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但防虏,西征早晚休。
匈奴不系颈,汉将但封侯。
夕照低烽火,寒笳咽戍楼。
燕然山上字,男子见须羞。
塞上曲
介绍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歌颂唐太宗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塞上曲》不仅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塞上曲》通过汉喻唐的方式,表达了对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的颂扬。诗中借助历史典故,不仅展现了唐代的辉煌成就,也隐含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与提醒。李白通过对唐朝盛世的描述,暗示唐玄宗应警惕边患未除,加强边防建设,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这种借古鉴今的艺术手法,使得《塞上曲》不仅仅是一篇单纯的历史赞美诗,更是一种警世之作。
《塞上曲》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社会的政治氛围密不可分。唐代初期,虽然国家强盛,但边疆战事不断,尤其是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尤为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反映了唐代文人普遍具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诗中李白还借用“出塞入塞寒”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艰苦生活与自然环境,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和感染力。
从文化角度看,《塞上曲》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也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李白在这首诗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厚度,也让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塞上曲》的语言风格也值得一提。李白擅长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这首诗中,李白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这种语言上的美感,使得《塞上曲》不仅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
《塞上曲》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挑战,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读者来说,《塞上曲》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和文化宝藏。
相关推荐
【注释】: 塞上曲:边塞诗的一种,多描写戍边士兵的生活。岁岁但防虏,西征早晚休:每年只担心外族入侵,什么时候能结束征战呢?匈奴不系颈,汉将但封侯:敌人不来袭击,我们的将领却只能得到封赏。夕照低烽火,寒笳咽戍楼:夕阳西下,远处的烽火已经黯淡无光;冷风中战马长啸,戍楼里吹起低沉的号角声。燕然山上字,男子见须羞:在燕然山上刻下“大功”二字,男儿见到会羞愧得无地自容。 赏析: 这是一首咏边塞生活的诗
塞上曲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注释: 1. 大汉无中策:汉朝没有有效的策略来对抗匈奴。 2. 匈奴犯渭桥:指匈奴人侵犯了渭河上的桥梁。 3. 五原秋草绿:五原的秋天草木繁茂,草原呈现出绿色。 4. 胡马一何骄:胡人的马匹多么骄傲。 5. 命将征西极
塞上曲 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 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 注释解析: - 一阵风来一阵砂:形容边塞风沙大,环境恶劣。 - 有人行处没人家:表达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与艰辛。 - 黄河九曲冰先合:黄河因地势高而冬日较早结冰,反映了边塞的严寒气候。 - 紫塞三春不见花:指边关春天也很少见到花开,突显边塞荒凉。 赏析: 此诗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塞上曲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 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 懒说疆场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 寒鸿过尽残阳里,楼上悽凄暮角声。 注释: 1. 惯习干戈事鞍马:习惯了拿起武器和马匹。 2. 初从少小在边城:刚开始是在年少时就在边境的城市生活。 3. 身微久属千夫长:自己地位卑微,长久被指派为千夫长的职位。 4. 家远多亲五郡兵:家中距离遥远,有很多亲人都是五郡的士兵。 5.
【注释】: 卷旆生风:收起军旗,旗帜随风飘扬。喜气新:喜气洋洋。龙节:皇帝授予的符节。边尘:边疆的尘土。汉家天子:汉朝的天子。图麟阁:指汉代张衡所建的麒麟阁。身是当今第一人:我是当代第一人。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将帅的豪情壮志及功成名就的得意心情。首句写他一上任便有喜讯传来。早,即“才”,刚。龙节,皇帝授予的符节。边尘不惊,说明边关安宁;喜气新,说明捷报频传。次句以“早”字领起
