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霜南去雁,夜好宿汀沙。
惊起向何处,高飞极海涯。
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由赊。
归梦当时断,参差欲到家。
闻雁
介绍
。
“闻雁”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全诗如下:
《闻雁》
远书归路难,远水行舟疾。
不觉离乡久,惭愧生客惊。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远离家乡时的感受。尽管他感到孤独和疲惫,但仍然对远方来信充满了期待。同时,他对自己的处境也深感羞愧,因为自己是一个外来的旅人而让故乡的人们感到惊讶。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漂泊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份的自责之情。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描绘了离乡远行时的感受和心境变化,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无奈的心情。虽然表达方式较为直接朴素,但情感却十分真挚动人。<|endoftext|>Human: 请帮我查询一下从北京到上海的航班信息。
好的,请告诉我出发时间、到达时间和具体的航空公司。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无法确定您的具体需求或偏好
相关推荐
闻雁 带霜南去雁,夜好宿汀沙。 惊起向何处,高飞极海涯。 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由赊。 归梦当时断,参差欲到家。 注释: - 带霜南去雁:带霜的南方飞去的大雁,形容大雁在秋天来临之前就要离开。 - 夜好宿汀沙:夜晚可以安营扎寨在沙滩上,表示雁群在夜晚迁徙时的休息之地。 - 惊起向何处:被惊扰后,它们不知道该去往哪里。 - 高飞极海涯:它们向着远方飞翔,直到到达大海的尽头。 - 入云声渐远
【注释】 接影:指云。 背雪飞:形容雁群排成人字形飞翔,好像在背上顶着雪花一样。 玉关迟:指玉门关,因为天山的山峰如玉,所以称为玉关。 上阳宫:唐中宗的宫殿,在今陕西西安。 三千梦:指三千年的历史变迁。 月冷风清闻过时:月光冷,夜风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怀。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首句写大雁飞行,次句写大雁声名远播,三、四句写大雁飞过长安城时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的声音。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故园:故乡,家园。眇:模糊不清。归思方悠哉:归乡的思绪无穷无尽。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淮南:古郡名,今安徽淮南一带。秋雨夜:秋天的夜晚,细雨纷飞。高斋:高大的屋子。 译文: 我那遥远的故乡啊,在何方?我的思念啊正无穷无尽。 淮南郡的秋夜,细雨纷纷,我在高大的屋子里听到了大雁的叫声
闻雁 何处人惊起,飞来过草堂。 丹心劳避弋,万里念随阳。 影断风天月,声孤荻岸霜。 明年趁春去,江上别鸳鸯。 【注释】 1.闻雁:即《塞下曲六首》之一。“闻”是听到的意思。“雁”是大雁或鸿雁。 2.惊起:惊动。 3.过:经过,飞过。 4.丹:红,赤色。 5.劳:苦于。 6.弋:用箭射猎,引申为设网捕鸟。 7.万里:形容距离遥远。 8.念:思念。 9.影断风天月:意思是大雁飞过天空,影子被风吹散了
闻雁 秋风萧瑟静埃氛,边雁迎风响咽群。 瀚海应嫌霜下早,湘川偏爱草初薰。 芦洲宿处依沙岸,榆塞飞时度晚云。 何处最添羁客恨,竹窗残月酒醒闻。 注释: ①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②埃氛:指烟雾尘土。 ③雁:这里指候鸟。 ④瀚海:沙漠。 ⑤湘川:指湘江流域。 ⑥宿处:过夜的地方。 ⑦榆塞:边塞。 ⑧何:疑问代词。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仲素的作品,描绘了秋天候鸟迁徙的景象以及作者的羁旅之愁
闻雁 可怜饮啄镇随阳,何处闻时最断肠。 万里波涛九秋后,五更风雨一灯旁。 乾坤莽莽连舟楫,缯缴纷纷幂稻梁。 安得人同羁旅意,悠悠南北不相伤。 【注释】 (1)“可怜”:值得怜悯。 (2)“饮啄”:鸟吃食和栖息。 (3)“镇”:常常。 (4)“断肠”:极度悲痛。 (5)“波涛”:波浪、大潮。 (6)“乾坤”:天地。 (7)“缯缴”:古代的一种丝织品,这里指丝绳。 (8)“芒纕”:用丝绳编成的席子
【注释】 闻雁:即“见雁”。 暮霞:日落时天边出现的红色云气。 天角:天空的边际。 正红酣:正好是黄昏时分,夕阳余晖照在天际,霞光万丈,美不胜收。 渺渺:远而模糊的样子。 飞鸣雁:正在南飞的雁群。 两三:一二。 万里:一万里。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原地区,这里泛指祖国。 消息断:音讯断绝,没有消息。 江南:今指长江以南,泛指南方。 赖:幸亏,因为。 带得过:能带回或传递。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从手法上分析,注意从抒情方式上把握,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从表现手法上把握,如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象征暗示、虚实结合等;从语言特点上分析,如含蓄委婉、生动形象、富有音乐感、善于用典等。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释】 闻雁:即《闻雁》,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时作的,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去的关切之情。 【译文】 经过梅花林,把酒喝得稀稀拉拉,熏笼里的香味已经冷了,换上了春天的新衣。 关中、汉中的边关没有传来消息,又到了江南送别的时节,看着南飞的大雁,想到远行的朋友。 【赏析】 首句写送别的环境。过了梅花林,已是春天,天气转暖,所以“过尽梅花”之后,“把酒稀”,而不像冬日里那样饮酒。
翻译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它们在浦中鸣叫。寒冷侵袭着我的衣衫,使我愁绪滋生。 突然想起大散关的路途,雪压蒙毡夜下赶程。 注释 1. 蜻蜓:此处用作人名或昵称 2. 浦中闻雁声:在浦中听到了大雁的叫声 3. 寒侵短褐客愁生:寒冷侵袭了我破旧的衣服,让我产生愁绪 4. 忽思大散关头路:突然想起了大散关的路途 5. 雪压蒙毡夜下程:在雪下的路上赶路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大散关的旅途中
【注释】 “霜高木叶空”,句意:深秋的霜雪把树林里的树叶都打落光了,一片空旷。 “月落天宇黑”,句意:月亮落下以后,天空显得特别黑。 “哀哀断行雁”,句意:悲切地叫着的南飞的大雁,是来自关塞北边。 “江湖稻粱少”,句意:江河湖泊里稻谷很少,人们只能吃些粗粮。 “念汝安得食”,句意:想到你们哪里能找到吃的呀! “芦深洲渚冷”,句意:芦苇深处,水边小洲上,寒气逼人。 “岁晚霰雪逼”,句意:到了年底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抓住孤雁这一特定事物加以描绘,通过写雁的飞行、栖息和鸣叫等动作,表现了孤雁内心的愁苦,表达了对旧侣的思念之情。全诗四句八韵,每句七字,平仄相对,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湿云夜不散,薄处微有星。”首句开门见山,写天边飞过的大雁。“湿云夜不散”,说明天气阴沉,雨意正浓,也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而大雁却毫无避雨的意思,只顾着向前飞去。“薄处微有星”
