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夏时左眼半斤,解夏时右眼八两。
谩云九十日安居,赢得一肚皮妄想。
直饶七穴八穿,未免山僧拄杖。
偈二首 其二
介绍
《偈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释慧南的一首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简要介绍:
诗歌原文:
得不得,传不得,归根得旨复何言。忆得首山曾漏泄,新妇骑驴阿家牵。诗歌解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于真理和悟道的深刻领悟。“得不得,传不得”反映了某种无法通过言语完全表达的真理,即悟道的境界。“归根得旨复何言”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领悟的不可言传性。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对禅宗思想深刻的内省和领悟。
文化影响:此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佛学思想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佛教禅宗中的一种独特见解。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世学者广泛研究和传颂。
《偈二首·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跨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
注释:夏天结束的时候,左眼只有半斤,夏天开始时,右眼有八两。 白白地认为过了九十天就能安居乐业,却赢得肚子里装满了妄想。 即使七穴八穿,也免不了需要山僧的拄杖。 赏析:这首五言绝句,以夸张的手法,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的虚妄和苦痛。全诗用“结夏”、“解夏”来指代修行者修行的时间,以“左眼半斤”、“右眼八两”来比喻修行者修行的成果,用“九十日安居”
【注释】偈二首其一:法昌(禅师)今日开炉,行脚僧无一个。 偈其二:唯有十八高人,缄口围炉打坐。 不是规矩严难,免见诸人话堕。 直饶口似秤锤,未免灯笼勘破。 不知道绝功勋,妄自修因证果。 【赏析】此诗写禅宗公案。首二句说“今日”是“法昌”开讲禅机的日子,但“行脚僧”却一个也没有来。第三四句说,“只有十八个高人”来听“法昌”讲禅。所谓“十八高人”是指佛门中的十八尊者,他们都是得道的高僧,能通达佛法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若实无为无不为,天堂地狱长相随。” - 释义:这句话表明了无论一个人是处于天堂还是地狱的状态,他/她的生活状态和行为始终是一致的,没有变化。 - 注释:这里使用了“若”字来引入一种假设或条件,而“无为”意味着什么都不做(不造作、不做作),而“无不为”表示事事皆有可能,无所不为。 - 译文:如果确实是无所作为(即不做作)也没有无所作为(即无所不为)
未开口时先分付, 拟思量处隔千山。 莫言佛法无多子, 未透玄关也大难。 解析: - 诗句解读:“未开口时先分付”意味着在言语尚未发出之前,已经预先决定了要传达的内容或信息。这反映了一种深思熟虑的态度,以及在行动之前就已有计划和准备。 - 译文对应:在尚未开口之前,就已经将话语的精髓和目的进行了明确的规划。 - 注释补充:这一表达强调了言语的力量不仅在于其内容,还在于其传递前的准备和布局
偈二首 其二 南泉肚里饱齁齁,庄主虽饥解点头。 侍者只闻歌乐响,不知洪饮在高楼。 注释: 偈二首 其二:第二首诗 南泉肚里饱齁齁:南泉寺的泉水饱满充盈。齁齁(hōu hōu):指喉咙因干燥而发出的响声。 庄主虽饥解点头:即使主人饥饿难耐,但听到南泉寺的泉水声后也能稍感心安。 侍者只闻歌乐响:虽然寺庙里的僧人只是听到美妙的音乐,但并不了解这泉水的来历。 不知洪饮在高楼:他们并不知道
【注释】: 紫蕨伸拳笋破梢:紫蕨伸展着的拳状枝条上,笋芽已经长出来了。 杨花飞尽绿阴交:柳树开花后,花朵凋谢,只有绿叶相依相伴。 分明西祖单传句,黄栗留鸣燕语巢:这是说,燕子筑巢的地方,有一棵黄栗树,树上还有未落的果实(黄栗)。 【赏析】: 《偈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紫蕨”、“杨柳”、“燕子”为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 首句“紫蕨伸拳笋破梢”