【注释】 翩翩:飞行的样子。 使:使者,信使。 太原卒:指驻守在太原的士卒。 刀头怨明月:指士卒们因战事而身受创伤,怨天恨地。 塞云随阵落:塞上的乌云随着战阵的退却而消散。 寒日傍城没:傍晚时分,太阳渐渐隐没在城墙之外。 城下有寡妻:在城下的是一个寡妇。 【赏析】 《塞上曲·其一》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戍妇悲怨生活画面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注释】 边风:边境的风,即戍边风。卷地:刮起地面。日暮:黄昏时分。帐:帐篷。碛(qì):沙漠,沙石。迥:远。三通角:军中号角三声为一通。一点旗:军旗随风飘扬,点在高处。连收榻索马:收拢马鞍上的毡子。引满:用箭筒装上箭矢。射雕儿:射猎雕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现将军戍边生活的诗,从描写戍边将士日常生活出发,描绘了将军的威武形象和戍边生活的真实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无华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此题要求学生注意通读原诗,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来理解。“黠虏”指敌人,“雠扰当远屏”意为敌人骚扰边境,应远离边塞。“金革卧不暖,起舞霜月冷”意为身陷战地,连休息也不得安宁,只能以舞雪为伴,以霜月为伴,抒发内心的不平和忧思。这两句是诗人对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的深切感慨。“点军三十千,部伍严以整”意思是说,点兵三千,严整有法,这是将军的治军之道
【解析】 “塞上曲”是题目,点明诗的类别。第一句写胡风略地烧连山。胡风指北方少数民族,这里特指吐蕃。略地,指侵占土地。连山,指连绵不断的群山。第二句写碎叶孤城未下关:碎叶为唐朝时属安西都护府的一个县,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天宝年间,碎叶曾一度为吐蕃所占据。下关,即“下廓州”,位于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第三句写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烽,烽火。汉时边塞每隔十里设一烽燧,夜间燃火报警
```markdown 塞上曲(节选) 极目望空阔,马羸程又赊。 月生方见树,风定始无沙。 楚水辞鱼窟,燕山到雁家。 如斯名利役,争不老天涯。 注释与解析 1. 极目望空阔 - 极目:极目远眺,形容视线所及之处极其广阔。 - 望:注视,观察。 - 空阔:空旷广大,无边无际。 2. 马羸程又赊 - 羸:瘦弱,这里指马匹因长途跋涉而显得疲惫不堪。 - 程又赊:路程遥远且漫长。 3
【注释】塞上曲:唐代乐府歌辞,多写边戍生活。黄云连白草,万里有无间。形容塞上辽阔的草原和荒凉的景象。霜冷髑髅哭,天寒甲胄闲。形容战士在严寒天气中坚守战位的艰辛。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形容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战斗的情景。移戍腰金印,将军度玉关。形容将军们为了保卫国家而出征征战。 【赏析】此诗描绘了边疆士兵守卫边防的艰苦生活。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刻地表达出边疆士兵的辛劳与牺牲
古诗原文 塞上曲 贺兰山下阵如云,拟报平生未杀身。 谁道古来多简策,古来名将尽为神。 注释与赏析 注释: ① 塞上曲:一种边塞诗,通常描绘边疆的自然风光和戍边将士的生活。 ② 贺兰山: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古代边防的重要山脉之一。 ③ 阵如云:形容军队数量庞大,像云一样密集。 ④ 未杀身:未曾有机会杀死敌人,意指一生忠于国家,没有战争的杀戮。 ⑤ 简策:古代书写用竹简
【注释】 胡马:指北方的游牧民族。秋肥:指马膘肥壮。塞草黄:指边塞上的草地已变黄。弯弧:指弯弓。直拟犯渔阳(yúhuánɡ):想直冲渔阳郡,即古时燕国北部边境地区。渔阳:今北京市大兴县。归鞭:指打猎的鞭子。却避:退避。弓闾水:在今河北省固安县西。嫖姚:汉代名将李广的字。旧战场:指当年李广抗击匈奴的旧战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狩猎的诗。首句写猎骑于秋天驰骋于边地,马肥草黄,景色壮美
塞上曲 三尺铁如意,一枝玉马鞭。 笑把出门去,万里行无前。 当道何崔嵬,云是玉门关。 方当置屯守,征人何时还。 注释: (1)“三尺铁如意”和“一枝玉马鞭”都是比喻武器,用来形容士兵的武器装备精良。 (2)“笑把出门去”形容士兵出征时的轻松愉快心情。 (3)“万里行无前”形容士兵行军万里,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4)“当道何崔嵬”形容道路上山高路陡,令人生畏。 (5)“云是玉门关”形容道路遥远
【注释】 吁可嗟:叹息。 恶风卷地:猛烈的旋风。 奚车:一种有彩绘车轮的双轮马车,也指车上载的乐器。 胡姬:女子。 朝汉家:向汉朝进贡。 【赏析】 乐府《横吹曲》旧题。这首诗写边关荒凉,将士生活困苦。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明月如霜”、“恶风卷地”与“驼鸣喜见泉脉出”、“雁起低傍寒云斜”,形成鲜明的对照。全诗风格悲壮苍凉,意境高远开阔,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诗句释义: 1. 匣里干将午夜鸣 - 干将,一种古代的宝剑。这里可能指代一种武器或者象征某种力量。午夜,指的是深夜或者夜晚。 2. 碧油幢下梦魂惊 - 碧油幢,一种形容华丽或豪华的建筑物,这里可能是指某个重要的场所或者人物。梦魂惊,表示梦中感到震惊或者恐惧。 3. 沙场磷火风吹起 - 沙场,通常指战场。磷火,指磷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的光芒。风吹起,风带动着火光四处飘散。 4. 半在骷髅眼底明 -
塞上曲 —— 边塞风情与壮志豪情 十月北风燕草黄,燕人马肥弓力强。虎皮裁鞍雕羽箭,射杀山阴双白狼。青毡帐高雪不湿,击鼓传觞令行急。戎王半醉拥貂裘,昭君犹抱琵琶泣。 【译文】 十月的北风呼啸吹过黄草滩头,燕地的士兵马匹膘肥箭劲力量强大。用老虎皮裁成鞍具,用雕翎装饰的箭矢,射死了山阴的两只白狼。帐篷用青毡做成高高挂起,雪滴不会落在上面,士兵们敲击战鼓传杯畅饮,命令执行得异常紧迫急迫
塞上曲 秋气生朔陲,塞草犹离离。 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 襜褴罢南牧,林胡畏汉威。 稿街将入贡,代马就新羁。 浮云护玉关,斜日在金微。 萧萦边声静,太平烽影稀。 素臣称有道,守在于四夷。 注释: 1. 塞草犹离离:塞外的草丛依然繁茂。 2. 大漠西风急: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西风吹得特别猛烈。 3. 林胡畏汉威:指林胡部族对汉朝的敬畏和畏惧。 4. 稿街将入贡:准备向朝廷贡献特产。 5.