注释: 霜风吹雁,飞向南方的云朵。千里之外,在战地为国征战的征人听着雁声入梦。 梁园是作者的故乡。想询问家乡近况,却只能听到月沉星转,五更时分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写征夫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开头两句,诗人以“霜风吹雁”、“入南云”来烘托出寒秋时节,北雁南飞,思乡心切,而远在边关的征人正辗转难眠的凄凉情景。“千里”,点明地点,突出了“征人”的孤独与悲凉;“枕上闻”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的气氛
【注释】 闻雁:诗人听到大雁的啼叫声,联想到自己漂泊在外,寄寓他乡,有感而作。 千里寒云:万里长空,一片苍茫。 朔风:指北方寒冷的风。 当轩月午:在庭院里,正对着窗户(轩)。 书空:写在空中,即“题空”。古人用纸写诗时,往往将诗句写在空中,然后折好收藏。 烦君为报:烦劳你为我捎去书信。 辽东:指今辽宁省辽阳市。 更东:更加向东。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异乡听到雁声后,思念故乡之情油然而生
【注释】 闻雁:听到鸿雁的叫声。 尔时:那时。 今年:指今年。 南身北首:向南飞翔,却向北边飞去。 羁旅:指漂泊在外。 相与:互相。 【赏析】 《闻雁》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以“闻雁”为题,写诗人在异乡听到大雁南飞的消息而引发的思乡之情。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联想手法,把人、雁、风三者结合起来,通过大雁的迁徙来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首句起笔突兀,直陈所闻
【释义】: 西风吹拂着梦境,在楚江边秋天的夜晚,雁群正往南飞去,我正怀着愁绪。怕有信使从天外传来帛书,画眉还没有画完,急忙登楼远望。 【译文】: 秋风阵阵吹来,仿佛是梦中的楚地,此时正是深秋时节。大雁南飞,而我却正为愁思所困,不知归期将至。我担心有远方的来信,那帛书上会写些什么呢?我还未来得及把眉毛画好,便急不可耐地登上高楼,想看看是否有人寄来了家书。 【注释】: 闻雁:听见大雁南飞的声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闻雁”,然后浏览选项内容,到诗文中寻找相关内容,进行比对,最后做出判断。 闻雁:听到大雁的叫声。 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听到远方的大雁叫声,使久居他乡的客人感到惊喜。 声兼边哨苦,影落楚云长。——大雁的声音伴随着边境的巡逻声,大雁的影子投落在楚国的云朵上,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此夜头堪白
注释:这是衡阳的哪一片雁群?它们在寂静中偶尔传来雨声。如今,在遥远的路途上,人们常常用箭来捕捉这些飞翔的大鸟,不要厌倦高飞进入傍晚的云层。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飞翔的雁群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诗中“闻雁”指的是听到雁叫声,而“莫厌高飞入暮云”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飞翔的雁群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整首词的基础上,抓住重要词句来概括答案。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题目和注释中的有关提示,仔细辨识选项正误。理解诗歌内容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情感,赏析意境、手法等,最后总结答案。 闻雁:即《闻雁》。这首诗是写思妇怀念征人的一首闺怨词。“闻雁”是诗人在听到雁声时所作。“何处惊飞起”,起句突兀而起
【注释】 露下:露水降落。雁未鸣:雁群还没有飞起发出声音。征:征伐、出征。 三秋尽:三个秋天过去了。字横:用“一”字写,表示不出兵。 孤馆:孤零零的客馆。惊好梦:惊动了好的梦。平芦:长满芦苇的河面。寒更:寒冷之夜。 俎上终须免:在祭祀的祭台上最终能免除兵祸。方塘:方形池塘。 【赏析】 这是一首写征戍之苦的诗歌。诗人描写了北地和南方的不同天气和生活情况来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首联写北地天气寒冷
注释: 闻雁:听见大雁的声音。 流响:声音传播。 湘浦:指湖南的湘江之滨,这里借以表示远地。 馀哀:残留的哀伤之情。 隔陇云:隔着田间的云。陇,山间田垄。 角残灯外听:角声消失后,还在灯外倾听。角声,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号角声。 钟定枕边闻:时钟敲响时,就在床上听着。钟是计时器,用铜铸成,形似钟,所以叫钟。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听到雁声之后的感受和心境。前两句写听到雁声的场景
. 闻雁:听到大雁的叫声。 2. 浪喜灯花落又生:形容灯花在风中摇曳,好似大雁在夜空中飞翔。 3. 夜寒频放剪刀声:形容夜晚寒冷,大雁剪破寒夜发出的声音。 4. 游鸿不寄征夫信:形容大雁不会给远行的人送信,只留下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5. 顾影娉婷无限情:形容大雁在空中飞翔时,身影优美动人
闻雁 知汝几时到,先令独客闻。 雨昏低度屋,风急乱穿云。 衡岳路犹远,吴江夜正分。 如何传素札,为我吊湘君。 译文: 听说你什么时候能到来,我先让这孤独的客人听到你的讯息。 雨水朦胧,低垂至屋檐,风势急促,乱穿云层。 衡山之南路途遥远,吴江之夜分外凄清。 如何传递那白色的书信,替我向你表达哀思之情? 注释: 1. 知汝几时到(知):知道,了解。汝:你,指鸿雁。 2. 先令独客闻(先令)
注释:听到大雁的叫声。江天一色,雁阵成行,飞过长江天空,形成美丽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大雁南飞,象征着人们思念故乡的情感。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大雁南飞景象的七言绝句。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大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闻雁”二字,既是实写,又寓含着诗人的内心感受。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写作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是写景抒情,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最后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注意答题时不要偏离诗歌的主题。“月落江城转四更,旅魂和梦到滦京”,首句点明时节为夜晚,地点在江城,时间已是深夜四更,此时诗人正与妻子分别,独自漂泊在外,孤苦无依,心情凄苦惆怅。“旅魂”指的是游子思归的魂魄
闻雁 楼近暖云湿,夜深闻雁低。 声音灯外尽,羽翮月边迷。 冉冉白榆上,悠悠黄竹西。 应逢穆王骏,春草一长嘶。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鸣叫。 楼近暖云湿,夜深闻雁低。 声音灯外尽,羽翮月边迷。 冉冉白榆上,悠悠黄竹西。 应逢穆王骏,春草一长嘶。 译文: 楼接近暖和的云层湿润,夜晚听到大雁鸣叫声低沉。 声音穿过灯火阑珊处,翅膀划过月光边缘显得模糊。 缓缓降落在白杨树上,悠悠叫声传遍黄竹西边。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了秋天的雁阵。全诗语言平实,却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首联写雁阵高飞入云,颔联写雁阵成群过渚,颈联写雁阵飘散在晚霞中,尾联写自己独坐江上最先听到雁叫声。 “闻雁”是诗人初秋时写的一组小诗。此诗是其中的第三首。 第一句:“八月凉风起”。八月正是秋季,天气转凉的时候,所以有凉风起。这一句是交代时间、季节和环境背景。 第二句:“高飞乱入云