【注释】 衲僧家:出家人。 端:完全,全然。 浑刚铁:指脊梁骨坚硬刚强。 阿呵呵:呵欠声。 新阳:新春的阳光。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僧人生活状态的描写和赞美。全诗语言平实而生动,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淳朴、善良、正直的品质。 首句“衲僧家”,直接点明了主题人物的身份——僧人。这里的“衲”字,不仅指僧人所穿的衣服,更有一种质朴无华的意味。第二句“端的别”
【注释】 匣中:指剑,剑藏于匣中。 袖里金锤:指锤,锤藏于袖内。 时节既彰:时机已到。 莫辞拈出:不要推辞,可以拿出来用。 击开关锁:打开关锁。 斩断葛藤:斩断纠缠不清的葛藤。比喻解决纠纷。 令他跳出生死门:使他从生死的边缘跳出来。形容摆脱困境。 荆棘路:比喻困难重重的道路。 人人似生师子:人人都像狮子一样威武。 个个如活大虫:个个都像老虎一样凶猛。 休教着布过他州:不要让他到处流浪。
这首诗的翻译是: 在少林寺里坐着,去庾岭上行走,书写偈语以传衣钵,这就像是一场战争。 在庾岭上行,在少林寺里坐,得到精髓后安心下来,这就成为了话堕。 两家公案还没有圆,后代子孙就遭受祸害。 那灾祸真是大,天下所有的和尚都无法逃脱。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述禅宗公案中的场景,讽刺了那些追求禅宗境界的人们的行为和结果。 第一句“少林坐,庾岭行,书偈传衣成战争”,描绘了禅宗公案中的两个场景
“无学庵中老,平生百不能。忖思多幸处,至老得为僧。” 这首诗是宋朝诗人释法忠所作《偈二首·其二》的第二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无学庵中老:在无学庵这个清静的地方,我年纪大了,没有学问和能力。 2. 平生百不能:我一生之中,有很多方面都是做不到的。 3. 忖思多幸处:我思考的时候,很多方面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有这样的生活状态。 4. 至老得为僧:直到晚年,我才能成为一名僧人
注释: 1. 偈二首其二:这是《偈两首》中的第二首。 2. 云从龙,风从虎:意思是说,云彩跟随龙飞,大风跟着虎吼。比喻顺乎人心的势力,就如云随龙行,风随虎啸。 3. 吹散江村寒露雨:指风雨在云中吹散,使江村里的寒露雨消失。 4. 丽天杲日绝纤埃:晴朗的天空,没有一点灰尘。 5. 有路明明吞佛祖:意思是说,道路十分明朗,能让人明白地看见佛祖。 6. 物见主:指万物都能看到主人。 7. 眼卓竖
【注释】 偈二首 其二:“如来禅”是禅宗所倡导的禅法,“祖师道”指佛教中的原始教义。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来禅”,即禅宗所说的禅悟之道,它并不是从外在寻找得来的,而是应该从内心去体验和领悟。 “从门所得即非珍”,“从门”是指通过修行的途径,而“门”在这里指的是方法或途径,“所得即非珍”是指通过修行得到的东西不是最珍贵的东西。 “特地埋藏衣里宝”意思是说,真正的宝藏不是被外物所掩埋
【注释】 偈二首 其二:这首诗出自佛教禅宗的六祖惠能所作的《坛经》。偈二首,即第二篇。其第一句“不从一地至一地”,意思是说,没有一个地方是永远不变的。这里的“一地”是指众生所处的不同境界。而“寂灭性中宁有位”一句则表明,在众生的本性(寂灭性)之中,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地位或位置。 释迦稽首问然灯:这是对“释迦”和“然灯”的注解。释迦,即佛陀,是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也是本篇诗的作者。然灯,可能是一个地名
【注释】: 三面狸奴:三面狐狸的奴仆。狸,一种动物,形似狐而小。月:比喻月亮。 两头白牯(gǔ):两头白猪或牛。牯,大牛的意思。 戴冠碧兔立庭柏:戴冠,形容兔子头上有角的样子。碧色,青色。庭柏,庭园里的柏树。 脱壳乌龟飞上天:脱壳,脱离壳的束缚。 译文: 三面狐狸的奴仆手捉月亮,两头白色的猪或牛脚拿烟雾。头戴帽子的兔子站在庭院里的柏树旁,脱壳的乌龟飞上了天空。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
