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
译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介绍
组诗的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注解
张仆射:一说为张延赏,一说为张建封。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鹫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蝥(máo,一说音wù)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赏析
《唐诗笺注》:此首写托装束气概。下二句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趣略同。
《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言弓矢精良,见戎容之暨暨,三句状阃帅之尊严,四句状号令之整肃。寥寥二十字中,有军容荼火之观。
相关推荐
这首诗的原文是: 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 - 鹫翎金仆姑:鹫鸟的羽毛制成的箭,金色箭头。仆姑,古代对箭的一种称呼。 - 燕尾绣蝥弧:燕子尾巴形状的装饰品,用锦绣制成,象征权威和力量。蝥(máo),一种昆虫,这里用作比喻,表示权力和威严。 - 独立扬新令:指将领在战场上独自发号施令,展示自己的权威。 - 千营共一呼:指全军将士响应命令,如同一人。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等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或关键语句,结合题目要求进行概括。“月黑雁飞高”的意思是:天黑时,大雁飞得高远。“单于夜遁逃”的意思是:匈奴首领单于在夜间逃跑了。“欲将轻骑逐”的意思是:想率领精锐骑兵去追击。“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是:大雪覆盖了弓箭,刀锋上结满了白霜。“塞下曲”是乐府《横吹曲辞》旧题,多写边塞风光及战争情况
《塞下曲》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情景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以及相关的注释: ```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逐句释义与赏析: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译文:树林昏暗,草丛被风吹动发出声响,将军在月黑风高的夜晚拉满长弓。 - 注释:这里的“林暗”指的是夜色深沉,树木昏暗;“草惊风”是指风吹动草丛时发出的声响
《塞下曲》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注释: - 野幕:指帐篷。 - 敞:展开、铺开。 - 琼筵:美酒佳肴的筵席。 - 羌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这里泛指少数民族。 - 劳旋:辛苦归来。 - 金甲:铠甲。 - 醉和:即“醉卧”之意,与下文“舞”相对应,形容醉后酣睡的状态。 - 雷动:形容山岳间雷声震响。 - 山川:代指山脉。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
塞下曲 北风鸣晚角,雨雪塞云低。 烽举战军动,天寒征马嘶。 注释与赏析: 塞下曲 - 一种古代诗歌形式,通常描写边境或边疆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军事活动。 北风鸣晚角 - "鸣"表示声音被吹响,"晚角"可能指的是傍晚时分的号角声(在中国古代,号角是用于传递命令和信号的乐器)。"北风"指北方的风吹过的景象。 雨雪塞云低 - 描述的是天气变化,雪花飘落,云雾缭绕,天色昏暗的景象。 烽举战军动 -
紫塞晓屯兵,黄沙披甲卧。 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 卫霍待富贵,岂能无乾坤。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紫塞晓屯兵:描述清晨时分,军队在紫色的边塞集结起来准备作战的情景。 2. 黄沙披甲卧:描绘士兵们身着铠甲,躺在黄沙之中休息的情形,形象地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辛劳和坚韧。 3. 战鼓声未齐:表达战场上尽管战鼓声响起,但士兵们并未立即行动
塞下曲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鞲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译文】 秋天的夜晚,我乘着小船渡过黄河,河风呼啸,把雁门城的桑叶吹得漫天飞舞。远远望去,那些胡族的猎人正在野外狩猎。他们的战马在寒冷的霜雪中休息着。我们的军队被分成五个部分,各自为战,深入敌后,进行游击作战。可是,由于我军人数众多,反而陷入了敌军设置的埋伏之中,被俘的人很多。
【注释】: 万里去长征,连年惯野营。——意思是说:为了抗御外族入侵,我奉命长期在塞北边陲一带进行边防斗争。 入群来择马,抛伴去擒生。——意思是说:进入牧群时,就挑选那些最驯服、最机警的战马;离开同伴时,就挑选最骁勇善战的战士。 箭撚雕翎阔,弓盘鹊角轻。——意思是说:拉满弓箭时,雕翎箭杆宽展有力;拉紧强韧的弓弦时,鹊尾弓显得格外轻盈灵活。 问看行近远,西过受降城。——意思是说:询问行进的远近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注释】 ①伏波惟愿裹尸还:马援,东汉名将,以战功封为伏波将军。 ②定远:班超曾被封为定远侯。 ③莫遣只轮归海窟:不要让战马返回海窟,即战场。 ④射天山:射向天山,表示誓死保卫边疆。天山是边塞的象征。 【赏析】 此诗通过赞扬两位历史名将的忠诚和英勇,表达诗人对保家卫国士兵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塞下曲 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 直爱出身早,边功沙漠垂。 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 膂力今应尽,将军犹未知。 注释: 1. 少年学骑射:指年少时就学习骑马和射箭的技能。 2. 勇冠并州儿:意指在并州的年轻人中,他的勇敢是第一的。 3. 直爱出身早:直接喜欢自己出生得早,能够早早地为国效力。 4. 边功沙漠垂:边塞上的功绩如同沙漠一样长长地流传下去。 5. 戎鞭腰下插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描写了塞外风沙中,一群身着黑色貂皮裘衣的士兵骑着骏马驰骋在朔风雪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的豪迈气概和不畏严寒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士兵的关切之情。 译文: 黄云弥漫雁门郡,日暮时分风沙弥漫。 千骑黑貂羽林子,都称羽林子。 金笳吹响朔雪声,铁马嘶声震云水。 帐下饮着葡萄美酒,平生寸心是。 注释: 1. 黄云雁门郡 -
