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圣宣,斯文在兹。
帝王之式,古今之师。
志则春秋,道由忠恕。
贤于尧舜,日月其誉。
维时载雍,戢此武功。
肃昭盛仪,海宇聿崇。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介绍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是宋朝著名文学家宋高宗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详细介绍:
- 作者背景
- 宋高宗简介:《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宋高宗。宋高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稳定,为南宋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文学地位:宋高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帝王,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文宣王及其弟子赞》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该作品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作者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推崇。
- 作品内容
- 赞美圣王:《文宣王及其弟子赞》通过赞美孔子和其弟子们,表达了对圣人教化和智慧的高度赞扬。宋高宗以诗意的笔触描述了孔子的高尚品德、智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颂扬儒学:作品中多次提到“至圣立教”,强调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在儒家教义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宋代对于儒学的重视和推崇。
-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宋高宗在创作中运用了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古典美。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显示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深厚功底。
- 象征意象:《文宣王及其弟子赞》中融入了许多象征性的元素,如“孔父秦父”、“俱生贤嗣”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哲理和深意。
- 历史意义
- 反映时代精神: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文宣王及其弟子赞》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思想动态,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宋高宗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赞颂,传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许。
- 传承文化价值:在当今社会,这部作品仍被后人传颂并研究,其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社会影响
- 启迪后人:《文宣王及其弟子赞》通过赞颂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激励着后人学习和传承儒家文化。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守道德信念,追求真理。
- 教育作用: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描绘和赞颂,传递了正直、勤奋、仁爱等美德,对培养现代人的道德观念和人格魅力具有积极作用。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宋高宗卓越的文学才能,也反映了宋代时期对于儒家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相关推荐
诗句解析与注释: - “大哉圣宣,斯文在兹。” - 关键词解释: "大哉" 表示赞美的语气词,用于强调;“圣宣”指的是圣明的君王或圣人;“斯文”指文化、学问。 - 赏析: 此句表明了对文宣王及其所传授的学问(斯文)的高度赞扬和推崇。 - “帝王之式,古今之师。” - 关键词解释: "帝王之式" 意味着帝王的典范或标准;“古今之师”指代历代的楷模。 - 赏析: 这句话强调文宣王不仅是一位帝王
【译文】 文宣王及其弟子们赞颂: 德行第一,在学徒中最为突出。 不偏不倚,乐于道义而安于其居处。 食尘非常忠诚,身处贫陋仍保持自我。 应该称颂贤人,岂止是愚昧之人