【注释】金屑:指金粉,古代一种装饰用颜料。翳:蒙蔽。落眼:落在眼里。除:除去。 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金屑虽然昂贵,却落进了眼睛,变成了眼疾,使眼睛蒙上了一层阴影。 金屑既除,眼在甚么处。 金屑被除去了,那么眼睛又在哪里呢? 赏析:此诗以“金屑”喻人世间的名利,通过描写人因贪恋而失去视力的过程,来表达诗人对名利的淡薄和对人生真谛的领悟。全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注释】偈二首 其二: 将心除妄妄难除,即妄明心道转迂。 桶底趯穿无忌讳,等闲一步一芙蕖。 将心除妄,就是清除自己的杂念,但杂念难以根除(“妄”通“难”)。即妄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本心,但明白本心却会陷入歧途(“即妄”通“歧”)。桶底趯穿,比喻洞悉了事物的真相(“趯”通“透”)。无忌讳,比喻无所畏惧,敢于面对一切(“忌讳”通“畏”)。等闲,表示不把此事放在心上;等闲一步
注释:在百尺竿头,我像影子一样玩弄着自己的影像,不仅欺骗了你,也欺骗了天空。我自笑一生都是走歧路,到如今老来归来一无所有。 赏析:诗人在诗的开头就以百尺竿头为喻,形象地表明了其志向之高远、追求之执着。"弄影戏",指玩弄影子,比喻虚妄。"瞒你又瞒天",意即欺骗你(人)又欺骗了上天。这里运用了反语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既自信又自负的性格特点。"不唯瞒你又瞒天",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自信与自负
这首诗描绘了山僧的三个印,它们分别是“印空”、“印泥”和“印水”。这些印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精神境界: 1. 第一句“山僧有三印,更无增减剩。”描述了山僧有三种精神印记,即“印空”(指禅宗的空灵意境)、“印泥”(指禅宗的修行实践)和“印水”(指禅宗的智慧领悟)。这些印记是山僧的精神追求,他们通过修行、实践和领悟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这里的“印”象征着一种精神和信仰的象征
注释: - 一物不将来:指一个东西没有到来。 - 两肩担不起:指一个人承担不起,承受不住。 - 直下便承当:指立刻接受下来。 - 坐在屎窖里:形容一个人承受了太多的东西而无法承受,最终陷入困境。 译文: - 一个东西还没到来,你就把它扛在了肩上; - 你承受不起两个重量,却要把它们都扛在肩上。 - 结果,你立刻被压垮了,像坐进了屎坑里一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人面对过多压力时的状态
偈二首 其二 回互不回互,觑见没可睹。 透出祖师关,踏断人天路。 呵呵呵,悟不悟,落花流水知何处。 注释: 回互:佛教用语,指心物一如,即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存在,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觑:看。 无可睹:没有可以看见的。 透:通过。 祖师:佛家对修行者指导开示的师父。 落花流水:比喻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呵呵呵:笑声,这里用来表示无奈或感叹。 悟不悟:理解与否。 落花流水知何处:形容人生短暂
第一首: 得与不得,传与不传, 归根到底要旨是什么? 记得首山寺中曾漏泄, 新妇骑着驴子由阿家牵。 译文: 得到了什么,无法传递出去,最终回归到根本时又能说什么呢? 记得在首山寺里曾经泄露过, 新媳妇骑着毛驴,阿家的男子牵着。 注释: 首句:“得与不得”是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无自性可执着。在这里诗人借“得与不得”表达人生的无常,即一切都无法固定地拥有或失去。 第二句
【注释】 万仞:形容山极高。崖头:山崖上。打一推:用力一推,使之倒下。复苏来:重新站起来。活鱍鱍禅须自悟:指禅宗中的“活人之道”需要自己领悟。万重关锁:比喻重重障碍。一时开:一下子全部打开。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全诗以写景起兴,然后以“活鱍鱍禅须自悟”作结,点明主题。 诗的首句描写了诗人站在高山绝顶之上,用力一推,山崖就轰然倒下的情景,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注释】 偈二首其二:这首诗是作者自注其诗的第二首,全诗共四句。 云自何山起:从何山上升起的云彩。 风从甚涧生:从什么地方生出的狂风? 好个入头处官路少人行:多好的一个地方啊!官道上很少有人行走。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所见,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中描绘的是一幅山中景色图,通过“云自何山起,风从甚涧生”一句,读者可以知道,这里的山很高,云很浓密,而风则是从很深的山谷中吹出来的