塞下曲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注释: 1. 胡角引北风 - 胡人的号角声音引来了北风。 2. 蓟门白于水 - 蓟门(指古代的边塞城市蓟门关)被风吹得如同水面上的霜一般雪白。 3. 天含青海道 - 天空中仿佛含有青海湖的景色。 4. 城头月千里 -
石国胡儿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 塞外之地的胡儿们正朝着沙漠的东方前进,他们喜爱着那悠扬的横笛声,它似乎在引领着秋风。 夜来云雨皆飞尽,月照平沙万里空。 昨夜的云和雨都飞得干干净净,月光照耀着平坦的沙漠,万里无云,一片空旷。 注释: - 石国胡儿向碛东:指的是石国的胡儿们向着沙漠的东方行进。 - 横笛引秋风:形容胡儿们吹奏着横笛,似乎在引领着秋风。 - 夜来云雨皆飞尽
《塞下曲》是唐代边塞诗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战士的生活和战斗场景,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忠诚、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诗句释义: 1. 草枯马蹄轻,角弓劲如石。 注释:草已枯黄,马儿轻盈地踏着蹄子;弓箭手拉满弓弦,力量如同坚不可摧的巨石。 2. 骄虏初欲来,风尘暗南国。 注释:侵略者开始逼近,战争的尘埃遮蔽了南方的国土。 3. 走檄召都尉,星火剿羌狄。 注释:发布军令召回都尉
塞下曲 宝刀塞下儿,身经百战曾百胜。壮心竟未嫖姚知,白草山头日初没。 黄沙戍下悲歌发,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望秋月。 注释: 1. 宝刀塞下儿:指年轻的战士,在塞外战斗过的勇士。宝刀,比喻锋利的宝剑。 2. 身经百战曾百胜:形容战士经历过多次战斗,每次都取得胜利。 3. 壮心竟未嫖姚知:意思是说虽然年轻有为,但豪情壮志却未能实现(“嫖姚”是指古代名将项羽)
诗句释义与译文对照: 1. 碛露黄云下,凝寒鼓不鸣。 - 释义:在沙漠的边陲,天空中黄色的云彩显得格外清晰,寒冷的气候使得战鼓不再响起。 - 译文:清晨,黄云覆盖的沙漠上,战鼓因寒冷而沉寂无声。 - 注释:碛(ji q),指沙漠地带。黄云,即黄土色的云,通常出现在干燥炎热的天气。"凝寒"描述寒冷天气对战斗的影响,使人们不愿或无力继续战斗。 - 赏析: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
塞下曲 边头能走马,猿臂李将军。 —— 李广的箭法如猿臂一样敏捷,他被称为“飞将军”。 射虎群胡伏,开弓绝塞闻。 —— 在沙漠中,他可以射杀老虎,匈奴人见了都害怕。 海山谙向背,攻守别风云。 —— 李牧熟知战局的变化和胜负的关键。 轻车未转勋。 —— 因为他曾经误杀了投降的人,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功勋
【注释】 1. 塞下曲:边塞民歌。 2. 望湖关:山名,在今陕西延安县南。 3. 杂虏:指匈奴等少数民族。 4. 丧:丧失,损失。 5. 鸟啄豺狼将:形容敌军凶恶残暴。 6. 沙埋日月旗:比喻战死沙场。 7. 赤狄:古代部落名。 8. 燕耆:指鲜卑族。 9. 都护:汉代官名,负责边疆军事防务的长官。 10. 铭功:记功。 11. 瘗(yì):埋葬。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次激烈的战斗
【注释】 塞下曲:边塞军旅歌曲。 春至:春季到来。 金河:即今甘肃的黄河,因河水含金而得名。 雪似花:形容雪花像鲜花一样美丽。 萧条玉塞但胡沙:荒凉的边陲只有沙漠。 晓来:早晨醒来。 重上关城望:再次登上边塞古城观望。 惟见惊尘不见家:只见飞扬的尘土,没有看到家乡。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苍凉景象,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句描绘了春天到来时,黄河两岸的雪景,如同盛开的鲜花,美丽而动人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骐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注释与赏析: - 结束浮云骏:形容骏马疾驰,像结束飘动的云雾一般迅速。 - 翩翩出从戎:形容英勇地奔赴战场的样子。 -
《塞下曲》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注释】 1. 芳树枝:春天时盛开的树。 2. 春花落尽蜂不窥:花朵凋谢后,蜜蜂不再靠近。 3. 梁上泥:古代建筑中横梁上的泥土。 4. 秋风始高燕不栖:秋风起时,燕子不再栖息在屋梁上。 5. 荡子从军事征战:离家从军的人。 6. 蛾眉婵娟守空闺:形容女子虽美丽却只能孤独地在家等待。 7. 独宿自然堪下泪
塞下曲 二十逐嫖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释: 1. 二十逐嫖姚:指二十岁时跟随名将嫖姚将军出征。 2. 分兵远戍辽:分散兵力到遥远的辽地戍守。 3.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形容在严寒的夜晚,雪雾迷漫;冰封河面的景象。 4. 促放雕难下:催促战鹰展翅高飞,难以降落。 5. 生骑马未调:新兵骑马不熟练。 6. 小儒何足问
塞下曲 勒兵辽水边,风急卷旌旃。 绝塞阴无草,平沙去尽天。 下营看斗建,传号信狼烟。 圣代书青史,当时破虏年。 注释: 勒兵:整顿军队,准备战斗。 辽水:指辽河,流经辽宁省。 旌旃: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杆和旗帜。 绝塞:极远的边塞。 去尽:消失殆尽。 斗建:北斗星名。这里指北斗七星。 传号:传递信号。 狼烟:古时边防报警用的烟火,因状如狼烟而得名。 圣代:美好的时代。 青史:史书,借指历史。 赏析