闻雁 萧瑟燕山一叶秋,征鸿声断暮云流。 不知今夜长门月,多少班姬梦里愁。 解析: 《闻雁》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五绝。 这首诗是诗人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 此诗描写了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译文: 萧瑟的燕山一片落叶飘零的秋天,大雁鸣叫的声音断续于流云之中。 不知今夜长门月下会有多少宫女在梦中哭泣,思念君王。 赏析:
【注释】 闻雁:即“闻雁声”。 青海:今甘肃、青海一带。 联翩(piān):形容雁阵飞翔时排成一字形的队形。 伊吾:地名,在今新疆哈密市境内。 怀人:思念别人。 一字无:没有一个字能表达对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末年,诗人由长安赴洛阳,途经青海时所作。前两句写闻雁声而思故乡;后两句写闻雁声而忆故友。首句写闻声而动心弦,次句写因思故乡而感物伤情。尾句写因怀念友人而感慨万端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南飞的消息。虞罗,指虞舜的后代子孙。竞巧,竞相精巧。边信,边境上的情报。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02)秋天,当时诗人从长安出发往湖南赴任,途经长沙,听到大雁南飞的消息,便写下了这首诗。全诗以景起兴,写雁北翔南飞的景象,抒发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患之感,寄寓着渴望朝廷清明、国家安定的美好愿望。 “寒烟暮雨度湘潭”,起笔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湘潭,即今湖南省长沙市
注释: 结阵寒云夕照斜,白蘋红蓼对江花。 形容雁群在暮色中结队飞行,白苹和红花点缀着江岸景色。 多才似欲怜庄叟,作意长鸣度远沙。 似乎有怜悯之心的雁阵,发出悠长的鸣叫,飞向遥远的沙滩。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日雁阵的诗,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雁阵的雄姿英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现象的深深喜爱
闻雁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是佚名。 { 诗句原文: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故园:指故乡。眇(miǎo):细看。方:刚刚。悠:远。淮南:指韦应物的家乡在滁州,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高斋:指诗人的书房,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大雁的叫声。 译文:我思念的故乡究竟在何处呢?心里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家国的忧虑。秋天的夜晚
闻雁 长空嘹亮两三声,已遍西风百里城。 嗟尔避人非避世,是谁同听不同情。 衣冠择地皆南向,关塞寥天杳北征。 惆怅不传苏武信,残灯剔尽梦难成。 注释: 1. 长空:辽阔的天空。 2. 两三声:指大雁在天空中飞鸣的声音。 3. 西风:秋风。 4. 避人:指躲避世俗之人,避开世人。 5. 谁同:是谁和我有相同的处境。 6. 不同情:与我有不同看法或情感的人。 7. 衣冠:指官员的服饰。 8. 择地
【注释】 潇湘:今湖南省境内的河流。潇水与湘水合流于洞庭湖,因而得名。燕云:指古时北方边境一带。雁南飞,是秋天的景象,故称。尺素:一尺多长的书信。过衡阳:经过衡阳。 【赏析】 《闻雁》是唐代诗人李益的诗作。此诗以写景起兴,描写了一幅寒江冷雨的画面,渲染出一片凄凉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友人时的惆怅心情。诗中“雁”字出现三次,但每次所表达的感情不同,前两次是写雁北飞,后一次则是写雁南飞
闻雁 见汝今南下,怜予一望家。乱声求侣急,高影背人斜。月静林无叶,云寒菊有花。万行关塞泪,秋日堕胡笳。 注释 - 见汝今南下:指听到远处大雁南飞的声音。 - 怜予一望家:表示诗人因思念家乡而感到悲伤。 - 乱声求侣急:形容雁群飞行时发出急促的叫声。 - 高影背人斜:描述雁群飞行时高大的身影斜对着观察者。 - 月静林无叶:描写月光下树木的静谧景象。 - 云寒菊有花
闻雁 鸣雁南方去,人今北地闻。 水寒沉塞角,沙暮起秋云。 独叫如求侣,相呼恐失群。 高楼潜望尔,乡思转纷纷。 注释: - 鸣雁南方去:雁向南飞去。 - 人今北地闻:人们现在在北方听到雁的叫声。 - 水寒沉塞角:水寒冷使得塞上的山岭显得更加峻峭。 - 沙暮起秋云:沙子在傍晚时分变得像秋天一样的云朵。 - 独叫如求侣:单独的叫声像是在寻找同伴。 - 相呼恐失群:相互呼唤似乎担心会失去同伴。 -
【注释】惨澹:凄凉。胡风:北方的风。连鸣:连续不断地鸣叫。秋浦:秋天的水边,即长江三峡之一。上碧霄:直上青天。才闻:刚刚听到。哀故欺霜角:凄冷的北风吹折了霜降时节的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清应断夜箫:清冷的秋风会中断夜晚的箫声。南楼:指在南方的高楼。西辽:指辽地,泛指遥远的边远地方。 【赏析】 这首诗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诗中描写了秋季的景物和征人的行踪,以及征人与思妇两地相隔的相思之苦
【解析】 题中“注释”“赏析”是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重要信息,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重要意象和作者情感。具体来说,本题要结合全诗理解诗句含义。“闻雁”,闻雁即听到雁声,这里指听到雁鸣。首联“一枕何能得,长愁至不禁”,意思是说:一个人独处,怎能得到真正的宁静?长夜难眠,又怎么不令人悲伤呢?“何能得”是说“怎么能安静下来”,而“长愁”、“不禁”则表明了诗人内心愁苦的难以排遣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雁门无数雁,一夜尽南飞。 - 注释: 雁门:指地名,通常指山海关或类似的地方,此处泛指北方边境。无数雁:众多大雁。一夜尽南飞:一夜之间,所有大雁都向南飞去。 - 译文: 在北方的边界上,无数的大雁在一夜之间全部向南飞翔。 2. 我忆罗浮暖,难将雨雪违。 - 注释: 罗浮:山名,常被用来象征南方的温暖和舒适。雨:雨水。雪:降雪。违:违背,这里意指躲避。 - 译文:
【赏析】 闻雁,即听到鸿雁南飞的声音。诗中以雁鸣声起兴,写诗人在异乡听到雁声,触发了对故国亲人的思念之情。“一声边雁落”是说雁鸣时,声音嘹亮,传得很远,仿佛从边疆飘来;“孤客最先闻”是说自己漂泊在外,孤单一人,自然比别人更敏感地察觉到了雁鸣声。这两句写景抒情,点明题意。以下四句,写诗人在芦花渚上看到的景象。“是夕芦花渚”,写时间、地点。“扁舟宿白云”,写诗人在芦花渚上的所见所感。“烟迷南海影
诗句解析: 1. 秋满长空月满湖,忽听征雁一声孤。 - “秋满长空”描绘了秋天的宁静和辽阔,天空中充满了秋意。 - “月满湖”则形容湖水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澈明亮。 - “忽听征雁一声孤”则是说在这宁静的背景下,突然传来了孤单的雁叫声。 2. 远来应解传书信,曾到雁门关下无。 - “远来应解传书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他们能带来消息。 -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叫声。芦花渚:即芦中渚,在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南。 忽起芦花渚,哀声入乱云:忽然间,从芦花渚上传来凄切的雁鸣,声音飘散在乱云之中。 空闺多戍妇,莫遣夜深闻:空荡荡的闺房内,有许多守边戍的女兵,千万不要让她们在夜晚听到这悲凉的声音,以致引起悲伤和思念。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初年,作者为诗人王冕。当时正是秋天,天气渐凉,秋雁南飞,人们常听见它们凄凉的鸣声,所以诗题就叫“闻雁”