【注释】 偈二首其二: 二祖偿宿债,万法绝对待。 一心无挂碍,浮山有九带。 十方虚空圆陀陀,无量法门百杂碎。 若言其有,非内非外。 若言其无,无在不在。 知与理冥,境与神会。 如牛拽磨,似水打碓。 三千里外逢人东倒西■,十字街头遇贱则贵。 【赏析】 “偈”是佛教中用来表达佛理的一种文体,由韵文和散文组成。这首诗是一首偈子,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佛教中的“空”的观念。 首先来解读这首诗的大意。 1.
第一句,“何知龙肉即猪肉”,意思是:你知道吗?那龙和猪都是动物的肉。 第二句,“细语粗言尽入神” 的意思是:不管是轻声细语还是大声嚷嚷,都能让人心醉神驰。 第三句,“惜彼当年老居士”,意思是:可惜那些曾经的老居士们。 最后一句,“大机曾未脱根尘”,意思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从未真正脱离过世俗的纷扰。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和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描绘
诗句解析: 九月二十五,聚头相共举。 注释: 这句话表达了在特定的日期(九月二十五日)聚集在一起共同进行某种活动(举)。这里的“聚头”可能指的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而“相共举”则暗示了一种集体的仪式或行为。 瞎却正法眼,拈却云门普。 注释: “瞎却”意味着去除、消除或关闭,这里可能是比喻性地表示去除某种智慧或洞察力。“正法眼”通常指佛教中的智慧之眼,即能够洞察一切事物真相的眼睛。在这里
偈二首其二 释迦老子,四十九年坐筹帷幄。 弥勒大士,九十一劫带水拖泥。 凡情圣量,不能刬除。 理照觉知,犹存露布。 佛意祖意,如将鱼目作明珠。 大乘小乘,似认橘皮为猛火。 译文: 释迦牟尼(释迦老子)在四十九年中坐镇于军帐之中运筹帷幄。 弥勒菩萨在九十一劫中被拖累着带着泥巴行走。 凡人的烦恼和圣人一样多,无法全部消除。 真理通过理智和觉悟来显现,就像露水洒在布上。 佛家和道家的思想都是从内心出发
注释:第一首诗中,“一即多,多即一”,意味着一切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多”和绝对的“一”。而“毗卢顶上明如日”,则是形容佛祖的智慧如同太阳一般明亮。 第二首诗中,“也无一,也无多,现成公案没殽讹”,意思是说,一切都是虚无的,没有真正的“一”和“多”。而“拈起旧来毡拍板”,则是比喻人们总是在重复过去的旧事。而“明时共唱太平歌”,则是表达人们希望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时代。 赏析
译文 腊月的今天,天上落下了雪花。 群山在夜色中显得高低不平一片洁白,绿竹和青松难以辨识。 这一定是因为明年的蚕麦将丰收,张公和李公都非常高兴。 他们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左顾右盼,忍不住要歌唱大笑。 他们吹奏着云箫,缭绕着乱吹,仿佛隐约听到了杨柳的枝头。 不知不觉间,他们的双手也随着节奏起舞旋转,双脚也踏出了节拍,左一步、右一步。 注释 1. 偈二首:这是一首诗的标题。 2. 今朝腊月十
西山青,无谓情。 洪井碧,无涓滴。 西山人,见曷亲。 西山事,无可似。 若是灵利底举著便知,懵懂者付与德山临济。 【注解】: “西山”是作者的住所,即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青”是青色,这里指山的颜色。“无谓情”是指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即无所牵挂,无所眷恋。“洪井”即今江西南昌县洪州镇,有一口大井,井水清澈碧蓝,所以叫“洪井”。 “无涓滴”是指没有一点痕迹,没有一点残留。“西山人”是说住在西山的人
“从来家富小儿娇”意指家庭富有,孩童生性娇纵。“偏向江头弄画桡”中“画桡”指画有彩绘的船桨,此处指孩童喜好在江边划船,展现出孩童对于游戏的热爱与执着。 结合诗句和注释,可以对全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孩童在富裕家庭环境中的活泼可爱与追求快乐的行为,反映了孩子们对于生活的纯真态度和对世界的好奇探索。诗中不仅描绘了孩童的天真烂漫,还展示了他们面对生活时的热情与活力
