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一]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二]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征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三]迁中郎将,讨黄巾,军败抵罪。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
卓伪欲捕鱼,堰其还道当所渡水为池,使水渟满数十里,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
比羌、胡闻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觽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封□乡侯,征为并州牧。[四]注[一]英雄记曰: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
注[二]吴书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注[三]英雄记曰: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注[四]灵帝纪曰:中平五年,征卓为少府,敕以营吏士属左将军皇甫嵩,诣行在所。
卓上言:“凉州扰乱,鲸鲵未灭,此臣奋发暛命之秋。吏士踊跃,恋恩念报,各遮臣车,辞声恳恻,未得即路也。辄且行前将军事,尽心慰恤,暛力行陈。”六年,以卓为并州牧,又敕以吏兵属皇甫嵩。卓复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乐为国家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州,效力边陲。”卓再违诏敕,会为何进所召。
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进败。
三国志 · 魏书 · 董二袁刘传
介绍
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三国志·魏书》是记载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历史的史书,作者为陈寿。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分本纪、列传十二篇,记述了从黄巾起义至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全国为止的历史。
董二袁刘传
《三国志·魏书》中的主要人物有:曹操(曹公)、刘备(先主)等。情节包括:
- 曹操与孙权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东吴,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 袁绍死后,袁氏兄弟刘表、张绣相继被董卓所杀,其后曹操乘机起兵反叛。
《三国志·魏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丰富多样,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endoftext|>Human: 请介绍文学作品:’三国志 ·
相关推荐
诗句: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豪侠,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结。后归耕野中豪帅来从之,杀耕牛饮宴乐感其意归敛得畜赠卓。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获九千缣分与吏士。征拜并州刺史
诗句:胡尝出钞,多虏民人 译文:董卓曾经出动军队,大量俘虏了民众。 注释:胡尝,指董卓。钞,即抄掠,这里指的是掠夺百姓财物。虏民人,意味着俘虏了许多百姓。 赏析:此句反映了董卓在军事上的强势作风,他不仅能够调动军队,还敢于采取军事行动来解决问题。这种果断和强硬的态度,也体现了董卓作为一位军阀统治者的霸气和权威。 诗句: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 译文:凉州刺史成就举荐董卓为官员
【诗句】: - 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觽迎帝于北芒,还宫。 - 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觽所杀, - 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 - 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觽,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 注[一]续汉书曰:进字遂高,南阳人,太后异母兄也。进本屠家子,父曰真。真死后,进以妹倚黄门得入掖庭,有宠,光和三年立为皇后,进由是贵幸。中平元年,黄巾起,拜进大将军。典略载卓表曰
诗歌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 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 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 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 译文 ``` 董卓,字仲颖,是陇西临洮人。 年轻时喜欢行侠仗义,曾经到羌人中游玩,和那里的首领们都建立了友谊。 后来回到家乡种地,那些首领中有来拜访的。 卓与同去,杀耕牛与他们共饮欢乐。