【注释】 天经地义:天地的常理;常法。 孝哉闵子骞:闵子骞,孔子的学生,字子骞。他为人孝顺,以德行闻名。孝哉,对人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父母昆弟:指父母和兄弟姊妹。 莫间其言:不要离间他们的话。 污君不仕:指不阿谀奉承君主,不愿在朝为官。 志气轩轩:形容志向高远,气概不凡。轩,高大。 复我汶上:指回到我的家乡汶上县(今山东汶上县)去。复,返回。 出处休焉:指进退自如,自由自在。处
【注释】: 懿德贤行,有一则尊:懿美高尚的德行和贤良的品行。 子也履之,成性存存:你也会践行它,保持你的本性。 骍角有用,犁牛莫论:红色角的牛是有用的,耕田的犁牛不能相比。 刑政之言,惠施元元:刑罚政治的话,对百姓来说是有益的。 【译文】: 懿美的德行、贤良的品行,这是人们所尊崇。 儿子也要践行它,保持自己的本性。 红色角的牛是有用的,耕田的犁牛不能相提并论。 刑罚政治的话,对百姓来说是有益的
【诗句释义】 德以充性,行以澡身。 “德以充性”意为通过德行来充实本性;“行以澡身”意即通过行为净化自我。 二事在躬,日跻而新。 “二事”即指德行和行为,“在躬”意为亲身实践;“跻而新”则意为随着实践逐渐更新自我。 并驱贤科,得颜与邻。 “并驱贤科”表示共同学习圣贤榜样;“颜与邻”则意味着成为像颜渊一样的贤者,并与邻居一样有德行。 不幸斯疾,命也莫伸。 “不幸斯疾”意即由于疾病不幸
【注释】 循良:遵循良法。 有政:施行仁政。 宰:宰相。千室百乘:形容官位高,食禄多。 师门:指师承之家,即家学渊源。 育材:培养人才。 治心扶性:治理思想,培养性情。 退则进之,琢磨之柄:退隐时可以作为进退的依据。 【赏析】 此诗以文宣王及其弟子赞为例,阐述了循良之道的重要性。首句“循良之要,在于有政”,强调了遵循良法、施行仁义政治的重要性。接下来三句“可使为宰,千室百乘。师门育材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中景物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分析诗中的手法(衬托、对比、渲染、铺张、用典等)及表达效果;最后分析意境特点及作用。本题属于综合赏析,考生要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是全诗的第一句,点明主题,即赞美孔子及其弟子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卓越文化成就。“道义正己,文学擅科”意思是说孔子以道义自律、端正自己的言行
【注释】 文宣王:指汉文帝。文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明君,在位时实行仁政,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和浪费。他提倡“罢黜浮华、敦朴诚信”的思想。辩以饰诈(辩):巧言令色(饰)。诈:欺诈。言以致文(致:使;文:文章、文采)。文:文采。致:追求;文采:华丽的文辞,也指华丽的辞藻。苟弗执礼(苟:如果;执:遵守;礼:礼仪、礼节。):如果不遵守礼节。宜(yì):应该。奠(diàn):放置,这里指放弃
【注释】 升堂:指孔子。权:指子路。陵暴:指子路的刚强。知非:指孔子的知错能改。委质:指孔子的学生颜回,愿意以身许国。折狱:指孔子的学生公孙弘,善于处理国家大事。结缨:指孔子的学生仲由,遵守礼仪。恶言不耳:指孔子对弟子们的严厉批评。 【赏析】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是唐代诗人李峤所作五言古诗,共二十句。此诗通过赞扬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行为,来歌颂孔门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作者通过对孔子的赞美
【注释】谦德:谦逊的品德。知二:指谦虚。器实:才能实在。动必几先:行动总是先见之明。孰:谁,哪个。辩:通达。一使存鲁:一次派去保存鲁国。五国:指春秋时期鲁、齐、宋、陈、卫。变:发生变故。终相其主:最终辅佐他的君主。誉处悠远:美誉流传久远。 【赏析】这首诗以《文宣王及其弟子赞》为题,赞美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伟大事迹和高尚品德。诗中首先称赞孔子的谦虚品德,然后描述了他的才华和智慧
【译文】 文章之学,在魏朝很受重视。 作为君子的儒者,成为魏侯的老师。 不能违背礼仪,才能谈论诗篇。 假借小嫌,圣人也不加非议。 【注释】 1.文学:指《诗经》。文宣王,指曹操。 2.名重一时:名声在当时非常显贵。 3.为君子儒:作为有道德的君子。 4.作魏侯师:成为魏侯的学生。 5.不可后礼:不能违背礼仪。 6.始可言诗:才可以谈论诗篇。 7.假盖小嫌:假托一些微小的嫌疑。 8.圣亦不疵
【注释】 文宣王: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庙号。 启问:开启疑问。 大哉斯言:这是伟大的言论。 光昭明训:光辉照耀着圣明的教诲。 诬祭:不正当的祭祀。 崇兹祀典:推崇这些祭奠的典章。 盍(hé):何不,何不。 令闻:良好的名声。 【赏析】 这首诗是《文宣皇帝祀圜丘文》中的一句。诗人赞美文宣王及其弟子们的德行,歌颂了他们尊祖重道、敬天爱民的精神风貌。 诗中“礼之有本,子能启问”意思是说:礼仪的根本在于礼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和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根据注释翻译诗句,并结合注解赏析诗句。 【答案】 译文:“文宣王”即文宣皇帝萧宝卷。他和他的弟子们作《赞》,赞扬他的功德。“养才以道,圣人兼济”,意思是说用正道来培养人才,圣明的君主才能兼济天下。“始谓不仁,问鲍良喜”