塞下曲 曾当一面战,频出九重围。 但见争锋处,长须得胜归。 雪沾旗尾落,风断节毛稀。 岂要铭燕石,平生重武威。 注释: 1. 塞下曲:一种古代的诗歌形式,常用于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场景。 2. 曾当一面战:曾经亲自上战场作战。 3. 频出九重围:频繁地从敌人的包围中突围出来。 4. 但见争锋处:只见在战斗中勇往直前。 5. 长须得胜归:一定要取得胜利并返回。 6. 雪沾旗尾落:雪花落在战旗的尾部
塞下曲 骄虏初南下,烟尘暗国中。 注释: - 骄虏:指入侵的敌军。 - 初南:开始向南进攻。 - 烟尘:这里形容战场的混乱和战争的紧张气氛。 - 暗国中:表明国家处于混乱之中,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赏析: 这句诗描述了敌军初次南下,导致国家陷入混乱状态。 独召李将军,夜开甘泉宫。 注释: - 召李将军:指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将领李广利被召见并委以重任。 - 夜开甘泉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内容,并能结合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塞下曲”“边州八月修城堡,候骑先烧碛中草”,写的是边塞八月修筑城堡时的情景,“候骑先烧碛中草”,写边关将士烧草料以备冬季使用;“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写边关风沙弥漫,草木尽皆向南倾斜,“将军阅兵青塞下,鸣鼓逢逢促猎围”
塞下曲 边事多更变,天心亦为忧。 - 关键词解释: "边事"指边境的战事;"更变"表示频繁的变化和不定;"天心"指的是皇帝的心意或者天命。 - 诗句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边疆战事频繁变化,皇帝(天心)对此感到忧虑。 胡兵来作寇,汉将也封侯。 - 关键词解释: "胡兵"是指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作寇"是入侵的意思;"汉将"则指的是汉朝的将领;"封侯"是指在战争中取得功绩后被封为侯爵。 - 诗句赏析
万里黄云冻不飞,碛烟烽火夜深微。 胡儿移帐寒笳绝,雪路时闻探马归。 【释义与赏析】 1. 万里黄云冻不飞:描述的是边塞的广阔景象。黄云象征着边塞的荒凉和孤独,而"冻不飞"则强调了这种景象的持久性和不可改变性。这里的黄云和冻不飞共同构成了一个寒冷且辽阔的画面,为后续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 碛烟烽火夜深微:碛(qì)烟指的是沙石上的烟雾,烽火则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深微表明时间已经非常晚
【注释】老上:指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昆邪:指西汉时匈奴单于。右衽:指汉时西域各国和中亚各国的服饰。休、罢:停止。筋竿劲:形容军队强大。渠答:山名,在今甘肃境内。施:施布,散布。 【赏析】这首诗是写汉代对匈奴的战争。首句写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汉朝以公主妻之。第二句说昆邪单于也向汉称臣,汉朝又送公主嫁给他。第三句说匈奴人不再迷信巫师,不祈祷鬼神了。第四句写战争结束,汉朝军队凯旋。第五句说战争结束了
注释: 朔漠:指边塞。 穷荒:荒远的边地。 赊:久,长。 冻云、残雪、胡风、汉月:都是边地特有的自然景象。 垄上:田间。 金笳:乐器名,用金属制成,形状像笛子。 赏析: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诗篇,共有六首。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戍守边疆军人思乡的心情。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征,反映了边塞地区的艰苦生活条件。同时
注释:都护今年成功攻破了武威,在沙漠中的烽火在夜深时才熄灭。金钗被当作礼物赠与他人,我白头未得回家。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将军在战场上的胜利和归来的场景。首句“都护今年破武威”,直接点明了主题,即今年的都护成功地攻破了武威。第二句“碛烟烽火夜深微”,则具体描述了战场的情况,沙洲上的烟雾和烽火在夜晚显得微弱。第三句“金钗漫作封侯别”,则是主人公的一种感慨,他把自己的金钗当作礼物送给别人
注释:塞外荒凉的孤城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凄凉,黄榆和白苇满山遍野。千枝羌笛声声入云,仿佛是胡儿在放牧归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疆边塞风光的画面。首句“塞下曲”点明了主题。次句描绘塞外荒寂之景,黄榆白苇满关山,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第三句通过羌笛声音来表现边疆的荒凉,羌笛声声入云,仿佛是胡儿在放牧归来。最后一句以问句收尾,引人深思。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
塞下曲 黄河泻白浪,到海一万里。 榆关风土恶,夜来霜入水。 河源冻彻底,冰面平如砥。 边将好邀功,夜率鏖兵起。 马度疾于风,车驰不濡轨。 尽破匈奴营,别筑汉家垒。 扩土过阴山,穷荒为北鄙。 天威震朔漠,戎心畏廉李。 所以龙马驹,长贡明天子。 边夫苟非才,怨亦从兹始。 【注释】: 塞下曲:乐府《相和歌辞》旧题。多写边戍生活及征人思乡之情。 塞:边境上。 黄:黄色,指黄河。 泻:倾泻。 白浪
塞下曲 寒入关榆霜满天,铁衣马上枕戈眠。 愁生画角乡心破,月度深闺旧梦牵。 愁绝惊闻边骑报,匈奴已牧陇西还。 注释:关榆:关口和榆树。塞下曲是唐代乐府诗歌的体裁之一,内容多描写边塞征战之事。塞下曲五首,为高适所作。此诗是其中的第二首。塞下:塞外,边疆地区。寒入关榆:形容天气严寒。霜满天:形容天降大雪。铁衣:铠甲。马上:马背上。枕戈眠:指将士们战斗时卧在兵器上,以保持清醒。画角:军中吹响的号角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和战争的残酷。 君不见雁门九月风如刀,筋强蹄健腾天骄。 注释:你难道看不见吗?在雁门关外,九月的秋风像锋利的刀子一样刮过大地,士兵们的肌肉强壮,马蹄强健,他们如同天之骄子一样奔腾跳跃。 边庭列障走烽燧,旄头夜出天山高。 注释:在边关设置了许多防御工事,烽火台昼夜不停地传递着信息;夜晚,星象中旄(一种神兽)头出现,显示天山之上有敌军。
