,道义相砥砺。 为日苦不足,夜夜镫膏继。 童孙侍隅坐,似解闻孝悌。 家法守一经,长为子孙计。 可奈纲纪颓,邪说众为蔽。 六经将灰埃,把卷时陨涕。 译文: 我年岁已老,又逢乱世,身处其中倍感凄凉。 独自居住在偏僻的地方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读书》。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以激昂的爱国情怀和豪迈的风格著称。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第一句:“自笑前身一蠹鱼,白头仍向酉山居。” 注释:这里“蠹鱼”比喻自己像一只蛀书虫,不停地啃食着书籍;“酉山”指酉时,即傍晚时分,诗人在酉时仍在书房读书。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读书生涯的自我讽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及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要求来分析正误。 “读书”是题目。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以清幽的景色为背景,抒写了自己读书的情趣和志趣。首联写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读书,心境闲适恬淡(宁静)。中间两联写读书时所见景物: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悦);清风徐来,带来阵阵芬芳。末联写读书时的情态:全神贯注于书的研读
注释: 1. 聪明不可作,逸豫亦戒盘。 - 聪明:指聪明才智,智慧。 - 不可作:不能滥用。 - 逸豫:安逸快乐。 - 亦戒盘:也要小心谨慎。 2. 长夏几务鲜,为之弗遑安。 - 长夏:即夏季,夏天很长。 - 几务:一些事务。 - 鲜:少。 - 为之弗遑安:做这些事务却顾不上休息。 3. 何事足陶情,谅无过简篇。 - 陶情:陶冶情操,激发情感。 - 过简篇:过于简单的篇章。 4. 开卷斯有益
这首诗是张籍的《读书》。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张庐万山里,展卷一窗下。 - “张庐”指的是张籍自己的居所或书房,“万山里”可能是指周围群山环抱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 “展卷”指展开书本阅读,“一窗下”则表明在窗户之下阅读,光线可能较为柔和。 2. 是中有深味,玩辄不忍罢。 - “是有中深味”意味着书中有深刻的意味和内涵,值得细细品味。 -
【注释】 巡狩:帝王巡视地方。 书史:指书籍和历史记载。 汲古:汲,汲取;古,指古代的典籍。 内圣:指儒家所说的圣德,即内心的道德修养,即圣人的道德境界。 外王:指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即君主的功业。 大要:大意,主旨。 返已多抱惭:返回以后,常常感到惭愧。 空惭徒尔为:徒然惭愧,白白地为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历名胜、游览山水时所作的咏叹。诗中抒发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注释】 时雨既沾足:及时雨滋润了大地,庄稼得到了灌溉。 三农均豫悦:天下的农民都高兴。 而我稍解愁:我稍微消除了忧愁。 解愁夫何为:解除忧愁的原因是什么? 惜此寸阴遒:珍惜这短暂的时间。 檐楹垂珠箔:屋檐下挂着珠帘。 枕簟凉如秋:枕头和席子都凉爽得像秋天一样。 插架富图书:书架上摆满了书籍。 义蕴供探搜:这些书籍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让人去探索。 汲古仰前哲:汲取古代圣贤的教诲。 矧予乃下学
【注释】 行漏:指时间。 丁丁乙乙:形容声音细小。 随地读书:随时随地读书。 孔颜乐处:孔子和颜回的欢乐,是说他们的快乐在道德修养上。 羲皇上人:传说上古时期的人。 两字中庸:即中庸之道。 千秋兴废:千秋万代的兴亡。 蛟炉篆袅:指炼丹烧香的情景。 不觉花棂魄影移:不知不觉中花的影子已经移动了。 【赏析】 此诗以炼丹、读书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儒家经典的热爱以及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全诗语言简练
读书 漫道为君兼作师,学犹未逮愧心知。 试看今古俱陈处,如与圣贤相对时。 两字力行谁得到,一编为伴岂能离。 行宫把卷忘言说,又见疏阴窗外移。 注释: 1. 漫道为君兼作师:意为虽然你说我既是你的老师也是你的君主。 2. 学犹未逮愧心知:表示学问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感到惭愧。 3. 今古俱陈处:指古今的知识和智慧都展现在眼前。 4. 如与圣贤相对时:如果能够和古代的圣贤们一起学习和思考。 5.
弃日玩缣缃,虚轩昼复长。 悦心惟礼义,惕虑验兴亡。 理窟人应晰,言筌圣岂藏。 允惟三五治,返已益惭惶。 注释:弃日,指放弃白天的休息时间读书;玩,指读书;缣缃,指书籍;虚轩,指书房;长,指延长;悦心,指内心欢喜;惟,指只有;礼义,指礼节和道义;惕虑,指忧虑;验,检验;兴亡,指兴盛衰亡;理窟,指理法、道理;人应晰,指人应当清楚;言筌,指言辞的工具;圣岂藏,指圣人的话语难道不是隐藏的;允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