【注释】1、平沙:平坦的沙地。细草:指草地。散羊牛:形容草地上牛羊等牲畜很多。 2、几簇:几个。征人:被派往边戍的士兵。 3、陇头:陇山之巅。4、南州:指中原地区。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写边疆上的景象来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憎恶。 塞上曲 平沙细草散羊牛,几簇征人在戍楼。 忽见陇头新雁过,一时回首望南州。 译文: 在平坦的沙地上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诗句: 十五见天子, 十八领边兵。 曾将一羽箭, 赢得射雕名。 - 译文: 十五岁时有幸见到皇帝, 十八岁就统领边疆的军队。 曾经用一箭之长,射中了雄鹰, 因此赢得了射雕的名声。 - 赏析: 这首诗以汉喻唐,通过歌颂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塞上曲 为国劳戎事,迢迢出玉关。 虎帐春风远,铠甲清霜寒。 落雁行银箭,开弓响铁环。 三更豪鼓角,频催乡梦残。 勒兵严铁骑,破虏燕然山。 宵传前路捷,游马斩楼兰。 归书语孀妇,一宵私昵难。 注释 1. 为国劳戎事:为国家而劳苦战事。 2. 迢迢出玉关:形容路途遥远。 3. 虎帐春风远:比喻军中的温暖如同春风。 4. 铠甲清霜寒:形容战士穿着铠甲,抵御寒冷。 5. 落雁行银箭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沙塞何窅窅,树短百草长。 - 描述沙漠广阔无边的景象,树木矮小,草原辽阔。 2. 大河屈曲流,不复辨四方。 - 描绘河流蜿蜒曲折,难以辨识方向。 3. 驱车日将夕,黑云隐长冈。 - 描述天色渐晚,乌云在山丘上渐渐笼罩。 4. 人马俱饥疲,解鞍饮寒塘。 - 形容马和人都因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停下休息,在冰封的池塘边饮水。 5. 张坐逐平地,击火烧乌羊。 -
诗句解读与译文 第一句:“飞雪迥千里,春来草不生。” - 解析: “飞雪”形容了雪花飘落的场景,而“迥千里”表达了雪花飘落的远距和覆盖范围。春天虽然来临,但草原上没有生长出新草,这暗示了一种荒凉或不寻常的自然现象。 - 注释: 飞雪:指雪花飘落的景象。迥:遥远。千里:形容距离远。草不生:指春天来临时,原本应该生长的新草并未出现。 - 赏析: 这一景象通过对比春天的到来和新草的生长
【注释】: 塞上曲 中夜旄头跃,将军远戍边。(旄头:指彗星。) 碛昏旗影暗,水滑马蹄穿。(碛:沙漠。) 剑拂秋霜冷,弓弯月圆明。(剑、弓:指兵器。秋霜和月圆:指秋天和明月。) 直须清大漠,万里勒燕然。(勒:刻。燕然:地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现将士戍边情景的边塞诗。首句“中夜旄头跃”写天象。“中夜”点时间,“旄头”即彗星,古人以“彗出天”为兵事之兆。二句写边塞景象。三
诗句释义 1 代马风云色:代指北方的马,风云色指的是马的颜色和风的形态。这里可能意味着北国的马匹因为气候原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状态。 2. 吴驹霜雪明:吴驹指的是南方的马匹,霜雪明指的是马在寒冷的冬天中展现出的白色和光泽。 3. 三边传警候:三边指的是边境的三个区域,传警候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有紧急的警报或消息传来。 4. 万里事横行:万里是指距离遥远
塞上曲 远戍金微道,一上单于台。 关门秋色断,羌笛夜声哀。 少妇龙沙梦,长安鹤使回。 只今青海月,流影碧天来。 译文: 在遥远的边疆金微道上,我登上了单于台。 秋天的关口景色凄凉,羌笛的声音在夜里显得尤为悲伤。 少妇在龙沙之地做着关于长安的梦,而来自长安的使者已经返回。 如今只有那青海上的明月,它的清辉洒满碧蓝的天空。 注释: 1. 远戍金微道:指的是远离故乡,驻守在遥远的金微道(即边塞)上
下面是对李攀龙的《塞上曲·白羽职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 诗题:塞上曲·白羽职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释:本诗词出自明代李攀龙代表作品,塞上曲·送元美白羽职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译文: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第一句“毡帐前头系五花”,是说帐子前边拴着五彩斑斓的丝带,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毡帐色彩缤纷,华美艳丽。接着写胡姬团坐奏琵琶,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胡姬们技艺高超、能歌善舞的特点。第三句“将军起舞向东笑”,用正面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将军起舞时欢快的心情,将军高兴地向东看,表现出他对边疆形势乐观的态度和保卫边疆的信心。最后一句“边月于今照汉家”
塞上曲 汉家有诏伐不庭,昨日榆林大会兵。 猿臂将军擐甲出,虎头都护荷戈行。 别有少年游侠子,各跨飞龙渡洮水。 千旗并展云蔽天,万鼓齐挝雷动地。 胡天冥冥杀气迷,单于已阵阴山西。 三军大呼雪海涌,宝刀乱落胡头飞。 左贤一矢不及发,右校急奔金兜脱。 可怜一旦沙漠间,不见胡尘见胡血。 单于单骑远遁逃,将士归来雪洗刀。 至今白草黄云外,秋雨潇潇胡鬼号。 注释: - 汉家有诏伐不庭
塞上曲 北风猎猎衰草黄,边马壮健边人强。 箭发如雷破天荒,孤雁断肠哀鸣长。 译文: 北风呼啸中,草原上的枯草已泛黄,边疆的战马强壮,士兵们也更加勇猛。箭矢射去,如同雷霆般震耳欲聋,打破了天地之间的宁静,而那被箭矢射落的大雁,其哀嚎声却显得如此凄凉和漫长。 赏析: 诗中通过北风、草原、大雁等自然景物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的“马嘶风劲角弓响”一句
以下是对《塞上曲》逐句的解读: 1. 第一句:“汉垒卢龙固,燕城涿鹿雄。” - “汉垒”和“卢龙”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军事要塞,这里用来形容地势险要,具有防御作用。 - “燕城”和“涿鹿”分别是古燕国和代国的城市,这里用来象征北方边陲的雄壮。 -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的地理形势,展现了边疆的坚固与雄壮。 2. 第二句:“阵云横海黑,猎火照天红。” - “阵云”指的是战场上的浓密云雾