塞下曲 黑风卷沙平太行,辕门列戟飞秋霜。 敲冰饮马万蹄裂,旄头白日寒无光。 胡笳叫屈角声死,短兵战过交河水。 不恤身为塞下磷,孤光还照长城里。 注释与赏析: 1. 黑风卷沙平太行:“黑风”指强烈的北风,“卷沙”形容风的强烈和速度之快,使得沙尘被卷入空中。“平太行”指的是太行山脉在风的作用下变得平坦,这里可能暗指战争或恶劣天气导致地形变化。 2. 辕门列戟飞秋霜:辕门是古时战车前方的门
塞下曲 十五始裹头,为国戍边州。 百战屡奏捷,十年不封侯。 古来李飞将,命也谁怨尤。 中夜耿不寐,灯下泣吴钩。 注释: 1. 十五始裹头:十五岁开始裹着头巾,这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礼,表示正式成为战士。 2. 为国戍边州:为国家守卫边疆州城。 3. 百战屡奏捷:在无数次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4. 十年不封侯:经过十年的战斗,但没有被封侯。 5. 古来李飞将:历史上有很多英勇的将军。 6. 命也谁怨尤
诗句: - 边霜遥逐角声吹,马上征夫最早知。 译文: - 寒气从遥远的边塞吹来,角声随风远传,戍边的将士们最先感受到了这凛冽的北风与刺骨的寒冷。在马上行进的征夫们,早早地感受到了边疆的严寒,这种孤独和寂寞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守卫国家的决心。 赏析: - 诗中通过“边霜”和“角声”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边疆环境的恶劣。"边霜"不仅指天气的寒冷,也暗示着战争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注释】 ①十月:农历九月。②祈连山:在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南,祁连山脉中段的一座山峰,山上终年积雪,故名祈连山。③三尺雪:形容积雪厚。④孤军:单薄的军队。⑤鼓钲(zhēnɡ)不动:指军中没有战斗声和鸣响。⑥苦战:指与敌人殊死的搏斗。⑦交河:汉代时西域国名,即今甘肃安西县一带地区,这里借指战场。⑧主恩未报:国家恩惠尚未报答。⑨将奈何:怎么办。⑩何其:多么。 【赏析】 这首边塞诗作于开元末年
【注释】 塞下曲:乐府诗名,多写边塞生活及战争。这首诗就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雪暗阴山夜驰捷”,写的是夜晚在阴山脚下的边境巡逻的情景。“箫鼓中宵鸣不歇”,写的是军中鼓声、号角声通宵达旦地响个不停,表现了战士们警惕而紧张的心情。“云合连天塞草黄,风吹满地胡笳月”,写的是大漠之夜,乌云密布,草木皆黄;风声呼啸,胡笳声起,月光如水,洒满大地。 【赏析】
注释: - 玉勒:指马的缰绳,这里指马。 - 新调:刚刚被调整过。 - 宛:同“弯”,弯曲。 - 金瓯:指盛满酒器的金壶。 - 细点:轻轻涂抹。 - 野驼:沙漠中的骆驼。 - 夜冲虎口擒黄兔,晓过龙沙射白狐:夜晚在虎口下捉住黄鼠狼(比喻猎物),早上穿越龙沙(大沙漠)去射击白狐(比喻敌人)。 赏析: 第一句:“玉勒新调宛马驹,金瓯细点野驼酥。” - 玉勒:用玉石制成的马缰,象征着高贵和珍贵
【注释】塞下曲:唐代乐府诗。石头、火马:地名,唐时有石门关和火烧山关,皆在今甘肃境内。阴山:在今山西境内。长安:古都城名,在今西安西北。流年:指光阴。 【赏析】此诗为咏史诗,写诗人于旅途中遥望长安的所见所感。 “石头敲火马跑泉,直过阴山路八千。”这是从正面写长安。“石头”,是地名。“火马”,是指烽火台,古代边塞设有烽火台,每隔十里建一个,遇敌则点起狼烟,以警示四方。“跑泉”,即泉水奔流,水流湍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塞下曲”,然后结合全诗进行理解分析。 本诗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一幅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图景。诗人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将军们征战归来时的情景:清晨,风高沙碛,敌骑侵扰;将军新战
【注释】 塞下曲:指边关的歌曲。 塞外严寒,冬天草木枯死,地面积雪很深,足有膝盖,行军时将士要穿厚厚的皮靴,用绳子系住鞋口,以防脱落。“衔枚”,即口中衔枚,是古代行军令,禁止讲话、鸣号等声音,以防止被敌发现,这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军令。“夜出关”,夜晚出发进入边关。 “分三道”是说在进军路上分兵三路。“奇兵”,即出其不意的兵力。 “已夺纥干山”,纥干山是今新疆天山一带,这里指已经攻下了该地。
【注释】 1. 塞下曲:乐府《清商曲辞》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 2. 大风扬尘沙:大风卷起沙尘弥漫天地之间。风沙漫天,指恶劣的自然环境。 3. 志士期饮血:意指战士渴望为国献身,壮烈牺牲。 4. 晓战渡黄河:清晨在黄河渡口与敌作战,渡过河去。 5. 前旌卷霜雪:旗帜上飘扬着像霜雪一样的白旗。旌是军旗的意思,霜雪指白色。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将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
【注释】 金微: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是古代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夜战交河北:指夜晚在交河(今属新疆)一带作战。承恩乃朝食:受到朝廷厚待,得以早上进餐。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将军夜袭龙城,一举夺得龙城的辉煌战绩。全诗意境开阔壮阔,气势豪迈雄浑
【注释】 黄云:指秋天的云气是黄色的。 漠漠:形容天空苍茫无际。 汉家:指汉皇,借指汉朝。 封侯印:指将帅们的官印。 白骨:指战死沙场的将士的遗骨。 赏析: 这首诗写塞下荒凉的景象和士兵的苦辛生活,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首句写塞草枯黄,云气惨淡,万里大地一片哀愁;次句写大雁飞回,胡天辽阔,又见边地风光;后两句写汉军几度建功受奖,但都是以阵亡将士的尸骨为代价换来的。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沉痛
