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相关推荐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我听闻,当时佛陀在南海滨的楞伽山顶上居住。他周围被各种珍宝装饰,与众多的大比丘和菩萨一起。这些菩萨摩诃萨具有无尽的三昧自在之力和神通游戏的能力,其中大慧菩萨摩诃萨位居首列。所有的诸佛都以慈悲之心为他们灌顶,使他们的内心显现出境界,他们能善解其义。他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众生和不同的心色,他们无量度门随类普现,对“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的最终通达。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这首诗是关于“不取”的概念,强调不执着于世俗的享受和未来的期望,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解脱。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这是大慧菩萨对众生的劝诫和引导,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帮助众生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觉悟的境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 如何理解“相”和“非我”的概念 云何无众生 如何理解“众生”这个概念 云何世俗说 如何理解世俗的表述方式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 如何理解对“断见”和“常见”的理解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如何理解佛教与非佛教的观点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如何看待未来世界的变化 云何空何因 如何看待空的观念及其原因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 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 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 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 - 何因百变易:为什么佛教中的法相会如此变化多端? - 云何百无受:如何理解在佛教中对于“百无受”这个概念的理解? - 云何世俗通:什么是佛教与世俗世界的连接或理解? - 云何出世间:什么是佛教的核心概念,即超脱于世界之外的“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 - 云何为七地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的“楞伽”指的是《大乘起信论》或类似的经典。这里,“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被译为“大乘起信论”。《起信论》是佛教中关于“一心开悟”的讨论,其中涉及了如何理解佛性、如何修行以达到解脱等核心教义。这里的“象马诸禽兽”,指代世间万物,包括动物和人类。它们在佛教中被认为具有佛性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即《大乘入楞伽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这部经文主要讲述了佛陀的教诲和教导,以及众生如何通过修行来达到解脱和觉悟。在这部经文中,佛陀提出了许多深奥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这些提问旨在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佛陀的思想,从而获得智慧和领悟。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什么叫做男女之间的爱情? 林:森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
下面是诗句、译文以及注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译文】 大慧菩萨再次对佛说:世间的众生有哪几种生住灭? 【注释】 “尔时”表示在此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即大慧菩萨,他向佛陀请教关于世间众生生住灭的问题。“诸识有几种生住灭”是提问的核心内容,询问世间的众生有哪几种不同的生住灭法。“生”、“住”、“灭”分别指生命的开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那些外道的论调是这样的:他们认为受、所摄和识流注都消失了。如果识流注真的消失,那么无始以来的流注也应该被中断。大慧,外道说这种流注的产生是某种因缘,而不是眼识色明集会而生,还有更特殊的因果关系。大慧,那个原因被称为“胜妙”、“士夫”、自在、时、微尘等。 大慧,有七种本性自性,即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
诗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 译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切佛法的精髓,是关于心性与修行的重要篇章。 大慧,如同眼睛的识见,一切根、尘、毛孔都随着当下的境界而产生,也是如此。 譬如明亮的镜子,显现出世间万物的形象。 注释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指《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教经文。 -
诗句: 1.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2.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3.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 无有断绝时 4.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5.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日月与光明 6.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7.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8.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彼业悉无有 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 与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 是众生现识 于彼现诸业 譬如水波浪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 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 何故不觉知 注释:大海的波浪具有动态的特性,可以跳跃,可以被分开来观察,藏和业也是如此,但为什么人们却不知道呢?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 藏识如巨海 业相犹波浪 依彼譬类通 注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言说别施行 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 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 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 愚者广分别 种种皆如幻 虽现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 彼彼诸病人 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 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 声闻亦非分 哀愍者所说 自觉之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的一部分,属于“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道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为“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
诗句: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阐述心性、般若智慧等内容。 -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此部分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的一部分,专门讨论关于“心”的教义。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当时释迦牟尼佛(简称佛)想要重申这些教义。 译文: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经典,主要讲述关于“心”的教导和智慧。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 【注释】大慧:即大智慧。法依佛:佛陀的教导以佛法为基础。说一切法:指佛陀教导的一切法则和教义。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进入自己的本性和外在表现。相续:连续不断。妄自性:虚妄不实的本性。计著:执着于某种观念或事物。种种不实如幻:各种事物都是虚假的,就像梦幻一样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佛教经典中的一部重要文献,主要讲述了诸佛的教诲以及大慧菩萨的思考。在这部经典中,大慧菩萨对诸法的生起、本性和修行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复次大慧 - 含义:这里重复了“大慧”二字,表明接下来的内容是对大慧菩萨所提出问题的解答或进一步阐述。 - 背景:在佛教教义中,“大慧”指的是具有高度智慧和理解力的修行者或导师。 2. 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 -
诗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译文及注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教经典,其中包含许多关于佛陀的教诲。这段经文是关于“佛语心品”之一的内容,强调了佛的语言和教义的核心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觉悟。 赏析: 这段经文主要探讨了如何从佛陀的教导中理解到真正的佛性,即达到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境界,这种境界被称为“究竟不般涅槃”。这里的“般涅槃”指的是超越生死轮回的状态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注释】: 1. “尔时”:在此处表示“这时”。 2. “大慧菩萨摩诃萨”:“大慧”,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境界或名号;“菩萨”,即菩萨行者,是发菩提心,以大悲为本愿,度脱生死的圣者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