塞上曲 八月渔阳外,凄凄塞草腓。 满城炊白骨,几处捣寒衣。 细雨连狐啸,惊风断雁飞。 长安多戍妇,可复梦金微。 注释: - 八月渔阳外: 指农历八月,此时正值秋季,天气寒冷,故称“渔阳”。渔阳是当时边防重地之一。 - 凄凄塞草腓: 形容边塞荒凉,草木凋敝的景象。 - 满城炊白骨: 描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许多战士牺牲后,他们的尸骨被集中起来用于做饭。 - 几处捣寒衣:
【解析】 “亭障三边接,风沙万古愁。”意思是:边塞的亭障连接着长城的三面,风吹沙尘遮天蔽日。 “可怜辽海月,不作汉时秋。”意思是:可惜那轮辽海之月,它没有成为汉时中秋的圆月。 “白草连天尽,黄河倒日流。”意思是:长满了白草的大地无边无际,黄河像翻过来的太阳在奔流。 “受降城上望,空忆冠军侯。”意思是:站在受降城的城楼上眺望,只能回忆那些曾建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们。 【答案】 译文:
【注释】 滦河:指滦河上游。将士:指士兵,这里是指北方的守边士兵。十月:十月是农历秋季,此时天气寒冷。少征袍:指士兵出征时穿的战袍。征袍:指军人外出时所穿的衣服。僵花马:指因受严寒而冻死的马。阴风:指寒风。折宝刀:指折断了宝剑。水营:指水边的军营。浴铁:指在铁炉中锻炼铁器。沙市:指沙场。夜巡槽:指夜晚巡逻。十载:十年,指多年。榆关:古代边关要塞。汗血劳:指辛苦劳累。 【赏析】
万古燕云泪,千秋战伐场。 黄河流不尽,白日到无光。 杀气随风转,边声入夜长。 轩辕台已没,何处望渔阳。 译文: 无尽的燕赵大地,承载着千年的哀愁与泪水,那些辉煌的战场岁月,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 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仿佛在诉说着无尽岁月的沧桑;阳光普照之下,却显得如此黯淡无光。 战场上的杀气随着风向四处蔓延,夜晚的边境传来阵阵悲鸣。曾经辉煌的轩辕台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注释: 1. 呼韩与汉盟:指古代匈奴和汉朝的联盟。 2. 保塞临洮西:在临洮西边保持边境安全,即保卫边疆。 3. 斩马玉具剑:斩杀敌人的马,获取玉质武器。 4. 挠酒金留犁:用酒侮辱对方(敌人)的武器,留下犁作为纪念。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古战场边陲的诗句。诗中描述了匈奴和汉朝之间曾经发生过的激烈战斗,以及战后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战争中的场景进行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同时
塞上曲 羌儿射鸟鼠,小小角弓张。 未能骑壮马,但跨白羱羊。 注释: - 羌儿:指古代居住在今甘肃、宁夏一带的羌族人民。 - 射鸟鼠:射猎鸟类和老鼠等动物。 - 角弓:用兽角制作的弓。 - 骑壮马:骑着健壮的马匹。 - 白羱羊:白色的绵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羌族人民狩猎的场景。诗中描述了羌族儿女射鸟鼠、使用角弓的情景,以及他们骑着壮马却只能骑白羱羊的困境,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
翻译: 塞上的小孩子们骑着羊,会唱凉州的歌曲。 用榆树枝做成长鞭,在白狼河边玩耍。 注释: 1. 塞上曲:指边塞地区的歌曲。 2. 骑羊诸小儿:骑着羊的小孩。诸,通“诸”,多的意思。 3. 能唱凉州歌:能唱《凉州词》这样的边塞歌曲。凉州,今宁夏一带,古为河西走廊的一部分,是唐朝西北边疆的要地。唐教坊有《凉州》,是唐代著名的大曲之一。 4. 折榆作长鞭:把榆树条折断做成长鞭
塞上曲 八月秋高塞草斑,将军千骑猎前山。 弯弓不射南飞雁,恐有征人附信还。 注释: - 八月的秋天,天空湛蓝,草原上的草木已经泛着金色的光。 - 将军亲自指挥千骑兵在前方的山丘上打猎。 - 即使没有直接的目标,也不放箭,因为担心会有士兵归来,他们可能带来了家人的消息。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边疆将士的生活和情感。首句“八月秋高塞草斑”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边塞的壮丽景色
注释: 挥鞭万里长,葱岭暮云黄。 挥鞭:骑马鞭子挥动的样子。挥鞭万里,形容马儿跑得很快,也指诗人的豪迈心情。 闻说单于遁,明朝猎白狼。 闻说:听说。单于:古代匈奴最高首领称号。汉朝对匈奴人称“单于”。单于遁,指匈奴王单于逃跑了。 明朝猎白狼,指的是在明朝的时候去狩猎白狼山。白狼山位于现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境内,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之一。 赏析: 塞上曲是唐代边塞诗的一种体裁
塞上曲 军中频繁的宴会,酒后骑马回营帐。 紫塞与天相接,远方黄云扑面寒。 羌族少年挥马鞭,胡地女子束发冠。 两人三人一队,军营门前相顾笑。 译文: 军中频繁的宴会,酒后骑马回营地。 紫塞与天空相连,远方黄云覆盖大地。 羌族少年挥动马鞭,胡地女子头戴花冠。 他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营门前欢笑交谈。 注释: - 塞上曲:唐代边塞诗的一种体裁。 - 军中频宴乐:形容军队中频繁举行宴会,庆祝胜利或休息。
注释: 风急交河水正浑,黄沙日落战云昏。 风大浪急,黄河的水也变得浑浊;太阳落山时,天边弥漫着战争的阴云。 牛羊满地干戈里,独立营门望五原。 战场上到处都是战马和牛羊的尸体,我独自站立在军营的大门前,望着远方的五原。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塞上战场的景象,通过对风、水、日、云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通过“独立营门望五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塞上曲 胡儿为我歌,胡妇为我舞。 酪酒两三行,黄尘杂桴鼓。 披甲上马鞍,旁观色如土。 长城陈死人,有力皆如虎。 注释: - 胡儿:指的是来自北方的胡人,这里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歌声或舞蹈。 - 我歌、我舞:表示有人为我唱歌跳舞。 - 酪酒:指牛奶制成的酒,这里可能是指美酒。 - 两三行:数量词,两三次。 - 黄尘:黄色的尘土,这里形容战场的混乱景象。 - 杂桴鼓:混杂在鼓声中。 - 披甲