塞下曲 玄漠风沙迥,防胡列汉兵。 才乘光禄塞,复逼右贤营。 玉剑连星出,金笳带月鸣。 谁怜万里外,辛苦为长城。 注释: 1. 玄漠风沙迥:玄漠,形容风沙很大,迷漫无际。迥,远。 2. 防胡列汉兵:防御匈奴入侵的汉军。 3. 才乘光禄塞:刚刚经过光禄塞。光禄塞,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境内。 4. 复逼右贤营:又逼近了右贤营。右贤营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一个边防军事基地
塞下曲 戚戚去乡里,遥遥上塞垣。 秦城百战地,汉垒万年屯。 牧马逢秋下,乘墉彻夜奔。 从来边戍苦,不敢怨中原。 注释: 1. 戚戚去乡里:指离开家乡时心情沉重。戚戚,悲伤的样子。 2. 遥遥上塞垣:遥指远方的边塞城墙。 3. 秦城百战地:指曾经发生过许多战斗的秦国城池。 4. 汉垒万年屯:指汉朝的长城要塞,历经万年。 5. 牧马逢秋下:指在秋日牧马的情景。 6. 乘墉彻夜奔
塞下曲 汉戍出萧关,西行万里艰。 黄云霾陇坂,白日曀阴山。 疏勒经年往,玉门几岁还。 惟应青海月,常得照离颜。 译文: 在汉朝时,边关的守军从萧关出发,向西行进万里之遥。黄云弥漫在陇山的坂上,白日被遮蔽在阴山之中。他们经过一年的时间才到达疏勒,几年之后又返回玉门。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只有在青海的月亮能够照亮他们离别的心情。 赏析: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日落五原塞,萧条亭堠空。 汉家讨狂虏,籍役满山东。 去年出飞狐,今年出云中。 得地不足耕,杀人以为功。 登高望衰草,感叹意何穷。 译文: 太阳落山时,我站在五原的边塞之上,看到一片荒凉的烽火台空无一人。汉朝的军队正在征伐那些肆虐边疆的蛮族,使得中原地区的百姓被迫参与战争。 去年,我们出动军队攻打了位于飞狐的敌军,而今年又向云中方向发起了进攻。这些战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也造成了无数的牺牲
【释义】:宣府城边,战鼓声震天响,居庸关外夜迁营;军旗招展,在风中猎猎作响,黄沙弥漫,阵云翻滚。 【译文】:宣府城边的战鼓声响彻云霄,居庸关外夜晚的营地迁移;军队排列整齐,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黄沙弥漫,阵云翻滚。 【赏析】:这首《塞下曲》描写了边疆将士戍守边疆的情景。首句写战场的紧张气氛,二句写军队的行动,三、四句写军中的旌旗猎猎和黄沙漫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边塞的壮阔场面
塞下曲 剑花新染鸊鹈膏,踏入沙场胆气豪。 斩得楼兰报天子,生来不晓虎龙韬。 注释:剑花:指剑身上的花纹。鸊鹈:一种水鸟,身上有美丽的花纹。进入战场:踏上沙场,即上阵杀敌。楼兰:古代小国名。这里指西域的一个小国。报:报告,告诉。虎龙韬:指用兵之道,也指用兵之书。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首句写战士身佩宝剑,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注释】 秣马:喂马,准备出征。插箭岭:在今河北省赞皇县西南。 荷戈:扛着兵器。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的一座古城。 鸣笳:古代军号,以竹为管,刮去竹皮成哨子,吹出声音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写戍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全诗四句,一气呵成,结构紧凑,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秣马初辞插箭岭”,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在早晨刚刚出发的时候,士兵们要出发到前线去战斗了
注释:塞外的月色在秋夜中圆如白璧,一行行白雁飞过。五位侯王的府邸和池馆都沐浴在醉人的月光下。清丽的歌声萦绕耳边,缠着人不放,让人沉醉。可谁知道,那些歌女们在为征人们绣制铁甲衣。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塞外月夜的景象,表达了对边塞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和对他们英勇戍边的赞美之情。诗中的“五侯池馆”和“征人铁作衣”等词句,形象地描绘了边塞将士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战场上的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手法、情感、意境等角度分析。首先,要通读全诗,从整体入手;其次,要逐句分析其内容,理解诗意;再次,要注意诗歌中重点词的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最后,要结合诗题、注解及作者背景来理解诗句。 “漠漠阴风朔气新”,朔风,即北风,寒冽刺骨。“朔”指北方,这里指边塞。“朔气”指北方的寒风。“朔气新”,朔风刚起,天气寒冷
【注释】 ①芙蓉宝剑:剑柄上装饰有芙蓉。②腾装:指剑饰的华丽。③鹊血雕弓:用红雀的血染在雕弓弦上,使之发红如朱砂。控骕骦(shè chǔ xiā):控制着大雁、野兔等动物。④旄头:古时以旄牛尾作旗,称为“旄头”,这里借指狼烟。光渐短:烽火信号逐渐消失。⑤山前校猎:在山上进行打猎比赛。⑥黄羊:一种野兽,毛色浅棕,腹部白色。⑦赏析:这首七言绝句,写边地将军夜猎的情景。首句写武器的华贵与锋利
【注释】孟津:古地名,今河南中牟县东。征夫:指出征的人。怜:爱。 【赏析】诗写征人思乡之苦。前两句写河上车马往来如梭、行人泪沾衣巾的繁忙景象,衬托出征人思家之情;后两句写河边骨骸,表现对阵亡将士的深切哀悼,并寄寓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全诗构思巧妙、语言凝练、意境苍凉悲壮
塞下曲 愁入银缸秋夜长,金刀玉尺总凄凉。 从来闺里流黄月,不减卢龙塞上霜。 注释: - 银缸:指铜制的灯盏,泛指明亮的照明器具。此处借指秋天的夜晚,因为秋季天气变冷,人们常用银缸来取暖照明。 - 金刀玉尺:形容兵器精美,也用来比喻事物精致、贵重。此处可能指的是边关将士手中的武器,既珍贵又凄凉。 - 卢龙塞上:指的是古代边关地带,这里泛指边远地区或边疆。塞上霜:在古代诗文中
【注释】 塞下曲:边塞的诗歌。黑龙江上:指黑龙江上游。水云腥:形容江水带有腥味。女真,古族名。连兵:指女真的军队。大宁:地名,在今黑龙江省大庆市。五国城头:指五国城,为元朝时修筑,以防海东青(一种猛禽)侵害中原。“哀怨”句:言海东青虽被射落,但至今仍留有哀伤怨恨之气,使人们难以忘怀,所以至今还在飞翔。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首句写江水带腥味;二句写女真军队下大宁;三句写五国城头秋月白