诗句解读 1 “惟子有道,天与异容”: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你(文宣王)拥有道德,所以得到了与众不同的外表。这里的“有道”指的是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异容”则指与众不同或非凡的相貌。 2. “状虽云恶,德则其丰”:虽然外貌可能让人感觉不佳,但你的道德品质却是非常丰富的。这句话表达了虽然外在形象可能不尽人意,但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3. “南止江沱,学者云从”
【解析】 此诗是一首颂圣之作,赞美孔子为圣人。首联以“孝”字统率全文,突出了“孝道”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中间两联具体论述了儒家的孝道观。尾联总结全诗,指出孝道是儒家的根本。 【答案】 译文: 孝敬父母是根本的道理,周代教育众生要孝顺。 用道德规范来引导各种行为,达到与神明相交流的目的。 子女侍奉父亲要像尊敬老师一样,回答老师的提问可以编成经书。 侍奉父母的实际行动,成为后代人的行为榜样。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结合选项的表述判断正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分析。“子长宏度”意为孔子的远大气度,“虽在缧绁”,意思是即使被囚禁,也明白自己没有罪。“知非其罪”意为知道自己没有犯罪。“纯德备行”,意思是德行纯正完美。“夫子所采”,意思是孔子所赞赏的
【译文】 文宣王及其弟子们赞美道: 你儿子是鲁国的栋梁之材啊。 以道德为贵,以道义为准绳。 老师聪颖明亮,朋友忠诚信谅。 在祝阿这个地方做官,儒学之风盛行。 【注释】 猗(qī)尔:你。 子上:儿子。这里指孔子的孙子孔愉。 鲁邦:鲁国,春秋时姬姓诸侯国名。 以(yǐ)德则贵:用道德来评价一个人是高贵的。 惟道是唱:把道当作自己的追求和信仰。 师聪:老师聪明。 明:明智。 友直:朋友正直。 友谅
注释: 1.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这是一首赞美文宣王及其弟子的诗。文宣王是孔子的信徒,他的弟子们也是孔子的门徒。这首诗通过赞美他们,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2. 轼彼穷阎:苏轼(字子瞻):指文宣王。穷阎:简陋的房屋。苏轼在这里指的是孔子的住所,因为当时的孔子常常在简陋的房屋中讲学。 3. 达士所宾:达士:有才能的人。宾:尊敬。达士所宾:孔子被尊敬和崇拜的对象。 4. 邦无道谷,进退孰伦:邦无道
【注释】 文宣王:即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67~534年),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秀:美。 貌或同:相貌相同,这里指才德相合。 俨然:庄重的样子。 温温:温和的样子。 两端:两个端点,这里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礼仪、礼节方面,另一方面指言行方面。 机锋:禅宗语汇,指佛家禅宗所讲的悟性问题,这里指对佛家禅理的领悟。 和:调和,这里指礼仪、礼节方面的协调与和谐。 宗:尊崇。 【赏析】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表现了文宣王及其弟子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德,抒发了他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伯夫荥阳”句:指文宣王及其弟子在荥阳时受到人们的称赞。荥阳:地名,位于今河南荥阳县。令德:有德行的人。 “优入圣门”句:说他们优秀地进入了圣人的门庭,即进入孔子的学堂。 “道以目传”句:说他们通过眼睛来传递大道。 “倚欤伟欤”句:说他们是伟大的。 译文:伯夫(文宣王)在荥阳
【注释】 邈矣子季:子季,即孔子弟子颜回的字子贱。邈矣,遥远。子季,即孔子弟子颜回。 睢阳是伯:睢阳是孔子弟子卜商的封地。 屏息受业:屏息,抑制呼吸;受业,接受学业。 延教登席:延,推引;教,教育;登席,登上讲台。 未践四科:践,实践;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才能。 困涉六籍:涉,通晓;六籍,指《诗》《书》《礼记》《易经》《春秋》和《左氏传》。 祀典载之:祀典,祭祀时所记录的内容;载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古诗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有某句话的意思你不太明白,要求指出来;还要求指出诗句在内容、语言上的特点等等。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概括。 “文宣王”指周文王。“其”指他的弟子。“赞”即颂扬、歌颂的意思。全诗是颂扬文王及其弟子的。 译文: 善行的人是贤明的人,伯仲之间能胜出谁? 继承先王之道而端正,名声可以长久流传