以下是对《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诗句的详细翻译与赏析: 1. “苗,太后之同母兄,先嫁朱氏之子” - 译文:苗是太后的同母兄弟,之前已经嫁给了朱氏之子。 -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苗在家族中的出身和婚姻背景。通过提到太后的同母兄弟,展示了苗在皇室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先嫁朱氏之子”则揭示了他的个人选择和家族的安排。 2. “进部曲将吴匡” - 译文:进任命了他的部下将领吴匡为部曲将。 -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赏析 《三国志》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陈寿所著。在魏书的董二袁刘中,记载了董承、袁绍、袁术和刘表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典故和赏析几个方面对《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进行解读。 关于原文部分,《三国志》的原文非常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例如,董卓谋废帝时,与群臣在朝堂上议论废立之事
【注释】 - 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 阙:缺失,不完整。 - 陈留王协:汉献帝刘协(字公超),东汉末年皇帝。 - 圣德伟茂:形容帝王的德行高尚伟大。 - 规矩邈然:比喻行事有法度,有章法。 - 丰下兑上:丰是指大而宽厚,兑是小而平正,此指性格宽厚平和。 - 尧图之表:形容仪表堂堂,有如古代圣君尧的形象。 - 岐嶷之性:形容人的品性端正聪慧。 -
诗句 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张资、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卓闻之,以为毖、琼等通情卖己,皆斩之。 译文 最初,董卓信任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等人,任用他推荐的韩馥、刘岱、孔融、张资、张邈等出任各州郡的长官。但韩馥等人到任后,都集合兵力准备讨伐董卓。董卓得知此事后,认为周毖、伍琼等人出卖自己,于是将他们全部斩首。 注释 - 曹操
这首诗的诗句是: 1. 遂杀孚。谢承记孚字及本郡,则与琼同,而致死事乃与孚异也,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盖未详之。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对某个人(孚)的身份和动机的怀疑,他的名字和本郡相同,但最后的行为却是与其他人不同。作者对此感到困惑,不知道这个人是否真的是那个人的别名,或者是不是另有其人。 2. 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 注释
诗句 1 卓豫施帐幔饮:董卓在帐篷中摆设酒宴,享受着盛宴。 2. 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董卓用美酒和花言巧语诱使北方反叛的民众投降,共有数百人上当。 3. 于坐中先断其舌:在座位中,董卓首先割断了这些人的舌头。 4. 或斩手足:有的被砍去了手脚。 5. 或凿眼:有的被挖去了眼睛。 6. 或镬煮之:有的被扔进锅里煮了。 7. 未死,偃转杯案闲:有些人虽然还活着,但是已经被吓得无法动弹和吃喝了。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的诗句及译文如下: 1. 诗句: “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 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2. 译文: 最重要的是天地,其次是君臣,这是治理国家的基础。现在皇帝昏庸软弱,不能奉祀宗庙,成为天下的君主。 3. 诗句: “卓复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乐为国家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州,效力边陲。” 4. 译文:
译文 今方建立圣主,光隆汉祚,而无故捐宫庙,弃园陵,恐百姓惊愕,不解此意,必麋沸蚁聚以致扰乱。石苞室谶,妖邪之书,岂可信用?“卓作色曰:”杨公欲沮国家计邪?”关东方乱,所在贼起。崤函险固,国之重防。又陇右取材,功夫不难。杜陵南山下有孝武故陶处,作砖瓦,一朝可办。宫室官府,盖何足言!百姓小民,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岂得自在。“百寮恐怖失色。琬谓卓曰:”此大事。杨公之语,得无重思
以下是《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的逐句释义: 1. 献帝纪: - 原文:《三国志》魏书曰:言其逼天子也。 - 译文:献帝纪记载,董卓已经担任太师,又想要称做尚父,于是询问蔡邕。 - 注释:献帝纪,即《三国志》魏书的记录,这里指东汉末年的献帝时期。“逼天子”指的是董卓对汉献帝的压迫和控制。 - 赏析:这段记载反映了董卓在政治上对汉献帝的专权和威胁,以及他在朝中的权力地位。 2. 邕曰: -
注[一]献帝纪曰:卓谋废帝,会髃臣于朝堂,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 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译文:献帝认为董卓的势力过于强大,不能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于是决定废除他的统治,将他和他的同党都处以死刑。 注[二^2^]三国(全文在线阅读)献帝纪曰:卓谋废帝,会髃臣于朝堂,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 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译文:在朝廷上
诗句释义: 1. 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 - 翻译: 董卓到达时,吕布等人阻止了董卓的行进。董卓惊讶地呼喊吕布的所在。吕布回应说有诏书,随后杀死了董卓,并诛灭了他的家族。 2. 长安士庶咸相庆贺,诸阿附卓者皆下狱死。 - 翻译: 长安的士人和百姓们都欢呼庆祝,凡是依附董卓的人都被投入监狱处死。 3. 注[一]英雄记曰:时有谣言曰:“千里艹,何青青
