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思济物,道行心始休。
垂纶自消息,岁月任春秋。
纣虐武既贤,风云固可求。
顺天行杀机,所向协良谋。
况以丈人师,将济安川流。
何劳问枯骨,再取阴阳筹。
霸国不务仁,兵戈恣相酬。
空令渭水迹,千古独悠悠。
咏古
介绍
。
《咏古》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青苔满地初晴后,
绿树无人昼梦中。
只有南风旧相识,
偷开门户又翻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景象。开头两句“青苔满地初晴后”,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静谧与生机,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绿树无人昼梦中”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诗意的世界。
中间两联则是全诗的核心部分。前一句“只有南风旧相识”,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界的风以情感和记忆,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情感变化。“偷开门户又翻书”则巧妙地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与诗歌的意境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一细节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相关推荐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大智思济物,道行心始休。 垂纶自消息,岁月任春秋。 纣虐武既贤,风云固可求。 顺天行杀机,所向协良谋。 况以丈人师,将济安川流。 何劳问枯骨,再取阴阳筹。 霸国不务仁,兵戈恣相酬。 空令渭水迹,千古独悠悠。 注释: - 大智思济物:大智慧的人会思考如何帮助他人。 - 道行心始休:内心遵循道德规范,不再追求名利。 - 垂纶自消息:钓鱼时观察鱼儿的活动,从中体会自然的规律。 -
注释:力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军人望着望仙桥,对秦二世表示忠诚。古来忠臣的肝胆一致,至今仍然分裂对待两秦。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忠臣的描述,表达了对忠诚的赞美和对奸臣的痛恨。诗中的“力士”、“军人”、“二秦”分别指的是历史上的荆轲、高渐离和秦王子婴。荆轲是燕国太子丹的勇士,为了救赵入秦,刺杀秦王,未遂被杀。高渐离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以击筑演奏渔阳掺挝之歌而名闻于诸侯。他为燕太子丹复仇
注释: 柳子脂:指美女柳子脂,这里用来形容柳子脂的美貌。韦不佩弦:指的是柳子脂不佩戴弦乐器。痴心附丽老羁缠:意指柳子脂被老色鬼纠缠。廉商浪说能为市:廉商浪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人物,这里形容廉商浪自吹自擂。吏贾由来却悟鞭:官吏们历来都被鞭打惩罚,这里指官员们往往被贪官所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老色鬼纠缠的女子,她美丽却不佩戴弦乐器,被一个自吹自擂的男子所困扰,而其他官员们则历来都被鞭打惩罚
诗句原文: 杜曲诗翁霜鬓须,谁怜三十载骑驴。五陵车马输年少,枉读平生万卷书。 译文: 在杜曲,一位年迈的诗人,他的白发如同秋霜,他三十年如一日骑着驴子。年轻的人们纷纷来到五陵,炫耀他们的车辆和马匹,而我则白白地读了一生的书籍。 注释: - 杜曲:地名,位于今天的西安附近,是唐代著名的文人聚集地。 - 诗翁:指诗人,这里特指生活在杜曲的一位诗人。 - 霜鬓须:形容头发已白,鬓角有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韩子其人崛强欤:韩子这个人非常强大。 - 群儿头角久相疏:孩子们的才华逐渐展现出来,与韩子相比显得不够突出。 - 也知自是屠龙手:韩子知道他自己有能力像宰杀一条巨龙一样解决问题。 - 温水难教恋小鱼:在温水中很难让小鱼学会游水。 注释: - “韩子”指的是韩愈。 - “崛强”是指强大。 - “群儿”代指其他人。 - “头角”比喻才华和才能。 -
注释: 斗酒金銮笔,形容皇帝的御笔如黄金般珍贵,用斗酒来比喻。笔是书写工具,金銮即指皇帝。 脱靴力士,指杨贵妃的宠臣高力士。他因为曾为唐玄宗脱下靴子而受宠,所以被称为"力士"。 几曾嗔,表示从未发过怒,因为高力士地位崇高,所以皇帝对他非常宽厚。 后生,年轻的学生或晚辈。不谓寻常事,表示这件事并不普通,因为高力士曾经对皇帝发过脾气,所以这件事情显得特别重要。 惊怪先生胆是身
渊明欲弦歌,为酒利公田。 到县十馀日,归意已拳然。 一稔且莫待,遥遥问归船。 是事可质信,考之归来篇。 种粳与种秫,梦语落何边。 译文:陶渊明想要唱诗作乐,因为酿酒来增加公田的收入。 他来到县城已经有十多天了,但已经决定回家,心里很不情愿。 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希望赶快回到家乡的船只上。 这件事可以相信,可以去查他的《归去来辞》来验证。 他在种粳和种秫之间做了选择,梦中的话语落在了哪里
诗句释义 1. 欲寻仙阙觅仙丹,仙在瀛洲缥缈间: - “欲寻仙阙觅仙丹”:表达了诗人想要寻找仙界、寻求仙人炼制的仙药。这里的“仙阙”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仙丹”则是传说中的神奇药物。 - “仙在瀛洲缥缈间”:描述仙界存在于虚无缥缈之地,即瀛洲之上。这里用“缥缈”形容仙界的景象既虚幻又遥远。 2. 一自祖龙东去后,更无人到会稽山: - “一自祖龙东去后”:指自秦始皇东巡至此(会稽)之后