【释义】 这首诗是《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的第一句。“惟时义方”意思是在仁义的时节;“有子诚孝”意思是你的儿子很孝顺;“怡怡圣域,俱膺是道”意思是你的家庭充满了仁爱和孝悌;“暮春舞雩”指的是春天暮时举行的求雨祭礼;“咏歌至教”意思是歌颂并教导;“师故与之”意思是老师特意与他一起参与;“和悦宜召”意思是使和谐愉快。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文宣王及其弟子的诗。首联点明题旨
【注释】 天清日明:天空清明,日光明媚。 密雨曷有:密布的细雨没有。曷(hé),同“何”。 师命持盖:老师的命令要我们撑伞。持盖,指撑伞。 子亦善扣:你也善于领会。 惟夫子博,三才允究:只有你博学,能穷尽天地万物的道理。惟,只有。 学者之乐,所得遂茂:学习的人的乐趣,得到的成果越来越丰富。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老师的诗歌。全诗从三个方面对老师进行了赞扬:一是赞老师教学有方;二是赞老师知识渊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各项中文化信息来分析。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周衰伪隆,政在群公。 廉耻道微,家臣聿崇。 不为屈节,撝默自容。 子于是时,凛然清风。 译文: 周朝衰败,伪诈繁荣,国家政权掌握在群公手中。 廉耻观念淡薄,家臣的权势日益增长。 不向权贵低头屈节,保持沉默而自我宽宥。 你在这个时候,凛然如一股清风。 注释: ①文宣王
【注释】 遐想:远想。子期:指孔子弟子颜渊,字子渊,鲁国人。挟策:拿着竹简。圣帷:指孔子的帷帐。涉道是嗜,惟士可縻(mǐ):追求的是道德,只有品德高尚的人可以约束。在德既贤,在名乃垂:有了好的品德,就会得到好的名声。洋洋之风,逮今四驰: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流传至今,仍然广泛传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孔门弟子颜渊的赞美诗。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他为人谦虚、谨慎、诚实、好学,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译文”“赏析”,这是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内容的理解及赏析句子表达的情感。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逐一分析即可。 第一句的意思是:想起那位名叫颛孙师的人,他品德高尚,与邻国相邻。第二句的意思是:学习是为了谋求官职,问学是为了记录在案。第三句的意思是:参验前人,依靠榜样,忠诚诚信是遵循的准则。第四句的意思是
【注释】 文宣王及其弟子:指孔子。文宣王,孔庙中祭祀孔子时所加的封号;孔子弟子中,有七十二位贤人,称为“七十二贤人”,他们是孔子的门生,其中最著名的是曾参、冉求、子贡等。弟子,指孔子的弟子,包括颜回、子路等人。赞,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用以歌颂功德。此诗用五言古诗的形式,对孔子及他的弟子进行赞颂。婉彼子羔(1):婉,温雅;子羔,孔子名丘,字仲尼。婉彼子羔,意思是温和地赞美孔子。受业先圣(2):受业
注释:文宣王和他的弟子们都赞颂伯兹雩娄,务学实际着。 三千的职位,七十是提前。 不是善事不去做,只有德行才能立足。 记载于《尚书》前书,显著其声誉
【解析】 这是一首咏赞文宣王及其弟子的七言诗。首联“秦有子南,蜚声述作”是说在秦代有个名叫子南的人,他的著作很有声誉。“守道之渊”指子南守住的是道德之渊,“成德之博”则指他的德行非常广博。“范若铸金,契犹发药”用《易》卦象来说明:铸造金属就像铸金一样,刻写契券就如发药一样容易。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子南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特点。中间两联“历世明祀,少梁宠爵”
诗句释义 1 惟禽之问:这是对文宣王及其弟子的赞美,"惟禽之问"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和成就像鸟类一样高飞远翔。 2. 从容其鲤:这里的"从容"可能指的是他们的态度平和,不急不躁;而"鲤鱼"通常象征着智慧和敏捷。这句话可能是在赞扬他们处事不慌、机智过人。 3. 求以异闻:这一句表明文宣王及其弟子追求的是与众不同的知识或见解。 4. 诗礼云尔:这里的"诗礼"可能指的是传统的诗歌和礼仪教育
【注释】 室家:指家庭。壮年:年轻的时候。无子:没有儿子。逐:赶走。信史:可靠的史书。全齐之俗:整个齐国的风俗。本来:指原始。厥初:指最初。师言:老师的话。可复:可以恢复。以学则知:根据学习才能知道。揆(kui)之:估计、衡量。宜笃:应该坚持。 【赏析】 这首诗是《文宣帝挽歌辞》中第一首,写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死后。诗的前四句说:家中年轻力壮时,没有儿子就该被赶出。这是对文宣帝长子高长恭的追忆