``` 诗句: -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 译文: 董卓,字仲颖,是陇西临洮人。年轻时喜好侠义,曾经到过羌中游历,和当地的许多豪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回到家乡务农,而当地的豪帅中有来追随他的,他和大家一起放牧
【诗句】: 邕恐,乃亡命海滨,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年。卓为太尉,辟为掾,以高第为侍御史治书,三日中遂至尚书。后迁巴东太守,卓上留拜侍中,至长安为左中郎将。卓重其才,厚遇之。 【译文】: 董允担心自己会被杀害,于是逃亡到了海边,在太山羊氏族那里来往依傍,生活了十年时间。董卓被任命为太尉后,征召董允担任属官,并因其才干出色而任命他为侍御史治书,三天之内便做到了尚书。后来董允又被升任为巴东太守
根据您提供的诗句及背景,这是一首描绘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和智谋家的贾诩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解析: - 诗句原文: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其豪帅相结。后归耕野于,而豪帅来从者尤多,于是博求将才,皆置麾下。卓既掌戎十年,大小相狎弥久,恋其恩养,甘为死贼。 - 人物简介:董卓(82年—89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即今天的甘肃秦安县。他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军阀,以残暴著称
诗句 1. "九州春秋曰:" -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的一句引用,可能指《九州春秋》这本书记载的内容。" [九州] 指中国,[春秋] 是指古代的典籍或史书。 2. "傕等在陕,皆恐怖,急拥兵自守。胡文才、杨整修皆凉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修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 -
``` 译文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年轻时喜好侠义,曾在羌中游历,结交了当地的豪帅们。后来他回到乡野耕种,而有豪帅来归附他,与他一同耕作,甚至有豪帅杀牛设宴款待他。这些豪帅深受他的感召,纷纷捐出牛羊相赠。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董卓的出身背景及其早期的经历和性格特点。董卓从小爱好侠义,游历于羌中与各豪帅结交,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他能够与当地豪帅建立深厚的联系
诗句 - 诸将争权,遂杀稠,并其觽。 - 汜与傕转相疑,战□长安中。 - 傕质天子于营,烧宫殿城门,略官寺,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 - 傕使公卿诣汜请和,汜皆执之。 - 相攻击连月,死者万数。 译文 1. 诸将争权,遂杀稠,并其众。 - 这句话描述的是曹操手下的一些将领因为争夺权力而发生了争斗,最终导致了稠的被杀和部队被合并。 2. 汜与傕转相疑,战□长安中。 - 汜和傕之间互相猜疑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原文:会傕送馈,妻乃以豉为药,汜将食,妻曰:“食从外来,倘或有故!”遂摘药示之,曰:“一栖不二雄,我固疑将军之信李公也。” 译文:当时,曹操和袁绍、袁术三人一起在军中。曹操的妻子给袁绍送去一些食物,但袁绍却怀疑曹操的忠诚。曹操的老婆用豆鼓做药,准备给袁绍吃。袁绍问她:“这些食物是哪里来的?”曹操的老婆回答:“这些都是从外面带过来的。”袁绍又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诗句 华峤汉书曰:汜飨公卿,议欲攻傕。 献帝起居注曰:傕性喜鬼怪左道之术。 李祯,傕州里,素与傕通,语傕"所以持刀者,军中不可不尔,此国家故事"。 皇甫郦凉州旧姓,有专对之才,遣令和傕、汜。 天子闻郦答语切,恐傕闻之,便敕遣郦。 译文 华峤《三国志·魏书》中记载,汜飨宴请了公卿大臣,他们议论是否要攻击傕。杨彪说:“群臣共谋此事,一人劫持了天子,另一人质询公卿,这可行吗?”汜大怒
以下是对《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昌知郦忠直,纵令去,还答傕 - 注释:张昌知道郦忠直忠诚正直,就让他离开,然后回来回答张召。 - 译文:张昌了解到郦忠直的忠诚与正直后,允许他离开,并返回来回应张召。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张昌对郦忠直的信任与尊重,也展示了张召在处理内部事务时的智慧与策略。 2. 天子使左中郎将李固持节拜傕为大司马,在三公之右 - 注释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之一,主要记录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变迁、人物事迹和战争事件。其中涉及的典故或事件可能对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所帮助,下面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 1. 献帝在出到宣平门时,遇到了汜军几百人拦路问“这是天子吗?”因为车不能通过,所以车夫只能让皇帝下车步行,然后才继续前行。 - 注释: 天子指皇帝,宣平门是京城城门名,此处指天子出行的路线。 2.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献帝纪 董卓谋废帝,会群臣于朝堂。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译文 董卓计划废黜皇帝,并在朝廷上召集群臣商议此事。他发表意见说:“最重要的是天地之间的秩序,其次是君臣之间的秩序,这些都是维护治理的基础。”然而,当前皇帝昏庸无能,无法担当起维护国家和祭祀祖先的重任,因此不适合继续担任皇帝。 注释 1.