注释:杨歧禅师的一句话,让我急切地关注。长连床上,拿起筷子和勺子。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和尚生活状态的诗作。杨歧禅师的话引起了作者的极大关注,以至于他连饭都顾不上吃,而是一直盯着他看。这种对禅师言教的重视,表现出一种虔诚的态度,也反映出禅宗对于语言、言语的重视,认为一切皆在言语之中,一切皆在心中。而“拈匙把箸”,则是形容和尚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简朴,饮食简单,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乐趣
【注释】 闹篮:指花篮。抽头,即抽丝,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退鼓:指退兵时擂的战鼓。乳峰:指山峰如乳汁般白嫩柔美,这里比喻女子的眼睛。莫把:不要。千丈雪:形容眼睛像千丈山一样洁白。双眸:两个眼睛,这里泛指眼睛。眸:眼珠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情诗,描写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深情厚意。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读之动容。 首句“闹篮方喜得抽头”,以“闹篮”为喻
【注释】: 我无长处名虚出,谢汝殷勤特地来。——此句是说诗人没有特别的才华,只是虚有其名,所以恳请你们不要见怪,特地来看望他;明因无计可施,不堪再托付,只好将山门敞开,让各位随意出入。 明因无法堪分付,谩把山门为汝开。——此句是说,既然自己没有办法安排接待,只好将山门敞开,让你们随便进出。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诗僧皎然的。皎然是当时的一位高僧,以诗歌闻名于世
【注释】 “禅莫参”:不要参悟。参,领悟、参悟。“道休学”,不学习道家的学说。“歇意忘机”:停止一切心思,忘掉一切机巧。“廓落”:空旷无依的样子。指心境开阔。“现成公案”:现成的教条。“周遮”:周全地遮盖。“无心已穿凿”:无心而能透彻地理解。“坐断未生前”:坐着就能决定事情的成败得失。“错错错”:错了又错,形容非常复杂。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不要参悟禅理,也不要研究道家的学问
这首诗的大意是:妄念息灭自然生起,寂然不动知性便现。知性寂然本体自灭,了达无我方证真见。 注释: 1. 妄息:妄念(指妄想和执着)的消失,即悟道。 2. 寂自生:寂然不动,本体自然生起。 3. 知则现:知性(佛性、真心)显现。 4. 知生寂自灭:知性寂然本体自灭。 5. 了了唯真见:彻底明了,只有真见(佛见、真如)。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佛性和般若智慧的诗。诗人以“妄息”开篇
赏析 《偈二首·其二》是一首描绘人物舞蹈的诗歌,通过对鲍老和郭郎两位舞者的对比,展示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和技艺的较量。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还表达了对舞蹈艺人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翻译及注释 1. 鲍老当年笑郭郎: - 鲍老:古代的一位著名舞蹈家。 - 郭郎:与鲍老同时期的另一位舞蹈家,技艺不如鲍老。 - 笑:嘲笑,表示对郭郎技艺的轻视。 2. 郭郎舞袖太郎当: - 舞袖
【注释】 偈二首 其二 一法有形该动植,百川湍激竞朝宗。 昭琴不鼓云天淡,想像毗耶老病翁。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的七言绝句。 “一法有形”四句:佛教认为世界万物皆从“空”中生起,一切有情众生都是佛性,故说一法即万法。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生物皆有“我”的观念,而“我”即是“有”,所以有“我”便有“相”,“有相”便有“动”、“静”。“动”、“静”皆是心的现象,所以说“有形”
偈二首 其二 一法有形该动植,百川湍激竞朝宗。 昭琴不鼓云天淡,想像毗耶老病翁。 注释:这是第二首偈语。第一句说佛法有千般万样的法门,可以包括各种动物和植物。第二句说江河奔流不息,争相向大海汇合,这正像佛教各宗派争着来归依佛法。第三句用“想象”一词,是说虽然昭明和尚已经去世,但人们依然可以通过想象来了解他的思想。最后一句说,想象中的毗耶老僧(即瞿昙悉达多,释迦牟尼前世)现在仍然卧病在床