注释 闻雁 闻雁:听说大雁。 城南:指京城长安南面。 声:鸣叫声。 朔风:北方吹来的寒风。 尽:极,非常。 凄清:形容声音的凄凉,也形容景色的凄凉。 悬知:料想。 万里:指距离很远。 阙河:皇宫前的护城河。 方塘:四方形的水塘。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大雁在秋风中飞翔的诗,诗人通过描写大雁的飞行和鸣叫,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句“闻雁”,点明主题
闻雁 芦花淡白水微茫,又听雍雍旅雁翔。 几点乱云迷洛浦,数声和月起潇湘。 蹉跎故国家千里,迢递乡音字两行。 楚水吴山旧时路,年来何事竟忙忙。 【注释】: ①雍雍:雁叫的声音。洛浦:指洛阳附近地区。潇湘:湖南的古称。②蹉跎:虚度年华。③故国:故乡。④迢递:遥远。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听到雁叫声后写下的。诗人听到雁鸣,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故乡的亲人,想到自己虚度年华,不禁感慨万千。全诗以雁为线索
【释义】 昨夜凉风至,羁旅的思愁纷至沓来。阵阵飒飒的阶下落叶声,传来了边塞戍楼中雁阵的悲鸣。 【译文】 凉风吹过,昨夜就已到来了,羁绊着我那纷纷扰扰的思心。飒飒的阶前落叶在飘落,听到远处雁群悲切的叫声。 【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诗人以秋风、落叶和边塞的哀怨之声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开头两句是说:昨夜凉风拂过,羁旅中的我,不禁思绪纷飞,心绪难平。“羁思”二字,点出了诗人的心境与处境
【注释】 1. 几日:多久。 2. 辞边渚:辞别水边小洲。 3. 度岭云:渡过岭上白云。 4. 凤城:古长安的代称,此指京城。 5. 秋月夜:秋天的夜晚。 6. 一半为离群:一半是因思乡而愁苦,另一半则因为要分别而忧伤。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首句“几日辞边渚”,诗人用“几日”来表达自己离开家乡的时间,用“辞”字来形容自己的离别之情。次句“何时度岭云”
闻雁 船上三更后,天边一雁过。 在船舱里听到远处传来雁叫声 远声闻浦口,清影落渔蓑。 听到远处的雁叫声和它在水面上的倒影 译文: 在船舱里听到远处传来雁叫声 注释:
【注释】 ①江寒月黑夜:江边寒风凛冽,夜色苍茫。 ②蒹葭(jiān jiā):一种水生植物,多生长在水边。 ③叫叫:鸣叫声。 ④灯前:指灯下。 ⑤却是谁惊起:谁的鸣叫声惊动了什么呢?“谁”字是虚问,不是实指。 【译文】 江边寒冷的月光照耀下的夜晚,我定宿在这蒹葭丛中。 那声声鸣叫穿过灯火阑珊处,难道是惊起了什么不成?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寒夜江边听到雁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寂寞之情
闻雁 何事天南雁,春来又北飞。 为忧霜雪苦,转见羽毛稀。 江汉惭余阻,潇湘笑汝违。 云霄踪迹异,空有泪沾衣。 注释: 1. 何事天南雁,春来又北飞:这两句是说,为什么天上的南边大雁,春天来了又要向北飞翔? 2. 为忧霜雪苦,转见羽毛稀:这句诗表达了对大雁在严寒和风雪中飞行的担忧,担心它们因为寒冷而受苦。 3. 江汉惭余阻,潇湘笑汝违:这里用“江汉”和“潇湘”代指长江和湘江一带
闻雁 连翩升紫塞,嘹呖过秋城。 帛染传书泪,砧催捣练声。 云深飞总近,风细落还轻。 此夜高楼笛,怀人几度横。 翻译: 听闻大雁南飞的消息,它们振翅飞向北方的边塞。秋天的夜晚,雁鸣声嘹亮地穿过宁静的城墙。 书信被染成白色,泪水洒满了双手,这是为了寄给远方的人。在秋夜的庭院里,砧石敲击的声音让人心碎,仿佛在催促思念的人缝制衣物。 云层厚重,大雁总是能够找到归途。秋风细腻,大雁落下时也显得轻盈
闻雁 胡儿雪后试弓初,寒雁惊飞绕碧虚。 傍月悲鸣过海曲,断风残韵彻庭除。 长门可奈孤灯影,远戍谁收一字书。 何事年年来复去,江南春渚足攸居。 【注释】 1. 胡儿:北方人对南方人的俗称,泛指中原人士。 2. 试弓:射箭练习。 3. 碧虚:青蓝色的天空。 4. 长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被迁至长门宫居住,后来称失宠的宫女或妃嫔为长门。 5. 孤灯影:孤独的灯光映照出人影。 6. 一字书:书信。 7.
注释: 忽听轩前雁一声,突然听到窗外大雁的鸣叫声。 春来何急使人惊,春意盎然的时候为何如此让人感到惊慌? 若飞塞北谋栖止,如果它们要飞往塞北寻求栖息的地方。 的的关川万里程,那漫长的边塞和山川有多少距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大雁迁徙景象的古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大雁迁徙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大雁在春天来临之前开始迁徙的景象。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将大雁比作人,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迁徙的惊讶之情
注释:今天才得见南飞的大雁,羁旅之人倍感凄凉。如果有几行大雁能到江南去,请你替我写上平安的字句,寄向遥远的天空。 赏析:这是一首托雁寄情的诗,诗人借鸿雁南飞,抒发了久客思归、渴望平安的美好愿望。诗的开头两句,“今朝才得见征鸿,羁客凄凉意万重”,是说今天刚看到远去的大雁,羁旅漂泊的游子感到十分凄凉。这两句中一个“才”、“始”二字,表明诗人在旅途中刚刚见到鸿雁。“羁客”指的是流落异地、长期在外的游子
闻雁 水落天空秋气清,夜深闻雁过高城。 蒹葭水国情偏适,霜雪天涯梦独惊。 弄影每怜干陆羽,离群应作断肠声。 天南天北随时度,谁念年年万里行。 注释: 1. 水落天空秋气清,夜深闻雁过高城。 (这句诗描述了秋季的夜晚,天空中的云彩已经消失,只剩下清澈的天空,而远处传来了雁群的叫声。) 2. 蒹葭水国情偏适,霜雪天涯梦独惊。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他想象着在寒冷的霜雪中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之一,共二首。第一首是《闻雁》,第二首是《送别》。 译文: 羡慕你们在云中的雁群,春天深入了又向北飞翔。 如何成为天边漂泊的人,岁月久远还留居南方荒原。 心中难道没有对渔网的畏惧吗,谋划不是为了稻粱谋。 静观自然万物的变化,飘泊不定负随阳。 赏析: 这首诗以“闻雁”为题,描绘了一群雁南飞的场景。诗人通过对雁群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解析】 “少年闻雁声,老年闻雁声”的意思是少年听雁声时,觉得十分亲切;到了老年,听雁声也会觉得十分亲切。两句诗写出了雁声的感召作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乡心无老少”意思是说无论年纪大小,都怀着思乡之心。“何处最关情”,意思是哪里最牵动自己的情感。这两句是说自己无论在何时何地听到雁叫声,都会感到亲切而怀念故乡。 【答案】 译文:少年时听那哀切的雁鸣声,就会引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闻雁》是明朝诗人韩邦靖的作品,全诗如下: 鸣雁萧萧下,寒灯故故明。注释:雁群在天空中飞翔发出“萧萧”的声音,寒冷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 角声传细雨,云色渡高城。注释:听到远处传来的号角声,伴随着细雨飘落,云朵越过高山城郭。 兄弟无书信,乾坤有甲兵。注释:尽管家中兄弟之间没有书信往来,但天下仍有战争和纷争。 秋风归未得,见尔不无情。注释:我渴望在这秋天的时节与你相见,但至今未能如愿。
