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籓臣。皆曰紫宫。
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耑锐,若见若不见,曰阴德,或曰天一。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四星曰天C964。后十七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
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禄,六曰司灾。在魁中,贵人之牢。魁下六星两两而比者,曰三能。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柄辅星,明近,辅臣亲强;斥小,疏弱。
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蜂。有名圜十五星,属杓,曰贱人之牢,牢中星实则囚多,虚则开出。
天一、枪、C964、矛、盾动摇,角大,兵起。
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不欲直,直,王失计。房为天府,曰天驷。其阴,右骖。旁有两星曰衿。衿北一星曰辖。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旗中四星曰天市。天市中星众者实,其中虚则耗。房南众星曰骑官。
左角,理;右角,将。大角者,天王帝坐廷。其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摄提。摄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故曰“摄提格”。亢为宗庙,主疾。其南北两大星,曰南门。氐为天根,主疫。
汉书 · 志 · 天文志
介绍
。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的“十志”之一,主要记载了天象、星官和历法等内容。
《汉书·天文志》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该卷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知识。包括:
- 天体运行规律
- 星宿分布情况
- 历史上的重要天文事件(如日食、月食等)
- 一些重要的历法和计算方法
- 古代对星象变化的研究
- 天体运行规律
历史背景:《汉书》是东汉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由班固编撰。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还包含了大量的文学、哲学思想以及文化知识。
该卷的主要特点
- 系统性:从天象到星官再到历
相关推荐
《汉书·志·天文志》是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古代中国历史文献,记录了中国古代对于天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本诗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旨在探讨天象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古代天文观测对帝王治理的影响。 诗句原文: 1. 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
诗句: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 ``` 译文: 北斗星,也就是“旋”、“玑”、“玉衡”,用来齐整七政。杓(斗柄)携带龙角,衡(斗柄)横贯南斗,魁(斗柄顶端)枕着参星。 注释: - 北斗七星: 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星宿系统,其中“璇玑玉衡”三颗星组成斗,是北斗七星中的三颗主星。 - 齐七政: 古代认为天地人各有其相应的星宿对应,称为“七政”
诗句: 左角理,右角将, 大角者天王帝坐廷。 译文: 天文图中,左侧是天理,右侧是天权,大角象征天上的天帝所在的位置。在天文图的两旁各有三大星,它们如同鼎足支撑着天空,因此被称为摄提。摄提直指斗杓指向的方向,用来确立时节,所以被称为“摄提格”。 赏析: 此诗描述了古代对天象的理解和解释,反映了古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通过天文图的解释,展示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东井宿 探索天象奥秘,揭示自然规律 1. 东井为水事 - 观测星象与农业息息相关,东井宿在水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 火入东井影响农业,需注意星象变化预防灾害 2. 火入之一星居其左右 - 火星进入东井宿可能预示着自然灾害 - 观察火星移动轨迹,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3. 天子且以火为败 - 火象代表战争和破坏,需谨慎应对以避免灾难 - 关注天文信息,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4. 东井西曲星曰戊 -