偈二首 其二 阎浮有大宝,见少得还稀。 若人将献我,成佛一饷时。 注释及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珍宝,但是它们的出现是稀少的,而且一旦发现就很难再得到。如果人们能够献出这些珍宝,那么他们就有机会成佛,只需要短短的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阎浮有大宝”,这里的“阎浮”指的是佛教中的三界之一,指的是人间世界。而“大宝”则是指世间的一切珍宝。所以整句诗的意思是说
注释:祖师的奥妙诀窍,没有别的可以谈论的,即使有铁嘴也说不清楚。 未免耍小聪明反而弄巧成拙,净名大师已经把天机泄露了。 赏析:此为禅宗公案之一,意指悟道者无须多言,而当心自知。"钉觜铁舌"形容说话如钉钉子般坚硬,不易说服,"未免弄巧成拙"则是说虽然口才流利,但是反而弄巧反拙。"净名已把天机泄"则是指净名禅师早已泄露了天机,暗示了悟道者无需多言,只需心知肚明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和理解古诗文名篇名句,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并注意答题规范。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三、四句写诗人在寂静的深山里,听到秋虫的叫声,看到落叶纷纷飘落,从而感到了秋天的气息,五、六句写山静而人孤,表达了诗人的寂寞之情。 【答案】 译文:三界无法,何处求心?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雨过山堂秋夜静
诗句译文: 万仞崖头曾借路,百千禅侣尽生疑。只因满眼多巘崄,不识天然却问谁。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与探索。首句“万仞崖头曾借路”,描绘了一幅陡峭险峻的山脉画面,象征着人类面对自然的渺小和艰难。接着“百千禅侣尽生疑”,表达了在这片险峻之地,许多修行者都感到困惑和不解。这种困惑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更是对内心的一种探索和质疑。
【注释】偈二首:佛教语,即“颂”。顶门眼:佛家称能了悟佛法的法眼。 译文 要想明了佛法向上的奥义,必须具有能够洞察一切的佛眼; 如果已经具备了洞察佛法的法眼,才能契悟出家修行的本意; 一旦契悟出家修行的本意,就必须常常保持洞察一切的法眼。 赏析 此诗是劝人修道之辞。全诗三句,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修道者必须明心见性,达到“如来智慧照世间”的境地。 这首诗的关键词就是“顶门眼”,在佛家
【注释】 万锻炉:即炼铁的熔炉。 铁蒺藜:一种古代兵器,形如小铁锥,用来刺杀敌兵。 横来竖去:指来回走动。呵呵笑:形容得意的样子。 旁人:指旁人议论纷纷。鼓是非:指在他人之间制造是非纠纷。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写一位自命不凡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炫耀自己,却不知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众人的反感和憎恶。 “万锻炉中铁蒺藜”,意思是说,这位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之人,就像炼铁一样
这首诗是一首偈文,通常用于佛教的修行或冥想中。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释: 1. 三脚驴子弄蹄行,步步相随不相到。 - “三脚驴子”在这里比喻一个人。 - “弄蹄行”意味着这个人在行动上表现出某种特点或行为方式。 - “步步相随”表示这个人总是紧随他人,没有自己的独立行动。 - “不相到”意味着这个人虽然跟随他人,但却无法达到目的地。 2. 树头惊起双双鱼,拈来一老一不老。 -
《偈二首·其二》是宋朝诗人释道印的作品,全诗如下: 今朝正月半,有事为君断。 不是翻涛手,徒夸跨海鲸。 由基方撚镞,枝上众猿惊。 我将逐句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1. 今朝正月半:“今朝”指的是当前的日子或时期,“正月半”则特指农历新年的中间,即春节。在这里,作者可能是想表达自己对节日的庆祝或某种特定活动的安排。 2. 有事为君断:“为君断”意味着为了君王或主人的决定而采取行动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然后根据要求分析每句诗的大意,最后将注释与赏析结合。 此诗出自明代李东阳的《游黄岩记》。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联,内容上由外而内、先声后情、层层递进,感情上从悲愤到喜悦再到豪迈,结构紧凑,气势恢宏,表达了诗人战胜强敌、扫荡妖孽的喜悦和豪迈之情。