【注释】 1. 五言:指汉末建安时期的文人,以五言古诗为代表。王国:指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政权。雕琢工:精心修饰的艺术品。 2. 肇及:开始。苏李辈:指汉朝初期的文学家苏武、李陵等人。相冲融:相互融洽,指文风相互影响。 3. 往还离别者:指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人情之所同:指人们之间情感的相通之处。 4. 正声始微茫:正当的声音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与世狎污隆:与社会风气相适应而变得卑下。 5.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名为《咏古》。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相应的译文: 1. 杨生仕州县,谋国不谋身。 注释:杨生在地方任职,但并不为自己谋求私利,而是为国家着想。 译文:杨生为官从政,但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大事,而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 2. 一朝解印绶,归来但长贫。 注释:一旦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贫穷。 译文:当杨生辞掉了官职后,他回到故乡发现自己的生活更加贫困
【注释】 艰难:指生活贫困。垂钓:以钓鱼为业,此处借指隐逸。一食困英雄:形容生活十分贫苦。漂母:漂洗丝絮的老妇。王孙:贵族子弟,这里泛指贵族。报欲穷:指王孙的归隐。龙兴:指刘邦起兵,建汉室。迟沛上:在沛郡一带起兵。虎视:像老虎一样威视四方。关中:古代地区名,包括今陕西、甘肃等省大部及青海、宁夏等省一部分。市井:街巷市场。知己:朋友。徒:白白地。国士风:国士风范。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时所作
【赏析】 这首诗首联“一日犹炎汉,三分是武侯”,意思是说:如今还像当年三国鼎立时那样。颔联“出师遗表在,涕泪至今流”意思是说:刘备临终前写给诸葛亮的《出师表》还在呢,诸葛亮到现在还在为蜀国流着眼泪。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意思是说: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这都是为了天下的计谋啊,刘备、刘禅两代君主都对诸葛孔明倾心相待,希望他能为国家出力。
诗句及翻译 ```plaintext 漂母元仙者,淮边俎豆长。 英雄犹未报,一饭至今香。 ``` 词语注释 - 漂母:古代一位慈祥的妇人,此处指代那位在淮河边上以卖食物为生的女子。 - 元仙者:形容她有神仙般的品质或能力。 - 淮边:淮河之滨,这里指淮水岸边。 - 俎豆长:祭品长久未被消耗,比喻恩情或功绩流传久远。 - 英雄:指有杰出才能和功勋的人。 - 犹未报:尚未得到回报或报答。 -
注释:皋氏是春秋时鲁国的贵族,他的春游之地在城边。他曾经写过赠妇诗,但没有人传下来。他风流倜傥,只举案送客,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写情诗给妻子。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皋氏的敬仰之情。他称赞皋氏为人风流倜傥,只举案送客,没有像其他贵族那样写情诗给妻子,这种风度令人敬佩。同时,诗人也没有忘记这位历史人物,将他的事迹传承给后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作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一饭皇天德”,指上天的恩德像一顿饭那样小;“王孙未敢求”,指王孙(贵族子弟),不敢求得这样的恩泽。“英雄沟壑物,自昔少封侯”,指出英雄人物往往被埋没在山沟里,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获得封侯的荣耀。诗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一种感慨,对封建社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象表示了不满。
【注释】 一饭:指一顿食物。少:稀少。 英雄:指有作为的人。 只应从妇女,日日乞壶浆:只有向妇女求助,才能得到一日三餐的饭食。壶浆,盛着肉汁酒浆的容器,泛指酒食。 【赏析】 此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写古代英雄在战乱之时,往往不得不向人民求取粮食充饥。诗人感慨于“一饭人间”之少,英雄饥饿未央,从而联想到了那些在艰难困苦中挣扎生存的人们,他们只能向妇女求助,才能得到一日三餐的饭食
注释:如何携带长剑,取笑市中儿童。在水边垂钓时,没有鱼也不必悲哀。 赏析:诗人以“带长剑”起兴,意谓带着长剑去嘲笑市中的儿童。“取笑”一词,表明了诗人的态度是轻松的、诙谐的。然而,“市中儿”却不知其中味,他们只知嬉戏,却不知诗情。诗人以水边的垂钓者来比喻自己,表达了自己虽无鱼可取,但心中仍充满乐趣。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超脱世俗的豁达情怀。同时
【注释】 咏古:这首诗是作者对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或事件进行评论和感叹。焚书嗟未尽:指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兵法老人留:指留下兵法的人。一卷传年少:指的是《孙子兵法》一书流传至今,影响了无数年轻人的成长。咸阳战血流:指的是秦朝灭亡时咸阳城内血流成河的惨烈场面。 【译文】 焚书坑儒,感叹没有完全结束;留下了兵法的老人。 一卷《孙子兵法》流传下来影响年轻人,让咸阳城的血流成了河流。 【赏析】
【注释】 1. 咏古:咏叹古人。 2. 英雄多误中:许多英雄豪杰在关键时刻犯了错误。 3. 难息博浪沙:在博浪沙这个地方,很难平息住心中的愤怒。 4. 一奋金椎后:用金椎猛击之后。 5. 山河属汉家:把河山都归属给汉朝。 【译文】 许多英雄豪杰在关键时刻犯了错误。他们用金椎猛烈地击打,之后将整个河山都归附于汉朝。 【赏析】 《咏古》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以“咏古”为题,通过歌颂汉高祖斩蛇起义