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锐,曰罚,为斩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为虎首,主葆旅事。其南有四星,曰天厕。天厕下一星,曰天矢。矢黄则吉;青、白、黑、凶。其西有句曲九星,三处罗列: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斿。其东有大星曰狼,狼角变色,多盗贼。下有四星曰弧,直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南郊。 接下来是译文部分
诗句 汉书 · 志 · 天文志 营室为清庙,曰离宫、阁道。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梁。王梁策马,车骑满野。旁有八星,绝汉,曰天横。天横旁,江星。江星动,以人涉水。 译文 在天文学上,营室是祭拜的场所,它被称为“清庙”。在它的周围,还有离宫和阁道。在汉朝的星空图中,有四个明亮的星星,其中两个是天驷,旁边的一颗星叫王梁。王梁象征着骑马,而他的周围布满了车骑,表明他的威仪无处不在
【译文】 岁星运行至东方偏南方向。石氏《天文志》说:“见到彗星”,甘氏《天文志》说:“不出三个月就会生彗,本类星,末类彗,长二丈”。岁星向东北方运行,石氏《天文志》说:“见到觉星”,甘氏《天文志》说:“不出三个月就会生天枪,本类星,末锐,长四尺。”岁星向西南方向运行,石氏《天文志》说:“见到EF67云,像牛”,甘氏《天文志》说:“不出三个月就会生天E964云,本类星,末锐,长数丈”
诗句: 夏,火;礼也;视也。礼亏视失,逆夏令,伤火气,罚见荧惑。 译文: 夏季,五行中的“火”,代表礼,是观察的象征。如果礼仪受损导致观察失误,违反了夏季的节气规律,就会伤害到火气,相应的天象就是荧惑星的出现。荧惑星的出现被视为不吉利的迹象,它所停留的宿位国家会有灾难降临,五月遭受兵灾,七月半国将有一半土地被占领,九月大地大半会被占领。荧惑星还会与某个国家或地区吉凶相连
"太白出而留桑榆间,病其下国。上而疾,未尽期日过参天,病其对国。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是为乱纪,人民流亡。昼见与日争明,强国弱,小国强,女主昌。 太白,兵象也。出而高,用兵深吉浅凶;埤,浅吉深凶。行疾,用兵疾吉迟凶;行迟,用兵迟吉疾凶。角,敢战吉,不敢战凶;击角所指吉,逆之凶。进退左右,用兵进退左右吉,静凶。圜以静,用兵静吉EE50凶。出则兵出,入则兵入。象太白吉,反之凶。赤角,战。 太白者
译文 《汉书·志·天文志》中的这段话主要描述了天文学上的一些现象,如五星的分布和辰星与太白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战事的影响。以下是逐句翻译: 1. 五星在天上的分布情况: - 描述:五星分别分布在天空的东边和西边。 - 意义:这暗示了东方和西方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不同的利益。 2. 辰星与太白的关系: - 描述:如果辰星出现但没有太白星,这表示有军队会参与;如果辰星出现而太白星作为主人
诗句 辰星曰北方,冬,水,知也;听也。知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气,罚见辰星。出蚤为月食,晚为彗星及天祅。一时不出,其时不和;四时不出,天下大饥。失其时而出,为当寒反温,当温反寒。当出不出,是谓击卒,兵大起。与它星遇而斗,天下大乱。出于房、心间,地动。 译文 1. 辰星象征北方,代表冬季,象征水和智慧。如果听到的与看到的不符,将导致冬令失调,伤害水气,被处罚的是辰星。早晨出现是月食
``` 汉·志·天文志 凡五星,岁与填合则为内乱,与辰合则为变谋而更事,与荧惑合则为饥,为旱,与太白合则为白衣之会,为水。太白在南,岁在北,名曰牝牡,年谷大孰。太白在北,岁在南,年或有或亡。荧惑与太白合则为丧,不可举事用兵;与填合则为忧,主孽卿;与辰合则为北军,用兵举事大败。填与辰合则将有覆军下师;与太白合则为疾,为内兵。辰与太白合则为变谋,为兵忧。凡岁、荧惑、填、太白四星与辰斗,皆为战
