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是古时南方流行的一种民歌形式,其中有许多表达爱情、生活与边塞等多种内容的作品。最早的《王摩诃法》里记载的’瑶池竹枝儿’即是中国自南朝以来发展起来的地方性曲调之一。
“竹枝”这个词汇本身有象征意义,“枝”形容的是竹子生得茂密,而且它又生长在水中的一种水生动植物,所以将此类歌曲称为”竹枝词”是很有诗意的。古时候这些歌词中包含了人民普遍的情思和生活风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
例如《声声慢》是一首流传很广、风格独特的“竹枝词”,它由宋代诗人姜夔创作并定名,“山南水北春常在”一句道出了江南的春天永远都会有。此外,“采桑女歌”、“柳絮中唱”的歌唱都是常见的描写人民生活的歌曲,而如《菩萨蛮》更是与边塞相接。
“竹枝词”从历史记载看大约始于唐宋时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生活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各个朝代的宫廷、民间文化以及戏剧艺术形式中的出现和流行。到了清代,“竹枝词”作为一种独立的一种歌谣体裁而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边塞诗,并产生了影响后世许多诗歌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竹枝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文学语言具有较大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式上的多样性,而且也使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