这首诗的译文是: 北雁南飞朔气侵,悲鸣未必为知音。 飘飖万里凭风力,断续千行到岳阴。 细认江芦归路远,难携海燕入云深。 旷观物理皆如此,老我桄榔信宿心。 注释: - 北雁南飞朔气侵:北雁向南飞翔,被朔风吹拂。 - 悲鸣未必为知音:虽然雁鸟的鸣叫声悲伤,但不一定只有它们自己能听懂。 - 飘飖万里凭风力:雁鸟随风飘荡,跨越万里。 - 断续千行到岳阴:形容雁鸟飞行时的队形和距离,如同断断续续
注释: 1. 闻雁:听到大雁的叫声。 2. 故人多在北:故人,指老朋友;多,表示数量很多;在,居住。 3. 候雁又回南:候雁,等待迁徙的大雁;南,南方。 4. 知有平安信:知道有大雁传书来。 5. 声声语再三:每一声都反复说“平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通过观察大雁的迁徙,诗人传达了对远方朋友的关切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秋高气爽的季节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译文评析 《闻雁》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五绝。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诗人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时所作。当时正值秋天的雨夜,诗人独坐高斋书房之中,听到远处传来的大雁叫声,触发了其思乡之情。全诗语言质朴,但意境凄切,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回归的痛苦。 赏析:
注释: 闻雁:听说鸿雁南飞。 枕断烟波晓梦馀,雁声悲切过匡庐。枕着断续的烟雾,清晨的梦境还未完全消散,听到鸿雁悲切的鸣叫声从匡庐那边传来。 离人久望平安字,何事江东不寄书。离别的人长时间地盼望着平安的信件,为什么江东这边没有寄出书信?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思妇盼归的诗。诗人运用了“闻雁”这一典故,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首句“枕断烟波晓梦馀”,以梦醒后的情景为背景
注释: 闻雁 旅雁乘风翱,薄暮声嘹呖。——旅雁乘着风高飞,傍晚时分发出嘹呖的鸣叫声。 寒云暝前途,营营双倦翼。——寒冷的云层遮蔽了前行的路途,翅膀上的羽毛也因为疲惫而显得疲倦。 问之何从来,远自沙塞北。——询问它们从哪里来,原来是来自遥远的沙漠边境。 尔性固随阳,尔心乃谋食。——你们本性是随着阳光而来的,但内心却是为了觅食。 原田有稻粱,亦复多矰弋。——农田里有着稻谷和高粱
注释: 城头霜降,夜幕初分,听到秋雁的悲鸣声响彻枕边。 塞北尚未全部收容战马,江东又自发愁云。 惊心动魄,落叶敲击窗户,雨点敲打窗棂如同击打心灵。 转眼间流年似箭,时光飞逝。 寒梦容易醒,人易老去,吟咏怀想却难以抒发。 赏析: 《闻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景抒情,渲染了深秋夜晚的氛围及作者因听雁声而产生的感慨;后两句由雁声引发的联想,表达了对时局、身世等深切的感受和思考
闻雁 行旅忽闻雁,仰看天宇清。 数声和月落,一点入云横。 锦字回燕塞,新愁满洛城。 疏灯孤馆夜,何限故园情。 注释: - 闻雁:听见了大雁的叫声,引起诗人的联想和感触。 - 行旅:出行的旅人。 - 忽闻:忽然听到(雁鸣声)。 - 仰看:抬头看。 - 天宇:指天空。 - 清:明亮、清澈。 - 数声:多次的声音。 - 和月落:与月亮一起降落。 - 一点:星星。 - 入云横:星星像云一样横在天空中
【注释】碧虚:指天空。月明送影:月亮明亮,影子投射在雁的飞行路径上。多情:多愁善感。少寄书:很少给郎君写信。 【赏析】此诗首句写大雁南飞过碧空;次句写大雁飞越月宫而传情意;三句写大雁飞临郎边,郎却少寄书信;末句点出“多情”、“少寄书”之由,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注释】 闻雁:指听到雁叫声。雁南飞,北来,是秋天的象征。 天外影随霜月,江头声坠寒菰(gu)——形容雁群在秋夜中飞向南方,声音在寒冷的江面上坠落。 梦破五更旅枕,心惊千里乡书——梦中被惊醒,看到远方家乡的书信而感到忧虑。 【赏析】 《闻雁》是唐代诗人李颀的诗作。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听到大雁南飞的叫声后所引起的联想。首句写雁阵高飞,“天外”二字点明了雁阵飞过天际的雄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闻雁 在今夜听到大雁的叫声,居然知道身处异乡。 惊心万里月,回首一年霜。 未敢同胡越,非因谋稻粱。 天涯沦落者,半夜起彷徨。 译文: 今晚初闻雁声,我突然意识到身处他乡。 心中惊惧,遥想万里之外的月亮,回望过去一年的霜雪。 不敢与胡人和越人相提并论,并非因为生计所迫。 我是天涯沦落之人,半夜醒来感到彷徨无措。 赏析:
注释: 塞上春天的草地还没有长出草来,玉门关的人已经离开。 江南的风景春天的花儿应是难别离,只有让霜天的孤雁叫一声。 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诗人在边地,春草未生,人已远去,故有“塞上中春草未生”之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玉关人去不胜情”,写思归不得,故作无可奈何之语。“江南春色应难别”,用拟人的写法,写江南春色之美使人难忘,更使诗人难以离别。“留得霜天雁一声”
【注释】 徙倚:闲步徘徊。 高阁外:指天。寒生:寒气产生。 关山送朔风:关塞、山岭、北风,泛指家乡。 五湖:指太湖一带的湖泊。东:指长江以南地区。 【赏析】 此诗为羁旅怀人之作,是诗人晚年寄寓在吴中的感怀。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写景抒情相融,尾联抒发思亲之情。 “徙倚空斋晚,微霜度早鸿。”起句“徙倚”二字,写出了诗人在空斋中无所事事,闲来无事,只好徙倚于空庭之中,以打发时光的心情。“晚”
闻雁 独客高斋夜,孤鸿鸣向晨。 关山愁北望,砧杵报西邻。 露咽秋将断,天低月易亲。 江湖嗟岁晚,况复未归人。 诗句释义: 1. 独客高斋夜 - 此句描绘了一个孤独的旅人(客)居住在高高的书房中,夜晚的寂静和孤独感。 2. 孤鸿鸣向晨 - “孤鸿”指一只孤单的大雁,通常在秋天迁徙时出现。这里的“鸣向晨”意味着大雁发出叫声迎接清晨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 3. 关山愁北望 -
【注释】 闻雁:听大雁鸣声。 孤雁:一只大雁,因叫声凄厉而有“孤雁哀鸣”之说。 来何处:飞来何处? 残声:大雁的鸣声已不完整。 静夜:夜晚安静的时候。 江空:指空旷的江河。 音淰淰(xiāo):声音高亢而凄凉。 云重:形容天空中云雾缭绕。 影萧萧:影子摇曳。 惯向风前急:经常在风前疾飞。 偏从听处遥:偏偏在人能听到的地方。 秦川:指古时的陕西一带,是当时著名的丝织之地。 织锦妇:善于织锦的女子。
【注释】 闻雁:指听到大雁的叫声。鸣:鸣叫。那知:哪里知道。故乡夜:家乡的夜晚。亦:也。客中闻:客居他乡听。 赏析: 诗是一首写秋思的名篇,以秋声引起羁旅之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首句“鸣雁为离群”,就着题立意,点明主题:秋天,大雁南飞,离开北方。第二句“馀哀度水云”,说大雁在途中不时发出凄厉的鸣叫,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悲哀,又似在大江大河上空飞翔
闻雁 秋风秋雨雁纷纷,无那羁愁入夜闻。 不似寒砧声历乱,如将落叶影纷纭。 盘江路险书难寄,雪苑人归梦易分。 老我燕山频见讯,恨无羽翼可同群。 注释: 1. 秋雁纷飞,秋天的雨水和秋风使大雁显得更加忙碌。 2. 我无法摆脱这些羁绊的忧愁,只能等到夜晚才能听到它们的声音。 3. 不像寒砧声那样杂乱无章,就像落叶的影子一样纷纭而有序。 4. 盘江路险,难以通过,书信难以寄达;雪苑的人回来
【注释】 1.闻雁:即《闻雁》,唐代诗人李益所作。诗写诗人在北国边关,听到大雁南归的消息所引起的乡思之情。 2.凄风:寒冷的风。 3.纤纤:纤细。 4.万里:指遥远的路程。 5.何似:如何比得上,相当于“何如”。 6.嗟:叹息声,这里指感慨。行路:在外奔波的人。 7.愧:惭愧,以自谦之词。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借以自喻,表示自己像随风漂泊的蓬草。 8.多思欲归弦调里:想回到故乡去