《塞上曲》:边塞风情的诗意描绘 玉门风急朔云低,塞外穹庐不定栖。昨夜胡儿连马骑,打围直到海陵西。 此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戍边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将士的深深敬意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人从视觉出发,以“玉门风急朔云低”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寒冷、荒凉的边塞环境。玉门关作为古代著名的边关,其地理位置险要,自然条件恶劣,常常是战事频发之地。而“朔云低”则形容天空中厚重的云层压得很低
塞上曲 二十学从戎,白头犹异地。 谁知黑河流,尽是征夫泪。 注释: - 塞上曲:指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 二十学从戎:二十岁时开始学习并跟随军队进行军事训练。 - 白头犹异地:虽然年纪已长,但依然在边塞之外。 - 谁知黑河流:不知道这条黑河(指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 尽是征夫泪:所有的征夫都在这条黑河旁留下了泪水。 译文: 年轻的战士二十岁就开始学习并跟随军队进行军事训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将士守卫边疆、保卫家园的英勇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译文: 羽书飞奏汉明光,诏护诸军出塞场。 卷甲夜趋邀虏骑,弯弧秋净射天狼。 黑山戍外云光白,青海城边日色黄。 沙漠未清心不死,梦中犹逐左贤王。 注释: 1. 《后汉书·马援传》:羽书,即飞鸽传书。 2.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诏告诸将:‘以胡寇为意,皆当迎敌。” 3.
【注释】 1.塞上曲:边塞地区的民歌。 2.西望:向西望去,指西北方向。 3.山前:在山的前面。 4.落叶秋:秋天叶子落下来。 5.桑干水:即桑乾河,发源于内蒙古大青山,向东北流至山西大同市,再折向东南流,入河北省境内。 6.行云愁:天上的白云,像行云那样流动,令人感到忧愁。 7.笳声:胡人所吹的乐器。笳,一种管乐器。 8.晓夜:黎明和夜晚,泛指日夜。 9.城楼:指戍守边疆的城堡和城墙上的瞭望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塞上曲》。全诗共四句,每句五字,押韵严谨。 第一句“百战多枯骨”,描述了在战场上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士兵们牺牲了许多生命。 第二句“秋高白草深”,描绘了秋季的草原景象,白色的草甸子覆盖着大地,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第三句“飞雕盘大漠,嘶马振长林”,描写了雄壮的景象,飞雕盘旋在大漠上空,嘶鸣的马儿在长林中奔跑。 第四句“柔远君王德,封侯壮士心”
秋声塞外,边情难诉 塞上曲·其一(王昌龄)中,诗人以深沉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凄清的边塞秋色图。首句“秋生关塞晓霜飞”描绘了边塞晨曦初露时,霜花纷飞的景象,既表现了季节之早寒,又烘托出了将士们艰苦的生活环境。 次句“日上辕门探骑归”,展现了戍守边地的将士们在日头升起时,依然在营帐前探询归途的将士情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之情。然而,这种思乡之情并未能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技巧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句,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把握其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注释来理解。“塞上曲”的意思是:在塞外大漠之上,高高的旌旗挥动,荡开了野地云层,天边的金戈铁鼓声与雁鸣交织在一起,回旋于天空;傍晚时分,落日半挂在山头,追击着狡猾的敌人,弯弓射向远方的李陵台(即李陵墓)。 【答案】
【注释】 飞将:汉武帝时名将李广。龙沙:指沙漠。逐虏还:驱赶入侵的匈奴,使之归去。夜驱驼马:夜间赶着骆驼和马匹回燕京(今北京)。燕关:古燕国地界。残月:即上弦月。横笛:吹奏乐器,形如长竹筒。梅花:指雪后之梅。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胜利归来的诗。首句写将军凯旋,“飞将”二字点出其英勇善战;次句写将士夜行,“入燕关”,说明他们已胜利归来。“谁横笛”,表明凯旋之师在胜利之后仍不忘故土风情
暮色中,阴霾的云层压在边关的楼阁之上,黄河上积雪厚重,却无法流动。 野外燃烧着烽火,连山的北胡都陷入了寒冷之中,马匹绝迹。 是谁在月下高唱《凉州》
注释 1 风劲胡胶折:描述风力强劲到足以折断胡地的军用胶水。 2. 霜深虏骑迷:说明霜冻使得入侵的匈奴骑兵迷失方向,无法继续前进。 3. 向来长技尽:表示以往在战场上使用的策略和技巧都失去了效用。 4. 不敢到辽西:表明因为前文所述的原因,敌军不敢轻易进攻辽西地区。 译文 在风力强劲时连胡地的军用胶水都被吹断了,霜冻使得入侵的匈奴骑兵迷失了方向,再也无法前进
【注释】 ①塞上曲:乐府旧题。 ②乌声:指乌鸦的叫声。 ③虏:指敌人。空营,指没有设防的军营。 ④蓟北城:指蓟县以北的城池。蓟县,今河北蓟县,是古燕国的都城,后为汉蓟郡治所。这里泛指北方边境一带的城镇。 【赏析】 《塞上曲》原为汉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诗集》卷八十七载有“《塞上》曲八解”。本诗选自《乐府诗集》,题注作者不详。这首诗写在夜间听到敌营乌鸦的叫声