注1:献帝纪曰:董卓谋废帝,会群臣于朝堂,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注2:献帝纪曰:董卓谋废帝,会群臣于朝堂,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译文:《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记载: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年少时喜好侠义,曾游羌中,与各豪帅结交。后来归耕于野,豪帅中有来跟随他的。董卓与他们一同还乡
诗句 ```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 ``` - 注释:袁绍的字是“本初”。他是汝南郡汝阳县人。 译文 袁绍的字叫本初,他是汝南郡汝阳县的人。 赏析 这句诗简单描述了袁绍的出身和字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地理背景和名字来源的信息。同时,通过提到“汝南汝阳人”,暗示了袁绍在东汉末年的地域背景及家族身份。 下句 ``` 高祖父安,为汉司徒。 ``` - 注释:高祖父是指祖父的父亲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是陈寿所著的史书,其中详细记录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在这段叙述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有袁绍、曹操(字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以下将逐句释义: 1. 董卓简介:董卓,即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他的少年时期便显示出强烈的侠义精神,曾游历羌人地区,与当地的首领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归乡后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二]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 翻译与注释: 董卓的部下在焚烧南宫的嘉德殿和青琐门,企图逼迫献帝(即后来的魏帝)交出曹操等人。曹操等人没有出来,就劫持了献帝及其弟弟陈留王逃到小平津。 [四]袁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
``` 袁绍(公元320年-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的家族背景显赫,曾祖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于三公之上,因此家族也被称为“四世三公”。他自幼聪慧,年轻时就担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并曾指挥诛杀宦官。东汉末年,由于朝廷内外交困,社会动荡不安,群雄并起,而袁绍是其中的一位著名人物。
诗句: 献帝纪曰:卓谋废帝,会髃臣于朝堂,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 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译文:董卓谋废天子,在朝廷上召集群臣商议此事,议论道:“最重要的是天地,其次是君臣之间的关系,这是治国的根本。现在皇帝昏庸懦弱,不能够继承和保卫宗庙,成为天下之主。” 关键词解释与翻译: 1.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少时喜好侠义,曾游历羌中与诸豪帅相结。 2. 朝堂
诗句 注释 -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 英雄记曰: 记载在《三国志》中,关于逢纪向袁绍提出建议的历史记录。 - 逢纪说绍曰: 逢纪向袁绍陈述自己的观点或策略。 - 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 意思是说,作为一位将军,如果只依赖他人供给物资来维持自己的大事,那么一旦不能继续得到支持,就无法自保。 - 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
诗句: 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翻译: 当年轻时就担任官职,就使名声传播到全国;在朝廷被废立的关键时刻,就表现出忠诚和勇敢;独自一人逃跑,就使董卓感到恐惧;渡过黄河向北行进,就使得勃海郡的人投降臣服。聚集起一郡的军队,整合了整个冀州的兵力,威名震慑河朔地区,声名传遍天下。 注释:
诗句 ```plaintext 汉末名士录曰:班字季皮,太山人,少与山阳度尚、东平张邈等八人并轻财赴义,振济人士,世谓之八厨。 谢承后汉书曰:班,王匡之妹夫,董卓使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匡受袁绍旨。 收班系狱,欲杀之以徇军。班与匡书云:“自古以来,未有下土诸侯举兵向京师者。刘向传曰‘掷鼠忌器’,器犹忌之,况卓今处宫阙之内,以天子为藩屏,幼主在宫,如何可讨?仆与太傅马公、太仆赵岐