《汉书》是东汉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由班固编写。书中的《天文志》部分记录了当时对星宿和天象的观察与解释,反映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成就和当时的宇宙观念。以下是对《汉书·天文志》逐句的解释: 1. 五行相生:在《天文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相生的关系,即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物;这种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 2. 五星运行
``` 汉书 · 志 · 天文志 凡以宿星通下之变者,维星散,句星信,则地动。有星守三渊,天下大水,地动,海鱼出。纪星散者山崩,不即有丧。龟、鳖星不居汉中,川有易者。辰星入五车,大水。荧惑入积水,水,兵起;入积薪,旱,兵起;守之,亦然。极后有四星,名曰句星。斗杓后有三星,名曰维星。散者,不相从也。三渊,盖五车之三柱也。天纪属贯索。积薪在北戍西北。积水在北戍东北。 诗句解析 - 维星散
{"诗句": "秦之疆,候太白,占狼、弧。吴、楚之疆,候荧惑,占鸟衡。燕、齐之疆,候辰星,占虚、危。宋、郑之疆,候岁星,占房、心。晋之疆,亦候辰星,占参、罚。", "译文": "在秦的疆域中,人们观测金星和木星。在吴、楚的疆域中,人们观察火星和土星。在燕、齐的地域中,人们观测木星和水星,以它们的位置来预测吉凶。在宋、郑的疆域中,人们观测水星,以它们的位置来判断吉凶。在晋国的疆域中,人们也观测水星
诗句:在卯曰单阏。二月出,《石氏》曰名降人,在婺女、虚、危。《甘氏》在虚、危。失次,杓,有水灾。《太初》在奎、娄。 译文:农历二月出现,《石氏》称为降人,在婺女宿、虚宿、危宿。《甘氏》也认为如此。《太初历》则认为是在奎宿、娄宿。如果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则杓星将有水灾。 注释:“在卯曰单阏”中的“卯”指的是农历二月。“单阏”是古代对节气的一种命名方式。农历二月的节气名称为“阏逢寅”
``` 在戌曰掩茂。九月出,《石氏》曰名天睢,在翼轸。失次,杓,水。《甘氏》在七星、翼。《太初》在氐房心。 在亥曰大渊献。十月出,《石氏》曰名天皇,在角亢始。《甘氏》在轸角亢。《太初》在尾箕。 在子曰困敦。十一月出,《石氏》曰名天宗,在氐房始。《甘氏》同。《太初》在建星牵牛。 在丑曰赤奋苦。十二月出,《石氏》曰名天昊,在尾箕。《甘氏》在心尾。《太初》在婺女虚危。 【赏析】:
诗句及译文 >国皇星,大而赤,状类南极。所以,其下起兵。兵强,其冲不利。 > 昭明星,大而白,无角,乍上乍下。所出国,起兵多变。 > 五残星,出正东,东方之星。其状类辰,去地可六丈,大而黄。 > 六贼星,出正南,南方之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数动,有光。 > 司诡星,出正西,西方之星。去地可六丈,大而白,类太白。 >咸汉星,出正北,北方之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数动,察之中青。
天鼓 - 有声音如雷非雷,其声在地而下及地。所住之地,有战事将发之象。 天狗 - 状如大流星,有声,其下止于地,类狗。其坠落之地,望之如火光炎炎中天,其下圜如数顷田处,上锐见则有黄色,能千里破军杀将。 格泽者 - 如炎火之状,黄白,起地而上,下大上锐。其出现时,不需耕种即可获得丰裕之收获,且无需土功,必有大客到来。 蚩尤之旗 - 类彗而后曲,象旗。其出现则王者征伐四方。 旬始 -
《汉书》中的天文志主要反映了汉朝时期对天文学的理解及其在政治和文化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对这段文本的逐句解释及译文: 1. 原文与翻译: 汉书·志·天文志 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立春、春分,月东从青道;立秋、秋分,西从白道;立冬、冬至,北从黑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然用之,一塊房中道。青赤出阳道,白黑出阴道。若月失节度而妄行
箕星为风,东北之星也。东北地事,天位也,故《易》曰:“东北丧朋,及《巽》在东南,为风;风,阳中之阴,大臣之象也,其星,轸也。月去中道,移而东北入箕,若东南入轸,则多风。西方为雨;雨,少阴之位也。月失中道,移而西入毕,则多雨。故《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言多雨也。《星传》曰“月入毕则将相有以家犯罪者”,言阴盛也。《书》曰“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言失中道而东西也。
诗句 汉书·志·天文志两军相当,日晕等,力均;厚长大,有胜;薄短小,亡胜。重抱,大破亡。抱为和,背为不和,为分离相去。直为自立,立兵破军,若曰杀将。抱且戴,有喜。围在中,中胜;在外,外胜。青外赤中,以和相去;赤外青中,以恶相去。气晕先至而后去,居军胜。先至先去,前有利,后有病,后至后去,前病后利;后至先去,前后皆病,居军不胜。见而去,其发疾,虽胜亡功。见半日以上,功大。白虹屈短,上下锐