【注释】 起:崛起,指六国复兴。 始子房:刘邦,字季(一说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今属江苏徐州市)。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封为羹颉侯。后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绛侯。 高皇:指刘邦,即“高皇帝”。 【译文】 六国无人能兴起大业,诛杀奏王才由刘邦来。 功业是天下第一,不是只辅助高皇。 【赏析】 此诗首句以反诘句式出之,既表明了六国无一能够振兴的客观现实,也暗示了只有刘邦才能兴复六国,大有深意存焉
注释: 咏古:咏叹古人。 纷纷蜀富人,看作圈中鹿。蜀地富人,被当作圈中的鹿。 污我法言书,姓名宁可录。玷污了我的法言之书,我的姓名怎么能不被收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那些以金钱地位来左右他人名誉的人们的讽刺。前四句描绘了这些人的形象:他们是“蜀富人”,即四川地区的富商大贾;他们的行为如同“圈中鹿”,意思是他们被人当成圈中的鹿,任人摆布。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这种行为的回应和批评
子胥无饵口,行乞市门时。 怨毒平生事,箫声谁得知。 诗句释义 1. 子胥: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因辅佐吴王阖闾伐楚而闻名,后因被陷害而逃亡。他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人知,尤其以忠诚和智谋著称。 2. 无饵口:这里“饵”是比喻,指诱惑或手段。子胥没有使用任何手段来达到目的,而是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展现了他的高洁品质。 译文与注释 《咏古·子胥》
【注释】 肉人:指被砍伤的人。玉斧:用美玉制成的斧头,比喻美好的理想。冲举:指迅速升迁。迟回:迟疑不决,犹豫。青鸾鸟:即青鸾,传说中的神鸟,传说能飞到月中。寄语:托付、告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后,寄寓自己的感慨之作。 首句“肉人悲玉斧”,意思是说那些有志于建功立业的士子,却不幸被砍伤。“玉斧”一词,既指代了他们手中那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也隐喻了他们手中那套治国安邦的良策
【注释】 1.咏古:即《咏荆卿》,题下有“和柳子厚”三字,是一首和柳宗元的诗。2.荆卿:指荆轲。3.悔与:悔恨之情。4.荆卿别:指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而去的那一天。5.当时:指那一个时刻。6.不请行:指没有请求就去了。7.悲歌:悲壮的歌声。8.空慷慨:白白地慷慨激昂。9.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境内。10.咽无声:形容荆轲临危之际唱出的悲壮歌曲,声音哽咽,却再也发不出声音,以致听者为之落泪。11.赏析
诗句原文: 东西游走倦,家敝苦渊明。 五子何须学,从他自耦耕。 翻译: 我厌倦了四处奔波,家里贫困如同陶渊明的家境。 五个儿子何必去学习,随他们自个儿一起耕作吧。 注解: 1. 东西游走倦:形容四处奔波,疲惫不堪。 2. 家敝苦渊明:家中贫穷困苦,就像陶渊明那样。 3. 五子何须学:五个儿子不必去学习。 4. 从他自耦耕:随他们自个儿一起耕作。 赏析: 这首诗是屈大均的《咏古》之十四
【注释】 处士:隐士。鸾凤:古代传说中凤凰与鸾的别称,这里指贤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弦琴为题,赞美了琴的高超技艺和美妙的音色。 前两句“处士一弦琴,清含山水音”,写琴之清雅、高超。“一弦”,喻琴声只有一根弦,而弦上只有一根丝,声音却非常悦耳动听,这正如诗人所说的:高山流水,知音难寻。 后两句“谁从鸾凤啸,识得古人心”,写琴声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表达出诗人对古代贤人的崇敬之心
注释: 紫芝:指灵芝,古代认为它是仙草。 黄鹄:黄鹄鸟,这里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绮皓诚儒者:绮皓,即绮季,字伯玉,西汉人,少有文才,与张良、陆贾、郦食其并称为汉初四杰。他曾经为黄公车司马,因触犯文帝而被贬为茂陵邑令。 何曾嫚骂我:何曾,字敬王,东汉人。他性情粗暴,喜怒无常,对人常常用粗鄙的言语谩骂侮辱。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咏物诗之一。《咏古》是一组七绝组诗中的第一首
【注释】 西汉:指汉文帝,他崇信儒家学说。 崇儒术:尊重儒学。 功推陆大夫:功劳可以推及陆贾。陆贾是汉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作过太子太傅,封为中郎大夫,后因直言进谏被贬至蜀郡邛崃县任县尉,著有《新语》一书。 煌煌新语在:新语即陆贾的《新语》,书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言论。 拜手似皋谟:拜手即叩头,皋谟即皋陶,古代传说中的圣明之君,这里是比喻陆贾的功德。 【赏析】 这首诗是咏古诗
【释义】:子真,指陶潜(字元亮)。冠已,即冠巾。全性,即保全天性。市门中,集市之中。 【译文】:你头上的簪子已经挂起来了,你的本性还在集市的门里。你不肯营求妻子儿女,像仙人那样保持素朴的作风。 【赏析】:诗人借陶渊明的《拟古》诗来抒发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然、朴素和恬淡生活的向往。首句“子真冠已挂”,是说陶渊明已经戴上了高冠(古代的一种礼帽),这既表明他志在出仕,又暗示他的归隐之志