【注释】 塞下曲:边塞地区的军歌。起:兴起,指秋风开始刮起来。灯黄夜帐中:灯火昏暗,夜晚围坐营帐。不寐:不得安睡。磨:磨砺,指操练兵器。长剑:指长柄的宝剑。明朝:明天。第一功:首先取得功名。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边疆将士在秋风萧瑟之夜,点燃油灯,在帐中操练兵器,时刻准备着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景。诗虽短小,但意境深远,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 首句“尘动起秋风”,写军营秋风吹拂的景象。秋天的风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意思是傍晚的山色笼罩着西边的天空,将军骑着打猎的马回来了。“暮色”点明时间是傍晚,“满西山”描写了傍晚时分西山被暮色笼罩的景象;“将军猎骑还”交代了回来的人物身份和目的——将军。“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意思是隔着河看见有火把闪烁,骄横的敌人夜晚来到了关口。“隔河”点明位置在黄河边,“烽火”指敌情紧急时点燃烽火报警
注释: - 都护防边旦夕劳:指边防将领日夜辛勤地保卫着国家。 - 秋来天子赐征袍:指秋天来临的时候,皇帝会赐予士兵御寒的衣物。 - 何当净扫黄龙塞:指何时才能彻底清除边疆的敌军。 - 白日飞霜上宝刀:形容战场上英勇战斗,如同白天阳光之下也能飞起的霜花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辛劳与豪情,表达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对胜利的渴望
【释义】: 青海的城边,秋天草色稀疏。黄沙之中,夜云飘飞。 将军不睡倾听更鼓,月光下,他出营探问回军。 【注释】: 塞下曲:唐代乐府诗体名称。 青海:指青海湖一带的边地。 秋草稀:草木凋萎,草丛稀疏。 黄沙碛里:沙漠中。 夜云飞:指夜晚云彩流动变幻。 刁斗:古代军中用铜制的锅子或提梁器,夜间敲击以报更漏。 月上辕门:月亮爬上了军帐的门。 【赏析】: 这首诗描绘戍楼将军在深夜听到报更时的情景
【注释】 塞下曲:唐代边关的军歌。穷边:边疆。寒日惨无光:天冷,太阳没有光芒。沙草:沙生植物,这里指草地。连天:无边无际。走白狼:打猎。百战健儿争射猎:经历过百次战斗的壮士们,争先恐后地来打猎。秋风:秋天的风。跃马:骑马奔腾。黑山阳:地名,在今辽宁朝阳一带。 赏析: 《塞下曲》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原为民间歌曲,后被文人模仿作乐府诗。其内容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
【注释】 塞下曲:乐府《相和歌辞》旧题,属《清商曲》。《乐府诗集》有汉铙歌十二曲,其三曰《战城南》。 榆柳:指边塞的景物。 寒声:指风声。 龙沙:指沙漠。 旌旗:古代军队的标志。 压:遮蔽。 暮雪:傍晚时的雪花。 坐啸:坐在军帐中发出长啸的声音。 受降城:古城堡名,在今山西雁门关东北。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写将军在受降城外的景色,表现了戍边的将士们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注释】朔云黯淡古今愁:指塞外阴冷的天气。十月交河冻不流:指边塞的河流在严冬中也不结冰。铁马无声关塞静,征夫月下唱梁州:指边关的战士在月光下的夜晚里唱着歌曲。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战争和士兵生活的诗。前两句描绘了塞外阴冷的天气,以及在严冬中不结冰的河流。后两句描述了士兵们在月光下唱歌的场景。整首诗通过描绘塞外的环境和士兵们的生活,表达了对战争和士兵生活的无奈和悲哀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塞下曲”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是赏析,所以考生在分析诗句意思的同时,还要注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 塞下曲:唐代乐府《瑟调曲》旧题。《乐府诗集》有《塞下曲辞》,共四十八首。内容多写征戍、边庭生活,风格悲壮苍凉。 日落雁声急,萧条人独行。 ①日落雁声急
【注释】 千里骅骝:指骏马。丈八矛:古代一种长柄大矛。 男儿画地取封侯:男儿在战场上,要立功受封,扬名立万。 黄昏塞上传烽火:傍晚时分,边关传来紧急的军情报告,称为“传烽”。 一夜吹笳坐戍楼:夜深人静时,士兵们吹着胡笳,坐在戍楼上守卫。 【赏析】 这首诗写边关将士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愿望。全诗以“男儿”二字开篇,直抒胸臆。“千里骅骝丈八矛”,描绘了边疆勇士骑着骏马
塞下曲 一百场战斗摧垮了匈奴,还不允许他们强大,马前就活捉了左贤王。 龙凤符印顷刻间的事,只博得凌烟台上的一行。 【注释】: 百:百场。 麟符:传为汉文帝所赐给霍去病的符信,因以“麟符”指代霍去病的符信;鹊印:汉武帝封卫青为长平侯,刻有“神雀”二字的金印。 【赏析】: 此诗是描写汉代名将霍去病在河西之战大胜后,在长安举行盛大宴会,歌颂他赫赫战功的七言诗。诗人通过描写霍去病的辉煌战绩和显赫军功
塞下曲 黄河冰厚马横行,朔气棱棱古铁明。 恨杀夜来风雪紧,匈奴逃出受降城。 注释: 塞下曲:古代边塞地区的歌曲。 黄河冰厚马横行:描述黄河冰封的景象,马匹可以自由地行走。 朔气棱棱古铁明:描绘北方的朔方寒冷的气候,以及古老的铁器在朔风中闪烁的光芒。 恨杀夜来风雪紧:表达了对夜晚风雪突然加剧的不满和怨恨。 匈奴逃出受降城:描述了匈奴人从受降城中逃窜的情景。受降城是汉代设置的一个军事防御城市
《塞下曲》中的壮志凌云 卢纶的《塞下曲》中,诗人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边疆将士的豪情壮志。其中第三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尤为引人深思。在这段诗句中,诗人巧妙地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诗中的“月黑雁飞高”描写了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这样的背景设定为接下来的战斗场面营造了一种压抑而神秘的氛围。雁群因夜色而惊飞