塞上曲 汉南秋草白,牧马雪中肥。 一夜边尘起,千山堠叶飞。 羽书驰玉塞,都护发金微。 闻道龙城将,单骑破敌归。 注释: 1. 汉南秋草白,牧马雪中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天景象,牧马在雪地里吃草,显得肥壮。 2. 一夜边尘起,千山堠(hòu)叶飞:一夜之间,边境上的尘土飞扬起来,远处的山头也飘起了树叶。 3. 羽书驰玉塞,都护发金微:朝廷传来紧急的战报,都护(官名)已经出发前往金微。 4.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荒凉景象和戍边将士的生活,通过对蝉鸣、空桑林、萧关道、芦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地区的独特风貌。 诗句原文如下: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龄 战马闻笳鼓,横行出塞门。 阵云凝陇黑,杀气入边昏。 决策平胡虏,捐生报国恩。 犹惭汉公主,万里嫁乌孙。 接下来对这首诗词进行逐句释义: 1. 战马闻笳鼓:战马听到军中的笳鼓声
燕山苍苍塞土紫,描写了燕山的壮丽与秋天的寒意。雪花如沙月如水,形容冬日里雪花纷飞如细沙,月光如水洗过一般明亮清澈。 穹庐酒暖貂裘湿,描绘了战士们围坐在毡帐中,享受着温暖的美酒,而他们的貂裘却因寒冷而沾满了雪花。匈奴角声全部起,表现了边关战事的紧张和士兵们的戒备状态,他们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战斗。将军弯弓发指冠,指堕马猬心不寒,展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忠诚守护国家的景象。士卒并持苏武节
注释: 星汉盈盈望故乡,梦惊刁斗在辽阳。 谁将一片深闺月,散作长城万里霜。 星汉:银河。盈盈望故乡,银河映照故乡。 梦惊:梦中惊醒。刁斗:古代军中计时用的铜壶滴漏,夜间用以报更。辽阳:地名,今辽宁省辽阳县。 谁将:哪能是。片:一弯。深闺:内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边塞风光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边疆的深情厚意。 首句“星汉盈盈望故乡”通过“星汉”和“望”这两个关键词,营造出一种遥望故乡
《塞上曲》: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 明肃靖王的《塞上曲》展现了一幅壮怀激烈的画面:将军挥舞雕弧,远出渔阳北击胡。此句描绘了将军在战场的英勇形象,他的谈笑间挽弓拉箭,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 远出渔阳北击胡" 这六个字,如同一支激昂的战歌,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战斗氛围和对国家的忠诚。 战争并非总是胜利的喜悦。诗中的下一句 "千金底购单于首,赎得沙场战骨无?" 则流露出一丝哀愁。这里
诗句输出: 边城柳色动,只是去年春。 借问云台将,如今有几人。 译文输出: 边关的柳色随风轻摆,仿佛在述说去年春天的故事。 提起昔日威名显赫的将军们,如今还能有多少像他们一样的壮士? 注释输出: - 边城柳色动:边塞之地的杨柳随风起舞,似乎在述说着往年的故事。这里的“动”字,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和柳树的生长状态,同时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 - 只是去年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意、赏析作品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从‘塞上曲’中任选一句,写出你的理解与体会”这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赏析,赏析时注意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和手法来分析。 理解诗歌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塞外战争的图景
塞上曲 将军出北平,匈奴争遁走。 鼓振天地昏,令出风雷吼。 边霜裂旌旗,塞月寒刁斗。 系俘受降城,屯兵井陉口。 归来见至尊,自献单于首。 译文: 将军从北平出发,匈奴争相逃窜。 战鼓震天动地,令出如风雷般怒吼。 边防上的霜冻裂开了旗帜,边疆的月夜中寒气逼人,士兵们手持长矛守卫。 将战俘带到受降的城堡,士兵们驻扎在井陉口。 回来后见到皇帝,自请献上单于的人头。 赏析:
弃亲从军去,谁人无壮志。 激昂将帅间,赏罚贵公正。 金马买战骨,龙媒岁三次。 将军重勇士,谁言无孟任? 师行失纪律,安能制敌侵? 不见南阳叟,七纵七擒归。 译文: 抛弃亲人投身战场,谁没有报国的雄心壮志。 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赏罚必须公正无私。 千金买战骨,龙媒每年征战数次。 将军看重战士,谁说没有像孟任那样的勇士? 如果师旅不能严守纪律,又如何能够战胜敌人入侵呢? 没见过南阳的隐士
注释: 一春不见暖融天,自是要荒气候偏。 地上的雪花原来是雨,满地榆荚却不成钱。 塞上曲:边塞上的民歌。 塞(sài)上:边塞。 一春:整个春季。 暖融天:温暖融化了天空。 自要:自然要。 要:通“仰”,仰赖。 偏:偏颇。 落地:降落到地面上。 榆荚(yú jué):榆树果实。 原是:原来是。 雨:名词用作动词。 漫天:漫无边际。 榆荚不成钱:比喻榆树果实像小钱一样不值钱。 赏析:
塞上曲 单于夜合围,汉士不思归。 纵矢雕前猎,横身马上飞。 白登霜气早,青海日光微。 为有封侯骨,年年卧铁衣。 注释: - 单于夜合围:形容单于在夜里发起了包围战。 - 汉士不思归:汉朝的士兵不愿意回到故乡。 - 纵矢雕前猎:形容在狩猎时放箭如飞。 - 横身马上飞:形容骑马奔腾如飞。 - 白登霜气早:指白登山的天气已经提前变冷。 - 青海日光微:指青海湖上的日光很微弱。 - 为有封侯骨
塞上曲 太行天下脊,万里翠微寒。 日月相摩荡,龙蛇此郁盘。 云横三晋暗,水落九河干。 亘古飞狐险,凭谁封一丸。 注释: 1. 太行天下脊:太行山脉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山脉,被誉为“天下之脊”。这里形容太行山脉如同支撑天地的脊梁一样重要。 2. 万里翠微寒:形容太行的山势连绵起伏,宛如绿色的屏障,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3. 日月相摩荡:比喻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相互摩擦,形成光芒万丈的景象。 4.