诗句翻译 佛告诉大慧,虚空是妄想自性的所在。大慧,妄想自性执着于存在的人说空无生无二,脱离了自身本性。大慧,大致说有七种空,分别是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以及彼彼空。 译文 佛对大慧说:虚空,是所有佛教徒认为的妄想的本体。大慧,那些坚持认为存在的人会说,没有生也没有二分,完全摆脱了自己的本性。大慧,粗略地说有七类空,分别是:1. 相空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大慧:不自我生,非不生;除去三昧,名为无生。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动,以及异性现出。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长、短、黑、白等。大慧:一切法无二,非涅槃中彼生死、非生死中彼涅槃,异相因有本性故。是名无二。如同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 如何确立“相”以及理解“非我”的意义 云何无众生 如何消除众生的存在 云何世俗说 如何用世俗的观点来表达这些理念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 如何通过修行达到对“断见”和“常见”的超越,不再被它们困扰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如何看待佛法与外道的对立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未来世界中会有各种不同的宗教或学说 云何空何因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注释: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这是一部佛教经典,是大乘佛教中重要的经典之一。 -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这是这部经典的一部分,专门讨论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译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一部关于佛法的重要经典,它探讨了一切佛教教义的核心思想。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详细解释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如何施设量、如何空性观、如何念想、如何修行等。 诗句及译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为什么百变无常?为什么没有接受?什么是世俗通达?什么是出世间?什么是七地?只有愿为演说的僧伽。僧伽有几种?什么是坏僧?医方论是什么?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大牟尼会说这样的话? 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众生的生死和轮回,以及如何通过修行来解脱。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又称《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佛教经典,讲述了佛性、众生平等和修行的重要性。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如何捕捉象和马这样的野兽,并且如何用它们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 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云何无因作 云何有因作 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云何现已灭 云何净诸觉 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 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 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所问相 云何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云何断常见 云何心得定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
```无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住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注释】:大慧。指大乘佛教的修行者,或对佛法有深刻理解的人。 彼诸外道作如是论。他们主张“摄受境界灭”,认为一切境界都被纳入了内心之中,不再显现在外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译文】 伟大的智慧。如果其他众生,包括其他的沙门和婆罗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大慧菩萨再次向佛请教关于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的问题,以及所有佛与菩萨的行为
诗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佛教的一部经典,而“一切佛语心品之一”则表明该经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关于佛语的理解和实践。 2. 偈言:“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 无有断绝时。”这里比喻了佛法的浩瀚和深远,如同海浪一般不可阻挡,是由猛烈的风起带动的大海。 3.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翻译与注释: - 彼业悉无有(他们的行为没有固定的、固有的模式) - 自心所摄离(内心无法把握或控制这些行为模式) - 所摄无所摄(即使试图控制,也难以掌握这些行为的实质) - 与彼波浪同(就像波浪一样,不可预测和捉摸) - 受用建立身(我们通过修行来建立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 是众生现识(这是众生普遍的认知)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言说别施行 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 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 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 愚者广分别 种种皆如幻 虽现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 彼彼诸病人 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 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 声闻亦非分 哀愍者所说 自觉之境界 【赏析】此段主要讲述的是关于“真如”与“妄念”的区分。真如,在佛教中是超越世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明了一切佛语之心。他明白大菩萨众心中所想之事,名为《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袭一切佛的威神之力,他向佛陀陈述道:“世尊,我恳请您为我讲述《圣智事分别自性经》,这是百八句文言,它们依据如来应供等正觉的智慧,来阐明菩萨如何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通过分别说妄想自性,从而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的禅定乐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诗句】: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译文】:那时,大慧菩萨对佛陀说:“世尊,如果一个人没有妄想,那么他就不会看到不生的现象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佛教教义的偈文,主要探讨了心性、众生心流以及如来的净除作用。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这是一首诗歌,属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的“一切佛语心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此时,佛陀想重复传达这一教义。 而说偈言: 佛陀将通过偈言来表达这些思想。 色等及心无: 色和心都是没有的,因为它们本质上是空。 色等长养心: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 逐句释义: 1. 大慧。法则来源于佛。讲述一切法,进入自相和共相,以及自心的现习气、因缘。连续的妄自性和执著是计算和执着的根源。种种不实如幻影般存在,种种执著无法实现。 2. 复次,大慧。计着因缘起性的自性,产生妄想自性的相。大慧,就像一个工巧的魔术师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间所说的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是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吗?”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而成。如果常不思议不因自相而成,那如何显现常不思议? 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而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大慧。我的第一义常不思议
诗句翻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部蕴含深奥佛理的经典。此经由达摩祖师所传,是禅宗初祖慧可大师之后,四祖道信大师时开始以《金刚经》作为印心之经典。此经不仅在汉地传播深远,而且其教义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五祖弘忍大师时期,《金刚经》逐渐转向名相之学,而《楞伽经》则继续强调自性的觉悟。 此经的核心在于“一切法不生”的观念,这是基于如来藏自性清净的教义
诗句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 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 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 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 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 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 亦无有心量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 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译文: 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当善修三种自性。这三种自性是: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和成自性。什么是妄想自性?它是从相生起的。大慧问佛陀:“世尊,如何说妄想自性是从相生起的?”佛陀告诉大慧,缘起自性包括相和行显现两种形式。存在两种类型的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所建立的,被称为名相计著相和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指的是内外法的计著,事相计著相指的是对内外共相的计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
诗句: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译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说,一切佛的语言都包含了“心”的部分。大慧菩萨再次询问佛陀关于“建立”与“诽谤”的看法,并请求佛陀能够教导如何远离这两种观念。佛陀回答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
诗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译文与注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佛对大慧说: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着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大慧,略地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