【注释】 文宣王: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字子如,小字阿那瑰,勃海郡东光人也。曾祖高欢,字贺六浑,后成为北齐的奠基人之一。父高澄,字元规,北齐武成帝高湛时曾任尚书令、司空等职,封渤海郡开国公。 弟子赞:指纪伯生对文宣帝高洋及其弟子们所作的赞颂之辞,其中也包含着一些赞美文宣帝的话。 【赏析】 这首诗是纪伯生为北齐文宣帝高洋和他的门徒们所写的赞语。赞语是对某人某事的称道之辞,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句释义 1 贤行颜叔:这里的“贤”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行”则是指行为。颜叔可能是指孔子弟子颜回,他以德行著称。 2. 亲承尼父:这里的“尼”指的是尼山,即孔子的出生地;“父”则是对孔子的尊称。尼丘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也是孔庙所在地。 3. 志锐所期:这里的“锐”指锐气、意志坚定;“期”是指期望、目标。这句话表示孔子有着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 4. 道尊是辅
【解析】 “石邑”指石崇的故乡,“石邑”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能知所尊”的意思是:能够懂得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懋”通“茂”,“有德”指有道德的人。“克述”意为继承前人的事业,“无言”意思是没有话可说。“鼓箧槐市,扬名里门”的意思是:在槐树集市上敲着箱子,名声传遍了整个村庄。“此道”指儒家学说或做人的道理,“久视”意思是长久地看,“彼美”指美好的事物,“长存”意思是一直存在
【赏析】 此诗为《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对孔子的尊崇和景仰之情,也是对儒家思想的宣扬。 首二句说“琅邪之伯,其惟子骄”。琅邪,即山东曲阜附近的琅邪台。这里用古地名指代孔圣人。子骄者,骄子也。意思是孔圣人在人们心目中,就像一位骄子的国君一样。“骄”字下得极为巧妙,因为骄字本指骄傲自大,但这里却用来修饰子,就突出了孔圣人谦虚、温和、温良恭俭让的品质,使读者对这位圣哲产生了一种敬畏感
【诗句】 彼美邽子,先圣是承。 墙仞已及,堂陛将升。 良玉斯琢,寒水必冰。 锡壤平陆,茂实骞腾。 【译文】 那美如画的邦子,先祖们传承了它。 围墙已经高到足以到达,台阶即将登上去。 精美的玉石经过雕刻,寒冷的水一定结冰。 赐予肥沃的土地,茂盛的果实将迅速成长。 【注释】 1. 彼美邽子:指邦子的美景。 2. 先圣是承:先祖们继承了它。 3. 墙仞已及:围墙已经建到足够高的地步,可以到达那里。
【解析】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文宣帝和他的弟子的赞。任城建伯,其表曰选。淑问雅驰,才华清远。竞辰力行,爱日黾勉。孔教崇崇,令绪显显。 (1)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文宣帝和他的弟子的颂。此诗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文宣皇帝神武破六汗可汗碑》之题咏部分。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文宣帝与其弟子的颂。 任城建伯,其表曰选:任城王高氵胥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功德被记载在《魏书》中,其表称为“选”。 “淑问雅驰
【注释】 文宣王:指北朝的文宣帝。 尔:代词,你。 嗣:继承。 标奇:突出、超群。 行为世范:行为成为世人的典范。 行:行为。 为:作为。 师:老师、师傅,这里指学者。 请车诚非:指送葬时用的车马,并不是为了给死者使用。 顾匪其私:意思是说,这不是为了照顾自己。 慈:慈爱,这里指孝子对父母的感情。 【赏析】 这首小诗是作者为文宣帝的碑铭所作的序言。文宣帝是北齐的开国皇帝。此序中
诗句解析 1 肃肃曹伯:这里的“曹伯”指的是历史上的曹操,字子文,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北方建立魏国,因此被称为“魏侯”。 2. 王室之裔:表示曹操是汉朝皇室的后代。 3. 积习乐道:意味着曹操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热爱。 4. 切瑳明义:“切瑳”意为琢磨,这里比喻曹操深思熟虑,对事物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明义”则是指明白道理,懂得正义。 5.
【注释】 至圣:圣人。子祺安雅:子,指孔子;祺,祥和;安雅,和谐安详。擅誉:享有声誉。鲁邦:鲁国,古国的名,这里指孔子的故乡。启祚(zuò坐):开创基业。炜(wěi伟)矣:形容光明照耀。风猷(yóu由):指先贤们留下的教诲。时哉用舍:时机适宜则使用,不适宜则放弃。出伦离类:超越常人。后学:后来的学生、弟子。假:借鉴。 【赏析】 这首诗是赞颂孔子及其弟子的功德之作。诗中首先赞扬孔子的德才兼备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文宣王及其弟子的赞诗。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褒锡朱虚,在器轮舆: 这句诗描述了文宣王及其弟子被赋予尊贵的地位,如同车轮和马车一样,承载着重要的使命。"褒锡"意味着赏赐、赞誉,而"朱虚"可能是一个地名或称号,代表了他们的尊贵与荣耀。 