诗句如下: 1. 护生须是杀: - 这句诗直接点明了整个诗歌的主题。在佛教中,"杀"并不是指实际的暴力杀戮,而是教导人们要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从而引发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护生须是杀"意味着为了真正地保护生命,我们必须采取实际行动,这包括消除一切可能造成伤害的因素。 - “护生”在这里指的是保护生命,防止因无知或疏忽而造成的伤害。“须是”强调了这一行为的紧迫性和必须性。 -
【译文】 仰望之,愈见其高远,无物可阻隔。 掌握要津,佛祖亦难以逃脱。 钻之愈坚,真性自然显露。 鸟啼花笑,在碧岩前显现。 瞻仰之在前,正中不正。 十方坐断,威镇大千世界。 忽然之间,在后面出现,一场失误。 可笑云门,藏身于北斗之中。 【注释】 偈二首:诗题。 其二:是第二首的标题。 弥高:越加崇高。 不隔丝毫:没有一点空隙。 要津把断:要道关口被掌握了,无法通过。 佛祖: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注释:寄语江西的老古锥,任凭它被太阳晒焦或风吹。儿孙们不是没有管理的办法,要等待冰冻融化的那一刻。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首句以“寄语”开篇,点明了题意,同时将江西的老古锥作为咏物对象;次句写老古锥被日炙、风吹,突出其坚硬的特点;第三句写儿孙们不会忘记老古锥,暗示儿孙们会牢记前人的教导,不会辜负前人的期望;末句写儿孙们在冰消瓦解时会像老古锥一样坚贞不屈,表达了诗人对后人的殷切希望
【注释】 丹霞:即江西龙虎山,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北。 公案:佛教用语,指佛祖或释迦牟尼的教法。 从来:自古以来。 推倒扶起:推翻、否定过去的一切。 普示:普遍告诉。 诸人:众人。 且道:暂且说说,姑且谈谈。 甚底:什么道理。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全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前两句是说:从古到今的佛法,都是被推翻、否定的。如今,佛祖或释迦牟尼的教法,已被普遍地告诉人们了。后两句则是问
【注释】 易填巨壑:容易填满的大坑。 难满漏卮(zhí):难以填满的杯。漏卮,古代盛酒器,因有孔而能滴水。 操持:把持、掌握。 拈却大地:把整个世界都抓住不放。 纤毫:指微小之处。 碍塞无中:堵塞了没有空隙。 【赏析】 此篇是咏物诗,借瓶中之水来比喻世间一切事物。“易填巨壑,难满漏卮”,说世上的事情很容易做,但要做到尽善尽美却很难。作者以瓶中之水作比喻,指出世间事往往容易得到一时的成功
注释: - 偈二首 其二:这是第二首诗。 - 五五二十五:这里的“五五”指的是数字,而“二十五”表示的是数量。整句的意思是“二十五个单位”。 - 击碎虚空鼓:虚空是指没有实体的空间,所以用“击碎”来形容。这句意味着“把虚无打碎,制造出声响”。 - 大地不容针: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大地”,而“不容针”则表示“无法容纳”。整句的意思是“大地无法容纳一根针”。 - 十方无寸土
注释:向东边望去,又向西观望,拄杖重重话岁寒。带雨的一枝花儿落尽了,不必烦公子倚栏干。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通过观察东边的花朵来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期待。诗中的“拄杖”一词,既表达了诗人的身体状况,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偈二首》中的第二首。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后移居浙江绍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赵蕃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深受后世喜爱。 下面是这首诗逐句释义及其注释: ``` 门门通大道,玉泉有四路,路路透长安。 ``` 释义: 诗的第一句表达了“四门”即四个城门都通向大道的景象