诗句 自华以南,气下黑上赤。嵩高、三河之郊,气正赤。常山以北,气下黑上青。勃、碣、海、岱之间,气皆黑。江、淮之间,气皆白。徒气白。土功气黄。车气乍高乍下,往往而聚。骑气卑而布。卒气抟。前卑而后高者,疾;前方而后高者,锐;后锐而卑者,却。其气平者其行徐。前高后卑者,不止而反。气相遇者,卑胜高,锐胜方。气来卑而循车道者,不过三四日,去之五六里见。气来高七八尺者,不过五六日,去之十余二十里见
王朔所候,决于日旁。日旁云气,人主象。皆如其形以占。 诗句:王朔所候,决于日旁。日旁云气,人主象。皆如其形以占。 译文:王朔观测天象,决定于天边云气的形态。太阳旁边云气的形状,是君主的象征。这些形状都可以通过它的形象来占卜未来。 关键词:王朔、决、日旁、云气、人主象、占卜。 赏析:王朔是一位天文学家,他通过观察天象来推测未来的吉凶祸福。他认为日旁云气的形状,是君主的象征
诗句 ``` 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 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 腊明日,人众卒岁,壹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 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四明之始也。 四始者,候之日。 ``` 译文 1. 所有关于年景好坏的预测,都需要在开始时进行仔细观察。 2. 年景的好坏往往在冬至这一天开始显现,也就是“产气始萌”。 3. 从腊祭的第二天算起,人们准备结束一年的忙碌,举行宴会庆祝新年的到来。此时
《汉书·天文志》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 1. 原文 是日光明,听都邑人民之声。声宫,则岁美,吉;商,有兵;徵,旱;羽,水;角,岁恶。或从正月旦比数雨。率日食一升,至七升而极;过之,不占。数至十二日,直其月,占水旱。为其环域千里内占,即为天下候,竟正月。月所离列宿,日、风、云,占其国。必然察太岁所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此其大经也。正月上甲,风从东方来,宜蚕;从西方来,若旦有黄云,恶
周朝末年,由于秦朝的崛起和统一,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在这段历史时期,天文现象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动荡。具体分析如下: 1. 彗星的出现:在《汉书·天文志》中,记载了周王朝在秦始皇时代十五年间出现了四次彗星,其中最长的一次彗星甚至长达八十日,这种长时间的彗星出现通常被解释为天象对人间政治的警示。在古代文化中,彗星的出现往往与帝王的统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该文献起自汉高祖,止于平帝王莽,记录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本诗节选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天文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关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三年秋: - 太白出西方:指的是金星在秋季出现在西方天空的现象,象征着战争和冲突。 - 有光几中:表示金星的光芒时而强烈时而又消失,如同战场中的胜负交替。 - 乍北乍南
《汉书·天文志》中的天文现象解读与分析 解析汉代天文记录中的天人关系 1. 孝景元年正月癸酉金、水合于婺女 - 占曰:“为变谋,为兵忧。婺女,粤也,又为齐。” - 分析:婺女星的变动预示着战争和政治危机,预示国家将遭受内外冲突的影响。 2. 其七月乙丑金、木、水三合于张 - 占曰:“外内有兵与丧,改立王公。张,周地,今之河南也,又为楚。” - 分析:张宿的天象表明了周边的不稳定和潜在的政治动荡
三年,填星在娄宿,几近天心,又回归奎宿,这是鲁国的象征。占卜时说:“其国有得地的吉利。”这一年鲁国为国。 四年七月癸末日,火星进入东方的并州,运行在阴间,九月己末日再次进入舆鬼,戊寅日离开。占卜曰:“有诛罚之象,又有火灾之事。”两年后,出现了栗氏之事。其后未央宫东阙发生灾变。 中元年,填星应位于觜觿和参宿,去居束井。占卜说:“无地利,却可能有女忧。”其年正月丁亥,金、木星会合于觜觿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此篇作品不仅详细记录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星象学的珍贵资料。以下是对这段文本的逐句释义: 1. 中三年十一月庚午夕,金、火合于虚 - 解释:在中三年十一月庚午日傍晚,金星和火星同时出现在天空的虚宿位置,二者距离仅有一寸之遥。