2. 儒室振领,圣门曳裾: 这里描绘了文宣王和他的弟子们如何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行为举止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注释】 文宣王:汉景帝封孔子为褒成侯,后人以“文宣”称孔庙。 弟子:指孔门的弟子们。 赞: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颂扬某人或某事。 挺生:出类拔萃、杰出之意。 道德之门:指道德的门户。 佩服:推崇、尊崇。 至论:最正确的见解。 鲤则弟昆(qūn):指孔子的弟弟孔鲤,字伯鱼。 三得三亡:比喻得失反复,变化无常。 所问殊温:意思是所问的问题很温和,和颜悦色。 君子归宓:指孔子对宓子贱的赞誉。 义不掩恩
【诗句解读】 1. 仰止狄皙,抱负渊通。 - 注释:仰止,意为仰望。狄皙(di qi),可能是人名或地点名。“抱负渊通”形容人的志向深远且广博。 2. 游泳德化,扬厉素风。 - 注释:游泳,比喻德行如水般润物无声,渗透人心。德化,指道德教化。扬厉,意为发扬光大。“素风”,通常指自然之风,这里可能指正直之风或者朴素的风格。 3. 伟识既异,持教乃隆。 - 注释:伟识,非凡的见识。既异
【注释】 1. 子敛受封:子敛是孔子弟子有若的儿子,曾为鲁国司寇,因事得罪被拘禁于监狱中。后获释。 2. 爰居武城:居住在武城,武城位于今山东费县西南。 3. 亹(wěi)亹(wěi):勤勉的样子。闻:通“敏”,聪颖,聪明。 4. 翩翩(piān piān):形容才德出众。 5. 抠衣时习:指随时学习,不懈怠。 6. 诞敷孔教:广泛传授孔子的学说。 7. 爵里疏荣:爵位卑微而地位尊贵。
【注释】: 文宣王:即魏文帝曹丕(公元187年-226年),字子桓,一名元深。 其弟子:指曹操的孙子曹植。 赞: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多用于歌颂某人或某事。 刚毅近仁:形容一个人性格刚强,有仁爱之心。 志操莫渝:形容一个人的志向和操守坚定不变,不会改变。 匪祝鮀:不是祝融。 面岂子都:面,这里指面貌;子都,是古书上记载的一个人物,姓子名都,因以子都为喻。 有一于此: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点优点。
【注释】 文宣王:北齐文宣帝高洋,谥号为宣帝,故称文宣王。 壤伯:指汉光武帝刘秀的臣子赵晔,字壤伯。 圣徒:圣人之徒。 执经请益:拿着经书向别人请教,以求学问。 载道:承载大道。 诗书规矩:指《诗经》《尚书》及儒家礼仪等。 楷模:榜样,典范。 得时:得到适当的时机。 领袖:领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歌,歌颂文宣帝高洋及其弟子们的德行和才能。首句“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注释】 开国:创立国家,这里指建立北魏王朝。乘氏: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德:德行、品德。彰:显著。参稽:考察,审查。百行:各种行为,指人的各种品行。赞理:辅佐治理。三纲:儒家提倡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封建社会里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自拔:独立自立。行闲:指隐居生活,不受世俗的干扰。荣名:光荣的名字。蔼蔼:形容人多,这里指历史久远。历久弥芳:形容名声长久不衰,芳香永存。
【注释】 1.文宣王:指汉景帝的儿子刘武,封中山王。他的儿子刘庆是汉武帝的堂弟,被封为梁孝王,所以后人称他为“文宣王”。 2.子:对人的尊称。 3.锡伯期思:赐给伯夷、叔齐(伯夷是殷末孤竹君之子,叔齐是孤竹君之弟)。 4.与贤并进:跟贤人一起前进。 5.圣而师:以圣人为师。 6.彬彬雅道:举止文雅有礼。 7.翼翼令仪:举止庄重有度。 8.上目至言:能听取善言。 9.庙食不隳:祭祀时不被废毁。
【注释】 1. 怀子折(zhé):怀念贤人,折,通“摄”。 2. 全鲁之彦:全鲁的贤士。 3. 儒行既名:儒家的德行已经闻名了。 4. 聊伯:鲁国国君,孔子曾经为官于鲁,故称。 5. 兢兢受道:谨慎地接受道理。 6. 奕奕峨弁(bàn):形容人的仪表堂堂有威严的样子。峨弁,古代帽子的一种,高耸有棱,这里指戴高高的帽子。 7. 懿选嘉访:美好的人才被选用。 8. 世享馨荐:享受美名传颂。
【注释】 先觉既位:有先见之明的人已登上了高位。 簪履并驰:比喻地位高的人与地位低的人同时行动,不分贵贱。 尚德君子:以道德为重的人。 尔乃兼之:你们可以学习。 羿奡可惭:传说中,后羿和奡都曾因为不道德的行为而感到惭愧。 禹稷可师:传说中,大禹和后稷都是以身作则,被人们所敬仰。 三复此道:多次思考这个道理。 载观白圭:指观察白圭的德行。 载:语助词,无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诗
【诗句】: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黄伯著祀,公孙是云。 弥缝中道,协辅斯文。 藏修方异,渐渍其勤。 史词不忘,播为清芬。 【译文】: 赞美文宣王及其弟子的诗: 祭祀黄伯和公孙,称赞他们的品德高尚。 弥合分歧于中间道路,辅佐弘扬儒家之道。 修养德行不同寻常,逐渐浸润他们的勤奋精神。 记录历史不忘言辞,传播他们的道德风范。 【注释】: 1. 文宣王:这里指孔子,因为孔子被尊称为“文宣王”。 2.