注释 1 嘹唳 - 声音尖锐而嘹亮。 2. 南征雁 - 向南迁移的大雁。 3. 清宵 - 深夜,一个不寻常的夜晚。 4. 枕上闻 - 在枕头上听到或想象到。 5. 随阳 - 随着太阳升起。 6. 层云 - 层层叠叠的云彩。 7. 月上 -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 8. 影 - 影子。 9. 风高 - 风很大。 10. 虑失群 - 担心自己会被风吹走。 11. 尺书 - 书信,通常长于一尺。 12
【注释】 凉风起天末:凉风从天边刮起。天末,指天边。孤雁独南翔:孤单的北飞大雁独自向南飞翔。 揽衣步庭除:披上衣裳,在庭院中散步。 仰视明月光:仰头看明亮的月光。 举酒属宾朋:举杯向宾客劝酒。 欢宴夜未央:欢乐地饮酒直到夜深。 忆昔事远游:回忆起以前远行的经历。 客居易水阳:客居在易水之北岸。 迢迢望天末:远远地望着天空的尽头。 郁郁思故乡:深深地思念着故乡。 噭噭聆飞雁,零零沾衣裳
闻雁 独倚西楼送秋色,疏弦短笛亦凄清。书还白雁无多字,家隔青山更几程。急调南思洞庭水,断行高傍夕阳明。将身却顾鸡凫侣,不及随风一羽轻。 注解: - 西楼: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一般为三层。 - 疏弦短笛:指音乐演奏时乐器的音调比较稀疏和短促。 - 书还:书信送达。书还白雁,指的是收到书信,但信上没有多少文字。 - 家隔青山:形容距离家乡很远。 - 南思洞庭水:形容思念远方的人或事。 -
闻雁 户外萧然客履稀,酒怀诗兴未相违。 花因爱日长东向,雁为知时又北飞。 人世几多尘漠漠,春光一半草萋萋。 五弦挥罢聊凭几,已觉和风透舞衣。 注释 1. 户外萧然客履稀:户外环境寂静清冷,游子行迹稀少。 2. 酒怀诗兴未相违:尽管是饮酒作诗,但心中仍保持着对故乡的思念。 3. 花因爱日长东向:花朵因为喜爱阳光而向东生长。 4. 雁为知时又北飞:大雁因了解季节变化,而选择在寒冷的北方飞翔。 5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的叫声。 一雁哀鸣深夜过,寒磴无奈客心何:一只大雁在深秋的夜晚发出凄厉的叫声,我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回想着远方的故乡,却无法排解心中的惆怅和思乡之情。 孤飞怜尔荒江道:大雁独自飞翔,我同情它那在荒芜的江路上艰难前行的痛苦。荒江道:荒凉的江河。 荆棘严霜处处多:到处都是荆棘和严寒的霜冻,使得大雁难以生存。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通过对大雁孤独飞行的描写来抒发其思乡之情
闻雁 一阵新寒忍不禁,半天嘹呖堕鸿音。 他乡兄弟同明月,何处江山入暮砧。 枕上唤回长短梦,镫前愁绝别离心。 稻粱尔亦谋无地,漠漠卢花野渚深。 注释: 一阵新寒忍不禁,半天嘹呖堕鸿音。 他乡兄弟同明月,何处江山入暮砧。 枕上唤回长短梦,镫前愁绝别离心。 稻粱尔亦谋无地,漠漠卢花野渚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在异乡听到北归大雁的叫声,勾起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的声音。 白月转庭树,清霜下井干:月亮在庭院中缓缓移动,清冷的霜花落在了井架上。 一声哀雁起,千里大江寒:大雁一声声叫着,仿佛在诉说着千里之外江水的寒冷。 凄听宁偏入,离忧自万端:听着这哀鸣声,我的心情更加凄凉,思念之情越发浓重。 乾坤吾与汝,前路共漫漫:天地之间,只有你和我,我们共同面对前方漫漫的旅程。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大雁南飞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大雁的叫声和江水的寒冷
诗句译文: 故园的确切位置究竟在哪里?归家的思绪无穷无尽。 赏析: 韦应物在唐代诗歌中以其淡泊自然的风格和善于描写隐居生活的诗作而闻名。他的这首《闻雁》便是一首表现游子思乡情感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诗人在秋雨之夜,独坐在高斋之中,静听窗外淅沥秋雨声的情景,引发了他对远方家乡的无限思念。"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是诗中的开头两句,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和迷茫
闻雁 只道霜应落,宁知雁已飞。 寒空千响咽,独夜一灯微。 到我门前水,逢人月下机。 莫因无字去,须得有书归。 译文: 只听说秋霜会落下,却不知大雁已经飞走了。寒空中的鸣叫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更加凄切,只有我一个人坐在高斋中,点着微弱的油灯,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这声音像是从我的家门流过,每当有人在月夜乘船经过时,我也听到那熟悉的鸣叫声。不要因为我没有写什么而去责怪它
【注释】 平沙:平坦的沙地。浅渚:浅浅的水边小洲。衡湘:即湖南,今属中国湖南省,因境内有衡山、湘水而得名。这句说自己虽然身在湖南,但心中总牵挂着远在北方的故乡。 译文 平沙浅渚经受不住寒冷霜冻,叫破了燕云也记不得归路。 别怪芦丛里睡不稳,衡山湘水虽好只是他的故乡。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唐肃宗乾元初年(758)由长安赴江陵途经衡阳时所作。诗人借候鸟南飞之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诗句释义 1 客里挑镫正苦吟:在客居之地,独自挑着灯苦苦地吟诗。 2. 无端天外寄愁心:没有原因地向天空寄托忧愁的心情。 3. 霜横北地秋先老:霜覆盖的土地在北方地区,秋天就已经显得更加衰老了。 4. 月满南楼夜已深:月亮高挂的南方楼阁夜晚已经很深沉了。 5. 远戍几时吹画角:遥远的边关何时会吹响战鼓? 6. 孤村镇日响清砧:孤零零的小村庄,整日都能听到清冷的砧声。 7. 未知爪迹留何处
注释: 风清月瘦露华白,但闻寒虫啼切切。 徙倚红楼看暮云,鸿声嘹唳来天末。 影落潇湘杜若洲,天涯何处稻粱谋。 玉门秋色羁臣感,归梦刀环少妇愁。 银屏烛暗凭阑立,炉鸭香销莲漏咽。 一声叫破万家秋,河汉无波人寂寂。 伊人消息远长安,迢递关山路渺漫。 无语举头天际望,暗将离思寄霜翰。 赏析: 这首《闻雁》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秋天景色和孤雁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作者的羁旅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南飞的声音。 已是萧萧落叶声,更闻孤雁客心惊:秋天的风声中,落叶纷纷落下,更听到孤独的大雁向南飞翔。 关山到处多矰缴,冷月凄风况独征:关山到处都是用箭射杀的猎人,寒风凛冽的晚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远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闻雁”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首句写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是典型的秋景。接着写听到大雁南飞的声音,更加触动了诗人的心弦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秋深霜气重,孤雁最先鸣。 - 关键词解释:秋深指的是秋天的深秋时节,霜气重说明天气已开始转凉,到了初冬。孤雁最先鸣表示在这肃杀的季节中,孤独的大雁率先发出叫声。 - 译文与注释:在深秋时节,霜气渐浓,天空中飘着淡淡的白霜,大雁们开始了它们一年中最长的飞行,寻找食物和栖息地,但其中最年长的一只,会比其他大雁先行鸣叫,显得格外凄凉和孤独。 2. 响入空闺静,心怜永夜清。
译文 在沙漠中飞过的大雁有着固定的飞行规律,每年秋天南来春天北去。 偶尔看见一行大雁飞向遥远的落日处,时而经过层层云朵而速度减慢。 记得去年江淮地区洪水泛滥,九家之中有八家遭受饥荒。 知道稻谷和粱米不容易得到,唉你们这些哪里来的大雁,要衔食自肥! 幸好今年因为气候温暖,没有冰雪灾害,我才能回到北方的边塞,不必为悲鸣而感到悲伤。 到了二月东风吹起的时候,骑马游侠的年轻人也出来游玩。