下面是《塞上曲》的详细赏析: 1. 诗句原文: 肠断龙堆马邑前,胡笳一曲最凄然。 云横玉垒千盘岭,雪压雕鞍六月天。 寄远窦家新织锦,投荒苏武久餐毡。 逐臣放士知何限,青鬓来时白发还。 2. 译文解析: - 肠断龙堆马邑前: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深深思念和忧虑。 - 胡笳一曲最凄然:通过“胡笳”这一意象,传达了战争带来的哀愁和悲凉。 - 云横玉垒千盘岭:描绘了边塞地势险峻,云雾缭绕的景象。 -
【注释】 汉碛:汉代的沙漠。秦城:指秦汉时所建的城池。望欲迷:眺望,想得迷糊了。兴废:兴衰更替。草萋萋:长草丰茂的样子。木落:落叶。驼衔尾:骆驼用嘴咬住马的尾巴。沙拥桑干:沙子拥着桑乾河。 雄图:宏伟的计划或抱负。冀北:今河北北部。辽西:今辽宁省西部。 绝壤:没有耕种的土地。喧阗:声音嘈杂。著鼓鼙(pí皮):击打战鼓。 【赏析】 此首诗写诗人登高望远时所见所感,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无限感慨
诗句解析 1 朔风吹雪满刀镮: - 朔风:北方的寒风,常在冬季出现。 - 吹:此处形容风的力量。 - 雪满刀镮:刀柄部分被雪覆盖,形容天气极其寒冷。 - 刀镮:刀柄,这里比喻战场或边关。 2. 万里从戎何日还: - 从戎:参军从军。 - 戎行:军队行动。 - 万里:形容距离遥远。 - 何日还:何时能返回家乡。 3. 谁念沙场征战苦: - 沙场:战场。 - 征战苦:形容战争带来的痛苦。 -
【注释】 塞上曲:乐府《横吹曲》调名。 青磷:青色的磷火,古人以为死人骨未化成水气前所呈现的颜色。 瀚海头:指沙漠之边。 琵琶一曲起边愁:用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诗意。 眼前滴尽征人泪:指征人泪流满面的样子。征人,泛指出征的人。 并:同“拚”,拼死,尽力。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军中作,以写景寄意,抒写征人的悲愤之情。 首句描写了一幅辽阔壮美的边塞景色。白骨青磷,瀚海无边
【注释】 1. 弓弯霹雳射天狐:用弓箭射向天际的狐狸,形象描绘了一幅箭矢如雷霆般划过天空、直指目标的壮美场景。 2. 惊落双雕万众呼:形容箭矢的力量之大,连两只飞翔的雕鸟也被射下,引发众人惊叹和欢呼。 3. 好语将军休见妒:劝告将军不要因为嫉妒而做出不公正的行为。 4. 凌烟曾见几人图:曾经有人在朝廷中画下过这样的图像,但如今却很少见。 5.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弓箭射天狐的画面
塞上曲 万里长云暗节旄,天山秋尽雁飞高。 风吹塞马霜蹄疾,雪扑征衣冻宝刀。 注释: 塞上曲:指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一诗。 万里长云暗节旄:万里长空,乌云密布。节旄,即旄(máo)杖,古代军中指挥用的长旗。 天山秋尽雁飞高:天山,位于中国新疆北部和西部,是中国最大的山脉之一。秋天来临,天山的景色变得格外美丽。 风吹塞马霜蹄疾:塞马,指在塞外放牧的马。霜蹄疾,指马蹄上结满了霜。 雪扑征衣冻宝刀
【释义】: 角弓白羽挂雕鞍,醉卧河阳铁甲寒。烽火夜来知有敌,一时齐向月中看。 塞上曲 塞上曲/塞下曲,是古代军旅歌曲的统称。塞上曲一般描写塞外风光、战争生活和将士豪情。这首诗就是写边疆将士在月夜中戒备的情景。 【赏析】: 首句“角弓白羽挂雕鞍”,写边关战士的装备,角弓长箭,白羽箭翎,雕花马鞍,这是典型的边地战骑形象。一个“白”字,点明时节正是冬季,霜雪覆盖大地,白雪皑皑,连白羽也染成一片洁白。
塞上曲 大纛朔风飘,将军杀气骄。 纵鞭驱怒马,夺取玉龙标。 注释: 1. 大纛:古代的一种军事标志,用竹竿或木头做成,上面绑着红色或黑色的旗帜,用来表示军队的标志和方向。 2. 朔风飘:指北风呼啸,寒冷刺骨。 3. 将军杀气骄:形容将军威武勇猛,气势逼人。 4. 纵鞭:指放开缰绳让马自由奔跑。 5. 怒马:指奔腾的骏马。 6. 玉龙标:这里指的是战场中的战旗,玉龙象征着尊贵和力量。 译文:
塞上曲 雁度金河水,风生玉塞秋。 误人成白首,还说未封侯。 注释与赏析: - 雁度金河水:秋天,大雁南飞经过金河(今黄河)时,此处描写了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的景色。 - 风生玉塞秋:在寒冷的秋天,玉塞(指边塞)被风吹拂,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 - 误人成白首:由于长期戍守边疆,士兵们误认为青春易逝,以至于白发苍苍。 - 还说未封侯:尽管他们为国捐忠,但往往得不到封赏,表达了对功名无望的哀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它描绘了一幅壮阔而深情的边塞风光画面。下面我将逐句解释这首诗: 1. 路绕炖煌更酒泉,横戈誓欲扫穷边。 - "路绕"形容道路环绕着某个地方或某地周围有路环绕。这里的"路绕炖煌更酒泉"可能意味着诗人在前往酒泉的路上,看到了环绕着敦煌和酒泉的道路。炖煌和酒泉是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甘肃省西部。 - "横戈誓欲扫穷边"中的"横戈"指的是横持长矛