塞下曲 孤戍十年心,村官旧羽林。 愁迷青塞阔,梦绕玉闺深。 匣剑韬雄气,边笳和朔音。 阴山无过雁,一字抵南京。 译文: 在边疆的哨所坚守了十年,我依然怀着对故土的深情与思念。 那些年我在村里担任过官员,也曾在军营中锻炼成长。 心中的愁绪如同无边的沙漠,让人感到迷茫而难以自拔。 梦境中我总是徘徊在遥远的故乡,那里有我美丽的家园和亲人。 我手握宝剑,心中蕴藏着豪情壮志,准备迎接一切挑战。
塞下曲 单于入我疆,涉河与之战。 杀气塞马蹄,胡霜割人面。 大风起沙尘,两军不相见。 思报明主恩,岂知命如线。 天骄今已平,归奏甘泉殿。 注释: - 单于入我疆:指匈奴的首领单于进入汉朝边境。 - 涉河与之战:渡河参战,与敌军作战。 - 杀气塞马蹄:战场上弥漫着杀气,马蹄都被染红。 - 胡霜割人面:胡地的寒风如同刀割,使得人们的脸上都冻得通红。 - 大风起沙尘,两军不相见:狂风卷起沙尘
朔北寒风起,春来雪作花。 黄云愁陇水,白骨怨边沙。 柳暗边尘暮,营空塞日斜。 故园芳草绿,客梦几还家。 我将逐一对诗句进行详细赏析: 1. 朔北寒风起:这句诗描绘了朔北地区冬季的寒冷与早晨的寒风吹拂。“朔北”指北方边远之地,“寒风起”表达了天气的严寒和早晨的清冷。此句为全诗奠定了苍凉、凛冽的基调,为下文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铺垫了背景。 2. 春来雪作花:春天到来时,原本应该花开满地
万里胡天一宝刀,霜风透骨不知劳。壮心岂为封侯赏,不遣旄头傍夜高。 诗句注释 1. 万里胡天一宝刀:形容边疆的天气恶劣,仿佛一把锋利的宝刀,刺骨的寒风让人难以忍受。 2. 霜风透骨不知劳:形容将士们在严寒中坚守岗位,身体冻得麻木,但仍然不知疲倦地坚守着。 3. 壮心岂为封侯赏:表现出将士们胸怀大志,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他们的目标是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4. 不遣旄头傍夜高:用“旄头”比喻战争
塞下曲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塞北边疆的壮美景色和边地人民的思乡之情。 译文: 寒冷的边疆,没有春天,看不到梅花。但边地人民吹着笛子,传来美妙的声音。夜深人静时,突然惊醒,想起远方的家乡。月亮高悬于阴山之上,照亮了百尺高的台阁。 注释: 1. 寒塞无春不见梅:塞下,指北方边境地区。寒塞,指荒凉的边塞。无春不见梅,意即在寒冷的边疆看不到春天的景象。见,看见;梅
塞下曲 青天如水月如霜,万里无云杀气凉。 夜半征人齐堕泪,胡笳声短雁声长。 注释: - 青天:天空的颜色。 - 如水:形容像水一样清澈。 - 月如霜:形容月光像霜一样洁白。 - 万里:形容距离遥远。 - 无云:指天空中没有云彩。 - 杀气:形容气势威猛。 - 凉:形容寒冷。 - 夜半:深夜时分。 - 征人:这里指的是出征的士兵。 - 堕泪:流泪。 - 胡笳声短:指胡笳音乐节奏急促短暂。 -
塞下曲 长城连大漠,紫塞控边涘。 千骑黑弰军,落日辕门里。 不战气偏骄,角逐心更喜。 尝闻卫霍功,得遇风尘起。 如今息功利,令人愁欲死。 注释: 1. 塞下曲:一种古代诗歌形式,通常描写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士兵的生活。 2. 长城连大漠:形容长城横跨辽阔的大漠,形成一道壮观的防线。 3. 紫塞:古代对长城的称呼,紫色象征着坚固和高贵。 4. 边涘:边疆,边境。 5. 千骑黑弰军
诗句释义: 在边塞的冷月下,孤雁飞得高高的。 译文: 在寂静无声的夜晚,乌云遮住了月亮,天边的大雁惊起四散飞逃,匈奴单于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打算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弓和刀。 赏析:《塞下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之一,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边塞风光画面,充满了豪迈的气势和对将士们的赞美之情
【注释】 1. 塞下曲:边塞的诗歌。 2. 草檄:用笔写的告急文书,檄文。 3. 高阙:指长安城门上的观楼。 4. 分符:授予兵符。 5. 雕弓秋玉镂:雕花的弓箭。 6. 宝剑夜金装:夜间装饰有金边的宝剑。 7. 长河白:黄河之水。 8.落日黄:夕阳之景。 9. 诸校喜:指军中将士们欣喜。 10. 生得左贤王:活捉了左贤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古从军行》组诗中第二首
【注释】 长剑:长柄的大刀。 兜鍪:头盔。 鼓鼙:战鼓和战号。 此句意为:听到战鼓声,就上马如流星一般飞奔。 一传响:一声鼓响传遍全军。 上马如流星:形容战士听到鼓声响,立即奔赴战场。 一人:一个人。 万人皆败死,一人何用生:指战争的残酷无情,一个人在战争中死亡,对于其他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平时诀妻子:平时与妻子告别。 平日诀:平时、平时。 此日殉弟兄:此日为士兵献身。殉,为国牺牲。 弟兄:同袍
注释: 塞下曲:边塞的民歌。塞,边关要塞。下曲,指民歌的体裁。 白草连天散马群,黄沙碛里尽黄云。 注释:白草遍地生长,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原野。马群在草原上奔腾,尘土飞扬。黄沙铺满沙漠,天空中飘荡着一片片白云。 风前朔雁年年度,月下胡笳处处闻。 注释:风吹过,大雁向南迁徙,一年一次;月光下,胡人吹奏的胡笳声响彻整个沙漠。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作。它以白草、黄沙、风和月为画面
万里纷飞檄,千军正荷戈。 重阴藏白日,浊浪渡黄河。 烽火燉煌部,牛羊《敕勒歌》。 汉家威德远,未许郅支和。 译文: 在广袤的疆域上,战书一封接着一封,战士们手持长矛,严阵以待。 乌云密布,阳光被遮挡,仿佛大地被厚重的雾气所笼罩。 河水汹涌澎湃,波涛滚滚,仿佛要将一切阻挡在其前。 边疆传来警报,战事紧急,战士们迅速奔赴战场。 牛羊成群,在草原上自由奔跑,仿佛在歌唱着家乡的美好。
塞下曲 榆关黄叶堕,边士日持竿。 百战惟闻鼓,长驱不解鞍。 风飘笳韵急,霜拂剑光寒。 万里沙场月,闺中夜夜看。 注释:榆关:指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山海关。黄叶:指秋天的树叶变黄。榆关黄叶落,说明是深秋。堕:落下来。边士:边境的士兵。持竿:拿着钓竿。边兵戍守边疆,无事时常常垂钓以消磨时光。百战惟闻鼓:指在漫长的边境战争中,只有战鼓声是经常听到的。唯闻:只听见。鼓声鼓舞人心,振奋斗志。长驱不解鞍