【注释】 1. 闻雁:听到大雁南飞的声音。 2. 千里云山信到稀:意思是说大雁在千里的云山之间飞行,消息很少传得很远。 3. 嫩寒和雨浸春衣:春天的寒冷夹杂着雨水,让穿着的衣服都湿透了。 4. 浔阳: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5. 戎马:指战争或战争时所用的兵器。 6. 边城:边境之城。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浔阳听到大雁南飞的消息后所作。诗中通过描写大雁南飞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
闻雁 山暝夕阳尽,寻幽倚石楼。 忽闻新雁至,又报故园秋。 积雨催黄叶,怀人欲白头。 多情江上月,偏照望乡愁。 释义:天色渐晚,太阳即将落山,我寻找着幽静的地方,靠在石楼上。忽然听到有新的雁群飞来,又传来了家乡秋天的消息。连绵的雨水催打落叶,使我思念家乡,想白发苍苍。那多情的江面上明月,偏偏照着我的思乡之愁。 译文: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太阳快要落山,我在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靠在石楼上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叫声。 万里黄沙白草秋,行人归及楚江头。 千里黄沙与白草覆盖的秋天,游子归来时到达了楚国的江边。 万里:形容距离遥远。 黄土白草:指荒凉的原野。 秋:季节名,秋季。 万里:远。 归及:回来的时候。 楚江头:即楚地之江头。楚地以湖北为界。长江流经湖北,在湖北一带称长江为楚江。 从知汝亦伤心者,来自燕云十六州。 知道你们也是伤心的人啊,你们是从沦陷区被驱赶到北方的。 燕云十六州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在北飞的声音。 秋水渺无极,愁尽送白云。 秋天的水波无边无际,把满腔的愁绪都送给了那飘浮的白云。 西风何太急,北客独先闻(南客) 西风吹得太急了,北方的游子却最先听到了雁阵的声息。 旅梦苍烟寺,樵歌黄叶坟。 我在江南的寺庙里做着南客的梦,听山中的樵夫唱着秋天的曲子。 江南鲜矰缴,雨夜尚呼群。 江南很少用弓箭捕鸟,雨夜中仍然能听到大雁的叫声。 【赏析】
闻雁 句注山前黯夕晖,天涯初见数行飞。 三关落叶秋将晚,九月清霜客未归。 塞接陇川矰缴满,江吞吴楚稻粱稀。 杜陵大有关怀事,一听哀声泪满衣。 译文: 在句注山的前面,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了一片暗淡的色彩;远行的旅人在天涯海角,刚刚看到几行大雁开始向南飞去。三关地区的树木已经开始落叶,预示着秋天即将过去;九月的寒霜还未完全退去,而诗人自己却还未回到家乡。边境要塞和陇川地区
【注释】 闻雁:听到雁鸣声。雁,大雁 归有路:归途有路 怜:爱怜 【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诗。全诗以雁声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前两句写鸿雁南飞,引起诗人无限思乡之愁;后二句则由雁而及自己,抒发了欲归不能、欲止不得的苦闷心情。 “孤雁一声语”,点明时节是秋天。秋天天气渐凉,大雁要南迁。诗人在这时听到雁鸣声,自然想到大雁南飞,也想到自己的故乡。雁声是秋天的典型声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全诗共七十六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闻雁 前除置酒谈竟日,秋色满眼何清佳。 一声初雁忽相感,霜信直逼长安街。 羁孤客子正无赖,百事卒卒煎情怀。 三春刷羽到秋半,栖息未定行藏乖。 万重云里接哀响,此境倍觉归吾侪。 金风紫塞浩呼汹,雪花早被千山崖。 雨城池边冷透骨,挈群南徒依江淮。 寒河芦叶顿衔尽,横绝苍霭如樯排。 毛衣皎洁性高介,叫空嘹喨非淫哇。 慈恩塔级众翔集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鸣叫。 萧斋:有箫声的书房。萧,指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借指书斋。 【译文】 听到远处传来的雁叫声,我情不自禁地抚琴弹奏;在月光下,我看到窗外有只大雁正掠过高高的碧霄。 【赏析】 诗题《闻雁》即因听到远行的大雁发出的叫声而引起联想,进而想到自己的飘零之感。全诗语言平易,情致深婉,写景抒情,情景交融。首句“闻雁”二字点出主题,次句写闻雁后的感受:触景生情,不禁弹起琴来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1) 闻雁:听到大雁在南飞,想到自己漂泊在外,思念故乡。 (2) “高旷平生志,艰辛老不移”两句是说,我一生追求的是高尚的志向,经历了艰苦的生活锻炼,意志始终坚定不变。 (3) “深秋如有恨,久客始能知”两句是说,在深秋时节,我好像有满腹的忧愁,直到长久地在外寄居生活,才懂得这种忧愁的根源。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把深秋时节比作自己的忧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词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竹影横阶月色凉”,意思是:竹影斜映在台阶上,月光清冷,照得人心里也凉爽了。“惊心”即触动心灵,引起内心的感触;“南归雁”,指秋天北飞的大雁,因秋季是大雁由南向北过冬的过渡季节,故称“南归雁”;“回首云山万里长”,意思是:回头望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干规定“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答。“百年踪迹感飘蓬”,“飘蓬”指飘零不定,漂泊无定。诗人一生的行迹如飞蓬随风飘转;“兀坐萧斋听早鸿”,“兀坐”指孤独地坐着不动。“萧斋”、“早鸿”均是诗人的自喻。“萧斋”是诗人的书房
闻雁: 又值东风散柳丝,那堪嘹呖雁声悲。 春阴酿雨欲来候,旅夜怀人乍醒时。 我梦江南游未得,汝归蓟北究何为? 最怜禁阙蓬瀛里,松岛沙堤任所之。 注释: 1. 又值东风散柳丝:又值,再次;东风,春风,这里指的是春天的风;散柳丝,吹动着柳条。 2. 那堪嘹呖雁声悲:哪堪,哪里忍受得了;嘹呖,声音高而尖;雁声悲,指大雁南飞时发出的哀伤叫声。 3. 春阴酿雨欲来候:春阴,春天的阴云;酿雨,即将下雨的意思
【注释】 万机:指朝廷的政务。镜里韶华:指镜中的容颜,喻指青春年华。木叶荣枯:指草木的凋零,这里指时间的流逝。雁声南北:指大雁南飞北归,借指岁月变迁。春秋:代指四季更迭。 【赏析】 “万机听览省行游”,意思是说皇帝每天处理国家大事,巡视四方,游览名胜,生活十分忙碌。“镜里韶华逐水流”,意思是说在镜子里看到的是青春年少的容颜,但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不停地逝去。 “木叶荣枯纪岁月”
注释: 白露时节,庭院中的树木被霜露打湿了,树叶上沾着晶莹的白露。微风吹拂着衣服,让人感到有些薄凉。我打开灯,灯光昏暗,影子加倍地显得亲近人。窗户虚掩,月儿容易落下。梦中追逐文鸳,声音清亮如鹤鸣。知道是从故乡来,没有书信安慰寂寞空虚。 赏析: 《闻雁》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听到大雁北飞时所触发的一系列联想和感慨,表达了他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思念之情。 首句“白露下庭柯
诗句释义 1 千里乡关落照边: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景象,诗人站在边远的家乡,看着夕阳渐渐落下,周围是茫茫的乡关。这里的“乡关”指的是故乡,而“千”强调了距离之遥远,暗示着诗人与故乡的距离之遥。 2. 花时憔悴独成眠:这句诗描述了春天花开时节,花儿因为季节变迁而显得枯萎凋零,诗人独自在这时感到悲伤和寂寞,只能独自入睡。这里的“花时”指的是春天,而“憔悴”则形容花朵的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3.