注释: 梅公:这里指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伍子胥曾辅佐吴王阖闾大败越兵,功成名就后,被诬陷谋反而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江边建了一座祠堂,名为“伍公祠”,也称“伍相祠”。贤女:指伍子胥的妻子。她非常贤惠,操持家务井井有条。 桐江:指桐江水。桐江发源于浙江诸暨县,流经绍兴市,入钱塘江。桐江上有许多著名的胜地和名山,其中以会稽山、柯亭山、兰亭最著名。桐庐县东有两山,一曰柯山,一曰钓台山
注释:至今七星濑,指的是现在的浙江桐庐县的七星堰,多有子陵鱼,这里的“子陵”是指东汉初年的名士严光,他曾被汉光武帝刘秀请出山做官,但被拒绝后归隐在富春山的严子陵山中,所以后来人们称富阳一带为“子陵”,七星堰的水就是严子陵山中的溪流,这里的“翁婿”是指严子陵的两个儿子严光和严授。垂光后汉书,意思是严子陵的两个儿子都成为了高官,他们的事迹也被记载在了《后汉书》中。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
注释:孟光穿着粗布衣服,住在伯通的隔壁。何似梅家女,风流在富春?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孟光这位贤妻的赞美之情。孟光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美女,她出身贫贱,但丈夫陈寔非常爱她,给她做衣服时,总是用粗布来做。孟光穿着这样的粗布衣服,却依然美丽如初,与丈夫陈寔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而梅家女则是诗人想象中的一种形象,她们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但却没有孟光这样的美德。所以,诗人以“何似梅家女
【译文】 镜中的日月照万方,君子的精华最为宝贵。 一虚一盈,以我为终始。 包牺至纯厚,画卦顺斯理。 神明所旁通,日月乃文字。 平生好学易,精微性所喜。 未得大过无,皤然已老矣。 【注释】 1. 咏古:指写古代的事情或人物。 2. 日月镜万方:指镜子映照出太阳和月亮的光芒,象征光明和智慧。 3. 精华在君子:指君子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智慧,是社会的重要支柱。 4. 以我为终始:指从我开始
诗句释义 1 黄帝与重华:指的是远古时期的伟大帝王,这里特别指黄帝和舜(帝舜)。 2. 在昔皆远游:在过去,这两位帝王都有过远行的经历。 3. 翩翩挟妃女:形容帝王的仪态优雅,如凤凰般飞翔时带着妃嫔。 4. 翱翔穷九州:飞行的范围遍及整个中国。九州是古代对中国的称呼,代表整个国土。 5. 黄山有丹台:描述黄山山顶有红色的平台或者坛台,可能是某种重要的祭祀场所。 6. 梧野有珠丘
【诗句释义】: 1. 神尧爱二女,尽以归重华。 - 神尧:指唐高宗李治。 - 二女:指的是武则天和她的侄女武媚娘(即后来的则天皇后)。 - 重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帝舜的名字。此处暗指武则天被唐高宗李治所宠爱。 2. 长者为女君,容颜如朝霞。 - 长者:这里指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 - 女君:古代对女性的尊称。 - 容颜如朝霞:形容武则天容貌美丽,如同早晨的朝霞般鲜艳。 3. 少者为夫人,亦若扶桑花
诗句解读与赏析: 1. 管蔡殷遗臣,忘亲以徇国。 - 注释:这里指管叔和蔡叔是商朝末期的忠臣,他们忠于国家,忘记了亲人。 - 赏析:诗首句点出两位大臣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形象,他们为了国家的大义,不惜背叛自己的亲人。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忠诚的重要性。 2. 武庚志中兴,忠孝皆可则。 - 注释:武庚是商朝末年的君主,他立志振兴国家,认为忠和孝都是应该效仿的美德。 - 赏析
咏古 秦缪伐西戎,开地千馀里。 天王贺金鼓,攘夷甚光美。 用谲得繇余,遂以霸西鄙。 不忍舍良臣,收之同穴死。 身没犹爱才,泉下须辅理。 哀哀黄鸟诗,岂足知君子。 杀身殉令名,兼以报知己。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秦缪伐西戎,开地千馀里。 - 注释: 秦穆公(谥号缪)讨伐西戎。 - 译文: 秦穆公出兵征伐位于西方的戎族,并开拓了上千里的疆土。 2. 天王贺金鼓,攘夷甚光美。 -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总共四句。下面是逐句的详细翻译和注释: 1. 之推昔从龙: 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跟随刘备,被称为“卧龙”。之推可能是指某个历史人物或典故。 2. 割肌啖其口: 形容极度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追随某人。 3. 文君既升云: 这里的“文君”可能是对女性的一种尊称,如“文姜”,而“升云”则暗示其高洁或超脱凡尘。 4. 泥处功不有:
诗句翻译: 咏古: 王蠋能存齐,功与安平似。义激亡大夫,相聚求王子。一言作战气,燕军尽披靡。布衣不北面,在位宁无死。徇国成功名,为齐复伦理。襄王得立时,封爵乃忘尔。 注释解释: - 王蠋:战国时期齐国的忠臣,以坚守节操而闻名。 - 安平:齐国的一个县,王蠋曾在那里生活和工作。 - 义激亡大夫:指王蠋因忠诚而被秦国俘虏,但拒绝屈服,最终选择了死亡。 - 徇国成功名:王蠋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和利益
【注释】 湘累:指湘水流域的人。泽畔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沉汨罗后,其弟子怀石投汨罗江而死,人们称其为“湘累”。秦庭哭:指秦国的宫廷里哭泣声。二君:指楚国的贤臣和忠臣。三闾:即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自称“正则”,世称屈原、屈子、离骚先生等。大仇终报复:指屈原的冤仇终被楚怀王的儿子顷襄王所报复,被放逐到湘水一带。义帝:指汉高祖刘邦。诸侯尽臣仆:指项羽杀义帝后