塞上曲的注释 } - 衔枚度碛夜生寒:衔枚,即含枚,是一种口禁,以防发出声音。碛,指沙漠或沙石地带。这句描述了将士们夜间穿越荒凉的沙漠,感受到严寒刺骨的气候。 - 铁甲霜明北斗阑:铁甲,指战甲。霜明,形容星光在寒霜中显得更加明亮清晰。北斗阑,意指北斗星的位置。这句话描绘了边关的夜晚,星辰如常,而战士的铠甲在霜气中反射着星光,宛如银河悬挂天际。 - 边马远驰天未晓:边马,边境上的马匹
塞上曲 出守飞狐口,旋移瀚海滨。 关山惟有月,沙碛本无春。 苜蓿能肥马,葡萄不醉人。 闻笳动心绪,归思转车轮。 注释: 1. 出守飞狐口:指我被派往边疆驻守在飞狐口这个地方。 2. 旋移瀚海滨:迅速调动到瀚海的边缘地带。瀚海指的是沙漠,此处形容地理位置的遥远和荒凉。 3. 关山惟有月:关山指的是边远地区的山脉,只有月亮能够照亮这些地方。这里的“惟有”强调了月亮在夜晚的重要性
诗句原文 古北关前月似霜,石塘岭下塞云黄。 鸣笳夜半边声起,不见征夫亦断肠。 注释解释 - 古北关:古代北方的关口,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历史或地理名称。 - 月似霜:形容月亮明亮如霜,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石塘岭下塞云黄:石塘岭位于山间,山上常年被云雾环绕,因此称为“塞云黄”。 - 鸣笳夜半边声起:在夜晚,当戍边的士兵吹响号角时,声音回荡在寂静的天空中。 - 征夫:出征的士兵
【注释】 ①硬雨:指春末的细雨。 ②霾风:指春天的大风。 ③寒烟:指春天的轻烟。 ④玉门关外: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西域要冲。 ⑤蒲昌海:即西海(今青海湖)。 【译文】 细雨绵绵,大风阵阵,别有一番愁绪,远望去草色如秋。 玉门关外的黄河水,都流向遥远的西海。 【赏析】 这首诗写塞下风光之美丽,以及诗人对这种美景所引发的无限遐想和深情。诗中“硬雨”、“霾风”等语词用得十分传神
注释: 古道千盘草木荒,戍旗一片黯春阳。 这句诗描述了古道的荒凉,草木丛生,戍旗在春天里显得黯淡无光。 谁知石烂山枯后,犹有残碑记汉唐。 这句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即使石头和山丘都已消失,但仍有残碑记录着汉朝和唐朝的历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塞上荒废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通过对古道、戍旗、残碑等元素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荒凉的画面,同时也反映出历史的沧桑。同时
塞上曲 雪冻云埋路未经,乌兰新战血痕腥。 春深牧马蓬根断,大夏河边草不青。 1. 注释: - 雪:指降下的大雪。 - 冻:使物体冻结或结冰。 - 云:指天空中的云层。 - 未:没有经过。 - 乌兰:地名,此处可能是指战斗发生的地点。 - 新:最近。 - 战:战争。 - 血痕腥:指战场上的血腥味道。 - 春深:春天深入。这里的“春深”暗示着战事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 蓬:一种植物
【注释】 百战:多次作战。洮河:今甘肃洮河,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合黎山:今甘肃合黎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北。月如霜:形容月光皎洁。武皇:指汉武帝(刘彻)。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老将的一生。首句写他曾多次在河西地区与羌人作战,防御十分坚固;次句写他在合黎山下月色如霜;第三句写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在战场上死去,但他仍然说:“我还想弯弓射大雁。”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老将的赞美和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