雪中梅花春信息,池中月色夜精神。 译文:雪中的梅花就像春天的气息,池塘里的月光在夜晚显得特别明亮和生动。 年来可是无佳趣,莫把家风举似人。 注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近年来是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请不要模仿别人家的风俗习惯。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感慨时光流逝、生活平淡的诗。诗人通过描绘雪中的梅花和池中的月光,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现实平淡的无奈。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反思
诗句原文: 秋风摆落园林后,始信寒松格不卑。 译文: 秋风扫过之后,落叶从枝头缓缓飘落,这时我才真正相信,那些在严冬中依旧挺拔的松树,其姿态并不卑微。 注释: - 秋风摆落园林后:描述了秋天的景象,秋风带来了凉爽的气息,使得原本生机勃勃的园林变得萧瑟。 - 始信寒松格不卑:表达了诗人对松树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精神的认可。这里的“格”指的是品格、风格,强调了松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高洁的品质。
【注释】 偈二首 其二:“偈”,梵语的翻译,是佛教经文中的一种文体。“二首”指第二篇。 荡荡:广大无边。 无迂曲:没有曲折。 明明透古今:清清楚楚地贯通古今。 晓云笼碧岫:清晨薄雾笼罩着青翠的山峰。 残叶落疏林:凋零的叶子落在稀疏的树林里。 脱体全收放:摆脱一切束缚而完全自由自在。 当堂定浅深:面对庭院,确定深浅。 饶君亲荐得:即使您亲自推荐,我也难以接受。 未是我智音:还不是我智慧的同道。
``` 遁迹隐高峰,高峰又不容。 不如归锦里,依旧卖青松。 注释:诗人隐居在高高的山峰上,但那山太高了,无法容纳他,于是他决定离开,回到熟悉的家乡——锦里,继续从事他心爱的生意,那就是售卖青松。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诗人在高山之上感受到了生活的孤独和无助,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离开,回归到那个充满温暖和亲情的地方。这里的“归”字,不仅指物理空间的移动
注释:这股力量确实存在,但并非人人都能真正理解。要明白象兔全提句的意思,就要看那些在官场上升迁的人。 赏析:这首诗以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一种观点:真正的智慧和力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要想真正掌握这些知识,需要自己去实践和体验。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过于自负和骄傲
注释: 无想:不存于心,即无执念。 相:指相貌。 普贤:即普贤菩萨,是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 随方: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而施教。 城门:比喻教化的对象。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和对教化对象的态度。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修行状态,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功德,而在于内心的清净和无执。同时,他也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
```plain 前朝诏住栖贤寺,雪夜逃居岩石间。 想见煮茶延客处,直缘生死不相关。 【注释】 前朝:指过去的朝代或时期。诏:皇帝的命令或诏令。栖贤寺: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的一座著名寺院。雪夜:在冬天或雪天。逃居:躲避或逃避。岩石间:山石之间,意指隐居之地。想见:想象。煮茶:泡茶。延客:邀请客人。 【译文】 在古代的一个朝代,我被命令住在栖贤寺中,而在寒冷的冬天,我选择在山间的岩石下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