咏古 相如睨柱时,勇气一何激。 一璧虽轻微,如以国与敌。 渑池相高会,盘瓶使秦击。 颈血得溅王,闻言尽悚惕。 威信虎狼秦,御史书功绩。 知死则必勇,智士以为的。 注释: - 相如睨柱时,勇气一何激:指的是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时候,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决心。 - 一璧虽轻微,如以国与敌:意指虽然秦国送给赵国的是价值不大的玉璧,但却相当于将国家交给了敌人。 - 渑池相高会,盘瓶使秦击:在渑池会上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时事的感慨。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咏古 (古意指历史或过去) 2. 骐骥盛壮时 (骐骥:传说中的良马,比喻杰出的人才。盛壮时:形容年轻时才华横溢、意气风发。) 3. 一日驰千里 (描述良马日行千里的能力,比喻人年轻时才能出众,能迅速取得显著成就。) 4. 臣精今消亡 (臣精:指人的精力、才智。消亡:耗尽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古的诗,主要叙述秦始皇的历史。“维昔二周君”一句为起兴,以周公、孔子的功德作比。接着,诗人从历史的角度来写“诛”、“亡”、“纲”、“奸”、“倾”、“推刃”等字眼,对秦王朝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最后两句则指出:“痛绝骊山坑”,“多言说尧舜”,这是作者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全诗语言平易,直陈其事,而意蕴深远。 【答案】 ①“维昔二周君”:指西周、东周(即周文王
徐福入海中,将以求神异。 徐福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位神仙人物,据说他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曾率领数千童男女和工匠来到大海之中。 三千童男女,五谷工师备。 三千童男女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跟随徐福出海寻找仙药的人,五谷工师则是指那些负责耕种和耕作的人。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徐福带领人们出海求神异的场景。 西皇资以行,持为海神赐。 西皇指的是古代中国的皇帝,这里指的是徐福的支持者或资助人
【解析】 本首诗以咏赞太华山上的四毛女为题材,通过写太华的美景、四毛女的美貌和她们的悲苦命运来赞美她们的坚贞不屈。诗中对“四毛女”的形象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 “峨峨太华山,上有四毛女”的意思是:巍峨的太华山啊,上面住着四个美丽的女子。“娥”,同“峨”,都是形容山高的样子。“毛女”是古代传说中住在山上的仙女。《列仙传》载:“西王母居昆仑山,四毛女侍焉。” “苟非逃学仙,从死成黄土”的意思是
诗句解释: 1. 陈涉奋布衣,遂成士崩势。 - 陈涉,即陈胜,他起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平民。通过他的努力和行动,最终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起义,导致秦朝的土崩瓦解。 2. 偏袒一大呼,秦已无二世。 - 这句话意味着,在起义中,陈胜大声呼喊,号召人们反抗暴政。这直接导致了秦始皇帝的死亡,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3. 匹夫举大名,汤武若符契。 - 这里的“匹夫”指的是平民或普通人,而“汤武”则是指商汤王和周武王
【注释】 1. 鲁儒:指孔子。 2. 发愤:指抒发愤懑之情。 3. 陈王:指西汉末年的陈胜,他是秦末民变领袖,起义军领袖之一。 4. 艰难:处境困苦。 5. 礼器:指礼仪制度。 6. 卒:终于。 7. 匹夫:普通人。 8. 建义:建立自己的主张和事业。 9. 瓦合:像瓦器那样破碎不堪。 10. 非尝:不是曾经的。 11. 凭依:依靠。 12. 缙绅:古代士大夫束带高冠,故称缙绅,泛指官吏绅士。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仓海君何人”: - 注释:诗人在提到“仓海君”时,表达了对他身份的好奇和尊重。 - 赏析:通过直接询问对方的身份,表达了对这位人物的尊敬,同时也暗示了接下来可能会有一段对话或者故事要展开。 2. “家能畜力士”: - 注释:这里的“家能畜”,可能是指家学渊源、家族有培养出力士的传统或能力。 - 赏析:这一句可能是在形容仓海君的家庭背景,强调其家族的武术传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不忍杀沛公,使之得天下。 ——不忍心杀害刘邦(沛公),让他得到了天下。 英雄有至情,难忘妾与马。 ——英雄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难以忘记我和你以及你的马。 亡我实繇天,知命乃无假。 ——如果天命要灭亡我,那么我的命运也是不由自主的。 慷慨泣数行,实为红颜者。 ——我因为悲伤而流下了泪水,因为我是女子。 王霸如浮云,功名羞苟且。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荥阳诸女子,功与纪信似”: - 关键词:荥阳、诸女子、纪信 - 翻译:荥阳地区的女子,她们的功劳和汉初的名将韩信(纪信)相似。 - 赏析:通过提到"荥阳",诗人暗示了地理位置和战争的背景。"诸女子"指的是荥阳地区的女性,而"功与纪信似"则表明她们在战争中表现出色,有如历史上的英雄韩信。 2. “夜出冒楚围,披甲为战士”: - 关键词:夜出、楚围、披甲、战士 - 翻译