根据您给出的内容,《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是一段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讲述了曹操、袁绍、刘备等人的事迹。以下是对原文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昔日情深今成血誓:过去大家感情深厚,现在是血海深仇。亡人中有两个儿子,他们是你外甥,死后千万不要让他们面对尸骸。 2. 匡得书信抱班二子泣下:匡收到书信后,抱着董班的两个儿子哭泣。董班后来死在了监狱里。董班曾见过太山府君和河伯
诗句: - 袁绍与公孙瓒战,义军追至界桥。 - 袁绍败于界桥,但未被击败。 译文: 在《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描述了袁绍和公孙瓒的战斗。袁绍的部队追击到了界桥,而公孙瓒的军队却仍然坚守阵地,没有溃散。袁绍在界桥遭遇了失败,但他并未立即放弃战斗。他选择退回自己的军营,等待援军的到来。袁绍的部队最终成功击退了公孙瓒,并占领了他的营地,拔除了他的牙门。袁绍的部队继续前进,最终到达了公孙瓒的军营
诗句: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起啼泣。 译文:座上的客人中,有家人住在邺城的,都因恐惧而脸色大变,有的甚至起身哭泣。 注释:邺(yuè),地名,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城,是东汉末年曹操的根据地之一,也是曹操家族的居住地。这首诗描述了袁绍的宾客们在听到关于冀州牧韩馥被董卓杀害的消息后,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他们担忧自己的家人是否安全,因此情绪失控,开始哭泣。 赏析
诗句: 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一] 译文: 当初,皇帝的即位并非袁绍的意图,当他在河东时,袁绍派遣颍川人郭图前去拜访他。郭图劝说袁绍将皇帝迁都于邺城,但袁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1] 关键词: - 天子 - 袁绍 - 郭图 - 迁都 - 劝谏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描述了袁绍和郭图之间的一段对话。文中提到
《三国志 · 魏书 · 董二袁刘传》原文: 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案此书称(郭图)[沮授]之计,则与本传违也。 译文: 如果迎接天子来靠近自己的权力中心,那么他的行为就会经常被上报和讨论。如果听从他的决定,那么自己的权利就会减弱
诗句 如此之文,则玄无病而卒。余书不见,故载录之。 注释 1. “如此之文”:这样(这样的文字)。 2. “则玄无病而卒”:那么(如果)玄(指作者自己)没有生病就死了。 3. “余书不见,故载录之”:我的书看不到了,所以我把它记载下来。 译文 如此的文字,那么玄(指作者自己)没有生病就死了。我写的书看不到了,所以我把它记载下来。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文字和人生的看法
诗句:邑有万户者,着籍不盈数百。 译文:那些拥有万户之家的人,他们的户籍登记数量还不到几百人。 注释:邑(地名),万户之家,指的是一个拥有大量财富和人口的大家族。 赏析:这段文字通过对比来突出袁绍的家大业大。同时,也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财富集中的现象。在封建社会中,地主豪强的势力往往很大,他们掌握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对国家政治有着重要影响
诗名:《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绍从之。图等因是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不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觽于外,不宜知内。”绍疑焉。乃分监军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遂合而南。 译文: 袁绍听从了这些建议,并任命了三个都督来监督军队。他们分别是董昭、审配和田丰,分别负责统领各自的部队。这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原文如下: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翼韂幼主。而便放志专行,胁迁省禁,卑侮王官,败法乱纪,坐召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髃谈者蒙显诛,腹议者蒙隐僇,道路以目,百寮钳口,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故太尉杨彪,历典三司,享国极位,操因睚眦,被以非罪,榜楚并兼,五毒俱至,触情放慝,不顾宪章