【诗句释义】 兄弟之邦,士有廉庸。 涵泳素教,表揭儒宗。 杏坛探赜,洙泗从容。 作兴一时,莒父其封。 【译文】 兄弟之国,士人有廉洁才能。 浸润于道德教化之中,彰显儒者风范。 在杏坛上探究学问的奥秘,在洙水、泗河中悠然自得。 为一时之人振兴儒学,将莒父封邑赐给他。 【注释】 1. 兄弟之邦:比喻国家之间关系亲密友好,如同兄弟一般。 2. 士有廉庸:指士人有廉洁和才德。 3. 涵泳:浸润
【注释】 瑕丘祚邑:瑕丘县建立邑,子期是。 亲训有日:亲自教诲有日期。 广业于时:扩大事业在当世。 四教允隆:四项教育都兴盛。 五常以持:五种道德可以保持。 比肩俊杰:与杰出人物并肩而立。 闻望斯垂:声望和声誉流传下来。 【赏析】 这首诗写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的事迹,歌颂他们的高尚品德。诗的首句说瑕丘县建立邑,子期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第二句说他们亲受教训的日子,第三、四句说他们在事业上扩大
【译文】 孔子和弟子们的赞美诗,易之为书,弥合天地。 五十乃学,师则有是。 子能受授,洗心传世。 知机其神,宜被厥祀。 注释: 弥合(mí hé) :使……结合。弥,满;合,合拢。 洗心:指净化心灵、修养道德。 知机其神:指的是孔子具有高超的洞察力和神机妙算之才能。 厥:代词,其。 赏析: 这首诗是对孔子及其弟子们赞颂的一首诗歌。诗人通过赞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学问的追求和传承
【注释】 手足:比喻兄弟。文宣王:即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是光武帝的儿子。子:指他的太子刘强。 脱去:逃离。在污:身处污浊的环境。内省:反省自己。若斯:如此。何忧何惧:忧虑与恐惧皆无。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诗,全篇以叙事为主,语言朴素平实而含义丰富深刻。 首句“手足甚亲,志异出处”,用典。手足甚亲,比喻兄弟情深,志趣不同。出自《论语》中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注释】 卫伯玉:卫国的贤人。夫子与居:我同他一起生活。荐赞:推荐,称赞。友则史鱼:朋友要像史鱼那样正直。果得进贤:果然能得到贤人。烂然简书:用简书记载下来。 【赏析】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是唐代诗人李百药的作品,此诗是赞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文章,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有卫伯玉,夫子与居”:这里有两处需要解释。首先,“有卫伯玉”,这里的“有”是存在的意思,表示“卫伯玉”这个人物确实存在
【注释】 敝缊:破旧的粗布。 称:相等,相当。 使齐光华:让齐国的光彩照耀四方。 偶为肥轻:有时也指被用作粮食。 周急之言:在别人有困难时提供帮助。 答问允严:回答问题严肃认真。 皆先经:都是按照经典行事。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学者品行的赞颂。它通过描绘一个学贯中西、德才兼备的学者的形象,表达了对学者高尚品德和深厚学识的赞美之情。 首句“学者行道,敝缊亦称”,意思是说,作为学者,他奉行正道
【释义】: 这首诗是《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由北周文学家庾信所写。全诗共八句,前四句以议论开篇,提出问题“人有贤否,道有废兴”。接下来四句,以“子如命何,营营震惊”等诗句来回答这个问题,表明自己对人生道路的忧虑与不安,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教化的期待和追求。 【译文】: 人们是否有贤良之分?道是否有兴盛或衰微之时? 子之命运如何?营营作响震惊四方。 季孙虽受迷惑,景公却无人可平。 一句教诲之言
译文: 文宣王及其弟子的赞 追求官宦之路,关键在于深入学习。 作为臣子却居高位,过错应由谁来承担。 这些做法不能令人信服,谦逊才能有所成就。 孔子阙里讲学,众多士人都无法比拟。 注释: 1. 仕进之道,要在究习:追求官宦之路,关键在于深入学习。 2. 具臣而居,咎欲谁执:作为臣子却居高位,过错应由谁来承担。 3. 斯未能信,谦以有立:这些做法不能令人信服,谦逊才能有所成就。 4. 阙里说之
君子像文宣王及其弟子一样,单父之政的贤明。 他们拉长手臂惊醒君王,放走鱼鳖听从命令。 傅郭勿收获渔获,因此能控制命运。 百道治理邑县,用来观察听察
【注释】 师席:指孔子。 振:振奋,兴起。 克传:能够流传。 执:掌握,得到。 善道:良好的道德风尚。 云:语助词,无义。 儒风:儒家的风气,这里指儒学的教化。 跂(qǐ)及:赶上、到达。 【赏析】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五言律诗。诗中赞美了孔门弟子的崇高品德和儒家学说的伟大贡献。 此诗首联两句写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道德修养和学术成就。“师席高振”,意即孔子之学,其声如雷
【解析】 本诗是一首颂扬王褒的诗歌,全诗以赞美王褒的德才为主旨。 “侁侁申周,四科与俦。”这句的意思是:贤能之士如群星般聚集在一起,文、武、孝、廉四种才能各有所长。这两句写众贤并举,人才荟萃。 “逸驾文圃,鼓枻儒流。”这句的意思是:他们驾车奔驰在富饶的文苑里,挥桨于浩淼的文化之湖中。这两句写贤人高士游历四方,遨游四海,驰骋文苑,泛舟文化之湖。 “冠佩既燕,言动允休。”这句的意思是:头戴礼冠