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 - 关键词:中三年、庚午夕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它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记录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断代史。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诗: 三年四月,有星孛于天纪,至织女。占曰:“织女有女变,天幻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动,其后陈皇后废。 - 注释: “三年四月”指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title":"天文志": "太初": "星孛于招摇", "content":"太初中,星孛于招摇。《星传》曰:“客星守招摇,蛮夷有乱,民死君。”其后汉兵击大宛,斩其王。招摇,远夷之分也
诗句:元凤四年九月,客星在紫宫中斗枢极间;占曰:“为兵。”其五年六月,发三辅郡国少年谐北军。 译文:元风四年九月,有一颗客星位于紫宫的北斗柄与极之间。占卜预示这是战争的征兆。元凤五年六月,征召了三辅地区的郡县和边疆的士兵入京。 注释:紫宫:古代对帝王居所的称呼,象征尊贵。斗枢极间:即北斗柄与极之间,是古人用来划分方位的标志。占曰:“为兵”:根据天象进行占卜,认为会有战争发生
``` 三月丙戌(17日),流星从翼、轸(zhěn)东北方向发出,进入了太微垣,然后进入紫宫。开始时,它很小,但不久后变大了,并且发出了光芒。大约过了有顷,声音如同雷鸣,响了三次才停止。占卜称:“流星进入紫宫,天下大凶。”那年的四月癸未(24日),宫军突然驾崩[1^]。 孝宣本始元年四月壬戌甲夜(24日),辰星与参宿一起从西方出现。第二年七月辛亥(18日),辰星与翼宿一同出现,都属于较早的现象
《汉书·天文志》译文与赏析 黄龙元年三月 诗句: "客星居王梁东北可九尺,长丈余,西指,出阁道间,至紫宫。" - 注释: 这里的“客星”指的是天上的星辰,而“王梁”可能是指某个星座或星群。 - 赏析: 描述了一个天文现象,即客星在王梁东北方大约九尺的地方出现,其长度达到一丈有余,并且它指向了阁道之间,最终进入紫宫区域。这种描述展示了古人对星辰位置、运行规律的细致观察和记录。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历史著作,详细记录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断代史。该文献对天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记载,特别是在对恒星、行星及其运行规律的描述上。以下是对该文献的逐句释义: 1. 四年七月 荧惑逾岁星: - 时间地点:四年七月。 - 事件描述:荧惑(火星)超过了岁星(木星)。 - 天文意义:荧惑与岁星相斗,可能预示有疾病或饥荒。 2.
阳朔元年七月壬子,月犯心星。占曰:“其国有忧,若有大丧。房、心为宋,今楚地。”十一月辛未,楚王友薨。 四年闰月庚午,飞星大如缶,出西南,入斗下。占曰:“汉使匈奴。”明年,鸿嘉元年正月,匈奴单于雕陶莫皋死。五月甲午,遣中郎将杨兴使吊。 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夜,东方有赤色,大三四围,长二三丈,索索如树,南方有大四五围,下行十余丈,皆不至地灭。占曰:“东方客之变气,状如树木,以此知四方欲动者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由史学家班固所著。该书记载了从汉高祖至平帝王莽期间的天文学现象和历史背景。在这段历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天文事件与政治变革紧密相连。具体分析如下: 1. 元延元年四月日食: - 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日(4月8日),日蚀发生在中午时分,预示着可能的权力更迭。据史书记载,当天有大臣被处以死刑。 - 这次日食不仅展示了天文现象,也预示了当时的政治变动和权力斗争。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班固所撰,记录了从汉高祖到王莽篡位的天文现象及其政治寓意。在汉代,天文学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通过观测星象来预测和指导政治决策。班固撰写《天文志》旨在总结历史经验,警示后人。 《天文志》记载了彗星的运行情况及对政治的影响。例如,“二年二月,彗星出牵牛七十余日”的描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象异常的关注以及将其与政治变革相联系的观念。彗星的出现被视为一种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