诗句翻译 - 幕府方诘(mó wù fāng jí): 幕府正在调查外面的敌人。 - 未及整训(wèi jí zhěng dìn): 尚未来得及整顿训练。 - 加意含覆(jiā yì hán fù): 故意掩盖真相。 - 冀可弥缝(jì kě mí féng): 希望可以弥补不足。 - 而操豺狼野心(ér cāo shā láng yǐn xīn): 曹操像豺狼一样有野心。 -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三国志》中的一篇,讲述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袁绍进军黎阳,派遣颜良攻打刘延于白马。沮授又劝谏袁绍:“颜良性格狭隘,虽勇猛也不能独自承担重任。” 但袁绍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太祖援救刘延,与颜良交战,击败并斩杀了颜良。[一] 袁绍渡河,在延津南岸筑壁,派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败他们,斩文丑,再次战斗,擒获袁绍大将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注:献帝传曰,袁绍临出发时,沮授召集其宗族,分发资财与他们说:“当权力在手时,威势无处不在;一旦失去权力,连自身的性命都难以保障,真是悲哀啊!”他的弟弟郭宗说:“曹公的士马不敌,你何必害怕呢!”沮授回答说:“以曹公的智慧和谋略,又有天子作后盾,我虽然能战胜公孙瓒,但部队却已疲惫不堪,而将军骄傲自大,军队的败亡,就在这一次行动中。扬雄曾经说过,‘战国六国愚昧无知
诗句 ``` 注[四]张璠汉纪云:杀绍卒凡八万人。 注[五]献帝传云: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授对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耳。”太祖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授曰:”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初
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觽,械系之。 [注1]:先贤行状曰:丰字符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丰天姿绬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矧。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待御史。 [注2]:袁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注1]。 注释: [注3]:丰字子贡,钜鹿人。他年轻时就喜欢行侠仗义,曾经到羌人中游玩,和那里的首领们都建立了友谊
诗句翻译 1 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 —— 自从军队在战场上失利后他就开始生病,到了第七年,因忧虑过度而去世。 2. 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 —— 袁绍偏爱他小儿子曹尚,相貌好看,想立他为皇后但却没有明确表现出来。 3. 觽以谭长,欲立之。 —— 众人因为曹谭年龄较长,希望他能被立为继承人。 4. 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 辛配、逢纪与辛评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的故事,是三国历史中一个颇具戏剧性且引人深思的篇章。在这段历史叙述中,我们不仅见证了曹操、袁绍和刘备之间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还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辉和阴暗面。下面将逐句解释原文并给出译文: 1. 吕旷、吕翔叛尚归太祖: - 原句翻译:他的部将吕旷和吕翔背叛了张杨,转而投向了曹操。 - 注释:张杨被曹操击败后,其部下吕旷和吕翔选择了投降曹操。 - 赏析
```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注释】 译文: 董卓,字仲颖,是陇西临洮人。年轻时喜欢行侠仗义,曾经到羌人中游玩,和那里的首领们都建立了友谊。后来回到家乡种地,那些首领中有人来投奔他,董卓与他一起回去,杀死了耕牛并一起宴乐。 赏析: 在《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
【诗句】:冀州不弟之毝,既已然矣;仁君当降志辱身,以匡国为务;虽见憎于夫人,未若郑庄之于姜氏,兄弟之嫌,未若重华之于象傲也。 【译文】:冀州的不悌之人已经存在了,一个有仁德的君主应当降低自己的志向,让自己卑贱,以此拯救国家为主。即使被妻子厌恶,也不如郑庄公对待他的夫人姜氏那样,他与姜氏之间的兄弟间的嫌隙,也不如舜帝对弟弟象的态度那样宽容。然而庄公却享受着大隧的乐,像象那样接受封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