咏古 淮阴不悖汉,忠信天下知。 可惜智绝人,乃为儿女欺。 当帝至楚时,淮阴能识几。 相携钟离昧,逃于东海湄。 弃王如敝屣,神龙不受羁。 远追范大夫,近为留侯师。 岂非明哲者,超然有道姿。 注释与赏析: 1. 淮阴不悖汉,忠信天下知。 “忠信”指忠诚和诚信,这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品质之一。淮阴侯韩信(韩信)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德闻名于世,被后世尊为“忠臣”
【诗句释义】 1. 汉帝亦多情:汉帝也有着多情的一面,他常常饮酒至醉,思念猛士。 2. 酒酣思猛士:当他酒兴正浓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些勇猛的将士。 3. 悽悲大风歌:他们吟唱着凄美悲凉的歌曲,歌声中充满了忧伤。 4. 辞与招魂似:他们的歌词与招魂曲相似,都表达了对英雄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5. 韩彭皆已亡:韩信和彭越都已经去世了,他们都曾是汉朝的重要将领。 6. 慷慨不可止:他们虽然已经离去
让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咏古:这是一个诗题,意味着接下来的内容是一首关于古代历史的诗歌。 2. 汉高诸功臣:这里的“汉高”指的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而“诸功臣”则是指跟随刘邦建立汉朝的众多将领和官员。他们共同参与了开创基业的历史事件。 3. 项伯谁能似:项伯是项羽的重要谋士,与刘邦的关系错综复杂。在这里,“项伯”指代那些能像项伯一样在关键时刻帮助刘邦的人
诗句原文及赏析如下: 1. 陵母何慷慨,一死如田光 - 原文:“陵母何慷慨,一死如田光。”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陵母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慷慨和坚定。她的勇敢和无私,如同古代的田光一样,为了信念和理想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这里的“田光”象征着古代忠臣的形象,他们的忠诚和勇气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2. 激子成功名,始终事汉王 - 原文:“激子成功名,始终事汉王。” - 赏析
这首诗是咏古的,通过描述季布、朱家、滕公等人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牺牲。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节: 季布多战功,数能窘汉王。 译文:季布有很多战争功劳,多次使汉朝陷入困境。 注释:季布(?-前204),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后归降刘邦,被封为郎中。他多次立下战功,使刘邦的军队多次陷入困境。 第二节: 摧刚以为柔,得脱因濮阳。 译文:以摧折刚强来使自己变得柔和
【注释】 季心:作者自称。任侠:指有义气的人。关中儿:关中的少年豪杰。灌将军:西汉大将霍去病,字仲孺。袁丝:东汉末年著名武将袁术的侄子袁谭,字本初。恭谨:谨慎恭敬。赴义如渴饥:赴死如渴如饥,形容为正义事业而不惜一切。龙蛇起陆:喻指英雄豪杰崭露头角。天方发杀机:天正在发动杀机。闭门造奇器:比喻制造凶器。阴阳相推移:阴阳变化无常。北斗:北斗星,古人认为它代表皇权,是天枢。握之谁能知
诗句释义 1 叔孙诚圣人,能知世要务。 - 叔孙是古代的一个名字,通常指代智慧和理解力强的人。“能知世要务”意味着他能够洞察世界的主要问题和关键事务。 2. 先言诸大猾,以为爪牙布。 - "大猾"指的是地方上狡猾、有权势的恶人或官员。这里表示这些人被作为工具使用,用来执行上级的命令。 3. 汉王方虎斗,矢石宜争赴。 - “汉王”可能是指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虎斗”比喻战争或争斗
诗句释义 1 马援处田牧,有羊数千头。 - 描述马援的农田和牧场,有几千头的羊。 2. 一朝散昆弟,简君聊遨游。 - 马援突然解散了兄弟,让他自己去享受生活。 3. 光武非人敌,委身倾阴谋。 - 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并非对手,他完全投入了对汉朝的阴谋策划。 4. 为君取隗嚣,聚米成山丘。 - 为了帮助光武帝夺取隗嚣的地盘,他们聚集了大量的粮食,最终成功。 5. 移师灭先零,转战平交州。 -
【注释】 乾坤:指天地。造:创造。坤,地;乾,天。草昧:草木丛生的荒原,这里指混乱的社会。狗盗:比喻无道的昏君。方争雄:意即正在争夺天下。干将:春秋时期吴国名匠欧冶子(亦作干将),善铸剑,有“干将莫邪”之名。割:指用剑割断。 少小:年轻的时候。兵书:古代兵法战策。气如虹:气概如同彩虹一样。沈:沉潜。算:谋略,机宜。先机:首先抓住时机的意思。羞为:以……为耻。汗马功:指辛苦劳苦的军旅生涯。龙腾阶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诗。诗人通过描绘白帝城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无常。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古代咏史诗词中的佳作。 ```markdown 咏古 汉皇有神器,光明长盛实。 白气郁成云,状若龙蛇出。 太白精所凝,一挥天下一。 自斩白帝子,血光尝如漆。 本以诈力雄,汤武非其匹。 猛士无韩彭,四方岂宁谧? 威加海内归,霸图有得失。