孤城迢递郁嵯峨,慷慨关山出塞歌。 万里交河春草绿,十年明月戍楼多。 胡儿驱马来青冢,羌女吹芦牧紫驼。 五部名王归汉阙,白头中夜几摩挲。 接下来将进行诗句的逐句翻译: 孤城迢递郁嵯峨,慷慨关山《出塞歌》。 孤城高而深远,其建筑风格显得特别壮丽;慷慨激昂地吟唱着关山河的壮阔之歌。这里的“关山”指的是古代边关地区,常常是战事频发之地,因此这里的诗歌充满了对边疆将士们的赞美和对战争的感慨。
译文: 三十万征人,一夜之间渡过龙沙。 北望天山遥远,南临北斗星斜。 雕弓含月影,宝剑拂霜华。 会见烽烟已息,铙歌入汉家。 注释: - 塞下曲:一种古代边塞地区的诗歌形式。 - 征人三十万:指远征的军队人数众多,达到三十万之众。 - 度龙沙:渡过龙城的沙滩。这里指的是渡过沙漠,形容军队长途跋涉。 - 北望天山迥:北望远处的天山山脉,形容地势辽阔,距离遥远。 - 斗柄斜
【注释】 幕卷黄云透角声:帐幕卷起,黄尘弥漫,可以听见号角的声音。塞下曲,边塞曲调。 沙移斜日上空旌:夕阳西下时,旗帜在沙漠中移动。旌,军旗。 可怜白草多情绪:多么可惜那一片白茫茫的草地呀!它好像有什么感情似的,令人怜悯。 偏向征魂骨里生:这白草似乎特别偏爱那些出征的人的灵魂,它们生长在征人的骨骸之中。 【赏析】 此诗为写征人远征之苦。诗人从行军出发、行军途中和驻营思归三个不同方面着笔
注释:云彩缠绕着金制的马具显得更加新鲜,新苍鹘在草地上悠闲地漫步。春天的气息从远处传来,玉门关附近也开了几枝鲜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首句以“云挠金距”形容马具的新亮,以“新苍鹘”形容马儿的矫健。次句“草耎琼丝老白騧”,用“草耎”来形容草地,用“老白騧”形容骏马的雄壮。最后两句“春意只今无远近,玉门轻发数枝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塞下曲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的诗,其内容主要是描述边疆的荒凉与士兵的生活。以下是逐句释义: - 白草黄沙望不穷:在辽阔的草原上,看不到尽头的白草和黄色的沙漠。这句话通过描绘无边无际的景色,表达了边疆的荒凉景象。 - 旄旗大漠鼓天风:在广阔的沙漠中,飘扬着旌旗,风吹动旗帜发出巨大的声音。这句话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士兵们在风中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 男儿未带封侯骨
【解析】 本诗为边塞诗。诗人描绘了边关荒凉、萧条的景象,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之情。“亭障无人实”是关键所在。 【答案】 译文: 荒芜的古长城边陲,我极目远望,只见漫天黄沙遮断视线。 蔓草缠绕着枯骨,飞沙走石,使人们惊恐万分,魂魄离散。 炊烟升腾在孤独戍所上空,候火在荒废的土丘中燃起。 边塞险要之处没有防守之人,谁来传达我的忠诚之情? 赏析: 首句“萧条古塞垣”交代了时间、空间、环境
注释:天下各地的战马都聚集到边疆,边防的人睁大了眼睛观看。长城上有无数的洞窟,饮马的地方一时间也用完了。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塞北战场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感慨。首句“万骑从天下”描绘了战马遍布天下,展现了战争的壮观景象。第二句“边人拭目看”则描绘了边防士兵紧张而期待的心情。第三句“长城无限窟”形象地描绘了长城上的洞口众多,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塞下曲 草尽苍鹰疾,平沙猎骑过。 纥干山月上,蒲类海云多。 汉苑归龙种,秦关息凤戈。 军中方宴乐,处处起铙歌。 译文 草已枯黄,苍鹰疾驰而过; 平坦的沙地,狩猎的队伍飞驰而过。 纥干山的月亮升起,蒲类海的云层密布。 在汉朝的御花园,曾留下龙的种子; 在秦国的关隘,停止过凤鸟的戈矛。 军中正在庆祝,处处响起了铙钹的欢歌。 注释 - 草尽苍鹰疾:形容草原上的草已经收割干净,苍鹰在天空中飞翔
【注释】 1. 塞下曲:乐府《横吹曲》名。 2. 持筹绝域:持筹,持筹算,指在边地做官。绝域,极远的边疆。 3. 蹉跎:失意、虚度。 4. 沙塞:这里指沙漠地带,古代边地。 5. 漫枕戈:枕戈,指把武器放在枕头旁边。漫,空。 6. 苏卿:指苏武,汉代大臣,曾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始终不屈,以牧羊为伴,后归汉。 7. 茂陵:汉武帝陵墓所在地,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县东。 8. 过:度过。 9. 赏析
【注释】 日暮黄云飞,天山夜传箭:黄昏时,黄沙漫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夜晚来临,在天山脚下的哨所里传来了弓箭声。 男儿好身手,结束事征战:男儿应该练就一身好本事,为保卫国家去征战杀敌。 剑血污金鞍,袍花染成茜:战场上的剑刃上沾满了血,将军战袍上的花也染成了红色。 势绝无援兵,投帻目如电:形势危急,没有援军到来,将军只得披头散发冲入敌阵。 不恨死沙场,所恨君不见:虽然不怕牺牲生命死在战场
以下是对《塞下曲》逐句的翻译和注释,以及对其意义的赏析: 明月中天秋气清,令严刁斗最分明。 - 诗句释义:明亮的月光照在秋日的天空中,使得秋天的气息格外清新。命令严厉,更使手中的铁壶(一种古代用于夜间报警的工具)发出清脆的声音,分外清晰。 - 关键词解释: 1. 明月中天:指明亮的月亮高悬在天空之中,给人一种宁静而明朗的感觉。 2. 秋气清:秋天特有的清新气息。 3. 令严
枯杨碛里久无春,盗得黄羊是汉人。 骆马驮金输塞尽,不知何物铸功臣。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诗句解读:枯杨碛里久无春——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已经很久没有春天了。盗得黄羊是汉人——偷来的黄羊竟然是汉人。骆马驮金输塞尽——战马驮着金币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塞。 2. 意象分析:枯杨、黄羊、骆马、塞外等元素营造出了一种荒凉和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边疆将士的辛酸生活和对战争的深深忧虑。 3. 情感表达
翻译: 结束长征,前面部队的红旗早已飘扬。 在关山之间穿行,听到陇水边上的笛声。 三座卫戍城市的防守,六郡的军队整齐严实。 争先恐后要努力,骠骑将军的旧营地。 注释: 1. 结束事长征:结束了长期的长征。 2. 前军早抗旌:前面的部队已经高高举起旗帜前进了。 3. 关山云里度:在关山之间穿行,如同在云雾之中。 4. 陇水笛中鸣:听到陇水边的笛声。 5. 彍卫三城戍:守卫着三座城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