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是宋代词牌名,也是宋初五字格的近体散曲。该题最初出于《玉梨无限集》,由北宋人王安石作,后来又因南宋诗人陆游有所创新而得此异名。
这首诗原为调名,“公”即百姓之意,《后汉书·光武帝纪》:“(顺帝)永康元年春中诏曰:今四海初定复令民渡河。”《新唐志略》卷十二载,又云“昔明王设此以示民勤于耕稼。有事问公”,这是说统治者对百姓要公平、公正。
陆游改作的”公无渡河’五句七言近古绝句共有二首(现存一首),每句四字或六字相对;
其一:山中多病,常伴秋风。此意如霜月里,故应孤竹根。
其二:不辞黄土,愿守青天。从此公渡河未决。
这首诗歌的内涵是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和人民同处黄土与蓝天之间,并希望百姓过上太平生活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