【注释】 诸葛王佐才,乃慕乐将军:诸葛亮有王佐之才。 燕昭本姬姓,豫州亦懿亲:燕昭王本是姬姓,而东汉的豫州刺史是曹操,因此曹操是曹魏的懿亲。 齐破将尊周,霸业为桓文:齐王田横被项羽所破,但最终尊奉汉朝(汉高祖刘邦)为正统;后来曹操建立魏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人物。 为燕振积弱,周命亦维新:在北方的后燕时期,张华曾经努力振兴国家,使得后燕得以维持一段时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描绘了一幅历史画卷和人性的深刻探讨。下面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谓怜王孙饿: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王孙饥饿状态的同情。这里的“王孙”指的是贵族子弟或王室后代,“怜”表示同情或怜悯。 2. 讵是漂母慈: 诗人通过这句话质疑所谓的“慈爱”是否真实。这里“漂母”是指韩信曾受其恩惠的洗衣妇人,但后来韩信并未报答她,反而背叛了她。 3. 丈夫不自食: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咏古: - “公子翩翩”描绘了古代贵族的风采,形容男子风度翩翩。 - “信绝伦”说明其才华或品德非凡,无与伦比。 - “拟将豪举却狂秦”表达了虽有豪情壮志,但却被强大的对手所阻。 2. 译文(逐句): - 公子风度翩翩,确实无人能及。 - 本想大展鸿图,对抗那狂妄的秦国。 - 不知为何,最后竟在楼头砍死了美人。 3. 关键词汇注释与赏析: - “公子”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诗的风格和内容都透露出一种讽刺和批评的色彩。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逐句释义及译文: 1. 因必审可亲,古训日星揭。 - 解释: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古代的教诲如同日月星辰一样重要和明显。 - 译文:我们必须慎重选择可以亲近的人,古代的教育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显著。 - 关键词:可亲、日星(比喻古代教育的重要性)、慎初(谨慎对待最初的选择)。
逸翮翔寥廓,潜鳞藏深渊。水暖高风利,飞跃各迁延。 逸飞的鸟翱翔在无垠的天空中,潜藏在深渊的鱼则悠然自得地游动。 水暖:水温适宜;高风利:指风力强劲且温暖。 飞跃:指鸟儿展翅飞翔。 各迁延:鱼儿各自寻找合适的地方生活。 钓弋乱海宇,栖遁甘静便。赵氏南徒后,邪佞势递专。 渔人用网捕捉鱼类,使得整个海域都为之混乱。隐居遁世的人追求宁静自在的生活。 赵氏:指战国时期的赵国,这里借喻那些追求享乐、权谋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古将帅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我们来逐句解读诗句: 1. 有劳情易伐,无竞量始宽。——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感慨和反思,即英雄人物往往在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巨大努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和责任。 2. 儒臣不多觏,况乃尚桓桓。——这句诗反映了儒家学者在古代社会的稀缺地位,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 3. 卓哉冯公孙,奋翼汉鼎安
这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话都包含有关键词和注释。下面是逐句的翻译: 1. 纷华伐我性,宁淡味无穷。 - 关键词: 纷华(繁华)、伐(摧毁) - 注释: “纷华”指的是世间的种种纷扰与华丽景象,“伐”则表示这些纷扰对人性情的摧残。整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世事中人性被破坏的哀叹。 - 赏析: 此诗开篇即点出世情之纷繁复杂对人性情的侵蚀,表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不满与忧虑。 2. 寓言游方外,明哲保其躬
【注释】 咏古:吟咏古代之事。 银汉:银河,即天河。 黄河:指黄河水。这里指黄河的河水。 两间:指天地之间;宇宙之中。 一气走鸿蒙:意思是天地万物是同一种气,从天到地,从地到天,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大河能兴汉:比喻像黄河一样伟大的河流能振兴汉朝。 长城不限戎:比喻像长城一样的坚固的屏障能限制敌人的活动。 朝野秦肤功:指朝廷内外,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能得到秦国的恩惠,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农事艰难的理解,同时也提出了对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期望。 “不是劝农还,安知稼穑难?”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农事艰难的理解。诗人认为,如果不是为了劝农还,那么又怎能知道耕种和收割的困难呢?这里的“劝农还”可能指的是皇帝或官员们回到自己的故乡,与百姓共度时光的行为,而“稼穑难”则是指农事的艰难。 “括田唐使者,搜粟汉都官。”这句诗描述了唐代皇帝派人到各地征收土地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仗剑出昭关 - 注解: 昭关,古地名,位于今安徽省。此处指代吴地(即今天的苏州地区)。 - 译文: 手持宝剑走出昭关。 2. 投吴秉节钺 - 注解: 节,古代官员的一种象征性武器;钺,大斧。 - 译文: 前往吴国执掌兵权。 3. 一出败荆师 - 注解: 荆州,今湖北江陵一带,是三国时的重镇。 - 译文: 首次北伐打败了荆州的军队。 4. 再起复全越 - 注解:
《咏古》一诗,通过诗人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古代历史的画面,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藻的作品,收录于每日诗词网站。诗歌原文如下: 驱车洛阳城,下马皋门道。 凭吊晋时人,胡尘净如扫。 昔者群氐狂,恶氛满苍昊。 臣庶供醢俎,帝王为舆皂。 倏忽无一存,乾坤旋再造。 夷吾彼何人,忧心空似捣。 不见祖生鞭,直向赵王堡。 于今缅遗踪,何处容夷獠。 伊水涧瀍间