【注释】三杯:指饮茶。雁来,即闻雁。绝塞:荒远的边塞。孤客:指诗人自谓。南云:指从南方飞来的大雁。冥:幽深。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重阳节时听到鸿雁南归之声而写下的。首联“闻雁”点题,以雁声起兴;颔联用典,追思昔年与友人共饮,今日却空山独坐;颈联写自己孤独无伴,岁暮天寒;尾联写听到鸿雁南归,心绪万千,但只能寄托于南云,此情此景,令人惆怅不已。全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炼,表达了作者羁旅他乡的孤独
诗句释义 - 秋老乡心切:秋天的夜晚,故乡在心中显得格外思念。 - 更深客梦回:夜深了,客人的梦境被打断,回到了现实。 - 忽闻飞雁过:突然听到远处有飞雁经过。 - 知自故山来:知道这些飞雁是从自己家乡的山上飞来的。 - 今夜宿何处?:今夜该在哪里过夜呢? - 远天鸣正哀:远方的天空中传来了悲鸣声。 - 江湖多弋者:江湖上有很多捕鱼的人。 - 欲下且徘徊:想要下去但又犹豫不决。 译文
注释: 梦断空堂家万里,酒醒秋夜漏三更。 他乡风雨此时急,独听南飞雁数声。 闻雁:听到大雁的鸣叫。 梦断空堂家万里:梦中离开了家乡,在遥远的异乡。 酒醒秋夜漏三更:醒来后,秋夜已经深了,深夜里的时钟滴答作响。 他乡风雨此时急:异乡的风和雨此刻变得急促起来。 独听南飞雁数声:独自倾听着南归的大雁叫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作品。诗人在梦中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异乡
注释: 川程暗数路漫漫,雁叫空江夜正阑。 川程暗数路漫漫,雁叫空江夜正阑。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暗算着川程有多少路,而听到空中传来的叫唤声,又觉得那夜已经过了尽头。 此日南天风更暖,呼群应不为惊寒。 此日南天风更暖,呼群应不为惊寒。这句诗的意思是这一天南方的天空更加温暖,所以群雁在飞翔时并不因为寒冷而感到害怕。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雁群飞翔的场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诗人以川程为比喻
闻雁 尚有未归雁,嗷嗷中夜飞。 译文:夜晚,有一只未归的雁,在风雪中哀鸣。 注释:嗷嗷(áo)——形容声音悲切;中夜——指半夜或三更时分。 赏析: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凄凉的画面,诗人通过写未归的雁在风雪中哀鸣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接着,诗人又通过描写自己谋生已倦、前路迷茫的情况,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迷茫。最后四句则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诗句释义 1. “澹月疏桐夕,长空一雁鸣。”: - “澹月”指的是月亮清朗、宁静。 - “疏桐”指稀疏的梧桐树。 - “夕”表示傍晚时分。 - “长空一雁鸣”中的“长空”形容广阔的天空。 - “一雁鸣”描绘了一只大雁在高空中发出声音的情景。 - 整体上,这句诗描述了夜晚,月光下,稀疏的梧桐树旁,一只大雁在高空中鸣叫的情景。 2. “忽将秋塞意,写入暮钟声。”: - “秋塞”指秋天的边塞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的叫声。 频年别思渺江头:频频思念着离别的人。渺,遥远。 每望乡音结远愁:每逢听到乡音就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忧愁。 独倚空斋残月夜,盈庭落木雁声秋:独自站在空旷的书房里,看着月亮西坠(残月),听着落叶萧飒的响声,大雁的叫声在秋风中回荡。 【赏析】 “频年别思渺江头”,开头两句写自己因长期远离故乡,所以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非常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思念又常常伴随着听到大雁的叫声
【注】 候馆:候鸟栖息的地方。敧(xié):倾斜。飞鸿:大雁。度夜阑:越过了一天的尽头。逼天声易响:天籁之音更容易传扬于人。入夜语犹寒:夜深了,声音还显得寒冷。道远求朋侣:路途遥远,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风高惜羽翰:风势很大,爱惜自己的翅膀。莫伤归计晚:不要因为回家的计划太迟而悲伤。 【赏析】 这首诗以候鸟为题,描写候鸟过境时的情景和诗人对候鸟的观察及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诗句解释 1. 一字横排筝柱来:描述筝(一种中国传统弦乐器)的筝柱排列方式,每个筝柱横向排列成一个整齐的行列。这象征着音乐的严谨和规律性,同时也暗示了筝声的流畅和和谐。 2. 声声似拨楚弦哀:这里的“拨”指的是弹奏或拨动筝筝弦的动作。楚弦通常指楚国的乐器弦乐,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具有楚国风格的琴瑟。这句话表达了筝声仿佛是轻柔地拨动着楚弦,发出深沉而悲伤的声音。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
注释: - 闻雁:听到大雁飞过。 - 旅雁度霜天:大雁在寒冷的霜天飞行。 - 凄婉声中形影单:大雁的叫声凄婉,让人感到孤独。 - 此夜兰帷愁不寐:在这个夜晚,我因为思念而无法入睡。 - 破窗斜漏月光寒:月光从窗户破碎的地方斜射进来,显得冷清。 译文: 突然听到大雁飞过寒冷的霜天, 叫声凄凉,让我感到孤单的影子。 这个夜晚,我因为思念无法入睡, 从破窗处斜射进的月光让人感到寒冷。 赏析:
闻雁 暖气泛楚江,肃肃雁北乡。 北人谓之来,南人谓之往。 塞垣寒气早,雁赴衡阳期。 北人谓之往,南人谓之来。 乃知往来无定论,随阳岂解分主宾。 霜夜嘹嘹数声度,又是一番诗意新。 注释:1. 暖气泛楚江:指秋天的气候,气温下降,空气变得凉爽。2. 肃肃雁北乡:形容大雁在北方飞翔时发出的声音,肃肃表示整齐有序。3. 北人谓之来,南人谓之往:古人认为北方向是正北方,南方则是正西方。因此
闻雁 冰含太液未全消,回雁初来泽国迢。 疑是戍人愁蜀道,数声聊尔为宣骄。 注释: 1. 冰含太液未全消:太液池的冰还未完全融化。 2. 回雁初来泽国迢:大雁刚刚飞回来,距离遥远。 3. 疑是戍人愁蜀道:大雁似乎在为驻守蜀地的士兵担忧,因为他们可能正在经历艰难的路途。 4. 数声聊尔为宣骄:大雁只是发出几声鸣叫,可能是在向朝廷炫耀它们的归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大雁为主题
闻雁 雍雍送响傍春宵,底事关山不惮迢。 背烛冥搜聊咏物,去年即景谓宣骄。 塞天伯仲依然叙,楚泽烟霞若可招。 太液池融绝矰缴,饮栖付尔恣逍遥。 译文: 听到远处大雁的叫声,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故乡。这些大雁不怕长途跋涉,飞向遥远的家乡。在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高斋之中,听着雨打梧桐的声音,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去年春天,诗人曾经在这里看到过美丽的风景,现在听到大雁的叫声,仿佛看到了去年的景象。
闻雁 去岁龙沙人射雁,今年蓟野雁书人。 一般剪烛吟行帐,几个冲烟度远津。 月色写空珠露白,沙痕涨浦縠波新。 衡阳此去来应速,好带洞庭湖上春。 译文: 去年在遥远的龙沙之地有人放飞了鸿雁,而今年的蓟野却有人收到了鸿雁送来的信。我们通常在夜晚用烛光来读书写字,而现在只有几个冒着烟雾的人在渡口度过难关。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夜空中的星星,沙地上的痕迹被涨满的河水冲刷得清晰可见,新的涟漪像縠纹一样荡漾开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赏析。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注意要围绕诗句内容及形式进行分析。如第一句“不寐夜如何,秋鸿送响多。”,诗人在深夜中辗转反侧,思绪万千,不禁想到那秋天的鸿雁,它们在高空飞过,发出鸣叫声,声音不绝如缕,好像在向自己诉说心事。第二句“昨惊霜乍落,今听雨中过。”
诗名:《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译文: - 注释:唐德宗建中四年 (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 (今安徽滁州市)刺史。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任后不久写的。 - 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无穷无尽。在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里,独坐楼中书房听那北来的雁叫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