【注释】 文宣王:即孔子。 鄙事:粗俗之事。 曲意:委曲迁就。 宗鲁:指孔子的弟子颜回。友,同道之人。吊必以义:吊唁死者时,必须讲求合于礼的哀思。 尚:推崇,尊崇。嘉言:善言。 祀:祭祀。罔替:无废。 【译文】 多能鄙事,圣人曲意。 惟其知之,是以不试。 宗鲁虽友,吊必以义。 尚师嘉言,祀亦罔替。 【赏析】 此诗赞美孔子及其弟子们,歌颂他们对于学问和道德的追求和实践。全诗分三节
【解析】 “孔父”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春秋时鲁国大夫;“秦父”指孔子的父亲,名孟僖子。“相尚以力”,互相尊重的理由是各自以武力称雄。“俱生贤嗣”,他们都生了贤能的儿子。“是父是子”,这是父亲、儿子的关系。“致诘畴克”,他们互相质问各自的德行如何。“会弁儒林”,“弁”即古代的一种帽子,这里借指儒者或读书人(儒林);“致”,到;“诘”,责问;“畴克”,德行、才能。“令名无极”,美好的名声没有穷尽
【注释】 勉勉(勉勉)子车:即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号颜子。文宣王:指周代的封建国王周武王。其弟子有72人,其中以德行著称的有7位。孔子曾称赞他们的品行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并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淳于:春秋时期齐国地名。 亲炙(zhì):亲自受教。避席:离开坐席表示敬意。唯诺:顺从。趋隅(yù):趋走在角落。发微:指阐发深奥微妙的道理。发:揭示、阐明。博:多。雅道:正道。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依据诗歌的注释进行理解分析。 此题要求对诗句进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观点及情感态度,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①孰封于萧,实惟子柳。谁在萧县建立侯国,是您的儿子柳下惠啊! “孰”:谁;“封”:立为侯国;“萧县”:古地名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相关内容,再结合选项内容比对判断。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诗并赏析。首先从“雍容子皙”到“幼则有造”概括出第一段的内容大意:文宣王及其弟子称赞他。“雍容子皙”指北齐的文宣王高洋(字子华);“幼则有造”指文宣王在年少时就有成就,后成为一代宗师;“成则祖述”指文宣王成就之后,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事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所作的《文宣王及弟子赞》。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东平子产,性著盛时。(东平子产,即孔子。他的性情卓越,在当时非常出名。) - 奉师于塾,讲道之微。(在学堂里恭敬地学习,探讨道理的微妙之处。) - 答问其敏,婉妙以思。(回答提问非常迅速敏捷,思考问题非常优美巧妙。) - 升降陛廉,尚想英姿。(在台阶上行走小心谨慎,仍然能够想象出英明的样子。) 关键词注释:
【注释】 温温:温和,和蔼。 入闻:进入朝廷听讲。 至圣:指孔子,是古代的圣人。 揽道之华:指掌握道德的精华。 秉德之柄:指执掌国家的权柄。 深造:深入钻研。 阃域:阃,音quǎn,阃门,指阃门之内;域,音yù,疆域,指疆域以内。阃域,即封域。 竹素:竹简和白绢,代指书。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以赞颂文宣王及其弟子为主题,通过对其品德与才华的描述,表达了对文宣王的敬仰之情。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伯彼临淄,左行称贤: - 伯彼临淄:指的是古代齐国的都城临淄。 - 左行称贤:在这里指的是在临淄这个地方,左边行走的人被称为贤者。 2. 睎踪十哲,秀颖三千: - 睎踪:仰望,这里意指观察、寻找。 - 十哲:指十位贤人。 - 秀颖:才华出众。 - 三千:形容数量众多。 3. 心悦诚服,家至户传: - 心悦诚服:内心真诚地佩服和服从。 - 家至户传:在各个家庭间流传。 4.
【注释】 文宣王:指周文王,周代的开国君主。其子武王灭商后,追尊其父为文王,故称“文宣王”。高士:品德高尚的人。经籍:经典典籍。亲:亲近。赞成德艺:赞同道德和技艺。协:和谐。底绩圣道:实现圣人之道。斯肖素臣:像古代忠信大臣的样子。优哉游哉:形容心情悠闲自得的样子。学以致身:以学问修养自身。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的高尚品德。诗中赞美他们亲近经典典籍,崇尚道德技艺
【译文】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乐氏之子声,赐予爵位昌平。 信道之人万众,见善则知。 引领高节,思为诚笃。 先贤汇聚,出作英才。 【注释】 1. 乐氏子声:乐氏,指古代的宗室姓氏。子声,是乐氏子孙中一个有声望的人物。 2. 锡爵昌平:赐给爵位昌平。 3. 信道之万:信任道义的人非常多。 4. 见善乃明:看到善良的行为就会明了道理。 5. 引领高节:引领,引导。高节,高尚的品德。 6. 载惟思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