诗句与译文: 后日覆金族,乃仍青城屯。 妃嫔及王子,流血京城昏。 萧条上蔡州,黄伞投空村。 江南天水碧,犹有半壁存。 天兴靖康年,天道谁与论。 荒荒瓦砾中,白日惨不温。 登临陟华岱,沧海望洪波。 白云满天末,鸿鹄飞鸣过。 慨焉奇渥温,于此统山河。 中华群骁杰,俯首何其多。 运去蹈坎壈,时来生嵯峨。 濠阳淮泗间,跃马起横戈。 壮士挥返曜,英雄挽颓沱。 九州忽如砥,泰嵩不可磨。 何以乾坤毁
诗句解读: 1. 苏秦佩六印,祸胎成旦夕: -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其出色的外交策略和游说技巧闻名。 - 佩六印:指苏秦拥有六国合纵的六颗象征性的印章,代表其联合对抗秦国的政治主张。 - 祸胎成旦夕:意指苏秦所倡导的联合抗秦计划最终导致秦军灭亡六国的结果,这种局面是早晚之事。 - 赏析:通过苏秦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作者对政治联姻或联盟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的担忧。 2. 扬雄赋逐贫
【注释】 卓尔:杰出。郭有道:指东汉郭泰,字林宗,汉末名士。 士林:指当时的士大夫。 俊顾:指王俊等豪侠之士的领袖人物。 厨中钩党:指东汉桓帝时期,宦官单超、李鹰等人与王俊等豪侠集团的矛盾冲突。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杰出的人士受到社会的推崇;那些不杰出的人却陷入困境;只有谦虚的人才能长久地保持他的美德和智慧。 首句“卓尔郭有道”,是说东汉名士郭泰以高尚的品德闻名于世
疾常从口入,智者谨腐肠。 祸常从口出,君子尚括囊。 房周众宾客,嘲谑成中伤。 雌鸡化为雄,佣者老梁砀。 注释: - 疾(疾病)常从口入,智者谨腐肠。:这句话意味着疾病往往从口中进入,明智的人会谨慎地避免。 - 祸常从口出,君子尚括囊。:这句话的意思是祸根往往从口中发出,君子应该小心谨慎。 - 房周众宾客,嘲谑成中伤。:这句话指的是在房周这个地方有很多的宾客,他们互相嘲笑并伤害了别人。 -
霜筠指竹子,无折枝是说它不遭人折伐。 秋兰指兰花,无媚姿是说它不娇艳妩媚。 幽贞自保是说它保持自己的清高品质。 得与久为期是说它能长久地保持这种品质。 高名世所忌是说它的品格高尚,世人忌讳。 才粗甚非宜是说它的才能不高,不合时宜。 惜或祢正平,怀刺终安之是说有人惋惜它,但最终还是让它安然自在。 赏析: 这首诗以咏竹起兴,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首句"霜筠无折枝",用霜筠作比
【注释】 一曲琴声,意指《文君夜奔》的故事。当垆贳酒,意为卖酒的酒家老板娘。两意投,即两情相悦。空有长门,意指司马相如曾为汉武帝陈奏《长门赋》,却使卓文君感叹自己的命运。却使文君叹白头,意指司马相如虽为文君写就了《长门赋》,但最终未能挽回其婚姻之不幸,反而让文君因思念旧情人而叹息到头发变白。 【译文】 一曲琴声两情相悦,当垆卖酒的老板娘不知愁苦。 司马相如虽有《长门赋》
``` 谁教玉体两横陈,粉黛香消马上尘。 刘项看来称敌手,虞夫人后戚夫人。 译文:是谁让虞姬与项羽的玉体横陈在战场上,是谁让粉黛香消于马前尘土?刘邦和项羽看起来是对手,但虞姬却排在了戚夫人之后。 赏析: 《咏古》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感慨的历史诗。诗人通过对比两位古代女性的命运,表达了对权力欲望的批判和对人性弱点的揭示。 诗的前两句“谁教玉体两横陈,粉黛香消马上尘”,通过对虞姬的描述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含义: 1.桃李艳春日,松析黯无光。 - 桃花与李花盛开于春天 这里的“桃花”和“李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生机,而“春日”则明确了季节背景。 - 松树虽然高大却显得黯淡无光 松树虽为常绿树种,但在这里用来比喻那些虽然有志向和才能,但却因环境或条件限制而无法充分发挥的人。 2.贞心结千古,誓不随众芳。 - 坚定的心志和长久的志向 这里的“贞心”指的是坚定不移的决心
注释: 1. 粲粲羊叔子,守正靡所之。 - “粲粲”形容羊叔子仪表堂堂,举止优雅。 - “守正”指坚守正道、不偏不倚。 - “靡所之”意指没有地方可去,表示处境艰难。 2. 去之三家邑,攘羊来馈遗。 - “三家邑”指古地名,具体地址不详。 - “攘羊来馈遗”意为抢羊回来献给他人,暗示贪婪的行为。 3. 受之惧伤义,不受内自危。 - “受之惧伤义”意指接受贿赂会让人感到内疚和担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咏史八首》中的一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西秦攻赵急,求齐救斯须。 —— 这是在描述秦国攻打赵国的紧急情况,希望齐国能够尽快派兵救援。 为质要长安,割爱其忍诸。 —— 这是说秦国为了得到齐国的支持,愿意牺牲一些利益,包括长安这个地方。 唾面待朝臣,强谏亦奚如。 —— 这是说秦国对待朝廷上的大臣,就像他们唾弃自己的脸一样,即使他们强烈地劝阻,秦国也不愿意听从。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第一句“灭辽负乘宋取哉” - 解释:这里表达了一种历史评价,即宋朝灭亡辽国,是负有责任的象征。"灭辽"指的是宋朝在历史上对辽国的军事行动或政策导致辽国的灭亡。"负乘"则意味着宋朝对此持有内疚或遗憾的情绪。"宋取哉"则是对这一行为的评价
诗句 1. 致身非不荣,而贵辨出处。 - 意为追求地位并不只是为了荣耀,更重要的是要辨别自己的去向。 2. 始进不以正,功业何足语? - 开始时行事不正,那么他的功绩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3. 孔明人中龙,君臣实心膂。 - 诸葛亮被形容为人中的龙,是君臣之间的支柱。 4. 三分定荆益,一德并伊吕。 - 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指荆州、益州和魏、蜀、吴),刘备、曹操、孙权三人都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